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大頭瘟

王海藏曰:大頭病者,雖在半身以上。熱伏於經,以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,所著以成此疾。至於潰裂膿出,而又染他人,所謂疫癘也。大抵足陽明邪熱太甚,實資少陽相火為之熾,多在少陽,或在陽明,甚則逆傳。視其腫勢在何部分,隨其經而取之。濕熱為腫,火盛為痛,此邪發於首,多在兩耳前後所見。

白話文:

王海藏說:大頭病(大頭瘟),雖然發生在身體上半部。是因為熱邪潛伏在經脈中,受到天地四時不調的瘟疫之氣影響,停留身體而形成這種疾病。發展到潰爛膿液流出,又會傳染給其他人,這就是所謂的瘟疫。總的來說,是足陽明經的邪熱太過,而少陽經的相火又助長了它的熾烈,多發生在少陽經,有時也會發生在陽明經,嚴重時還會逆傳。要看腫脹的情況在身體的哪個部位,然後根據對應的經絡進行治療。濕熱會引起腫脹,火氣旺盛會引起疼痛,這種病邪發作在頭部,多見於兩耳前後。

先出者為主為根,治之宜早。藥不宜速,恐過其病所,謂上熱未除,中寒已作,有傷人命矣,此疾自外而之內者,是謂血病。況頭部受邪,見於無形之處,至高之分,當先緩而後急。

白話文:

先出現的病症纔是根本原因,因此需要提早治療。用藥不要操之過急,以免藥性過於強烈,導致病症擴散。例如:上焦火熱尚未消除,中焦寒氣已經產生,這樣會危及生命。這種疾病是由外向內發展的,稱為「血病」。更何況頭部受邪氣侵襲,表現在看不見的地方,又是身體最高的部分,因此治療時應先緩後急。

先緩者,謂邪氣在上,著無形之部分。既著無形,所傳無定,若有重劑大瀉之,則其邪不去,反過其病矣。雖用緩藥,若又急服之,或食前,或頓服,咸失緩體,則藥不能除疾矣。當徐徐服,漬無形之邪。或藥性味形體,據象服餌,皆須不離緩體。及寒藥,或酒炒浸之類,皆是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先緩」,是指邪氣位於身體上部,尚未形成具體的症狀。由於邪氣無形,傳播不定,如果使用重劑、強力瀉下的藥物,不僅不能祛除邪氣,還會使病情加重。即使是使用緩和的藥物,如果服法不當,如空腹服用、一次大量服用,也會失去緩和的效果,難以治癒疾病。

正確的服用方法是逐漸服用,讓藥物慢慢浸潤無形的邪氣。或者根據藥物的性質、味道和形狀,選擇合適的服法,但都必須遵循緩和的原則。例如,具有寒性的藥物,或者經過酒炒、浸泡等處理的藥物,都屬於緩和的服用方式。

後急者,謂前緩劑已經高分瀉,邪氣入於中,是到陰部,染於有形質之所,若不速去,反損陰也。此卻為客邪,當即去之,是治客以急也。

白話文:

且治主當緩者,謂陽邪在上,陰邪在下,各屬本家病也,若急去之,不惟不能解其紛,而反致其亂矣,所以治主當緩也。治客當急者,謂陽分受陽邪,陰分受陰邪,主也;陰分受陽邪,陽分受陰邪,客也。凡所謂客,當急去之,此治客以急也。

當治療的主要病因時,應當緩和。因為陽氣的邪氣在上面,陰氣的邪氣在下面,各自屬於本來的病症。如果急著去治療,不僅不能解決它們的糾紛,反而會讓它們更加混亂。所以治療主要病因時應當緩和。

當治療客邪時,則應當迅速。因為陽性部分受到了陽邪的侵犯,陰性部分受到了陰邪的侵犯,這是主要的;陰性部分受到了陽邪的侵犯,陽性部分受到了陰邪的侵犯,這是客邪。凡是所謂的客邪,都應該迅速去除。這就是治療客邪時應當迅速的原因。

假令少陽、陽明之為病,少陽為邪者,出於耳前後也;陽明者,首面大腫也,先以黃芩黃連甘草通炒過,煎,不住呷之。或服畢再用大黃,或酒浸,或煨,又以牛蒡子炒香煎,納芒硝,各等分,亦細細呷之,當食後用,徐微得利。及邪氣已,只服前藥。不已服後藥,依前項次第用之,取大便利,邪已即止。

