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痙病
張景岳曰:痙之為病,即《內經》之痓病也。以痙作痓,蓋傳寫之誤耳。其證脊背反張,頭搖口噤,戴眼項強,四肢拘急,或見身熱足寒,惡寒面赤之類。仲景以汗、下為言,謂其誤治亡陰所致。然有不因誤治者。而凡屬陰虛血少,不能榮養筋脈,致搐攣僵仆者,皆是此證、但人多不識耳。
白話文:
張景嶽說:痙攣這個疾病,就是《內經》中的痓病。痙攣錯誤寫成痓,應該是傳抄過程中寫錯了。痙攣的症狀是:脊背往後張,頭搖晃、嘴巴緊閉,眼睛向上望、脖子僵硬,四肢抽動緊縮,有的會發燒、腳冷、怕冷、臉紅等。仲景說用發汗、瀉下的方法治療,是因為錯誤的治療導致陰液耗盡。但是有的人並不是因為錯誤的治療引起的痙攣。凡是屬於陰虛血少,不能滋養筋脈,導致抽搐、僵硬、癱倒的,都是這個病症,只是很多人不認識罷了。
如中風有此者,必年力衰殘,陰之敗也。產婦有此者,必去血過多,衝任竭也。瘡家有此者,必血隨膿出,營氣涸也。小兒有此者,或風熱傷陰,遂為急驚;或汗瀉亡陰,遂為慢驚,此皆陰虛之證。蓋精血不虧,雖有邪干,斷無筋脈拘急之病。而病至堅強,其枯可知。治此者,當先以氣血為主,邪甚者兼治其邪,邪微者不必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中風出現這種情況,必定是年紀大體力衰弱,是陰氣衰敗的緣故。產婦出現這種情況,必定是失血過多,衝任經絡虧虛的緣故。生瘡的人出現這種情況,必定是血隨膿液流出,營氣乾涸的緣故。小兒出現這種情況,或者是由於風熱傷陰,導致了急驚;或者是由於汗液和腹瀉損耗了陰氣,導致了慢驚,這些都是陰虛的證狀。因為精血充足,即便有邪氣入侵,也不會出現筋脈拘急的病症。而病情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,說明身體已經極度虛弱了。治療這種情況,首要任務是調養氣血,如果邪氣較重,可以兼顧治療邪氣,如果邪氣較輕,則不必治療。
蓋此證所急在元氣,元氣復而血脈行,則微邪自不能留矣。今人誤從風治,不知此內生之風燥症也,止宜滋補,本無外邪。即以傷精敗血,枯燥而成,若再治風痰,難乎免矣。
白話文:
這個疾病最重要的是元氣,元氣恢復了,血脈就會通暢,那麼輕微的邪氣自然無法停留了。現在的人誤以為是風邪導致的,卻不知道這是內生的風燥症。這類疾病只宜滋養補益,本來就沒有外來的邪氣。如果再用治療風痰的方法來治,恐怕很難治癒。
陳無擇曰,血氣內虛,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痓。蓋風散氣,故有汗而不惡寒,曰柔痙;寒泣血,故無汗而惡寒,曰剛痓。原其所因,多由亡血,筋無所榮,故邪得以襲之。其病在筋脈,筋脈拘急,所以反張。其病在血液,血液枯燥,所以筋攣。仲景曰: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
白話文:
陳無擇說,血氣虛弱,外部遭遇到風寒濕熱等致病因素就會發作痙攣。
風氣會散發氣血,所以會出汗而沒有怕寒的症狀,稱為柔痙。
寒氣會凝結血氣,所以不會出汗而有怕寒的症狀,稱為剛痓。
探究痙攣的根源,大多是因為失血過多,筋脈失去滋養,所以邪氣得以入侵。
痙攣的病理位於筋脈,筋脈拘急收縮,因此會產生反彈。
