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非風證
一、非風煩熱自汗,小水不利,不可以藥利之。蓋津液外泄,小水必少,再用滲利,則陰水愈竭,無以制火,而煩燥益甚。但使熱退汗止,小水自利,況自汗多屬陽明,忌利小便,宜生脈散、一陰煎。
一、非風遺尿者,由腎氣虛脫,最為危候,宜參、耆、歸、術補之。然必命門火衰,所以不能收攝,甚者須加桂、附。
論用藥佐使
凡非風有兼症,則通經佐使之法,本不可廢。蓋脈絡不通,皆由血氣。血氣兼症,各有所因:如因於風者必閉抑,宜散而通之,如麻、桂、柴、羌、辛、芷之屬;因於寒者必凝澀,宜熱而通之,如蔥、椒、桂、附、甘、姜之屬;因於熱者必乾涸,宜涼而通之,如芩,連、梔、柏、石膏、知母之屬;因於濕者必壅滯,宜順利,如蒼朮、茵陳、萆薢、五苓之屬;血滯者宜活,如芎、歸,牛膝、紅花、桃仁、硝黃之屬;氣滯者宜行,如木香、香附、烏、沉、枳殼之屬;痰滯者宜開,如星、半、牛黃、天竺黃、硃砂、海石、元明粉之屬;氣血虛弱者惟宜溫補,如參、耆、歸、朮、熟地、枸杞、牛膝之屬。然虛實之異,尤當詳審。
蓋通實者,各從其類,使無實邪,而妄用通藥,必傷元氣。通虛者,或陰或陽,尤當知要。如參、耆所以補氣,而氣虛之甚者,非薑、附之佐,必不能追散失之元陽;歸、地所以補精血,而陰虛之極者,非桂、附之引,必不能復無根之生氣。寒邪在經而客強主弱,非桂、附之勇則血脈不行;痰濕在中而土寒水泛,非姜附之暖則脾腎不健。此通經之法,實者可以用寒涼,虛者必宜溫熱也。
但附子性剛勇而熱,陰虛水虧多熱燥者非所宜。但涉陽虛,非此莫達。
一、經病之輕症:皮毛枯澀、汗出、眩運、鼻塞者,肺之經病。血脈不榮,顏色惟悴者,心之經病。肌肉消瘦,浮腫不仁,肉瞤筋惕,四肢不用者,脾之經病。筋力疲睏,拘急掉瘛,脅肋脹痛者,肝之經病。口眼歪斜,足陽明及肝膽病。骨弱無力,坐立不能者,腎之經病。
一、經病之危症:皮腠冰冷,滑汗如油,畏寒之甚者,肺之經病。眼瞀昏黑,筋痛極者,肝腎經病,耳聾無聞,骨痛極者,腎之經病。反張戴眼,腰脊如折,膀胱經病。舌強不能言,心腎經病。唇緩口開,手撒,脾之經病。
一、臟病之稍輕症:咳嗽微喘短氣,悲尤不已者,病在肺臟。言語無倫,神昏多笑,不寐者,病在心臟。腹滿少食,吐涎嘔惡,吞酸噯氣,譫語多思者,病在脾臟。胸脅氣逆,多驚多怒者,病在肝臟。小腹疼痛,二便不調,動氣上衝,呻吟多恐者,病在腎臟。
一、臟病之危症:氣大急大喘,或氣脫失聲,色灰白或紫赤色者,肺腎氣絕。神色脫,昏沉不醒,色赤黑者,心臟氣絕。痰涎壅極,吞吐不能,呃逆不止,腹脹極,色赤黑者,脾胃氣絕。眼閉不開,急躁擾亂,懊憹囊縮,色青灰白者,肝臟氣絕。聲喑寒厥,便閉泄不禁,腎臟氣絕。
白話文:
非風證
一、非因風邪引起的煩熱自汗,小便不利,不可以使用利尿藥物。因為津液外洩,小便必然減少,如果再使用滲利之藥,則體內津液更加枯竭,無法抑制內熱,煩躁反而加劇。只需讓熱退汗止,小便自然會通暢。況且自汗大多屬於陽明經證,忌諱利小便,宜用生脈散、一陰煎。
一、非因風邪引起的遺尿,是由於腎氣虛弱衰敗所致,是最危險的徵兆,應該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術等藥物補益。然而,這往往是因為命門火衰弱,所以無法收攝尿液,嚴重者需要加桂枝、附子。
