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八 (1)
卷八 (1)
1. 經病通治
薛新甫曰:經曰:飲食入謂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東垣先生謂脾為生化之源,心統諸經之血,誠哉是言也。竊謂心脾平和,則經候如常。苟七情內傷,六淫外侵,飲食失節,起居不時,脾胃虛損,心火妄動,則月經不調矣。
白話文:
薛新甫說:內經記載:食物進入胃腸後,遊走於身體中輸送到脾臟,脾臟將精氣散發,上行至肺部,調節水液運行,下行至膀胱,水精滋潤全身,五臟經絡同時運作。東垣先生認為脾臟是生化的源頭,心臟統領著各經絡中的血液,這話非常正確。
我個人認為,如果心脾平和,則月經正常。如果七情內傷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、六淫外侵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、飲食不節制、作息不規律,就會導致脾胃虛弱,心火旺盛,從而使得月經失調。
有先期而至者。蓋血生於脾土,故云脾統血。凡血當用苦甘之劑,以助陽氣而生陰血也。蓋先期而至者,有因脾經血燥,宜加味逍遙散;有因脾經鬱滯者,宜歸脾湯;有因肝經怒火者,宜加味小柴胡湯;有因血分有熱者,宜加味四物湯:有因勞役火動者,宜補中益氣湯。過期而至者,有因脾經血虛者,宜人參養榮湯;有因肝經血少者,宜六味地黃丸;有因氣虛血弱者,宜八珍湯。
白話文:
有的女性月經提前到來。這是因為血生於脾胃,所以說脾主統血。治療所有血癥,應使用苦甘的藥物,以幫助陽氣生成陰血。月經提前到來的原因有:
- **脾胃血燥:**可加味逍遙散治療。
- **脾胃鬱滯:**可使用歸脾湯治療。
- **肝火旺盛:**可加味小柴胡湯治療。
- **血熱:**可加味四物湯治療。
- **勞累火動:**可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。
月經延後到來的原因有:
- **脾胃血虛:**可使用人參養榮湯治療。
- **肝血不足:**可使用六味地黃丸治療。
- **氣虛血弱:**可使用八珍湯治療。
又曰:血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五臟,灑陳六腑,在婦人上為乳汁,下為血海,故雖心主血,肝藏血,亦皆統攝於脾胃。補脾和胃,血自生矣。凡經行禁用苦寒、辛散之藥。
白話文:
另外說到:血液是飲食中的精氣,調和五臟,滋潤六腑,在女性身上,上為乳汁,下為月經血海,所以雖然心主掌血液運作,肝臟貯存血液,但都統一受脾胃管理。補脾胃,血液自然會產生。凡是月經期間,禁止使用寒涼、辛散的藥物。
2. 經閉
東垣曰:經閉不行有三。婦女腸胃久虛,形體羸弱,氣血俱衰,而致經水斷絕不行。或病中消胃熱,善食漸瘦,津液不生。夫經者,血脈津液所化,津液既竭,為熱所爍,肌肉漸瘦,時見燥渴,血海枯竭,名曰血枯經絕,宜瀉胃之燥熱,補益血氣,經自行矣。此病適行而有子,子亦不成,而為胎病者有矣。
白話文:
東垣說:經閉不通有以下三種情況:
-
**氣血虧虛:**婦女長期腸胃虛弱,身體瘦弱,氣血衰竭,導致經水斷絕不來。
-
**陰液虧耗:**患病期間損傷胃氣,食慾減退,逐漸消瘦,津液不足。經水是血脈津液轉化而成,津液耗盡,被熱氣灼燒,肌肉逐漸消瘦,時常口乾舌燥,血海枯竭,稱為「血枯經絕」。治療應著重瀉除胃中燥熱,補益血氣,經水自然恢復。患有此病卻懷孕,孩子也難以養育成人,可能會導致胎兒疾病。
-
**久虛生熱:**久病虛弱,體內生熱,耗傷津液,導致經水斷絕。
或心包絡脈洪數,躁作時見,大便秘澀,小便雖不利,而經水閉絕不行,此乃血海乾枯,宜調血脈,除包絡中火邪,而經自行矣。或因勞心,心火上行,月事不來者,胞脈閉也。胞脈屬於心而絡於胞中,今氣上迫脈,心氣不得下通,故月事不來,宜安心補血瀉火,經自行矣。
白話文:
