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非風證
故治痰之法,必察其可攻與否,然後用之,斯無誤也。若其眼直咬牙,肢體拘急,面赤強勁有力者,雖見昏沉,亦為可治。如形症已定,痰氣不甚,萬勿治痰,當調其氣血。若果痰涎,須分虛實治之。若氣不甚虛,或寒或濕生痰者,六安煎、二陳湯。因火者,清膈飲及竹瀝、童便。
火甚者抽薪飲。脾虛兼嘔多痰者,六君子湯、五味異功散,陰虛不足,兼燥而咳者,金水六君煎。陰虛水泛為痰者,六味丸、八味丸。脾胃虛寒,不能運化為痰者,但宜溫補根本。中氣虛者,理中湯、溫胃飲。陰不足者,理陰煎。若死證已具,吐亦無益。若痰氣甚極不能吐者,皆不治之症。
蓋形氣大虛,忌用吐法,是皆不可攻者也。
凡非風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及四肢無力,掉搖拘攣之屬,皆筋骨之病。肝腎精血虧損,不能滋養百骸,故筋有緩急,骨有痿弱。如樹木之衰,津液不到,即一枝枯槁。人之偏廢,亦猶是也。經曰:足得血而能步,掌得血而能握。今偏廢如此,詎非衰敗之故乎?陳濟川曰:醫風先醫血,血行風自滅。
蓋為肝邪之見,本由肝血之虛,肝血虛,燥氣乘之矣。而木從金化,風必隨之,宜養血以除燥,則真陰復而假風自散矣。若用風藥,血必愈燥,大非宜也。然陰中有血亦有氣,血中無氣,則為縱緩廢弛;氣中無血,則病抽掣拘攣。蓋氣主動,無氣則不能動,斯不能舉矣;血主靜,無血則不能靜,斯不能舒矣。
故筋緩者,當責其無氣;筋急者,當責其無血。無氣宜五福飲、四君子湯。十全大補湯,無血宜大、小營煎主。其與痿症之不動,痛風之不靜,義稍不同。凡非風症,多因表裡俱虛而病,治法當以培補元氣為主。若無兼症,亦不宜攻補兼施。蓋形骸之壞,神志之亂,皆根本傷敗之病,何邪之有?能復其元,庶乎可愈。
一、非風有火盛者,即陽證也。火甚者專治其火,如抽薪飲、白虎湯;火微者兼補其陰,如加減一陰煎。但使火去六七,即當調治其本。然陽勝者陰必病,故治熱必從血分,甚者用苦寒,微者用甘涼。
寒甚者即陰症也,專宜益火。寒微者宜溫胃飲、八味丸,寒甚者宜回陽飲、理中、四逆湯。然寒勝者陽必病,故治寒之法必從氣分,如陽脫寒甚者,宜灸關元、氣海、神闕,以回其陽氣。
一、非風掉眩惑亂者,總由氣虛於上而然。經曰: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苦眩。又曰:上虛則眩。此明訓也。微覺有此,當以五福飲之類,培其中氣。虛甚大補元煎。否則,卒倒之漸,所由至也。
一、非風麻木不仁,因氣血不至,所以不知痛癢。蓋氣虛則麻,血虛則木,麻木不已,偏枯痿廢,此魄虛之候也。經曰:痱之為病,身無痛者,四肢不收,智亂不甚,其言微知,可治,甚則不能言,不可治。又經曰:營氣虛則不仁;衛氣虛則不用;營衛俱虛,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。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。即此類也。凡遇此症,只宜培養血氣,勿得誤認為痰。
白話文:
非風證
治療痰症的方法,必須先判斷是否可以攻治,然後再用藥,這樣才不會出錯。如果病人眼睛直視、牙關緊咬、肢體拘緊、面紅肌膚強健有力,即使看起來昏沉,也是可以治療的。但如果病症已經確定,痰氣並不嚴重,就絕對不要治療痰症,應該調理氣血。如果確實有痰涎,則需根據虛實來治療。如果氣虛不嚴重,或是寒邪或濕邪導致的痰症,可以使用六安煎、二陳湯;如果是由於火熱導致的,則使用清膈飲、竹瀝、童尿;火熱很嚴重,則用抽薪飲。脾虛伴隨嘔吐多痰的,用六君子湯、五味異功散;陰虛不足,又乾燥咳嗽的,用金水六君煎;陰虛水液停滯化為痰的,用六味丸、八味丸;脾胃虛寒,不能運化水液成痰的,只宜溫補根本;中氣虛弱的,用理中湯、溫胃飲;陰氣不足的,用理陰煎。如果已經是死症,即使催吐也沒有益處;如果痰氣非常嚴重,無法催吐,都是不治之症。