痙攣的病理也位於血液,血液枯燥,所以筋脈會攣縮。
仲景說:太陽病(風寒表證)發汗過多,就會導致痙攣。
風病下之則成痙。瘡家發汗亦成痙。可見病痙者多由誤治,虛實瞭然矣。陳無擇能知所因,而猶有未善者。外為風寒濕熱所中,則仍是風濕為邪,而虛反次之。不知發汗必傷血液,誤下必傷真陰,陰血傷則血燥,血燥則筋失所滋,拘攣、反張、強直之病,勢所必至,豈待風寒濕熱之相襲,而後為痙邪?必再受邪,而後成痙,無邪則無痙哉?如以散風去濕為事,豈血燥陰虛所能堪乎?仲景言痙病,止屬太陽,以痙之反張在背,背之經絡惟太陽、督脈,言太陽則督在其中。然仲景止言表,而未詳里。
白話文:
患有風病的人,如果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,就會導致痙攣。而患有瘡的人,如果發汗治療,也會出現痙攣。由此可見,患有痙攣的人大多是治療不當造成的,體內虛實情況分明。陳無擇能夠瞭解痙攣的成因,但仍然有些不完善的地方。
如果痙攣是由外在的風邪、寒邪、濕邪、熱邪侵襲導致的,那麼風濕之邪仍然是主要的致病因素,而虛弱的體質只是次要的。不知道發汗會損傷血液,誤用瀉下療法會損傷真陰。真陰受損,就會導致血燥,血燥就會使筋脈失去滋養,從而出現拘攣、反張、強直等症狀,這些都是必然的結果。難道還需要等到風邪、寒邪、濕邪、熱邪再次侵襲,才會出現痙攣嗎?如果沒有外邪的侵襲,就會出現痙攣嗎?如果只著眼於疏散風邪、去除濕氣,難道血燥陰虛的身體能夠承受得了嗎?
仲景認為痙攣只屬於太陽經病,因為痙攣引起的背部反張是由太陽經和督脈循行的經絡引起的。雖然仲景只提到了表證,但沒有詳細說明裡證。
《內經》曰:足少陰之脈,貫脊屬腎,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。又曰:足少陰之筋,循脊內,挾膂上至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經合。又曰:足太陽之筋病,脊反折,項筋急。足少陰之筋病,主癇瘛及痙。陽病者腰反折,不能俯;陰病者不能仰。觀此,則痙病乃太陽、少陰之病。
膀胱主津液,腎主藏精,病在二經,水虧可知。治此當以真陰為主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足少陰腎經通過脊柱連通腎臟,它的經脈直接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。又說:足少陰腎經的筋膜沿著脊柱內側走行,緊貼脊椎兩側向上延伸到頸部,連接在枕骨上,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會。再說: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膜發生病變,會導致脊柱彎曲,頸椎筋脈僵硬。足少陰腎經的筋膜發生病變,會導致抽搐、癲癇和痙攣。陽性病症會導致腰部彎曲,無法向前彎腰;陰性病症會導致無法向後仰頭。由此可見,痙攣病是由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的病變引起的。
治法:因汗因瀉,其氣必虛,微虛宜三陰煎、五福飲;大虛陰勝,脈沉細,大營煎、大補元煎。多汗者,三陰煎、參歸湯、人參建中湯;陽氣大虛,汗出,或亡陽者,參附湯、耆附湯、大補元煎。汗出兼火熱燥者,當歸六黃湯。因泄瀉者,胃關煎、溫胃飲。瀉止而痙者,大營煎、五福飲。