如果心包絡脈脈象洪數,且在煩躁時出現,可能會導致大便乾結,小便雖有不暢但尿量不多,而經血停滯不來,這表示血海乾涸,應該調整血脈,清除心包絡中的火邪,這樣經血就會自然來了。或者因為過度勞心,使心火上行,導致經血不來,這可能是因為胞脈閉塞。胞脈與心相連,現在心氣受阻,不能向下流通,所以經血不來。應當安撫心神,補充血液,並瀉除火邪,這樣經血就會自行來了。
薛立齋曰:經閉者何?夫經水,陰血也,屬衝任二脈主,上為乳汁,下為月水。其為患有因脾虛而不能生血者,有因脾郁傷而血耗損者,有因胃火而血銷鑠者,有因脾胃損而血少者,有因勞傷心而血少者,有因怒傷肝而血少者,有因腎水不能生肝而血少者,有因肺氣虛不能行血而閉者。
白話文:
薛立齋說:經閉是什麼?經血是陰血,屬於衝任兩脈主導,向上化為乳汁,向下化為月經。經閉的病因有:
-
脾虛不能生血
-
脾氣鬱結而氣血受損
-
胃火旺盛而血被灼傷
-
脾胃受損而血不足
-
心臟勞損而血不足
-
憤怒傷肝而血不足
-
腎水不能滋養肝臟而血不足
-
肺氣虛弱不能運行氣血而導致閉經
治療之法,若脾虛而不行者,調而補之;脾鬱而不行者,解而補之;胃火而不行者,清而補之:脾胃損而不行者,調而補之;勞傷心血而不行者,靜而補之;怒傷肝而不行者,和而補之;肺氣虛而不行,補脾胃;腎虛而不行,補脾肺。經云:損其肺益其氣,損其心補其榮衛,損其脾補其飲食,適其寒溫,損其肝緩其中,損其腎益其精。審而治之,庶無誤矣。
王宇泰曰:薛氏治血枯大法,以補養真元為主,蓋本易水師弟之旨而廣之。
白話文:
治療的方法,如果脾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就要調養脾胃並補益氣血;若是脾氣鬱結,也要疏解鬱結並補益脾氣;如果胃火旺盛,則要清熱降火並補益脾胃;如果脾胃受損,也要調養脾胃並補益氣血;如果是勞傷心血,要靜養身心並補益心血;如果怒傷肝氣,則要舒緩情緒並補益肝氣;若是肺氣虛弱,則要補益脾胃;腎虛的話,則要補益脾肺。古籍記載:「損傷肺氣就補益肺氣,損傷心血就補益心血和氣血運行,損傷脾胃就補益飲食,要根據寒熱病證適當調整治療方法,損傷肝氣就舒緩肝氣,損傷腎氣就補益腎精。」仔細辨證論治,才能避免誤診。
王宇泰說:薛氏治療血枯症的大法,以補益真元為核心,這是本於易水師弟的醫學理念並加以發展的。
方約之曰:婦人之經病,有月候不調者,有月候不通者。然不調不通之中,有兼疼痛者,有兼發熱者,此分而為四也。不調之中,有趲前,有遲後者,則趲前為熱,退後為虛也。不通之中,有血滯者,有血枯者,則血滯者宜破,血枯宜補也。疼痛之中,有常時作痛者,有經後經前作痛者,則常時與經前作痛為血積,經後為血虛也。
白話文:
方約說:婦女的經期問題,可分為月經不調和月經不通。不調和不通中,又可分為疼痛型和發熱型,這樣就分成了四種。不調型中,有提前和延後,提前是熱證,延後是虛證。不通型中,有血瘀和血虛,血瘀者宜攻破,血虛者宜補益。疼痛型中,有經期常時疼痛和經前後疼痛,常時和經前疼痛是血瘀,經後疼痛是血虛。
發熱之中,有常時發熱者,有經行發熱者,則常時為血虛有積,經行為血虛有熱也。則又分而為八焉,大抵經痛內因憂思憤怒,外因飲冷形寒。憤怒所觸,則鬱結不行。經前產後,飲冷形寒,則惡露不盡。此經候不調不通,作痛發熱之所由也。調氣破血,開鬱補虛,涼血清熱,治之有道也歟!然氣行血行,氣止血止,故治血病以行氣為先,香附之類是也。熱則流通,寒則凝結,故治血病以熱藥為佐,肉桂之類是也。
白話文:
發熱可以分為兩種,一種是持續發熱,另一種是例假期間才發熱。持續發熱是血虛且有積滯,例假期間發熱則是血虛且有熱。
例假期間發熱又可以細分為八種,總的來說,發熱疼痛是由於內在的憂思憤怒,或外在的受寒飲冷所引起。
憤怒會導致氣血鬱結,氣血不通。例假前或產後受寒飲冷,會導致惡露不淨。
這些原因導致經期失調,氣血不通,進而產生疼痛和發熱。
因此,治療發熱疼痛的原則是調氣活血,疏肝補虛,清熱涼血。
中醫認為氣行帶動血行,氣停則血停,因此治療血病首先要疏氣,比如使用香附等藥物。
熱能促進氣血運行,寒則凝結,所以治療血病要輔以溫熱藥物,比如肉桂等藥物。
3. 經漏
