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一 (20)
卷一 (20)
1. 格言三
少陰得趺陽鎮伏,而後肯交合三焦。三焦之氣升則為神,元陽透腦,至髓海為神光,是即營衛發生之祖。少陰之氣升則為鬼,奔豚犯關,奪絳宮為死氣,實由趺陽失令之由。為神為鬼,只在趺陽勝負間。營衛盛其下,自有溫泉;趺陽厚其上,必無陰氣。
羅東逸曰:補肝者養陰,腎肝同一治,古人言之矣。然肝木得少陽,土脈震發,非少陽不升;木氣條茁,又非太陰不長,故肝食採於脾者也。蓋補肝者,必於土中升木。若補中益氣之升柴,是以少陽騰土;逍遙散之術苓,是以太陰升木。前人已有其意,特未暢發耳。
喻嘉言曰:肺燥喜於用潤,脾滯又艱於運食。故脾胃虛之極,食飲不思,則於清肺藥中,少加參朮以補脾;肺燥之極,熱盛咳頻,則於補脾藥中,少加阿膠以潤燥。治龍雷之火,全以收藏為主。
病有胃經受病,而胃脈反不見其病,只是上下兩傍心腎肝肺之脈,時時另起一頭,不安其常。此非上下兩傍之見病端也,乃中央氣弱,不能四迄。如母虛子失乳,故見飢餒之象耳。治宜四君子以理脾胃,則中央之樞軸轉,而四畔之機關盡利矣。
人之陰氣衰,則不能自主,而從陽上升。凡其泄越者,皆身中之至寶,向非收拾歸元,將何底極?是以《事親養老》諸方,皆以溫補下元為務。誠有見於老少不同治,少年人惟恐其有火,高年人惟恐其無火。無火則運行艱而易衰。是火者老人性命之根,未可以水輕折也。昔賢治喉干,謂八味丸為聖藥,譬之釜底加薪,則釜中津氣上騰。
可見下虛者,不但真陰虛,究竟真陽亦虛。蓋陽氣以潛藏為貴,藏則勿亢,藏則可久。惟真陰一虛,則孤陽失守,上浮為熱。苟收而攝之於下,則口中之濁痰,鼻中之濁涕不作,而口中之津液常生矣。
凡治氣之原有三:一曰肺氣,肺氣清則遍身之氣肅然下行;一曰胃氣,胃氣和則胸中之氣亦易下行;一曰膀胱之氣,膀胱之氣壯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。是以膻中之氣亂而即治,擾而即寧者,賴此三氣為輸運。若三氣反干,則於胸膈為緊為脹,可勝道哉。然尚有一吃緊關頭,人身胸中空曠如太虛,地氣上為云,必天氣降為雨,地氣始收藏不動,此義首重在膀胱。膻中位於膈內,膀胱位於腹內。
膀胱之氣化則空洞善容,而膻中之氣得以下運;不化則腹已見脹,膻中之氣安能下達耶?然其權在於葆腎,腎氣動必先注於膀胱,膀胱滿脹勢必奔於胸膈;腎氣不動則收藏愈固,膀胱得以清靜無為,而膻中之氣注之不盈矣。
丹溪等方書,說病在左血多,病在右氣多。教人如此認證,因起後執著。《內經》則無此說,《內經》但言: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。夫左右既為陰陽往還之道路,何嘗可偏執哉?況左半雖血為主,非氣以統之則不流;右半雖氣為主,非血以麗之則易散。故肝膽居左,其氣常行於右;脾胃居右,其氣常行於左,是以生生不息也,故凡治一偏之病,法宜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從左引右,從右引左。蓋觀樹木之偏枯者,將溉其枯者乎?抑溉其未枯者,使榮茂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?