白話文:
治療方法:
因為出汗或腹瀉,會導致氣虛。氣虛輕微者,可以用三陰煎、五福飲;氣虛嚴重,陰氣過盛,脈象沉細者,可以用大營煎、大補元煎。
多汗者: 可以使用三陰煎、參歸湯、人參建中湯。
陽氣極度虛弱,汗出不止,甚至陽氣耗散者: 可以使用參附湯、耆附湯、大補元煎。
汗出同時伴有燥熱者: 可以使用當歸六黃湯。
因腹瀉者: 可以使用胃關煎、溫胃飲。
腹瀉後出現痙攣者: 可以使用大營煎、五福飲。
兼火者,必脈有洪數滑,症見煩熱,宜一陰煎,或加減一陰煎。火盛而陰血燥涸者,清化飲、玉女煎。若有表邪未解者,當察邪之微甚,及證之陰陽。身有微熱,脈不緊數者,微邪也,只補正氣,五福飲。若表邪未解,陰虛無汗,身熱,宜三四柴胡飲、補陰益氣煎。若陽氣大虛,陰極畏寒,邪不能解而痙者,大溫中飲。
白話文:
合併有熱症的人,脈象必然洪大、數急、滑利,症狀表現為發熱煩躁,宜用一陰煎,或加減一陰煎。熱症嚴重而陰血乾涸的,用清化飲、玉女煎。如果還有外邪未解,應觀察外邪的虛實,以及病情的陰陽變化。身體略有熱度,脈象不緊不數的,是小邪氣,只要補正氣,可用五福飲。如果外邪未解,陰虛無汗,身體發熱,宜用三四柴胡飲、補陰益氣煎。如果陽氣極度虛弱,陰寒至極而畏寒,外邪無法解除而痙攣的,用大溫中飲。
痰盛者先清上焦。火盛多痰,清膈煎、抱龍丸。多痰無火,六安煎。此證多屬虛痰、虛火,因其壅滿,不得不暫為清理。但得痰氣稍開,便當調理血氣。若兼濕,以王海藏法治之,剛痙神術湯加羌活、麻黃,柔痙白朮湯加桂心、黃耆。
白話文:
有痰的人要先清理上焦。火氣強痰液多,可以用清膈煎或抱龍丸。沒有火氣痰液多的,可以用六安煎。這些症狀大多屬於虛痰虛火,由於痰液壅堵,所以必須先做一些清理。等到痰氣稍通後,就可以調理血氣。如果同時有濕氣,可以參考王海藏的方法:
- 剛痙:使用神術湯,並加入羌活和麻黃。
- 柔痙:使用白朮湯,並加入桂心和黃耆。
喻嘉言曰:《素問》謂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《千金》推廣其義,謂太陽中風,重感寒濕,則變痙。是合風、寒、濕三者以論痙矣。《金匱》以痙、濕、暍名篇,又合暑、濕、熱三者言之。然所謂柔痙、剛痙,未嘗不兼及風寒。又云發汗過多因致痙。古今言痙之書止此。王海藏論痙,知宗仲景,可謂識大之賢矣。
白話文:
醫家喻嘉言說:《素問》提到各種抽筋或脖子僵硬的疾病,都與濕氣有關。《千金方》進一步論述這個觀點,認為太陽經受風邪侵襲,又受了寒濕,就會變成痙攣。這是結合風、寒、濕三種因素來說明痙攣的。而《金匱要略》專門有一篇叫「痙濕暍」的篇章,又將暑、濕、熱三種因素結合起來討論。
不過,所謂的「柔痙」和「剛痙」,不論哪一種其實都兼有風寒的影響。此外,書中還提到出汗過多也會導致痙攣。古今有關痙攣的論述就只有這些。王海藏論述痙攣,懂得尊崇張仲景的觀點,可說是見識非凡的賢人。
