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非風證

張景岳曰:非風症,諸書皆雲氣體虛弱,邪氣乘虛而入,此言感邪之由。然有邪無邪,何可不辨?有邪者,即傷寒、瘧、痹之屬,寒熱走注,腫痛偏枯。此病由於經,宜先扶正氣,而通經逐邪之品,不得不用以為佐。無邪者,即非風衰敗之屬,本無寒熱痛苦,肢體忽廢,言語變常。

白話文:

張景嶽說:如果是風症以外的病情,各家醫書都說是由於氣血虛弱,外邪趁虛而入。這種說法是關於感受外邪的原因。但是有邪氣和沒有邪氣,怎麼能不分清楚呢?有邪氣的情況,就是像是傷寒、瘧疾、痺證之類的疾病,會有寒熱交替、腫痛偏癱的症狀。這些疾病的病因在於經絡,應該先扶助正氣,然後用通經逐邪的藥物作為輔助。沒有邪氣的情況,就是不是風衰敗之類的疾病,本來沒有寒熱疼痛,而是肢體突然癱瘓、言語異常。

此病由乎臟,故精虛則氣去,為眩運卒倒;氣去則神失,為昏憒無知,此時救本不暇,尚可雜用以傷及正氣乎?凡非風卒倒等症,無非氣脫而然。七情酒色,先傷五臟之真陰,此致病之本也。內外勞傷,或年力衰邁,積損為頹,此發病之因也。陰虧於前,陽損於後,陰陷於下,陽乏於上,陰陽相失,精氣不交,以致卒爾昏憒倒僕,皆陽氣暴絕之候。

白話文:

這種病來自身體內部臟腑,如果精氣不足,氣血就會流失,導致頭暈目眩、突然昏倒。氣血流失後,神志就會失去,出現昏迷不知事的症狀。此時應急救治本來的病症都來不及,怎麼可以再用其他方法傷及身體的正氣呢?凡是不因中風而突然昏倒的病症,都是因為氣血流失而導致的。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和酒色,會首先損傷五臟的真正陰氣,這是致病的根本原因。內外勞傷,或是年老體衰,日積月累的損傷就會導致身體垮掉,這是發病的原因。陰氣在前虧虛,陽氣在後受損;陰氣下陷,陽氣在上不足;陰陽相互失衡,精氣無法相交,就會導致突然昏迷倒下,都是陽氣突然喪失的徵兆。

其為病者,忽然汗出,榮衛之氣脫也;或遺尿者,命門之氣脫也;或口開不合者,陽明經之氣脫也;或口角流涎者,太陰臟氣之脫也;或四肢癱軟者,肝脾之氣敗也;或昏倦無知,語言難出者,神敗於心,精敗於腎也。此皆衝任氣脫,形神俱敗而然,故於中年之後,多有此症,治此若痰氣阻塞。

白話文:

患有此病時:

  • 突然出汗,榮衛之氣脫落;
  • 尿牀,命門之氣脫落;
  • 口張開無法閉上,陽明經之氣脫落;
  • 口角流口水,太陰臟氣脫落;
  • 四肢癱軟,肝脾之氣衰敗;
  • 頭腦昏沉,語言表達困難,神氣衰敗於心,精氣衰敗於腎。

這些情況都是衝任氣脫落,形神俱傷引起的,所以中年以後經常出現這種症狀。治療時應當像治療痰氣阻滯一樣。

必須大劑參附峻補元氣,以先其急;隨用地黃、當歸、枸杞之類,填補真陰,以培其本。蓋精即氣之根,經曰精化為氣是也。若誤指風痰,治從消散,必不救矣。

白話文:

必須大量使用人參和附子來大力補充元氣,以緩解燃眉之急;同時使用地黃、當歸、枸杞等藥材來補益真陰,以培固根本。因為精華是氣的根本,經書上說「精化為氣」。如果誤認為是風痰,用消散治療的方法,肯定無法挽救患者。

風厥之症,獨重肝邪。肝有胃氣之賊,人無胃氣則死。病為強直掉眩之類,皆風木之化。病為四肢不用,痰涎壅盛,皆脾虛之候。雖曰東方之實,然以五陽俱敗,肝失所養,責在脾腎之虛。

白話文:

風厥這種病,主要還是因為肝臟出了問題。肝臟會傷害胃氣,人沒有胃氣就會死亡。像強直痙攣、頭暈目眩這種病症,都是肝氣過盛造成的。像四肢不能活動、痰液黏稠這種病症,都是脾虛的表現。雖然說這是東方(肝)實證,但因為肝臟所屬的五陽氣都衰竭了,肝臟失去滋養,所以問題的根源在於脾腎虛弱。

使脾胃不虛,肝木雖強,必無乘脾之患;使腎水不虛,則肝木得養,何有強直之虞?夫所謂胃氣者,即二十五陽也,非獨陽明為言;所謂腎水者,即五臟六腑之精,非獨少陰為言,陰陽一敗,真臟自見。真臟者,肝邪也,無胃氣也。此即非風類風病之大本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胃功能強健,即使肝屬木性強盛,也不會侵犯脾臟。如果腎屬水性沒有虛弱,就能滋養肝屬木性,又怎麼會有過度剛直的疑慮呢?

所謂的「胃氣」,就是指全身二十五處陽氣的總稱,不只是指陽明胃經;而「腎水」,則是包括五臟六腑精華的總稱,不只是指少陰腎經。陰陽一旦虛弱,真正藏在體內的疾病就會顯現。真正的疾病,就是肝臟邪氣盛,胃氣不足。這正是類似風疾的疾病的根本原因。

非風多痰者,悉由中虛,夫痰即水也,其本在腎,其標在脾。在腎者,水不歸源,水泛為痰也;在脾者,以飲食不化,土不制水也。故人不能食者,反能生痰。此以脾虛不能化食,而食即為痰。凡病虛勞,其痰必多,正以脾愈虛則水液悉化為痰。故凡癱瘓瘛瘲,半身不遂等症,雖痰在經絡,使果榮衛和調,則津血自充且行,何痰之有?惟元陽虧損,則水中無氣,津凝血敗,皆化為痰。

白話文:

除了因風邪多痰者之外,其他痰多都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。痰液實際上是水,它的根源在腎,而表現在脾上。在腎上,水液不能回歸原處,水氾濫成痰;在脾上,是因為食物沒有消化,脾胃不能控制水液。所以人吃不進東西,反而會生痰。這是因為脾虛不能消化食物,而食物就會變成痰。

凡是患有虛勞病症者,痰都一定很多,這是因為脾越虛弱,水液就越容易化成痰。所以,凡癱瘓、中風、半身不遂等症狀,雖然痰在經絡中,只要氣血和調,津血就能自行充盈而運行,何來會有痰呢?只有元陽虧損,水中沒有氣,津液凝結,血液敗壞,才會全部變成痰。

若謂痰在經絡,非攻不去,則安有獨攻其痰,而津血無動乎?津血復傷,元氣愈竭,惟宜溫脾強腎,以治痰之本,使根本漸充,則痰不治而自去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認為痰液存在於經絡之中,不攻破就無法去除。那麼,怎麼可能只針對痰液進行攻伐,而津液和血脈卻沒有受到影響呢?津液和血脈受到傷害,元氣必定越來越虛弱。因此,最好的方法是溫補脾臟和強壯腎臟,從根本上治療痰液。這樣的話,隨著根本的逐漸充實,痰液不治也會自行消失。

治痰之法,凡初病痰氣不盛者,必不可疑其為痰,而妄用痰藥。若果痰涎壅盛,填塞胸膈,則不得不先開其痰,以通藥食之道。而開痰之法,唯吐為捷,如獨聖散、茶調散、稀涎散之屬。恐元氣大虛,不能當此峻劑,或用牛黃丸、抱龍丸之類,但使咽喉氣通,能進湯藥即止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痰症的方法,如果症狀初期、痰氣不嚴重,千萬不要懷疑是痰症,而隨意使用化痰藥物。如果痰液過多,阻塞胸腔和橫膈膜,就必須先將痰液化開,打通食藥進入身體的管道。而化痰的方法,以催吐最為快捷,例如獨聖散、茶調散、稀涎散等藥方。如果擔心元氣虛弱,無法承受這些猛烈藥物,也可以使用牛黃丸、抱龍丸等藥物,只要能夠疏通咽喉氣道,讓人能進食湯藥即可。

故治痰之法,必察其可攻與否,然後用之,斯無誤也。若其眼直咬牙,肢體拘急,面赤強勁有力者,雖見昏沉,亦為可治。如形症已定,痰氣不甚,萬勿治痰,當調其氣血。若果痰涎,須分虛實治之。若氣不甚虛,或寒或濕生痰者,六安煎、二陳湯。因火者,清膈飲及竹瀝、童便。