白話文:
格言三
少陰經氣需要足陽明經氣的鎮壓才能與三焦經氣相合。三焦之氣上升則化為神明,元陽之氣上達腦部,到達髓海則成為神光,這是營衛之氣發生的根本。少陰經氣上升則化為邪氣,衝擊胸腹,奪取心臟的陽氣而導致死亡,這是因為足陽明經氣失調所致。成為神明或邪氣,只在足陽明經氣與少陰經氣的勝負之間。營衛之氣充盛於下焦,則自有溫煦之氣;足陽明經氣充盛於上焦,則必然沒有陰寒之氣。
羅東逸說:滋補肝臟就是滋養陰氣,腎與肝的治療方法相同,古人早已論述過。然而肝木需要少陽經氣的幫助,才能使土脈之氣勃發,沒有少陽經氣的升發,肝木就不能上升;肝木之氣生長茂盛,又需要太陰經氣的滋養,所以肝臟的營養依靠脾臟。因此,滋補肝臟,必須從培土生木入手。像補中益氣湯中升麻的升發作用,是借助少陽經氣來升發脾土之氣;逍遙散中白朮的作用,是借助太陰經氣來升發肝木之氣。前輩們已經領悟到這個道理,只是沒有詳細闡述罷了。
喻嘉言說:肺燥需要潤澤,脾胃濕滯則難以消化吸收。所以脾胃虛弱到極點,飲食不思,那麼在清肺的藥物中,可以少量加入人參、白朮來補益脾胃;肺燥到極點,熱盛咳嗽頻作,那麼在補脾的藥物中,可以少量加入阿膠來潤燥。治療心火旺盛(龍雷之火),主要以收斂為主。
有些疾病雖然胃經受病,但胃脈卻沒有病症表現,只是上下兩側心、腎、肝、肺的經脈時常出現異常反應。這並非上下兩側經脈出現病變,而是因為中焦脾胃之氣虛弱,不能調節全身氣血,如同母親體虛,孩子就會營養不良,所以表現出飢餓的症狀。治療方法是用四君子湯來調理脾胃,則中焦的樞紐運轉起來,四肢百骸的功能都能得到恢復。
人體的陰氣衰弱,就不能自主,而順從陽氣上升。凡是氣血泄露的現象,都是人體的精華,如果不加以收斂歸元,將如何能達到根本的恢復?所以《事親養老》等醫方,都以溫補下元為主要目的。確實應當根據年齡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,年輕人擔心有火,老年人擔心沒有火。沒有火則氣血運行困難而容易衰老。火對於老年人來說是性命之根,不可以輕易用寒涼之物來損傷。古人治療咽喉乾燥,認為八味丸是良藥,比喻為在鍋底加柴火,鍋里的水汽就會上升。
可以看出,下焦虛弱的人,不單純是真陰虛,其實真陽也虛。因為陽氣以潛藏為貴,潛藏則不亢盛,潛藏則可以持久。只有真陰虛損,則孤陽無所依託,上浮而化為熱。如果收斂攝納於下焦,則口中濁痰,鼻中濁涕就不會產生,而津液會常生。
凡是治療氣的根本方法有三種:一是調理肺氣,肺氣清肅則全身之氣順利下降;二是調理胃氣,胃氣平和則胸中之氣也容易下降;三是調理膀胱之氣,膀胱之氣充足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降。所以膻中之氣紊亂而能立即治癒,不安而能立即平靜,依靠這三種氣的輸運。如果這三種氣都虛弱,則會感到胸膈部緊脹,難以忍受。然而還有一個關鍵點,人體胸中空虛如同太虛,地氣上升如同雲,必須天氣下降如同雨,地氣才能收藏不動,這一點主要在於膀胱。膻中位於膈膜之下,膀胱位於腹部。
膀胱之氣化則空虛善於容納,而膻中之氣才能下降;膀胱之氣不化則腹部脹滿,膻中之氣怎麼能夠下降呢?然而這關鍵在於保養腎氣,腎氣活動必然首先灌注到膀胱,膀胱充盈脹滿必然衝擊到胸膈;腎氣不活動則收藏更加鞏固,膀胱得以清靜無為,而膻中之氣就不會充盈。
丹溪等人的醫書,說疾病在左側則血多,疾病在右側則氣多,教人這樣辨證,容易造成後來的執著。《內經》並沒有這種說法,《內經》只說:左右是陰陽運行之道。既然左右是陰陽往復運行的通道,怎麼可以偏執呢?況且左側雖然以血為主,但沒有氣的統攝就不會流動;右側雖然以氣為主,但沒有血的滋潤就容易耗散。所以肝膽在左,其氣常行於右;脾胃在右,其氣常行於左,因此才能生生不息。所以凡是治療單側的疾病,方法應該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,從左引右,從右引左。就像觀察樹木枯萎,是澆灌枯萎的部分呢?還是澆灌沒有枯萎的部分,使其繁茂,從而使枯萎的部分也得以舒暢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