總之,形氣非常虛弱的,忌用催吐的方法,這些都是不可以攻治的。
凡不是風證引起的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以及四肢無力、顫抖拘攣等症狀,都是筋骨疾病。肝腎精血虧損,不能滋養全身,所以筋會鬆弛或緊張,骨會痿弱無力,就像樹木衰老,津液不足,就會枝葉枯萎一樣,人體的偏廢也是如此。經書說:「足部得到血液才能行走,手掌得到血液才能握物。」現在出現這樣的偏廢,豈不是衰敗的緣故嗎?陳濟川說:「治療風證,要先治療血虛,血液運行暢通了,風證自然就會消失。」
這是肝邪的表現,根本原因在於肝血虛弱,肝血虛弱,燥邪就會乘虛而入。而木從金化,風邪必然隨之而來,應該養血以除燥邪,這樣真陰就能恢復,假風自然就會散去。如果使用治療風邪的藥物,血液反而會更加乾燥,是非常不適宜的。然而,陰液中既有血液也有氣血,血液中沒有氣,就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;氣血中沒有血液,則會導致筋脈抽搐拘攣。因為氣主活動,沒有氣就無法活動,所以不能舉起;血液主靜止,沒有血液就無法靜止,所以不能舒展。
所以,筋脈鬆弛的,應該責之於氣虛;筋脈緊張的,應該責之於血虛。氣虛宜用五福飲、四君子湯、十全大補湯;血虛宜用大小營煎為主。這與痿證的不動、痛風的不寧靜,意義略有不同。凡是非風證,大多是因為表裡都虛弱而發病,治療方法應該以培補元氣為主。如果沒有兼雜其他病症,也不宜攻補兼施。因為形體的衰敗,神志的紊亂,都是根本虧損的疾病,何來邪氣?能夠恢復其根本,或許就能痊癒。
一、非風證中有火盛的,就是陽證。火熱很嚴重的,專門治療其火邪,如抽薪飲、白虎湯;火熱較輕的,兼顧滋補陰液,如加減一陰煎。只要火邪消退六七成,就應該調理其根本。然而,陽氣盛則陰氣必虛,所以治療熱證必須從血液入手,嚴重的用苦寒藥物,輕微的用甘涼藥物。
寒邪很重的就是陰證,專門宜於益火。寒邪輕微的,宜用溫胃飲、八味丸;寒邪嚴重的,宜用回陽飲、理中湯、四逆湯。然而,寒邪盛則陽氣必虛,所以治療寒證的方法必須從氣分入手,像陽氣衰敗寒邪嚴重的,宜灸關元、氣海、神闕穴位,以回補其陽氣。
一、非風證中出現眩暈神志錯亂的,總是由於氣虛於上而導致。經書說:「上氣不足,腦部就會感覺不充實,頭部就會感到傾斜,眼睛就會感到眩暈。」又說:「上部虛弱就會眩暈。」這是明確的教訓。如果輕微感覺到這些症狀,就應該用五福飲之類的藥物,來培補中氣;如果虛弱嚴重,就用大補元煎。否則,就會逐步發展到突然昏倒。
一、非風證中出現麻木不仁的,是因為氣血運行不到,所以感覺不到痛癢。因為氣虛就會麻木,血虛就會萎縮,麻木持續不愈,就會偏枯痿廢,這是魄虛的徵兆。經書說:「麻痺病,身體沒有痛感,四肢不能收縮,神志錯亂不嚴重,還能說話,可以治療;嚴重到不能說話的,就不能治療。」又經書說:「營氣虛弱就會感覺麻木;衛氣虛弱就會活動不便;營衛都虛弱,就會感覺麻木且活動不便,肌肉如常。」人體與神志不相應,稱為死亡,就是指這種情況。遇到這種症狀,只宜培養氣血,不要誤認為是痰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