李東垣曰:經水漏不住有二。婦人脾胃虛損,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,或沉弦而洪大有力,寸關脈亦然。皆由脾胃有虧,下陷於腎,與相火相合,濕熱下迫,經漏不止,其色紫黑,如夏月腐肉之臭。中有白帶者,脈必弦細,寒作於中;有赤帶者,其脈洪數,病熱明矣,必腰痛成臍下痛。
白話文:
李東垣說:經水漏不住有兩種情況。一是婦女脾胃虛損,導致腎門脈沉細而跳動頻繁,或沉弦而強勁有力,寸關脈也是如此。這都是由於脾胃虛弱,導致腎臟下陷,與相火結合,濕熱下迫,經血不斷流出,顏色紫黑,像夏天的腐肉一樣發臭。有的還伴有白帶,脈象必定弦細,這是體內寒邪作祟。有的伴有赤帶,脈象洪數,表明體內有明顯的熱症,必定會腰痛,並延伸到臍下。
臨經欲行,而先發寒熱往來,兩脅急縮,兼脾胃證出見,或四肢困倦,心煩悶不得眠臥,心下急,宜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,可一服而愈。或貴而後賤,富而後貧,病名脫營者,心氣不足,其火大熾,旺於血脈之中,又或脾胃飲食失節,火乘其中,形質肌肉顏色似不病者,此心病也,下形於脈,故脾胃飲食不調,其證顯矣而經水不時而下,或適來適斷,暴下不止。
白話文:
在預產期臨近時,若出現寒熱交替、兩側肋骨緊縮,並且伴有脾胃不適的症狀,或四肢疲倦、心煩氣躁、失眠難寐、心下急躁,應大力補養脾胃,調節氣血,服用一劑藥即可痊癒。
另外,有些人在富貴之後變貧窮,或有疾病稱為「脫營」,這是因為心氣不足,心火過旺,在脈絡中過於活躍所致。有時也會因飲食失節,火熱乘虛而入,導致形體和肌肉顏色看似正常,但實為心病。這種病會影響脈絡,因此脾胃飲食也會有問題,症狀明顯,月經不調,時而來潮時而突然停止,或暴瀉不止。
治當以大補氣血之劑,補養脾胃,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,補陰瀉陽,經自止矣,《痿論》云: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滿,數溲血也。故經曰:大經空虛,發則肌痹,傳為脈痿,此之謂也。治宜升陽益胃湯。血脫益氣,古人之法也。先補胃氣以助生長,故曰陽生陰長,諸甘藥為之先務。
白話文:
治療當以大力補氣血的藥物為主,補養脾胃,稍加鎮壓心火的藥物治療心臟,滋補陰氣,疏瀉陽氣,經血自然就止住了。《痿論》中說:悲傷過度就會導致胞絡斷絕,胞絡斷絕則陽氣在體內運行,發作時會導致心下部位脹滿,小便中帶血。因此經書中說:經絡空虛,發作時會導致肌肉麻木,傳變為脈絡痿軟,這就是所說的這種情況。治療應該使用升陽益胃湯。補血益氣,是古人的方法。先補脾胃之氣以幫助氣血生長,所以說陽氣生長,陰氣增長,各種甘味藥物是首選。
薛立齋曰:血崩,經云:陰虛陽搏,謂之崩。又云:陽絡傷則血外溢,陰絡傷則血內溢。又云:脾統血,肝藏血。其為患因脾胃虛損,不能攝血歸源;或因肝經有火,血得熱而下行;或因肝經有風,血得風而妄行;或因怒動肝火,血熱而沸騰;或因肝經鬱結,血傷而不歸經;或因怒動肝火悲哀太過,胞絡傷而下崩。
白話文:
薛立齋說:血崩,根據經書記載:陰虛陽盛,稱為崩。又說:陽經損傷,血液會外溢;陰經損傷,血液會內溢。還說:脾負責統攝血液,肝負責貯藏血液。血崩的原因是因為脾胃虛弱,無法收攝血液返回本源;或因為肝經有火,血液受到熱氣而下行;或因為肝經有風,血液受到風氣而亂行;或因為憤怒激發肝火,血液發熱而沸騰;或因為肝經鬱結,血液受損而無法歸經;或因為憤怒激發肝火,悲傷過度,胞絡受傷而導致血崩。
治療之法:脾胃虛弱者;六君子湯加芎、歸、柴胡;脾胃虛陷者,補中益氣加白芍、山梔;肝經血熱,四物加柴、梔、苓、術;肝經風熱,加味逍遙,或小柴胡加山梔、白芍、丹皮;若怒動肝火,亦用前藥;脾經鬱火,歸脾加山梔、柴胡、丹皮;哀傷胞絡,四君加升、柴、山梔。故東垣、丹溪諸先生云:凡下血證,須用四君子以收功。
白話文:
治療方法:
- 脾胃虛弱者:六君子湯加入川芎、當歸、柴胡
- 脾胃虛陷者:補中益氣湯加入白芍、山梔
- 肝經血熱:四物湯加入柴胡、梔子、茯苓、蒼朮
- 肝經風熱:加味逍遙散或小柴胡湯加入山梔、白芍、丹皮
- 怒氣傷肝:使用以上藥物
- 脾經鬱火:歸脾湯加入山梔、柴胡、丹皮
- 哀傷傷及胞絡:四君子湯加入當歸、柴胡、山梔