白話文:

因此治療痰症的方法,一定要先觀察是否適合攻治,再用藥,這樣纔不會出錯。如果是眼睛直視、咬牙、四肢拘急、面紅強壯有力的人,即使看起來昏沉,也適合治療。如果形體證狀已經確定,痰氣不嚴重,千萬不要治療痰症,應該調理氣血。如果是痰涎,需要辨別虛實再治療。如果是氣虛不嚴重,或者因為寒氣或濕氣產生的痰,可以使用六安煎、二陳湯。如果是由火氣引起的痰,可以使用清膈飲以及竹瀝、童尿。

火甚者抽薪飲。脾虛兼嘔多痰者,六君子湯、五味異功散,陰虛不足,兼燥而咳者,金水六君煎。陰虛水泛為痰者,六味丸、八味丸。脾胃虛寒,不能運化為痰者,但宜溫補根本。中氣虛者,理中湯、溫胃飲。陰不足者,理陰煎。若死證已具,吐亦無益。若痰氣甚極不能吐者,皆不治之症。

蓋形氣大虛,忌用吐法,是皆不可攻者也。

白話文:

  • 火氣過旺者,可飲用清熱解毒的藥物。
  • 脾虛伴有嘔吐和痰多者,可使用六君子湯或五味異功散。
  • 陰虛不足,伴有燥咳者,可使用金水六君煎。
  • 陰虛水泛導致痰多者,可使用六味丸或八味丸。
  • 脾胃虛寒,無法運化導致痰多者,應溫補脾胃。
  • 中氣虛弱者,可使用理中湯或溫胃飲。
  • 陰液不足者,可使用理陰煎。
  • 若病情嚴重,已出現死亡徵兆,嘔吐也無濟於事。
  • 若痰氣極盛,無法嘔吐者,都屬於難以治癒的病症。

凡非風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及四肢無力,掉搖拘攣之屬,皆筋骨之病。肝腎精血虧損,不能滋養百骸,故筋有緩急,骨有痿弱。如樹木之衰,津液不到,即一枝枯槁。人之偏廢,亦猶是也。經曰:足得血而能步,掌得血而能握。今偏廢如此,詎非衰敗之故乎?陳濟川曰:醫風先醫血,血行風自滅。

白話文:

凡是不屬於口歪眼斜、半身癱瘓以及四肢無力、顫抖拘攣等疾病,都屬於筋骨方面的病變。這是因為肝腎精血虧損,不能滋養全身,導致筋骨氣血不足,筋骨就會出現鬆弛和無力。就像樹木衰敗,水分不足,就會有一枝枯萎。人的偏癱和半側無力也是如此。古籍中記載:足部得到血的濡養才能行走,手掌得到血的濡養才能握物。現在半身偏廢,不正是身體衰敗的表現嗎?陳濟川說:治療半身不遂首先要補血,血脈暢通了,風邪自然就會消失。

蓋為肝邪之見,本由肝血之虛,肝血虛,燥氣乘之矣。而木從金化,風必隨之,宜養血以除燥,則真陰復而假風自散矣。若用風藥,血必愈燥,大非宜也。然陰中有血亦有氣,血中無氣,則為縱緩廢弛;氣中無血,則病抽掣拘攣。蓋氣主動,無氣則不能動,斯不能舉矣;血主靜,無血則不能靜,斯不能舒矣。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肝臟出了問題,根源在於肝血虧虛,肝血虧虛,燥氣就會趁虛而入。而五行之中,木(肝)受金(肺)所化,風(風熱)必定會跟著出現,應該滋養肝血來消除燥氣,這樣真正的陰氣才能恢復,而虛假的風熱自然就會消散。如果使用發散風熱的藥物,肝血會更加虧虛、燥熱,這樣很不合適。但是,陰氣中既有血也有氣,血中沒有氣,就會鬆弛無力;氣中沒有血,就會抽搐痙攣。因為氣主於活動,沒有氣就無法活動,這樣就無法承擔作用;血主於沉靜,沒有血就無法沉靜,這樣就無法伸展。

故筋緩者,當責其無氣;筋急者,當責其無血。無氣宜五福飲、四君子湯。十全大補湯,無血宜大、小營煎主。其與痿症之不動,痛風之不靜,義稍不同。凡非風症,多因表裡俱虛而病,治法當以培補元氣為主。若無兼症,亦不宜攻補兼施。蓋形骸之壞,神志之亂,皆根本傷敗之病,何邪之有?能復其元,庶乎可愈。