夫以仲景論痙病所舉者,太陽一經耳。後之治此病者,知為太陽,或用《金匱》桂枝、葛根二方,茫不應手,每歸咎仲景未備。不思外感六淫之邪,由太陽而傳六經,邪不盡傳即不已,故三陰三陽皆足致痙。仲景之書雖未明言,其隱而不發之旨,未嘗不躍然,如太陽之傳陽明,項背几几;少陽之頸項強。是知三陽皆有痙矣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中張仲景描述的痙病,只涉及太陽經。後世治療這種病的人,知道屬太陽經,或者使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桂枝方或葛根方,卻常常無效,常常歸咎於仲景沒有說全。他們沒有想到,六淫外邪是由太陽經傳給其他六經的,邪氣沒有傳遍就不會停止,因此三陰三陽都有可能引起痙病。雖然仲景的書中沒有明確說明,但他隱而不發的意旨,卻躍然紙上。比如太陽經傳給陽明經,會出現項背几几;少陽經會出現頸項強直。由此可知,三陽經都有可能引起痙病。
而三陰豈曰無之?王海藏謂三陽、太陰皆病痙,獨不及少陰、厥陰。云背反張屬太陽;低頭視下,手足牽引,肘膝相構屬陽明;一目或左或右斜視,一手一足搐溺屬少陽;發熱,脈沉細,腹痛屬太陰。治太陰以防風當歸湯。治太陽、陽明發汗過多而致痙者,以柴胡加防風。治少陽汗後不解,寒熱往來而成痙者,製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湯、附子防風散。
白話文:
三陰病症難道就不存在嗎?王海藏認為三陽和太陰都會出現痙攣,只有少陰和厥陰不會。他指出:
▪︎背反張屬於太陽經,表現為頭部向後仰。
▪︎低頭看下,手腳同時抽搐,肘膝相對碰觸,屬於陽明經。
▪︎一隻眼睛或向左或向右斜視,一隻手一隻腳抽搐和不能控制小便,屬於少陽經。
▪︎發熱,脈搏沉細,腹痛,屬於太陰經。
▪︎治療太陰經痙攣,使用防風當歸湯。
▪︎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因發汗過多而導致痙攣,使用柴胡加防風。
▪︎治療少陽經出汗後不退,寒熱交替而導致痙攣,使用製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湯或附子防風散。
雖不及少陰、厥陰,意原有在。觀其白朮湯下,云上解三陽,下安太陰,一種苦心,無非謂傳入少陰、厥陰,必成死症耳。《靈樞》謂足少陰之經筋,循脊內,挾膂上至項,與太陽筋合,其病在此,為主癇瘛及痙,在外陽病不能俯,在內陰病不能仰。是則足少陰與足太陽,兩相內外,以不能俯者,知為太陽主外;不能仰者,知為少陰主內。
白話文:
雖然少陰、厥陰症狀較輕,但它們的潛在危險性仍然不可小覷。從白朮湯的功效可以看出,它既能疏散太陽、少陽、陽明三陽經的熱邪,又能安撫太陰經的虛寒。這種良苦用心,無非是預防邪氣傳入少陰、厥陰,導致病情惡化成為不治之症。
《靈樞》中記載,足少陰經的經筋沿著脊椎內側向上至頸部,與太陽經的經筋會合。如果這個部位發病,會引起癲癇、狂躁和痙攣之症。如果表現為外在的陽證,則患者會無法俯身;如果表現為內在的陰證,則患者會無法仰頭。由此可見,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內外交替,不能俯身是太陽經主治外邪,不能仰頭是少陰經主治內傷。
其辨精矣。太陽主外,則陽明、少陽主外可知;少陰主內,則太陰、厥陰之主內可知。故仲景之以項強、脊強、不能俯者,指為太陽之痙,原以該三陽也;以身蜷、足蜷、不能仰者,指為少陰之痙,以該三陰。所謂引而不發,躍如也。《素問》謂腎病者喜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,形容少陰病俯而不能仰之狀更著。