因此,東垣、丹溪等醫家認為:所有血證都應該使用四君子湯作為基本方,以達到治療效果。
斯言厥有旨哉。若大去血後,毋以脈診,當急用獨參湯救之。其發熱、咳嗽脈數,乃是元氣虛弱,假熱之脈也,尤當用人參之類。此等證候,無不由脾胃先損,故脈洪大,察其有胃氣受補可救。誤用寒涼之藥,復傷脾胃生氣,反不能攝血歸元,是速其危也。
薛立齋醫案
白話文:
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。如果大量失血之後,不要用脈象來診斷,應該立刻用獨參湯急救。那些發熱、咳嗽、脈搏快速的症狀,都是元氣虛弱,假借熱象的脈象,更應該使用人參這類藥物。這些證狀,都是因為脾胃先受損,所以脈象才會洪大,只要發現用胃氣補藥就可以救治。如果誤用寒涼藥物,會進一步損傷脾胃的生氣,反而無法讓血液歸元,加速危急情況。
一婦人,內熱作渴,飲食少思,腹內近左初如雞卵,漸大四寸許,經水三月一至,肢體消瘦,齒頰似瘡,脈洪數而虛,左關尤甚,此肝脾鬱結之證。外貼阿魏膏,午前用補中益氣湯,午後以加味歸脾湯。兩月許,肝火少退,脾胃尚健,仍與前湯送六味丸,午後又用逍遙散送歸脾丸。
白話文:
一名女性患者,感到體內有熱氣,經常口渴,食慾不振,腹部左側靠近肋骨下方最初像雞蛋般大小,逐漸長到約四寸,月經每三個月來一次,肢體消瘦,牙齒和臉頰像潰瘍,脈搏洪盛、快速但虛弱,尤其是左側關脈更加明顯。這屬於肝脾氣滯鬱結的證狀。
外敷阿魏膏,上午服用補中益氣湯,下午服用加味歸脾湯。經過大約兩個月,肝火稍退,脾胃功能也有所改善,繼續服用前述的補中益氣湯送服六味丸,下午再用逍遙散送服歸脾丸。
又月餘,日用蘆薈丸二服,空心以逍遙散下,晡時以歸脾湯下,喜其調理謹慎,年餘而愈。
白話文:
又過了月餘,每天服用蘆薈丸兩次,空腹時用逍遙散送服,下午時用歸脾湯送服。欣喜於他的調理謹慎,一年多以後就痊癒了。
一婦人,發熱口乾,月經不調,兩腿無力,服祛風滲濕之劑,腿痛體倦,二膝浮腫,經事不通。余作脾、肝、腎三經血虛火燥,證名鶴膝風,用六味丸、八味丸,兼服兩月,形體漸健,飲食漸進,膝腫漸消,不半載而痊。前證若脾腎虛寒,腿足軟痛,或足膝枯細,用八味丸。若飲食過多,腿足或臀後痠痛,或浮腫作脹,用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主之。
白話文:
一名婦人出現發熱、口乾、月經不調、雙腿無力等症狀。服用祛風滲濕的藥方後,症狀加重,出現腿痛、全身疲倦,兩膝浮腫,且月經不來。
我診斷為脾、肝、腎三經血虛火燥,病情稱為「鶴膝風」。於是使用六味丸和八味丸,患者服用兩個月後,身體逐漸恢復健康,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,雙膝腫脹也逐漸消退,不到半年就完全康復了。
如果患者出現脾腎虛寒,症狀為腿腳軟痛,或腳膝乾枯細瘦,則使用八味丸治療。如果患者飲食過多,導致腿腳或臀部痠痛,或出現浮腫脹痛,則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和半夏進行治療。
一婦人,性沉靜,勤於女工,善怒,小腹內結一塊,或作痛,或痞滿,月經不調,恪服伐肝之劑,內熱寒熱,胸膈不利,飲食不甘,形體日瘦,牙齦蝕爛。此脾土不能生肺金,肺金不能生腎水,腎水不能生肝木,當滋化源,用補中益氣、六味地黃,至仲春而愈。
白話文:
一位婦人,性格沉靜,勤奮於女紅,容易動怒,小腹部裡有硬塊,有時疼痛,有時脹滿,月經不調,堅持服用了清肝瀉火的藥物,但仍然出現內熱、寒熱交替、胸膈不舒、飲食不香,身體日益消瘦,牙齦腐爛。這是由於脾土不能滋養肺金,肺金不能滋養腎水,腎水不能滋養肝木,應該滋養身體的根本,使用補中益氣、六味地黃丸,持續到春季中期就痊癒了。
松江太守何恭人,性善怒,腹聚一塊年餘,形體骨立,倏然往來,齶蝕透腮,或泥春木旺剋土,仍行伐肝。時季冬,肝脈洪數,按之弦緊,餘脈微弱。余曰:洪數弦緊,肝經真氣發見而邪氣實也,自保不及,何能剋土?況面色青中隱白,乃腎水不足,肝木虧損,肺金剋制,惟慮至春木不能發生耳。勉用壯脾胃、滋腎水,二劑,肝脈悉退。
白話文:
