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非風證

張景岳曰:非風症,諸書皆雲氣體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,此言感邪之由。然有邪無邪,何可不辨?有邪者,即傷寒、瘧、痹之屬,寒熱走注,腫痛偏枯。此病由於經,宜先扶正氣,而通經逐邪之品,不得不用以為佐。無邪者,即非風衰敗之屬,本無寒熱痛苦,肢體忽廢,言語變常。

此病由乎臟,故精虛則氣去,為眩運卒倒;氣去則神失,為昏憒無知,此時救本不暇,尚可雜用以傷及正氣乎?凡非風卒倒等症,無非氣脫而然。七情酒色,先傷五臟之真陰,此致病之本也。內外勞傷,或年力衰邁,積損為頹,此發病之因也。陰虧於前,陽損於後,陰陷於下,陽乏於上,陰陽相失,精氣不交,以致卒爾昏憒倒僕,皆陽氣暴絕之候。

其為病者,忽然汗出,榮衛之氣脫也;或遺尿者,命門之氣脫也;或口開不合者,陽明經之氣脫也;或口角流涎者,太陰臟氣之脫也;或四肢癱軟者,肝脾之氣敗也;或昏倦無知,語言難出者,神敗於心,精敗於腎也。此皆衝任氣脫,形神俱敗而然,故於中年之後,多有此症,治此若痰氣阻塞。

必須大劑參附峻補元氣,以先其急;隨用地黃、當歸、枸杞之類,填補真陰,以培其本。蓋精即氣之根,經曰精化為氣是也。若誤指風痰,治從消散,必不救矣。

風厥之症,獨重肝邪。肝有胃氣之賊,人無胃氣則死。病為強直掉眩之類,皆風木之化。病為四肢不用,痰涎壅盛,皆脾虛之候。雖曰東方之實,然以五陽俱敗,肝失所養,責在脾腎之虛。

使脾胃不虛,肝木雖強,必無乘脾之患;使腎水不虛,則肝木得養,何有強直之虞?夫所謂胃氣者,即二十五陽也,非獨陽明為言;所謂腎水者,即五臟六腑之精,非獨少陰為言,陰陽一敗,真臟自見。真臟者,肝邪也,無胃氣也。此即非風類風病之大本也。

非風多痰者,悉由中虛,夫痰即水也,其本在腎,其標在脾。在腎者,水不歸源,水泛為痰也;在脾者,以飲食不化,土不制水也。故人不能食者,反能生痰。此以脾虛不能化食,而食即為痰。凡病虛勞,其痰必多,正以脾愈虛則水液悉化為痰。故凡癱瘓瘛瘲,半身不遂等症,雖痰在經絡,使果榮衛和調,則津血自充且行,何痰之有?惟元陽虧損,則水中無氣,津凝血敗,皆化為痰。

若謂痰在經絡,非攻不去,則安有獨攻其痰,而津血無動乎?津血復傷,元氣愈竭,惟宜溫脾強腎,以治痰之本,使根本漸充,則痰不治而自去矣。

治痰之法,凡初病痰氣不盛者,必不可疑其為痰,而妄用痰藥。若果痰涎壅盛,填塞胸膈,則不得不先開其痰,以通藥食之道。而開痰之法,唯吐為捷,如獨聖散、茶調散、稀涎散之屬。恐元氣大虛,不能當此峻劑,或用牛黃丸、抱龍丸之類,但使咽喉氣通,能進湯藥即止。

白話文:

張景岳說:「所謂非風症,許多醫書都說是身體氣虛,邪氣趁虛侵入,這說的是感受邪氣的原因。但有沒有邪氣,怎麼能不辨明呢?有邪氣的,像是傷寒、瘧疾、痹症等,會有寒熱交替、到處遊走疼痛、腫脹或半身不遂等症狀。這類病是經絡的問題,應該先扶助正氣,同時配合疏通經絡、驅逐邪氣的藥物。沒有邪氣的,就屬於非風衰敗的症狀,原本沒有寒熱疼痛,卻突然肢體不能動彈,說話也變得不正常。

