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1)

1. 格言三

張隱菴曰,《靈樞·本輸》篇曰:少陽屬腎,腎上連肺,故將兩臟。蓋少陽乃三焦之生氣,發於右腎上合包絡,為相火之原。左腎屬水,上連於肺,故為兩臟也。又本藏篇曰:腎合三焦、膀胱。蓋右腎之氣上合於心主包絡,而為一臟。又《素問·咳論》曰:腎咳不已,則膀胱受之。

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。是《內經》止曰腎,原無命門之名。蓋以一腎合三焦,一腎合膀胱,是為兩臟而配合兩腑者也。

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東方生風,春之氣也。中央生濕,土之氣也,主於夏秋之交,故曰秋傷於濕。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風乃陽邪,故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。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,故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濕乃陰邪,故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,陰病者,下行極而上,故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

此天地陰陽之邪,隨人氣之上下升降者也。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夫溫病、瘧病,皆邪伏於內而後發者。寒乃陰邪,冬時陽氣內盛,故邪伏於外,在皮膚之間。至春陽氣長盛,外伏之陰邪與陽相遇,邪正相搏,寒已化熱,故春發為溫病也。暑乃陽邪,夏時陽氣在外,裡氣虛寒,故邪伏於裡,在募原之間。

至秋陰氣長盛,內伏之陽邪與陰相遇,邪正相持,故發為往來寒熱之痎瘧。此天地陰陽之邪,隨人氣之內外出入者也。

柯韻伯曰:人知火能生土,而不知水能生土;知土為水仇,而不知水為土母;但知脾為至陰,而不知胃為元陽。蓋陽明火氣所鍾,故主燥化。太陰濕土,真陰之所生,是水之子也。真陰之主,故名太陰;水精所成,故主濕化。陽道主實,又主熱,熱實相搏,則胃實而地道不通;是以六經亡津液而胃中乾燥者,皆得轉屬於陽明,而陽明則無所復傳,是即陽明燥化之為病。此知胃燥反傳於脾之說,謬矣。

陰道主虛,又主寒,虛寒相搏,則腹滿而下利益甚。凡五臟受病自利不渴者,咸屬太陰。若脾家實,腐穢反自去,是即太陰濕化之為患。此知脾強反為脾約之說,非矣。土有燥氣,所以生金,則燥土是燥金之父也。土有濕氣,所以養金,則濕土是肺金之母也。無火則土不生,無水則土亦不生,土不燥則金不生,土不濕則金亦不生,此水火互根,剛柔相須之理也。

喻嘉言曰:今人學識未廣者,見煩熱枯燥等證,不敢用附子者,惡其以熱助熱也。孰知不藏精之人,腎中陽氣不鼓,精液不得上升,故枯燥外見,才用附子助陽,則陰氣上交於陽位。如釜底加火,釜中之氣水上騰,而潤澤有立至者。仲景方輒用附子一枚,今人亦不敢用一錢,總由其識之未充耳。

仲景用桂枝湯以和榮而解肌,此定例也。然不但為太陽中風本藥,即少陰經之宜汗者,亦在取用。其最妙處,在用芍藥以益陰而和陽。太陽經之榮衛,得芍藥酸收,則不為甘溫發散所逼,而安其位也。至若少陰,則更為陰藏而少血。所以強逼少陰汗者,重則血從耳目口鼻出,而竭厥可虞;輕亦小便不利,而枯涸可待。

白話文:

格言三

張隱菴說,《靈樞·本輸》篇說:少陽屬腎,腎與肺相連,所以將腎和肺視為一組臟器。因為少陽是三焦的生氣,發源於右腎,上連包絡,是相火之源。左腎屬水,上連於肺,所以也與肺並列為一組臟器。《本藏》篇說:腎與三焦、膀胱相連。因為右腎之氣上通於心,主導包絡,所以也是一個臟器。《素問·咳論》說:腎的咳嗽久治不愈,則膀胱會受到影響;久咳不癒,則三焦也會受到影響。所以《內經》只說腎,原本沒有命門這個名稱。因為一個腎與三焦相連,一個腎與膀胱相連,所以是兩個臟器配合兩個腑臟。