松江太守何恭人,脾氣暴躁,腹部腫塊已有一年多,身體瘦削,時而疼痛難忍,牙牀潰爛穿透了臉頰。有醫生認為是春天肝氣旺盛剋制脾胃,仍然採用疏肝的治療方法。當時正是冬天,肝脈搏動強勁且頻繁,按壓時脈搏似琴絃般緊繃,其他脈搏則微弱。我說:脈搏強勁而緊繃,這是肝經真氣外顯而邪氣實盛,肝臟自身難保,哪還能剋制脾胃?況且面色青白,是腎水不足、肝木虧損,肺金剋制,唯恐到了春天肝氣不能生髮。遂用健脾補胃、滋養腎水的藥物,兩劑藥後,肝脈的異常症狀全部消失。
後大怒,耳內出血,肝脈仍大,按之如無,煩躁作渴。此無根之火,以前藥加肉桂,二劑,肝脈仍斂,熱渴頓退。復因大怒,以致飲食不進,果卒於季冬辛巳日。此木衰弱而金刑剋,信矣。
白話文:
此人後來大發雷霆,導致耳朵出血,肝脈太旺,按壓卻沒有反應,煩躁口渴。這是虛火,服用前述藥物再加入肉桂,兩劑後肝脈收斂,熱渴症狀立刻消失。後來又因為大發雷霆而導致飲食不進,最終在冬末辛巳日去世。這件事證明瞭木氣衰弱而金氣剋制,確實如此。
一婦人,經候過期,發熱倦怠,或用四物、黃連之類,反兩月一度,且少血而成塊。又用峻藥通之,兩目如帛所蔽。余曰:脾為諸陰之首,目為血脈之宗,此脾傷,五臟皆為失所,不能歸於目矣。遂用補中益氣、濟生歸脾二湯,專主脾胃,年餘而愈。
白話文:
有一個婦人,月經逾期,出現發燒、疲倦的症狀。有人使用四物湯、黃連等藥物治療,結果月經反而變成兩個月來一次,而且經血量少、成塊狀。後來又使用強力的通經藥物治療,導致雙眼被白膜覆蓋。我診察後說:脾臟是所有陰經的源頭,眼睛是血脈的宗主,現在脾臟受到損傷,五臟都失去正常的運作,無法讓氣血歸於眼睛。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和濟生歸脾湯專門調理脾胃,治療一年多後才痊癒。
一婦人,年四十,索性急,先因飲食難化,月經不調,服理氣化痰藥,反肚腹膨脹,大便泄瀉;又加烏藥、蓬朮,肚腹腫脹,小便不利;加豬苓、澤瀉,痰喘氣急;手足厥冷,頭面肢體腫脹,指按成窟,脈沉細,右寸為甚。余曰:此脾肺之氣虛寒,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滲泄之令不行,生化之氣不運。
白話文:
有一位四十歲的婦人,脾氣急躁,原本因為消化不良、月經失調,服用疏通氣機、化痰的藥物,結果反而肚子脹大、大便拉肚子。後來又加上了烏藥和蓬朮,結果肚子腫得更大,小便也不順利。再加上了豬苓和澤瀉,卻導致痰喘氣急。她的手腳冰冷,頭面肢體浮腫,按壓後留下凹陷,脈象沉細,尤其是右手寸脈特別明顯。我診斷她是脾、肺之氣虛寒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通,無法輸布到膀胱,因此排泄不順利,身體的生化氣血也無法運轉。
即東垣所云:水飲留積,若土之在雨中,則為泥矣。得和風暖日,水濕去而陽化,自然萬物生長。喜其脈相應,遂與金匱加減腎氣丸料服之,小便即通。數劑腫脹消半,四肢漸溫,自能轉側。又與六君子加木香、肉桂、炮姜治之,全愈。後不戒七情飲食,即為泄瀉,仍用前藥加附子五分而安。
白話文:
正如東垣所說的,水液積滯,就像土壤在雨中,會變成泥巴。如果遇上和煦的風和溫暖的陽光,水濕就會散去,陽氣生發,萬物自然生長。我看到患者的脈象相應,於是給他服用加減腎氣丸的藥方,他的小便很快就通暢了。幾服藥之後,腫脹消退了一半,四肢逐漸溫暖,可以轉動身體了。我還給他開了六君子湯加木香、肉桂、炮姜,他的病情完全痊癒了。後來他不注意自己的情緒和飲食,導致腹瀉,我又給他用了之前的藥方,加了五分附子,病情就穩定住了。
一婦人,素有頭暈,不時而作,月經遲而少。余以為中氣虛,不能上升而頭暈,不能下化而經少,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後因勞而作,月經如湧,此勞傷火動,用前湯加五味子一劑、服之即愈。前證雖云亡血過多,氣無所附,實因肺氣虧損。
白話文:
一位婦人,平時常有頭暈,時不時發作,月經延遲而且量少。我認為她的中氣虛弱,無法上升導致頭暈,無法下行導致月經量少,於是使用了補中益氣湯來治療,最終康復。後來因為勞累而發作,月經像湧水一樣多,這是勞傷導致火氣過盛,我用之前的補中益氣湯加入五味子一劑,服用後立刻痊癒。雖然前面提到的症狀看似是失血過多,導致氣血無法附著,但實際上是因為肺氣不足。
