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中風證

喻嘉言曰:《金匱》云:夫風之為病,當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舉者,此為痹病。脈微而數,中風使然。又云: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,虛寒相搏,邪在皮膚。浮者血虛,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,邪氣反緩,正氣即急。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,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說: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:風病發作時,會出現半身不遂,或者手臂無法舉起的情況,這是痹病。脈搏微弱而頻數,是中風引起的。又說:寸口脈浮而緊,緊表示寒邪,浮表示虛證,虛寒交搏,邪氣滯留於皮膚。脈象浮表示血虛,經絡空虛,邪氣無法排出,或左或右,邪氣反而緩解,正氣就會急速運動。正氣牽引邪氣,導致歪斜不遂,邪氣滯留在經絡,肌肉皮膚失去知覺。

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。邪入於腑,即不識人。邪入於臟,舌即難言,口流涎沫。又云:寸口脈遲而級,遲則為寒,緩則為虛。榮緩則為亡血,衛緩即為中風。邪氣中經,則身癢而癮疹,心氣不足。邪氣入中,則胸滿而短氣。以及五臟風脈死症,語語金針。

白話文:

病邪在經脈中,就會感到沉重無力。病邪進入腑,就不認識人了。病邪進入臟器,舌頭難以說話,還會流口水。

此外,如果寸口脈搏遲緩且間隔,遲緩是寒症,緩慢是虛症。氣血運行的脈搏緩慢是失血,衛氣運行的脈搏緩慢是中風。

病邪侵入經脈,會造成身體發癢和皮膚疹子,這是因為心氣不足。病邪進入體內,會造成胸悶和呼吸短促。

這些中醫的見解就像金針一樣精準,可以幫助我們診斷五臟風脈的疑難雜症。

仲景以後,英賢輩出,中風一證,方書充棟,竟鮮畫一之法。世咸知仲景為立方之祖,然仲景首推侯氏黑散為主方,後人罔解其意,謹以明之。夫八風之邪,皆名虛邪,人身經絡營衛素盛者,無從入之。入之者,因其虛而襲之耳。《內經》謂以身之虛,而逢天之虛,兩虛相感,其氣至骨,入則傷五臟,工侯禁之,不能傷也,又謂賊風數至,虛邪朝夕,內至五臟骨髓,外傷空竅肌膚。《靈樞》謂聖人避邪如避矢石,是則虛邪之來,為害最烈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之後,出現許多傑出名醫,對於中風這個疾病,醫書多如牛毛,但卻罕見有統一的治療方法。世人普遍認為張仲景是制定中風方劑的鼻祖,但是張仲景首推侯氏黑散作為主方,後人卻不理解他的用意,在此特別加以說明。

外界的風邪都屬於虛邪,人體經絡和營衛功能強盛的人,外邪無法侵入。如果外邪侵入,是因為人體虛弱而被外邪所乘之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人體虛弱,遇上天氣變化導致的虛邪,兩者互相影響,外邪會侵入骨骼,進而損傷五臟,即使是像侯氏這種名醫,也無法完全阻止外邪的侵襲。此外,還有提到「賊風」反覆侵襲,導致虛邪在早晚入侵五臟骨髓,從體外損傷空竅和肌膚。《靈樞》中也提到聖人避開外邪就像躲避箭石一樣,可見虛邪來襲時,對人體的危害是極大的。

然風為陽邪,人身衛外之陽不固,陽邪乘陽,尤為易入,即如偏枯不仁,要皆陽氣虛餒,不能充灌所致。又如中風卒倒,其陽虛更審。設非陽虛,其人必輕矯便捷,何得卒倒耶?仲景之謂脈微而數,微者指陽之微也,數者指風之熾也。所出諸證諸脈,字字皆本陽虛為言。然非仲景之言,而《內經》之言也。

白話文:

由於風是陽性邪氣,人體保護外部的陽氣不牢固,陽邪會乘虛而入,特別容易入侵。比如偏癱、麻痺,都是因為陽氣虛弱,不能充盈導致的。又比如中風突然暈倒,其陽氣虛弱更加明顯。如果陽氣不虛,人肯定會輕盈敏捷,怎麼會突然暈倒呢?張仲景所說的「脈微而數」,「微」是指陽氣的衰微,「數」是指風氣的旺盛。所有出現的症狀和脈象,都從陽虛的角度來解釋。雖然不是張仲景說的,但也是《內經》中提到的。