春天受風寒之邪,夏天就會腹瀉;秋天受濕邪,冬天就會咳嗽。東方主風,是春天的氣候。中央主濕,是土的氣候,在夏秋之交盛行,所以說秋天受濕邪。陽氣受風邪,陰氣受濕邪。風是陽邪,所以受風寒的人,上半身先受影響。陽氣有病,會由上往下走,所以春天受風寒,夏天就會腹瀉。濕是陰邪,所以受濕邪的人,下半身先受影響。陰氣有病,會由下往上走,所以秋天受濕邪,冬天就會咳嗽。

這是天地陰陽的邪氣,隨著人體氣血的升降而變化。冬天受寒邪,春天就會得溫病;夏天受暑邪,秋天就會得瘧疾。溫病、瘧疾,都是邪氣潛伏於體內後發作的疾病。寒是陰邪,冬天陽氣內盛,所以邪氣伏於體外,在皮膚之間。到了春天陽氣旺盛,體外潛伏的陰邪與陽氣相遇,邪正相搏,寒邪化為熱邪,所以春天發作溫病。暑是陽邪,夏天陽氣在外,內裡氣虛寒,所以邪氣潛伏於內,在募原(腹部穴位)之間。

到了秋天陰氣旺盛,體內潛伏的陽邪與陰氣相遇,邪正相持,所以發作寒熱往來的瘧疾。這是天地陰陽的邪氣,隨著人體氣血的出入而變化。

柯韻伯說:人們知道火能生土,卻不知道水也能生土;知道土是水的克星,卻不知道水是土的母親;只知道脾是至陰之臟,卻不知道胃是元陽之臟。因為陽明經是火氣聚集的地方,所以主導乾燥的變化。太陰是濕土,是真陰的來源,是水的產物。它主導真陰,所以叫太陰;是由水精所化生,所以主導濕潤的變化。陽經主實,又主熱,熱邪與實邪相搏,則胃實而氣機不通;所以六經亡津液而胃中乾燥的,都轉歸陽明,而陽明則無處傳遞,這就是陽明乾燥化所致的疾病。所以說胃燥反傳於脾的說法是錯誤的。

陰經主虛,又主寒,虛寒相搏,則腹部脹滿而大便稀溏。凡五臟受病而大便稀溏不渴的,都屬於太陰經的病症。如果脾胃實證,腐敗之物反而自行排出,這就是太陰濕化所致的疾病。所以說脾強反而導致脾胃虛弱的說法也是錯誤的。土有乾燥的氣息,所以能生金,乾燥的土是乾燥的金的父親;土有濕潤的氣息,所以能滋養金,濕潤的土是肺金的母親。沒有火,土就不能生,沒有水,土也不能生;土不乾燥,金就不能生,土不濕潤,金也不能生,這是水火互根,剛柔相須的道理。

喻嘉言說:現在很多人學識不廣,遇到煩熱枯燥等症狀,不敢用附子,怕它助長體內的熱邪。卻不知道那些不能藏精的人,腎中陽氣不足,精液不能上升,所以出現枯燥的症狀。只有用附子溫補陽氣,才能使陰氣上升與陽氣相合。就像在鍋底加火,鍋裡的氣會上升而濕潤,效果很快就能見到。張仲景的方子通常只用附子一兩枚,現在的人卻不敢用一錢,都是因為他們的學識不足。

張仲景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之氣、解表,這是固定的方法。但它不只是太陽經中風的藥物,即使少陰經需要發汗的,也可以使用。其最妙之處,在於用芍藥來滋陰和陽。太陽經的營衛之氣,由於芍藥酸澀的收斂作用,就不會被甘溫發散的藥物所逼迫,而能安於其位。至於少陰經,則更為陰寒內藏而少血。所以強行逼迫少陰經發汗,嚴重者會從耳目口鼻出血,而導致氣血衰竭;輕者也會小便不利,而導致身體乾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