西賓錢思曾云:室年三十,尚無嗣,月經淋漓無期,夫婦異處者幾年矣,思曾欲為娶妾,以謀諸餘。余曰:此鬱怒傷肝,脾虛火動,而血不歸經,乃肝不能藏,脾不能攝也。當清肝火,補脾氣,遂與加味歸脾、逍遙二藥。送至其家,仍告其姑曰:服此病自愈,而當受胎,妾可無娶也。果病愈,次年生子。
白話文:
西賓錢思曾說:一位30歲的婦人,還沒有生孩子。她的月經淋漓不盡,沒有規律。夫婦分居已經有好幾年了。錢思曾想要娶一位妾,來替他傳宗接代。我說:這是因為鬱怒傷了肝,脾虛導致火氣旺盛,所以血液沒有回歸經脈,是因為肝不能藏血,脾不能攝血。應該清肝火,補脾氣。於是,我開了加味歸脾湯和逍遙散給她。我把藥送到她家裡,並告訴她的婆婆:服用這些藥,她的病自然就會痊癒。到時候她就能懷孕,就不需要娶妾了。果然,她的病痊癒了,第二年生下了孩子。
一婦人,多怒,經行或數日或半月後止,三年後淋漓無期,肌體倦瘦,口渴內熱,盜汗如洗,日晡熱甚。余用參、朮、耆、歸、茯神、遠志、棗仁、麥冬、五味、丹皮、龍眼肉、炙草、柴胡、升麻,治之獲痊。此證先有怒動肝火,血熱妄行,後乃脾氣下陷,不能攝血歸源,故用前藥。
白話文:
一位婦人,性情急躁,經血時多時少,或數日或半月後才停止。三年後,經血淋漓不斷,身體疲憊消瘦,口渴有內熱,盜汗如洗,下午時分熱症加劇。我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當歸、茯苓、遠志、棗仁、麥冬、五味子、丹皮、龍眼肉、甘草、柴胡、升麻等藥物治療,使她痊癒。這一病症的起因是怒氣引起肝火,血液過熱而妄行,後因脾氣虛弱下陷,無法收攝血液歸於經絡,因此使用了上述藥物。
若胃熱亡津液而經不行,宜清胃。若心火亢甚者,宜清心。若服燥藥過多者,宜養血。若病久氣血衰,宜健脾胃。
白話文:
如果胃部有熱導致津液流失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適合清胃熱。
如果心火過旺,適合清心火。
如果服用過多燥熱藥物,適合滋養血氣。
如果疾病時間長導致氣血虛弱,適合健脾胃。
一婦人,性善怒,產後唇腫內熱,月水不調,食少作嘔,大便不實,唇出血水。用理氣消導,胸膈痞滿,頭目不清,唇腫經閉;用清胃行血,肢體倦怠,發熱煩躁,涎水湧出。欲用通經之劑。余曰:病本七情,肝脾虛損,數行攻伐,元氣益虛者耳。法當補陰益陽,遂以加味歸脾湯、加味逍遙散、補中益氣湯,如法調治,元氣漸復,唇瘡亦愈。
白話文:
有一位女性,個性容易生氣,產後嘴脣腫脹發熱、月經不調、食慾不振、嘔吐、大便不成形、嘴脣出血。起初使用疏通氣機、消導的食物,但胸悶氣阻、頭腦不清、嘴脣腫脹、經期閉塞。接著使用清胃活血的藥物,卻導致身體疲倦、發熱煩躁、流口水。於是想要使用通經的藥方。我說:疾病的根源在於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,肝脾虛損,反覆治療,元氣更加虛弱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陰益陽,於是使用加味歸脾湯、加味逍遙散、補中益氣湯,按照規矩調養,元氣逐漸恢復,嘴脣上的傷口也痊癒了。
後因怒,寒熱耳痛,胸脅脹悶,唇焮腫甚,此是怒動肝火而血傷,遂用四物合小柴胡加山梔,頓愈。後又怒,脅乳作脹,肚腹作痛,嘔吐酸涎,飲食不入,小水不利,此是怒動肝木克脾土,乃用補脾氣、養脾血而愈。又因勞役怒氣,飲食失節,發熱喘渴,體倦不食,去血如崩,唇腫熾甚,肝經有火。
脾經氣虛,遂用補中益氣加黑梔、丹皮、芍藥而愈。此證每見,但治其瘡,不固其本,而死者多矣。
白話文:
後來因為生氣,感到寒冷發熱,耳朵疼痛,胸口和肋骨感到腫脹憋悶,嘴脣紅腫得很嚴重。這是生氣導致肝火旺盛,於是使用四物合小柴胡加山梔子,症狀很快就消失了。後來又因為生氣,肋骨和乳房脹痛,肚子和腹部疼痛,嘔吐酸水,吃不下東西,小便不暢。這是生氣導致肝木旺盛剋制脾土,於是使用補脾氣和養脾血的方法治療,症狀就痊癒了。另外,因為勞累和生氣,飲食不節制,發燒和口渴,身體疲倦不想吃東西,出血像崩潰一樣,嘴脣腫脹得很嚴重,肝經有火氣。