這種病是內臟的問題,因為精氣虛耗就會導致氣散失,引起頭暈目眩、突然昏倒;氣散失就會導致精神失守,出現昏迷不醒的狀況,這時連救治根本都來不及了,還能亂用藥物傷害正氣嗎?凡是突然昏倒等非風症狀,都是因為氣脫造成的。七情過度、飲酒過度、貪戀女色,會先損傷五臟的真陰,這是導致疾病的根本原因。內外勞損、或年紀衰老、長久積勞成疾,這是發病的原因。陰虛在先,陽虛在後,陰氣下陷,陽氣不足,陰陽失調,精氣不交,導致突然昏迷倒地,都是陽氣突然衰竭的徵兆。

這種病發作時,會突然出汗,這是榮衛之氣脫失;或是小便失禁,這是命門之氣脫失;或是口開不合,這是陽明經之氣脫失;或是嘴角流口水,這是太陰臟的氣脫失;或是四肢癱軟無力,這是肝脾之氣衰敗;或是昏沉疲倦,意識不清,說話困難,這是精神衰敗於心,精氣衰敗於腎。這些都是衝任之氣脫失,導致形體和精神都衰敗的結果,所以中年以後,很多人會有這種病症。治療這種病,如果把它當作痰氣阻塞來治,那就錯了。

必須用大量人參、附子來峻補元氣,先解決燃眉之急;接著用熟地黃、當歸、枸杞等藥材,填補真陰,培養根本。因為精是氣的根源,醫書上說精可以化為氣。如果誤認為是風痰,用消痰散邪的方法來治療,就救不了了。

風厥的病症,特別重視肝邪。肝是胃氣的敵人,人沒有胃氣就會死亡。風厥的症狀是身體僵硬、頭暈目眩等,這些都是肝風造成的。症狀如果是四肢無力、痰涎壅盛,則是脾虛的表現。雖然說肝木旺盛,但實際上是五陽都衰敗了,肝失所養,根本原因在於脾腎虛弱。

如果脾胃不虛弱,肝木即使強盛,也不會侵犯脾土;如果腎水不虛,肝木就能得到滋養,就不會有身體僵硬的狀況。所謂胃氣,指的是全身的陽氣,不只是陽明經;所謂腎水,指的是五臟六腑的精華,不只是少陰經,陰陽一旦衰敗,真臟之氣就會顯現。所謂真臟之氣,就是肝邪,也就是沒有胃氣。這就是非風類似風病的根本原因。

非風病症中痰多,都是因為中焦虛弱。痰就是水,它的根本在於腎,表現在脾。在腎的是,水不能回歸源頭,水液上泛成為痰;在脾的是,因為飲食不能消化,脾土不能制約水液。所以不能吃飯的人,反而容易生痰,這是因為脾虛不能消化食物,而食物就變成痰。凡是虛勞的人,痰都很多,正是因為脾越虛,水液就越容易變成痰。所以像是癱瘓、抽搐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雖然痰在經絡,但如果氣血調和,津液充足,又怎麼會有痰呢?只因為元陽虧損,水液中沒有陽氣,津液凝滯,血脈敗壞,才會變成痰。

如果認為痰在經絡,不攻伐就去不掉,那麼只攻伐痰,而不滋養津血,又怎麼能治好病呢?津血受到損傷,元氣會更加衰竭,只能溫補脾腎,才能治療痰的根本,讓根本逐漸強盛,那麼痰不治也會自然消失。

治療痰的方法,凡是剛發病,痰氣不盛的,一定不要懷疑是痰,而亂用化痰藥。如果痰涎壅盛,堵塞胸膈,就不得不先開痰,來疏通藥物和食物的通道。而開痰的方法,以催吐最快,像是獨聖散、茶調散、稀涎散等藥。但如果元氣大虛,不能承受猛烈的藥物,可以使用牛黃丸、抱龍丸等藥,只要咽喉氣息通暢,能吃下湯藥就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