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一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9)

1. 格言三

陰虛之人,水虧不能滋木,榮血必傷,所以陽火獨治,而不得血潤,則必吸動腎水以自救,無奈滴水不能救盛火,反從火化,而升煎成血,咯血之出於腎者,此也。此際復營分之虧,與壯水之主,養陰退陽,是為正治。然皆兼有破滯法者,以血成則必燥,燥成必帶淤,況曾服過寒涼,不淤處有淤也。

耳作膿疳者,腎開竅於耳,以陰逆於下,則陽越於上,邪從虛受,故上虛補在下,先求二腎納氣,然後清發上焦,始為有功,蓋精勝則邪卻也。

腎虛耳重,頭痛偏正,陰下而陽上,則格拒而多病及巔部,下虛上實,經謂厥成為巔疾是也。至陰虛天氣絕,至陽盛地氣不足。故不足者溫之,使陰中有陽,則下不虛;有餘者瀉之,使陽中有陰,則上不實。補益肝腎,道並行而不相悖也。

頭部為天;居陽中之陽,而能得地部陰精之上奉者,全賴督沖二脈領腎中水火之英精,交集於其巔也。督沖虛而不到,則陰精莫奉而耳作蟬鳴,鬚髮脫落,種種虛證,迭見於上,上虛而仍補在下,以生氣之原在腎中之水火,不在上也。

水有真水,有客水。腎氣溫則客水亦攝而歸真,腎氣寒則真水亦從而為客水。客寒必搏之,所以有身體沉重疼痛之症。真武湯從土中植火,使真水從溫處鎮攝,客水自化而歸真,正不必行導滲之令也。

人身以陽氣為主,滋生髮育之本也。有時互陰而舉之,以抱陽之陰為妻陰,不嫌其偕;有時黜陰而伸之,以背陽之陰為賊陰,最防其奪。經曰:知陽者知陰,知陰者知陽。脈有陰陽,病機之盈虛,倚伏在此。能於此窮其所謂,則於病在先一層深一層上,見病之源。

病之轉移進退,機則系乎脈,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不可不就病與脈交互處,一合參之;並就脈與病參差處,一反勘之。死處便可冀生,生中且須防死,只在陰陽反復之間。

汗下之法,可施於有形之陰陽,不可施於無形之陰陽。有形者,汗下之邪,從汗下出,而陰陽自安。無形者,一誤汗下,無汗可去,而所去者無非本臟之氣,損陰損陽,害不可言。六經內,三陰惟少陰,厥陰多假症,如躁煩、戴陽是也,然而其脈不假。三陽中,陽明間有假脈,如熱深厥深,而脈反沉之類是也,然而口燥舌乾、不得臥之證自在,若太陽證,原自無假,太陽之脈必浮,太陽之證必發熱。然與少陰腎同司寒水,所以表症原自根里。

脈雖浮,而浮中自分虛實,實則主表,虛則便關乎里;症雖發熱,而發熱原分標本,標則從邪,本則便關乎正。世人顧表不及里,顧邪不及正,卒病一來,開手便錯,以致壞病種種,莫不自太陽變成。此非太陽之假,人自不辨其標本,不辨其虛實耳。至若少陽一經,豈無混淆,然少陽來路必由太陽,不兼太陽之症,不成少陽矣。

白話文:

格言三

陰虛體質的人,體內水分不足,無法滋養肝木,導致血液虧損。因此,單純用溫補陽氣的方法,沒有血液滋潤,身體就會調動腎水來自救。但杯水車薪,反而加劇火氣,消耗血液,導致咯血,這是腎陰虧損造成的。此時應當滋陰補血,同時輔以活血化瘀的方法,因為血液充足後容易燥熱,燥熱則容易瘀滯,尤其是有服用寒涼藥物史的人,即使原本沒有瘀滯,也可能出現瘀滯。

耳朵流膿長瘡,是因為腎臟開竅於耳。腎陰不足下陷,導致陽氣上逆,邪氣乘虛而入。所以治療要從下補虛,先調理腎臟功能,然後再清利上焦,才能收到效果,因為精氣充足,邪氣自然消退。

腎虛則耳鳴沉重,頭痛,且頭痛部位不定。這是因為陰氣不足下陷,陽氣上亢,導致氣機阻滯,疾病多累及頭頂。下虛上實,經書上稱之為厥逆導致巔頂疼痛。陰虛則天部的陽氣衰弱,陽盛則地部的陰氣不足。所以不足的地方就要溫補,使陰中含陽,則下焦不虛;有餘的地方就要瀉火,使陽中含陰,則上焦不實。補益肝腎,兩者同時進行,並不互相矛盾。

頭部屬陽,位於陽中之陽,能得到來自下焦陰精的滋養,全賴督脈與衝脈將腎臟的水火精氣輸送到頭頂。督脈衝脈虛弱,精氣不能上達,就會耳鳴如蟬,頭髮脫落,以及其他種種虛證。上焦虛弱,仍需從下焦調理,因為生命之源在腎臟的水火,不在上焦。

水有真水和客水之分。腎氣充足溫暖,客水也能被攝入而轉化為真水;腎氣不足寒冷,真水也會轉化為客水。客邪寒邪必須驅逐,所以會有身體沉重疼痛的症狀。真武湯以溫陽補腎,使真水得到溫煦而收攝,客水自然化為真水,不需要再使用利水滲濕的方法。

人體以陽氣為主,是滋生髮育的根本。有時陰陽相抱,以順從陽氣的陰氣為妻陰,並不相害;有時陰陽相背,以違背陽氣的陰氣為賊陰,最應防範其奪取陽氣。經書說:懂陽氣才能懂陰氣,懂陰氣才能懂陽氣。脈象有陰陽之分,病理的盛衰虛實,都依賴陰陽的平衡。能在此徹底理解陰陽,就能更深入地了解疾病的根源。

疾病的轉移進退,關鍵在於脈象。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,必須根據疾病和脈象的相互關係來分析,並根據脈象與疾病的差異來判斷,才能在危急關頭找到生機,在康復之時也要防範危險,關鍵就在陰陽的變化之中。

汗法只能用於有形之陰陽,不能用於無形之陰陽。有形者,是指可以通過汗液排出邪氣,陰陽自然平衡。無形者,是指盲目使用汗法,不僅不能排汗,反而損傷臟腑之氣,損害陰陽,危害極大。六經之中,三陰經中只有少陰經,厥陰經多有假象,如躁煩、戴陽等,但脈象卻不假。三陽經中,陽明經有時會有假脈象,如熱深厥深,而脈象卻沉緩等,但口乾舌燥、不能臥睡等症狀卻是真實的。太陽經證候則無假象,太陽經的脈象必浮,太陽經的證候必發熱。但太陽經與少陰腎經都主寒水,所以表證也與裡證相關。

脈象雖然浮,但浮中仍可分虛實,實則主表,虛則與裡有關;症狀雖然發熱,但發熱也分標本,標證是邪氣,本證則與正氣有關。世人只顧表證,不顧裡證,只顧邪氣,不顧正氣,一旦生病,就容易一開始就判斷錯誤,導致病情加重,很多疾病都是從太陽經開始的。這不是太陽經的假象,而是人們自己不能辨別標本虛實。至於少陽經,也有混淆的情況,但少陽經的病症一定是由太陽經轉化而來,如果不兼有太陽經的症狀,就不是少陽經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