白話文:

如果得了少陽和陽明的病,少陽病的邪氣會從耳朵前後排出;陽明病會導致頭、臉部嚴重腫脹。治療方法是先將黃芩、黃連、甘草一起炒過,煮成湯藥,不斷地小口喝下去。或者喝完藥後再用大黃(生大黃、酒浸大黃或煨大黃),或者用牛蒡子炒香後煮湯,加入等量的芒硝,也要慢慢小口地喝下去。藥應在飯後服用,逐漸讓藥物發揮作用。等到邪氣排出後,就只服用前面的藥物。如果症狀未改善,就繼續服用後面的藥物,按照前面的步驟服用,直到大量排便,邪氣排出就會停止。

如陽明渴者加栝蔞根,陽明行經加升麻葛根、芍藥之類,太陽行經加羌活防風荊芥之類,選而加之,並與上藥均分,不可獨用散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陽明胃熱口渴的人,可以再加上栝蔞根。如果陽明經絡出了問題,可以再加上升麻、葛根、芍藥之類的藥材。如果太陽經絡出了問題,可以再加上羌活、防風、荊芥之類的藥材。這些藥材都可以根據病情選擇添加,並且與上面的藥材均勻配伍使用,不能單獨使用散劑。

2. 厥逆

張景岳曰:厥逆之證,危症也。《內經》特重而詳言之,如雲卒厥、暴厥,皆厥逆之總名;寒厥、熱厥,分厥逆之陰陽;連經、連臟,論厥逆之死生。近世猶有氣厥、血厥、痰厥、酒厥、屍厥、臟厥、蛔厥等症。張仲景亦論傷寒厥之陰陽。然仲景所論傷寒之厥,辨在邪氣,故寒厥宜溫,熱厥宜攻。

白話文:

張景嶽說:厥逆是一種危急的疾病,《內經》特別重視並詳加說明。例如卒厥、暴厥這些術語,都是厥逆的總稱;寒厥、熱厥,則按照陰陽屬性對厥逆進行分類;連經、連臟,則闡述了厥逆的生死。近代還出現了氣厥、血厥、痰厥、酒厥、屍厥、臟厥和蛔厥等症狀。張仲景也論述了傷寒厥的陰陽屬性。然而,仲景論述的傷寒厥證,重點放在病邪上,因此寒厥應採取溫熱療法,而熱厥則應採取攻下療法。

《內經》之厥重在元氣,故熱厥當補陰,寒厥當補陽也。以上症,今悉誤認中風,而不知總屬非風之證。

一、氣厥有二,氣虛、氣實也。氣虛卒倒者,必形氣索然,色青白,身微冷,脈微弱,此氣脫症也,宜參、耆、歸、朮、地黃、枸杞、大補元煎,甚者回陽飲、獨參湯。氣實者形氣憤然勃然,脈沉弱而滑,胸膈喘滿,此氣逆症也。經曰: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。治宜排氣飲四磨飲八味順氣散蘇合香丸,先順其氣,然後隨其虛實調之。

白話文:

一、氣厥有兩種:氣虛和氣實。氣虛突然昏倒的患者,通常表現為氣息微弱、面色青白、身體微冷、脈搏微弱。這是氣脫症狀,應服用參、耆、歸、朮、地黃、枸杞等中藥組成的大補元煎,病情嚴重的須用回陽飲或獨參湯。氣實者表現為氣息憤怒勃然,脈搏雖然沉弱但滑利,胸膈喘滿。這是氣逆症狀。經典記載:大怒時,氣息中斷,血液鬱結在頭部。治療應選用排氣飲、四磨飲、八味順氣散、蘇合香丸等藥物,先順其氣,然後根據虛實情況調整治療。

若因怒傷氣,逆氣旋去,而真氣受損。又若素多憂鬱恐畏,氣怯氣陷者,勿用行氣開滯之藥。

一、血厥有二,血脫、血逆也。血脫者如大崩大吐,或產血盡脫,氣亦隨之而脫,故卒僕暴死。宜先掐人中,或燒醋炭,以收其氣。急用人參一二兩煎湯灌之,使氣不盡脫,必漸蘇矣。然後因其寒熱,徐為調理。此血脫益氣也。若用血藥及寒涼止血者,必死。血逆者,即經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又云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之類。

白話文:

一、血厥有兩種,血脫和血逆。

血脫:

  • 比如大出血、劇烈嘔吐,或者產後大出血,氣息也會隨之脫離,所以會突然昏倒暴死。
  • 應急處理:先掐人中,或燒醋炭,以收住氣息。
  • 急用人參一兩至兩兩煎湯灌服,防止氣息完全脫離,逐漸恢復意識。
  • 然後根據寒熱情況,慢慢調理。這是氣血兩脫的情況,應該補氣。
  • 如果使用止血的中藥和寒涼藥物,必定會死亡。

血逆:

  • 經文中說,「血氣並走於上」,又說「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」,是指血氣上逆的情況。

夫血因氣逆,必先理其氣,氣行則血無不行。宜通淤煎、化肝煎,俟血行氣舒,然後隨症調之。

白話文:

當血液因為氣的運行不暢而阻塞時,必須先讓氣順暢。當氣運行順暢後,血液自然也會暢通。所以需要使用疏通淤血和調理肝氣的藥方。等到血液運行通暢,氣也舒暢後,再根據症狀來進行調理。

一、色厥有二,暴脫、動血也。暴脫者,以其人本虛,偶因奇遇,而悉力勉焉;或相慕日久,而縱竭情欲。故於事畢,則氣隨精去,暴脫不返。宜急掐人中,仍用陰人摟定,用口相對,務使暖氣噓通,以接其氣,勿令放脫,以保其神,隨速用獨參湯灌之,或速灸氣海數十壯,以復陽氣,庶可挽回。

白話文:

面色蒼白有兩種,一種是突然發作,另一種是因失血所致。突然發作的蒼白,是因為人本身虛弱,偶然遇到特殊情況,而勉強使用全力;或者長期沉迷於情慾,導致精氣耗盡。因此,事情結束後,氣血就會隨精氣而去,突然發作的蒼白不會恢復。應立即掐住人中穴,並用陰陽人互相摟抱,用嘴對著嘴,務必使溫暖的氣息吹入,以接通病人的氣息,不讓氣息消散,以保住病人的精神,隨後迅速服用獨參湯灌服,或緊急灸氣海穴數十壯,以恢復陽氣,這樣纔有挽救的可能。

又有不即病而病此者,以精去於頻,氣脫於漸,每於房欲二三日後,方見此症,人於中年之後,多因病此。是皆所謂色厥也。治此宜培補命門,或水或火,從宜而補,色厥之血動者,以血氣並走於上,與大怒血逆者不同。此因欲火上炎,故血隨氣上。必情欲動極,或不能遂,或借酒以強遏其鬱火者有之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病症會突然嘔吐,或鼻血不止,或厥逆出汗,呼吸急促咳嗽,這些都是因為陰火上衝而造成的。治療這種病症必須先抑制火氣,以壓制其勢頭,可以服用化解飲水的藥物和四陰煎。如果有陰液在下焦枯竭,火氣無法歸位,則不會出現發熱和脈症。血厥危急,如果不是用鎮陰煎來治療,無法挽救。等到病情穩定後,再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

其症忽爾暴吐,或鼻衄不止,或厥逆汗出,氣喘咳嗽,此皆陰火上衝而然。治此必先制火,以抑其勢,消化飲、四陰煎。其有陰竭於下,火不歸原,則無煩熱脈症。血厥垂危,非鎮陰煎不能救。待其勢定,然後因症治之。

一、痰厥症,凡痰壅氣閉,宜或吐或開,以治其標。痰氣稍開,便當治本。如因火者,清之降之;因風寒者,散之溫之;因濕者,燥之利之;因脾虛補脾;因腎虛補腎。治其所以痰,而痰自清矣。然猶有不可治痰者,愈攻則痰愈多矣。

白話文:

一、痰厥症。凡是痰氣壅塞,導致氣血不通暢,應當採取催吐或通宣的方法來治療這些表徵。當痰氣稍稍解除時,就要著手治療根本原因。比如說是因為虛火造成的,就要清熱瀉火;如果是因為風寒造成的,就要溫散驅寒;如果是因為濕氣造成的,就要燥濕利水;如果是因為脾虛造成的,就要補脾健脾;如果是因為腎虛造成的,就要補腎滋腎。治療導致痰症的根本原因,痰症自然就會消退。但是,有些痰症是不能用治療痰的方法來處理的,越治療反而會讓痰症更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