白話文:
這個辨證很精確。太陽主治外證,那麼陽明、少陽也主治外證;少陰主治內證,那麼太陰、厥陰也主治內證。所以張仲景以「項強、脊強、不能俯」的症狀,指出是太陽的痙攣,也包含其他兩陽證;以「身蜷、足蜷、不能仰」的症狀,指出是少陰的痙攣,也包含其他兩陰證。所謂的「引而不發」,形容的是抽搐的樣子。《素問》中說,腎病患者喜歡脹氣,屁股充當腳後跟,脊柱充當頭部,這生動地描述了少陰病俯而不能仰的樣子。
海藏所謂低頭視下,肘膝相構,正不能仰之陰病,反指為陽明之痙,立言殊有未確。況仲景謂:少陰病下利,若利自止,惡寒而蜷臥,手足溫者可治。又謂:少陰病,惡寒而蜷,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。言可用溫以治之也。然仲景於太陽症,獨見背惡寒者,無俟其身蜷,蚤已從陰急溫,而預救其不能仰。
白話文:
海藏所說的「低頭視下方,肘膝相碰觸,不能仰身」的陰證,錯誤地被認為是陽明經的痙攣,這種說法並不確切。況且,仲景說過:「少陰證下痢,如果腹瀉自行停止,惡寒蜷臥,手腳溫暖的,可以治癒。」又說:「少陰證,惡寒蜷臥,時而煩躁,想脫掉衣被的,可以治癒。」這些話都說明可以使用溫法治療。然而,仲景在太陽證中,只看到背部惡寒的患者,還沒等患者蜷臥,就已經用溫法搶救,預防不能仰身的情形了。
於少陰症而見口燥咽乾,及下利純青水者,無俟項背牽強,蚤已從陽急下,而預救其不能俯。蓋臟陰之盛,腑有先徵;府陽之極,入臟立槁。此皆神而明之之事,後代諸賢,不能贊一辭耳。此外如小兒之體脆神怯,不耐外感壯熱,多成痙病,後世以驚風立名,投金石腦麝之藥,死而不悟。又如新產婦人,血室空虛,外風襲入而成痙病。
輒稱產後驚風,妄投湯藥,可慨也已。
白話文:
關於少陰症,如果出現口乾舌燥、咽喉乾澀,並且拉出純青色的水,不用等後頸部僵緊、疼痛,就要及時瀉下陽氣,預防身體無法俯臥。因為臟陰太盛,腑氣會提前出現徵兆;腑陽太盛,就會深入臟腑,引起身體僵硬。這些都是神妙而精妙的醫理,後世的賢者們都不能詳細說明。
另外,像小兒體質脆弱、神氣怯弱,不能耐受外感發熱,很容易發生痙攣病,後世稱為「驚風」,使用金、石、腦、麝等藥物治療,最後往往死於藥物副作用。還有產後婦女,血室空虛,外風侵襲也會導致痙攣病。
凡痙病所因,或外感六淫,或發汗過多,或瘡家誤汗,或風病誤下,或灸後火熾,或陰血素虧,或陽氣素弱,各各不同。故痙病之壤、不出亡陰、亡陽兩途。亡陰者,津液精血素虧,不能營養其筋脈,此宜急救其陰也;亡陽者,陽氣素薄,不能充養柔和其筋脈,此宜急救其陽也。陰已虧而復補其陽,則陰立盡;陽已薄而復補其陰,則陽立盡。
不明傷寒、經絡、脈理,動手輒錯。無怪矣。
白話文:
痙攣病發生的原因有很多,可能是由於外界六淫之邪侵襲,或是出汗過多,或是瘡口癒合期間誤發了汗,或是風病誤服了瀉下藥物,或是艾灸後火氣過旺,或是陰血天生不足,或是陽氣天生虛弱。不同的原因導致不同的痙攣病。因此,痙攣病的根本原因不外乎陰虛和陽虛兩種。陰虛者,是指津液、精血天生不足,不能滋養經絡筋脈,這種情況需要緊急補充陰津;陽虛者,是指陽氣天生不足,不能充盈溫煦經絡筋脈,這種情況需要緊急補充陽氣。如果陰虛而繼續補充陽氣,則陰液會耗盡;如果陽虛而繼續補充陰液,則陽氣會耗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