白話文:

因此,筋脈鬆弛的,應該歸咎於氣虛;筋脈攣急的,應該歸咎於血虛。氣虛適宜用五福飲、四君子湯。十全大補湯適用於血虛。這些證的病理與痿症的不能動、痛風的不能安靜,其意義稍有不同。凡不是風疾的症狀,大多是因表裡都虛弱而致病,治療方法應以補養元氣為主。如果沒有合併其他症狀,也不宜同時進行攻補。因為身體的衰敗、精神的混亂,都是根本受傷的疾病,哪有邪氣作祟?能夠恢復本氣,纔有康復的希望。

一、非風有火盛者,即陽證也。火甚者專治其火,如抽薪飲、白虎湯;火微者兼補其陰,如加減一陰煎。但使火去六七,即當調治其本。然陽勝者陰必病,故治熱必從血分,甚者用苦寒,微者用甘涼。

白話文:

一、並不是風盛引起的情況,而是陽氣過剩導致的。陽氣過盛的,專門治療其火氣,例如用抽薪飲、白虎湯;陽氣不那麼盛的,同時滋補其陰氣,例如加減一陰煎。只要火氣去除六七分,就要調理其根本。然而,陽盛者陰必虛,所以治療熱症必定從血分著手,火氣重的用苦寒之藥,火氣輕微的用甘涼之藥。

寒甚者即陰症也,專宜益火。寒微者宜溫胃飲、八味丸,寒甚者宜回陽飲、理中、四逆湯。然寒勝者陽必病,故治寒之法必從氣分,如陽脫寒甚者,宜灸關元、氣海、神闕,以回其陽氣。

白話文:

寒氣嚴重的人屬於陰證,特別需要補火。寒氣較輕的人適合服用溫胃飲和八味丸,寒氣嚴重的人適合服用回陽飲、理中湯和四逆湯。但是,寒氣過盛必定會影響陽氣,因此治療寒症的方法必須從氣分著手。如果已經出現陽氣脫失、寒氣嚴重的狀況,則需要灸關元、氣海和神闕等穴位,以回補陽氣。

一、非風掉眩惑亂者,總由氣虛於上而然。經曰: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苦眩。又曰:上虛則眩。此明訓也。微覺有此,當以五福飲之類,培其中氣。虛甚大補元煎。否則,卒倒之漸,所由至也。

白話文:

不是風寒導致的頭暈目眩,一般都是氣虛上逆造成的。經書上說:上氣不足,大腦就會供血不足,導致頭暈,眼睛發花。又說:上面虛空就會頭暈。這些都是經典的教導。如果感覺有這種情況,應該用五福飲之類的藥方來補益中氣。虛弱嚴重的,可以用大補元煎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逐漸發展成突然暈倒。

一、非風麻木不仁,因氣血不至,所以不知痛癢。蓋氣虛則麻,血虛則木,麻木不已,偏枯痿廢,此魄虛之候也。經曰:痱之為病,身無痛者,四肢不收,智亂不甚,其言微知,可治,甚則不能言,不可治。又經曰:營氣虛則不仁;衛氣虛則不用;營衛俱虛,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。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。即此類也。凡遇此症,只宜培養血氣,勿得誤認為痰。

白話文:

一、麻木不仁不是風濕引起,而是氣血無法到達,所以感覺不到疼痛和瘙癢。氣虛就會麻,血虛就會僵,麻木不消,肢體偏枯萎縮,這是魂魄虛弱的徵兆。經書上說:麻痹的症狀是全身無痛,四肢不能活動,神志不清但還略有知覺,可以治療,如果嚴重到不能說話,就無法治療了。經書上還說:血氣不足就會失去知覺;衛氣不足就無法活動;血氣和衛氣都虛,就會失去知覺和活動能力,但是身體外表看起來正常。人體和精神無法相互依存,就會死亡。這類情況就是如此。遇到這種症狀,只宜調養氣血,不要誤認為是痰濕。

一、非風煩熱自汗,小水不利,不可以藥利之。蓋津液外泄,小水必少,再用滲利,則陰水愈竭,無以制火,而煩燥益甚。但使熱退汗止,小水自利,況自汗多屬陽明,忌利小便,宜生脈散、一陰煎。

白話文:

對於沒有風邪引起的煩躁發熱出汗、小便不利的狀況,不能用利尿藥去治療。因為這時津液已經外泄,小便一定會減少,如果再用利尿藥,陰津就會變得更加不足,無法抑制火氣,煩躁也會更嚴重。只要將熱氣退掉、出汗現象停止,小便自然就會通暢,況且出汗多半屬於「陽明」證,忌諱利小便,應使用「生脈散」或「一陰煎」等方劑滋養陰津。

一、非風遺尿者,由腎氣虛脫,最為危候,宜參、耆、歸、術補之。然必命門火衰,所以不能收攝,甚者須加桂、附。

論用藥佐使

白話文:

一、不因為風寒而遺尿的人,是因為腎氣虛弱到完全喪失,這是最危急的徵兆,應該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來補腎氣。但是一定要確認是命門火衰,所以無法收斂,如果是嚴重的情況,需要再加入肉桂和附子。

凡非風有兼症,則通經佐使之法,本不可廢。蓋脈絡不通,皆由血氣。血氣兼症,各有所因:如因於風者必閉抑,宜散而通之,如麻、桂、柴、羌、辛、芷之屬;因於寒者必凝澀,宜熱而通之,如蔥、椒、桂、附、甘、姜之屬;因於熱者必乾涸,宜涼而通之,如芩,連、梔、柏、石膏、知母之屬;因於濕者必壅滯,宜順利,如蒼朮、茵陳、萆薢、五苓之屬;血滯者宜活,如芎、歸,牛膝、紅花、桃仁、硝黃之屬;氣滯者宜行,如木香、香附、烏、沉、枳殼之屬;痰滯者宜開,如星、半、牛黃、天竺黃、硃砂、海石、元明粉之屬;氣血虛弱者惟宜溫補,如參、耆、歸、朮、熟地、枸杞、牛膝之屬。然虛實之異,尤當詳審。

白話文:

除了風症之外,其他疾病的治療中,疏通經絡的方法都是不能廢棄的。因為經脈不通暢,都是由血氣造成的。血氣出現問題,都有不同的原因:

  • 如果是由於風邪,經脈就會閉塞不通,應當散氣通暢,例如麻黃、桂枝、柴胡、羌活、辛夷、芷草等藥物。
  • 如果是由於寒邪,經脈就會凝滯阻塞,應當溫熱通暢,例如蔥白、花椒、桂枝、附子、甘草、生薑等藥物。
  • 如果是由於熱邪,經脈就會乾涸阻塞,應當清涼通暢,例如黃芩、連翹、梔子、柏子、石膏、知母等藥物。
  • 如果是由於濕邪,經脈就會壅塞不通,應當利水通暢,例如蒼朮、茵陳、澤瀉、茯苓、五苓散等藥物。
  • 如果是血脈不通暢,應當活血化瘀,例如川芎、當歸、牛膝、紅花、桃仁、硝石、黃連等藥物。
  • 如果是氣脈不通暢,應當行氣通暢,例如木香、香附、烏藥、沉香、枳殼等藥物。
  • 如果是痰液不通暢,應當化痰通暢,例如半夏、膽南星、牛黃、天竺黃、硃砂、海石、元明粉等藥物。
  • 如果是氣血虛弱,應當溫補氣血,例如人蔘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熟地、枸杞、牛膝等藥物。

但是虛證實證的區別,需要仔細診察才能確定。

蓋通實者,各從其類,使無實邪,而妄用通藥,必傷元氣。通虛者,或陰或陽,尤當知要。如參、耆所以補氣,而氣虛之甚者,非薑、附之佐,必不能追散失之元陽;歸、地所以補精血,而陰虛之極者,非桂、附之引,必不能復無根之生氣。寒邪在經而客強主弱,非桂、附之勇則血脈不行;痰濕在中而土寒水泛,非姜附之暖則脾腎不健。此通經之法,實者可以用寒涼,虛者必宜溫熱也。

但附子性剛勇而熱,陰虛水虧多熱燥者非所宜。但涉陽虛,非此莫達。

白話文:

疏通實症和虛症的原則:

  • 實症:根據病症的不同,採用相應的治療,避免胡亂使用瀉藥,以免損傷元氣。
  • 虛症:分清陰虛和陽虛,治療時尤為重要。例如:
  • 人參、黃耆用於補氣,但氣虛嚴重時,必須搭配生薑、附子才能驅散流失的元陽。
  • 當歸、地黃用於補精血,但陰虛極度時,必須搭配肉桂、附子才能恢復無根的生氣。
  • 寒邪侵襲經絡,客邪強大而正氣虛弱,必須使用桂枝、附子等溫熱藥物,才能讓血脈運行。
  • 痰濕困阻中焦,脾陽虛寒,水液氾濫,必須使用生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,才能使脾腎恢復健康。