論用藥佐使
凡是非風證合併其他症狀,則通經活絡的佐使方法,本不應廢棄。因為經脈不通暢,都是由於氣血失調。氣血兼症,各有其原因:如果因為風邪,則經脈必受阻礙,應使用疏散通利之藥,如麻黃、桂枝、柴胡、羌活、細辛、白芷等;如果因為寒邪,則經脈必凝滯,應使用溫熱通利之藥,如蔥、椒、桂枝、附子、甘草、生薑等;如果因為熱邪,則經脈必乾燥枯竭,應使用清熱涼血通利之藥,如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柏子仁、石膏、知母等;如果因為濕邪,則經脈必壅塞滯阻,應使用利濕之藥,如蒼朮、茵陳蒿、萆薢、五苓散等;如果血瘀,則應使用活血之藥,如川芎、當歸、牛膝、紅花、桃仁、雄黃等;如果氣滯,則應使用行氣之藥,如木香、香附、烏藥、沉香、枳殼等;如果痰滯,則應使用化痰之藥,如半夏、瓜蔞、牛黃、天竺黃、硃砂、海蛤殼、爐甘石等;如果氣血虛弱,則應使用溫補之藥,如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術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牛膝等。然而虛實的不同,尤其應該仔細辨別。
總之,治療實證,各取其類,使邪氣消除;若無實邪而妄用通利之藥,必然損傷元氣。治療虛證,或陰虛或陽虛,更應該掌握要領。例如人參、黃耆用來補氣,但氣虛嚴重者,非佐以生薑、附子,則難以溫煦散布失去的元陽;當歸、熟地黃用來補益精血,但陰虛極度嚴重者,非佐以桂枝、附子引導,則難以恢復無根的生機。寒邪滯留在經脈,邪盛正衰,非用桂枝、附子的辛溫之力,則血脈不通;痰濕停滯於內,脾陽虛寒,水濕泛濫,非用生薑、附子的溫暖之力,則脾腎功能不健。這就是通經活絡的方法,實證可以用寒涼藥,虛證則必須用溫熱藥。
但是附子性味辛熱峻猛,陰虛水虧、熱燥者不宜使用。但若涉及陽虛,則非附子不可。
一、經絡病的輕症:皮膚乾燥粗糙、自汗、頭暈目眩、鼻塞,是肺經病。血脈運行不暢,面色萎黃,是心經病。肌肉消瘦,水腫不仁,肌肉抽搐,四肢無力,是脾經病。筋力疲乏,肌肉拘急抽搐,脅肋脹痛,是肝經病。口眼歪斜,是足陽明經和肝膽經的病變。骨骼脆弱無力,坐立不能,是腎經病。
一、經絡病的危症:皮膚冰冷,汗出如油,畏寒甚者,是肺經病。視力模糊昏暗,筋骨疼痛劇烈,是肝腎經病,耳聾,骨痛劇烈,是腎經病。面部肌肉反張,眼球突出,腰脊疼痛如折斷,是膀胱經病。舌頭僵硬不能說話,是心腎經病。嘴唇鬆弛,嘴巴張開,手腳發抖,是脾經病。
一、臟腑病的輕症:咳嗽、輕微喘息、氣短,悲傷不已,是肺臟病。言語錯亂,神志不清,多笑,失眠,是心臟病。腹部脹滿,少食,流涎嘔吐,吞酸噯氣,譫語多思,是脾臟病。胸脅部氣逆,多驚多怒,是肝臟病。小腹部疼痛,二便不調,動則氣上衝,呻吟多恐,是腎臟病。
一、臟腑病的危症:呼吸急促,大喘息,或氣脫失聲,面色灰白或紫赤,是肺腎氣絕。面色脫變,昏迷不醒,面色赤黑,是心臟氣絕。痰涎壅塞極度嚴重,吞咽困難,呃逆不止,腹部脹滿極度嚴重,面色赤黑,是脾胃氣絕。眼睛閉合不能睜開,煩躁不安,懊惱,面色青灰白,是肝臟氣絕。聲音嘶啞,寒厥,大小便失禁,是腎臟氣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