一婦人,年六十有四,久鬱怒,頭痛寒熱,春間乳內時痛,服流氣飲之類益甚,不時有血如經行。又大驚恐,飲食不進,夜寐不寧,乳腫及兩脅,焮痛如炙,午前後色赤。余以為肝脾鬱火血燥,先以逍遙散加酒炒黑龍膽一錢,山梔半錢,兩劑頓退,又二劑而全消。再用歸脾加炒梔、貝母,諸證悉退。
白話文:
一位64歲的婦女,長期鬱悶發怒,導致頭痛、忽冷忽熱。春天時,乳房經常疼痛。服用了幫助氣血運行的藥物後,病情加重,不時有出血,類似於經血。她還受到極度驚嚇,吃不下飯,晚上睡不安穩。乳房和兩側脇下腫脹疼痛,疼痛劇烈如火燒,上午和下午乳房顏色發紅。我認為她是肝脾鬱結,氣血燥熱,於是先開了逍遙散,加入炒黑的龍膽草一錢、山梔半錢。服用兩劑後,疼痛迅速減輕,再服用兩劑後完全消失。接著用歸脾湯加炒梔、貝母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。
一婦人,因怒血崩,久不已,面青黃而或赤。此肝木製脾土而血虛也,用小柴胡合四物,以清肝火、生肝血;又用歸脾、補中二湯,益脾氣以生肝血而痊。若因肝經有風熱而血不寧者,用防風一味為丸,以兼證之藥煎送。或肝經火動而不寧者,用條芩炒為丸,以兼證之藥煎送,無有不效。
白話文:
有一位婦女,因為生氣導致血崩,很長時間都沒有停止,面色青黃有時發紅。這是肝火剋制脾土,導致血虛。治療方法是用小柴胡湯和四物湯,來清肝火、生肝血;再用歸脾湯和補中益氣湯,來增強脾氣,以生肝血,最終治癒了。
如果由於肝經有風熱,導致血不受控制,則用防風一味藥作成藥丸,用兼證的藥煎煮後服用。或者肝經火氣旺盛導致血不受控制,則用炒條芩作成藥丸,用兼證的藥煎煮後服用,沒有不有效的。
一婦人,性急,每怒非太陽,耳、項、喉、齒、胸、乳作痛,則胸滿吞酸,吐瀉少食,經行不止。此皆肝火之證,肝自病則外證見,土受克則內症作。若自病見,用四物加白朮、茯苓、炒山梔、炒龍膽;若內症作,用四君加柴胡、白芍、神麯、吳萸炒連,諸症漸愈。惟月經不止,是血分有熱,脾氣尚虛,以逍遙散倍用白朮、茯苓、陳皮,又以補中益氣加酒炒芍藥,兼服而調。
白話文:
一個脾氣急躁的婦人,每次發怒時,除了太陽穴,耳朵、脖子、喉嚨、牙齒、胸部和乳房都會疼痛。同時,她的胸部還會感到飽脹,有酸水湧上來,還會嘔吐腹瀉,進食很少。月經也一直不停。這些都是肝火旺盛的症狀。肝臟本身有病,外在症狀就會顯現出來;脾胃受到抑制,內在症狀就會出現。如果肝臟本身有病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白朮、茯苓、炒山梔、炒龍膽草;如果內在症狀出現,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柴胡、白芍、神麴、吳茱萸炒連翹,各種症狀會逐漸好轉。但是,這個婦人的月經一直不停,說明她的血分有熱,脾氣虛弱。因此,她可以使用逍遙散,加倍使用白朮、茯苓、陳皮,再配合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酒炒芍藥,同時服用,調理身體。
歸大化內人,患月事不期,崩血昏憒,發熱不寐。或謂血熱妄行,投以寒劑益甚;或以胎成受傷,投以止血,亦不效。余曰:此脾氣虛弱,無以統攝故耳。法當補脾而血自止,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,不數劑而效。惟終夜少睡驚悸,其家另服八珍湯,更不效。余曰:雜矣!乃與歸脾湯加炮姜,以補心腎,遂如初。
白話文:
歸姓府上的夫人,月經不調,崩漏昏迷,發熱失眠。有的醫生說是血熱妄行,用寒涼藥物治療後症狀加重;有的醫生說是胎兒受損,用止血藥物治療後也不見效。我說:這是脾氣虛弱,不能統攝氣血所致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脾,這樣血自然會止住。於是使用了補中益氣湯加入炮姜,服用了幾劑後症狀就見效了。但是患者依然整夜難以入睡且心悸。她家人又另外給她服用了八珍湯,但沒有效果。我說:這是治療混亂了!於是給她服用了歸脾湯加入炮姜,以補心腎,不久就恢復了健康。