因此,治療時根據經絡的寒熱虛實,實症可以用寒涼藥物,虛症必須使用溫熱藥物。

一、經病之輕症:皮毛枯澀、汗出、眩運、鼻塞者,肺之經病。血脈不榮,顏色惟悴者,心之經病。肌肉消瘦,浮腫不仁,肉瞤筋惕,四肢不用者,脾之經病。筋力疲睏,拘急掉瘛,脅肋脹痛者,肝之經病。口眼歪斜,足陽明及肝膽病。骨弱無力,坐立不能者,腎之經病。

白話文:

輕症經絡疾病:

  • 皮膚乾燥、出汗、頭暈、鼻塞:肺經疾病
  • 氣血不足,面色蒼白:心經疾病
  • 肌肉消瘦、浮腫麻木、肌肉跳動、筋脈抽搐,四肢無力:脾經疾病
  • 筋力疲勞、拘攣抽搐、脅肋脹痛:肝經疾病
  • 口眼歪斜:足陽明經及肝膽疾病
  • 骨頭虛弱無力,無法坐立:腎經疾病

一、經病之危症:皮腠冰冷,滑汗如油,畏寒之甚者,肺之經病。眼瞀昏黑,筋痛極者,肝腎經病,耳聾無聞,骨痛極者,腎之經病。反張戴眼,腰脊如折,膀胱經病。舌強不能言,心腎經病。唇緩口開,手撒,脾之經病。

白話文:

一、經病的危險症狀:

  • 皮膚和肌肉冰冷,汗水黏膩如油,非常怕冷:肺經病變。
  • 眼睛模糊昏暗,肌肉疼痛劇烈:肝腎經病變。
  • 耳朵失聰,骨頭疼痛劇烈:腎經病變。
  • 雙目失神,腰椎僵直如斷:膀胱經病變。
  • 舌頭僵硬不能說話:心腎經病變。
  • 嘴脣鬆弛,嘴巴張開,手腳無力:脾經病變。

一、臟病之稍輕症:咳嗽微喘短氣,悲尤不已者,病在肺臟。言語無倫,神昏多笑,不寐者,病在心臟。腹滿少食,吐涎嘔惡,吞酸噯氣,譫語多思者,病在脾臟。胸脅氣逆,多驚多怒者,病在肝臟。小腹疼痛,二便不調,動氣上衝,呻吟多恐者,病在腎臟。

白話文:

一、臟腑疾病的較輕症狀:

  • 咳嗽、喘息、氣短,悲傷不已:肺臟病。
  • 言無倫次、神志昏亂、愛笑、失眠:心臟病。
  • 腹脹、食慾不振、吐唾液、嘔吐、泛酸、噯氣、胡言亂語、思考過多:脾臟病。
  • 胸脅脹滿、易驚易怒:肝臟病。
  • 小腹疼痛、大小便失常、氣往上衝、呻吟、恐懼不安:腎臟病。

一、臟病之危症:氣大急大喘,或氣脫失聲,色灰白或紫赤色者,肺腎氣絕。神色脫,昏沉不醒,色赤黑者,心臟氣絕。痰涎壅極,吞吐不能,呃逆不止,腹脹極,色赤黑者,脾胃氣絕。眼閉不開,急躁擾亂,懊憹囊縮,色青灰白者,肝臟氣絕。聲喑寒厥,便閉泄不禁,腎臟氣絕。

白話文:

一、臟器疾病的危急症狀:

  1. **肺臟:**呼吸急促、氣喘不止,或呼吸困難、聲音沙啞,臉色灰白或紫紅色,表示肺腎之氣耗盡。

  2. **心臟:**神志不清、昏迷不醒,臉色發黑,表示心臟之氣衰竭。

  3. **脾胃:**痰涎阻塞,吞嚥困難,呃逆不止,腹脹嚴重,臉色發黑,表示脾胃之氣耗盡。

  4. **肝臟:**眼睛緊閉,焦躁不安,心絞痛(懊憹囊縮),臉色青白,表示肝臟之氣衰竭。

  5. **腎臟:**聲音嘶啞、四肢冰冷,大小便失禁,表示腎臟之氣衰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