一婦人,素有胃火,服清胃散而安,後因勞役,燥渴內熱,肌肉消瘦,月經不行。此胃火消爍陰血,用逍遙散加丹皮、炒山梔以清胃熱,用八珍湯加茯苓、遠志以養脾血,而經自行。
白話文:
有一個婦人,原本就有胃火旺盛的毛病,吃了清胃散後就覺得好轉。後來因為勞累過度,出現口乾舌燥、內熱、肌肉消瘦、月經不來的症狀。這是胃火消耗了陰血所致。
為了治療,使用逍遙散加上丹皮、炒山梔來清胃熱;使用八珍湯加上茯苓、遠志來養脾血。這樣一來,月經就自行恢復了。
一婦,因勞耳鳴頭痛體倦,此元氣不足,用補中益氣加麥冬、五味而痊。三年後,因飲食勞倦,前症益甚,月經不行,晡熱內熱,自汗盜汗,用六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,頓愈。前症若因血虛有火,用四物加山梔、柴胡;不應,八珍加前藥。若氣虛弱,用四君子。若怒便耳聾或鳴者,實也,小柴胡加芎、歸、山梔;虛用補中益氣加山梔。
白話文:
有一個婦女,因為勞累而耳鳴、頭痛、身體倦怠。這是因為她的元氣不足,於是使用了「補中益氣湯」加上麥冬和五味子治療,她的病情就痊癒了。三年後,因為飲食不當和勞累,她之前的症狀加重了,而且月經不來,傍晚發熱、內部發熱,並出現自汗和盜汗。醫生使用「六味地黃丸」和「補中益氣湯」治療,她的病情很快好轉。
如果她的之前的症狀是因為血虛火旺引起的,則可以使用「四物湯」加上山梔子、柴胡。如果這種治療方法無效,則可以使用「八珍湯」加上之前的藥物。如果她的症狀是因為氣虛弱引起的,則可以使用「四君子湯」。
如果她的耳鳴或耳聾是因為生氣引起的,並且症狀嚴重,則屬於實證,可以使用「小柴胡湯」加上川芎、當歸、山梔子。如果她的症狀屬於虛證,則可以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加上山梔子。
若午前甚作火治,用小柴胡加炒連、炒梔,氣虛用補中益氣。午後作血虛,用四物加白朮、茯苓。若陰虛火動,或兼痰甚作渴,必用地黃丸以壯水之主。經云: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也。脾胃一虛,耳目九竅皆為之病。
白話文:
如果上午出現發熱、口乾等火氣旺盛的症狀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炒連翹和炒梔子。如果患者氣虛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。
如果下午出現血虛的症狀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上白朮和茯苓。
如果患者陰虛火旺,或者合併有痰多口渴的症狀,必須使用地黃丸來滋養腎水,補腎陰。
古人說:頭痛耳鳴,九竅不通暢,都是腸胃虛弱導致的。脾胃一虛弱,耳目九竅也會跟著生病。
《治法綱》曰:《內經》方,血枯一證,與血膈相似,皆經閉不通之候。然而枯與膈則相反,有如冰炭。夫枯者,枯竭之謂;膈者,阻隔之謂。血本不虛,而或氣或寒或積,有所逆,病發於暫,其症則或痛或實,必通之,以血行而愈,此可攻者。枯者,其來有漸,脾胃氣乏,衝任內竭,其症無形,此必不可通者也。
夫血既枯矣,只當補養陰氣,使其血充。若勉強通之,則枯愈枯,不危何待耶。
白話文:
《治法綱》中記載:《內經》提到一種病症叫做「血枯」,其症狀與「血膈」相似,都是經脈閉塞不通。但「枯」和「膈」的病理相反,就像冰炭般不同。
「枯」是指身體氣血衰竭;「膈」是指氣血阻滯。血本來不虛,但如果有氣滯、寒凝或積聚等情況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就會發作成暫時性的病症,症狀表現為疼痛或結塊。這種情況需要疏通經脈,讓氣血運行順暢才能治癒,所以可以用攻擊治療法。
「枯」的病症是逐漸形成的,是脾胃氣虛,衝任二脈氣血不足所致,其症狀不明顯。這種情況是不能用疏通經脈的方法治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