《內經》謂:天明則日月不明,邪害空竅。可見風性善走空竅,陽虛則風居空竅,漸入臟腑,此惟離照當空,群邪始得畢散。若胸中之陽不治,風必不出矣。扁鵲謂虢太子屍厥之病,曰上有絕陽之絡,下有破陰之紐,見五絡之縱於頭者,皆為陽絡,而邪阻絕於上,其陽之根於陰,陰陽相紐之處,而正復破散於下,故為是病。古人立言之精若此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天亮時,日月的光芒不明顯,邪氣會危害空洞的部位。可見風的特性善於通過空洞的部位,陽氣虛弱時,風就會停留在空洞的部位,逐漸進入臟腑,只有陽光普照時,羣邪才會完全消散。如果胸中的陽氣不調理,風氣就肯定不會排出去了。扁鵲說虢太子的屍厥病,是因為上面有陽絡不通了,下面有陰絡斷了,看到從頭部伸出的五條絡脈,都是陽絡,而邪氣阻斷了上方的陽氣,陽氣的根源在於陰氣,陰陽相連結的地方,而正氣又從下面破散了,所以造成了這個病。古人的論述精準到了這個地步。

仲景以後,醫脈斬為中斷。後賢之特起者,河間主火,是火召風入,火為本,風為標矣;東垣主氣,是氣召風入,氣為本,風為標矣;丹溪主痰,是痰召風入,痰為本,風為標矣。然一人之身,每多兼三者而有之,曷不曰陽虛邪害空竅為本,而風從外入者,必挾身中素有之邪,或火或氣或痰而為標耶?王安道謂:審其火、氣、痰,則從三子;審其為風,則從《內經》。亦為無權執一。

白話文:

在張仲景之後,醫學的傳承出現了斷裂。後來的醫家各有特色,如:

  • 河間學派的劉完素主張以火為主,認為火會引發風邪入侵,因此火是根本,風是表證。
  • 東垣學派的李杲主張以氣為主,認為氣會引發風邪入侵,因此氣是根本,風是表證。
  • 丹溪學派的朱震亨主張以痰為主,認為痰會引發風邪入侵,因此痰是根本,風是表證。

然而,一個人的身體往往同時兼有多種問題,為什麼不說「陽氣虛弱導致空竅暴露為根本,而風邪從外入侵時,必定會結合身體本有的邪氣(火、氣或痰)而形成表證」呢?

王安道認為:在診斷時,應分別審查患者的火、氣、痰,然後按照劉完素、李杲、朱震亨的理論進行治療;但診斷風邪時,則應遵循《內經》的說法。這樣避免偏執於某一種理論,才能全面有效地治療。

從三子固各有方論可守,從《內經》果何著落耶?中風之初,治其表裡,風邪非不外出,而重門洞開,出而復入,乃至莫御者矣。又謂一旬微汗,一氣微利,要亦五十步之走耳。仲景取侯氏黑散為主方,則驅風之中兼填空竅,空竅一實,庶風出而不復入,其病瘳矣。仲景所謂心折者,原有所本,乃遵《內經》久塞其空,真切精粹。

白話文:

從三位名醫提出的不同見解中,可以得到一些治療方法的依據,但是根據《黃帝內經》,真正應該怎麼著手治療呢?中風發作之初,需要治療身體的表層和內部,風邪並非不能排出體外,而是因為身體門戶大開,風邪會出而復入,直到無法抵擋。另外有人認為,只要微微出汗、通便,病情就會有所好轉,但這種方法只能緩解一時。仲景採用了侯氏黑散作為主要的方劑,在驅除風邪的同時兼顧填充空虛的器官。當空虛的器官得到填充,風邪就可以順利排出,而不再復入,從而治癒疾病。仲景提到的「心折」是有一定依據的,他遵循《黃帝內經》中「久塞其空」的原則,這是真正精髓的治療方法。

諸家中風方論,直是依樣葫蘆,不足觀矣。

侯氏黑散

白話文:

  • **菊花:**清熱解毒,降火明目
  • **桔梗:**止咳化痰,宣肺通絡
  • **防風:**驅風解表,散寒止痛
  • **細辛:**溫經散寒,解表通竅
  • **川芎:**活血行氣,止痛散瘀
  • **桂枝:**溫經散寒,解表發汗
  • **當歸:**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
  • **人參:**大補元氣,強健身體
  • **白朮:**健脾益氣,燥濕止瀉
  • **茯苓:**利水滲濕,寧心安神
  • **牡蠣:**滋陰養血,收斂固澀
  • **礬石:**收斂止血,清熱解毒
  • **黃芩:**清熱瀉火,止血止痢
  • **乾薑:**溫中散寒,回陽救逆
  • **甘草:**調和諸藥,緩急止痛

上十四味,杵為散。酒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初服二十日,用溫酒調服。禁一切豬肉大蒜。常宜冷食,六十日止,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。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。

白話文:

上述十四種藥材,搗碎成粉末。用酒送服,每次一茶匙,一天三次。第一次服藥二十天,用溫酒調服。禁止食用任何豬肉和大蒜。應經常食用冷食,持續六十天。這樣藥物就能積聚在腹中,而不會流失。而如果食用熱食,藥物就會流失,冷食則可以幫助藥效。

上治中風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《外臺》用之以治風癲。仲景制方皆匠心獨創,乃於中風症首引此散,豈非深服其方乎?夫立方而但驅風補虛,誰不能之?至於驅補之中,行其堵截之法,則非思議可到,方中取礬石以固澀諸藥,使之留積不散,以漸填其空竅,服之日久,風自以漸填而熄。所以初服二十日,不得不用溫酒調下,以開其痹著。

白話文:

上文記載可以用來治療中風導致四肢沉重、心寒氣虛的症狀。《外臺祕要》用它來治療癲癇。仲景創制的藥方都獨具匠心,在治療中風時首次使用了這個藥散,難道不是因為他深信它的療效嗎?創立藥方只要驅風補虛,誰不能做到?但是,在驅補的同時,採用了阻止病情擴散的方法,這種方法是難以用思考達到的。藥方中添加礬石,以固澀其他藥物,讓藥物停留積聚而不散開,逐漸填補空虛的部位。服用時間久了,風自然會逐漸填補而消散。因此,剛開始服用二十天,必須用溫酒調和送服,以打開痹阻的部位。

以後則禁諸熱食,惟宜冷服,如此再四十日,則藥積腹中不下,而空竅填矣。空竅填則舊風盡出,新風不受矣。蓋礬性得冷即止,故囑云熱食即下矣。冷食自能助藥力,抑何用意之微耶。

白話文:

從此之後,禁止服用所有熱的食物,只適合服用冷的食物。這樣再過四十天,藥物就會積聚在腹中而不下行,然後就會填滿空隙。空隙填滿了,舊有的風氣就會全部排出,新的風氣也就不能再進入了。這是因為礬的性質是遇冷就會止住,所以囑咐說只要有熱的食物就會下行。而冷的食物自然就能夠幫助藥效,這其中的用意真是微妙啊。

脈法

新中風挾舊邪,或外感,或內傷,其脈隨之忽變。兼寒則脈浮緊,兼風則脈浮緩,兼熱則脈浮數,兼痰則脈浮滑,兼氣則脈沉澀,兼火則脈盛大,兼陽虛則脈微,亦大而空,兼陰虛則脈數,亦細如絲;陰陽兩虛則微數或微細;虛滑為頭中痛,緩遲為營衛衰。大抵陽浮而數,陰濡而弱,浮滑沉滑,微虛散數,皆為中風。

白話文:

新發中風夾雜舊有疾病,或因外感風寒,或因內傷氣血,脈象會隨著這些因素而發生突變。

  • 如果夾雜寒邪,脈象就會浮緊。
  • 如果夾雜風邪,脈象就會浮緩。
  • 如果夾雜熱邪,脈象就會浮數。
  • 如果夾雜痰濕,脈象就會浮滑。
  • 如果夾雜肝氣,脈象就會沉澀。
  • 如果夾雜心火,脈象就會盛大。
  • 如果陽氣虛弱,脈象就會微弱,但仍然大而空洞。
  • 如果陰氣虛弱,脈象就會數弱,甚至細如絲線。
  • 陰陽兩虛,脈象就會微數或微細。
  • 脈象虛滑表示頭中疼痛,脈象緩慢遲鈍表示營衛之氣衰弱。
  • 總體來說,陽氣浮越而數跳,陰氣濡緩而虛弱,脈象浮滑、沉滑、微弱、虛散、數弱,這些都是中風的表現。

然虛浮遲緩,正氣不足,尚可補救;急大數疾,邪不受制,必死無疑。若大數未至急疾,猶得不死。

《內經》言偏枯者不一,曰汗出偏阻,曰陽盛陰不足,曰胃脈內外大小不一,曰心脈小堅急,曰腎水虛。《靈樞》亦敘偏枯於熱病篇中,皆不言風,亦不言其本於何邪。豈非以七情、飢飽、房室,凡能虛其臟氣,致營衛經脈痹而不通者,皆可言邪?即河間主火,即腎水虛陽盛陰不足之一端也;東垣主氣,即七情抑遏之一端也;丹溪主痰,即飲食傷脾之一端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所說的偏癱並非單一原因:

  1. 出汗過多,導致體內氣血阻滯。

  2. 陽氣過剩,陰氣不足導致。

  3. 胃部的經脈大小不一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
  4. 心脈細小緊繃導致。

  5. 腎水不足導致。

《靈樞》也在熱病篇中論述偏癱,但都沒有提及風邪,也沒有明確說明其病因。這難道不是因為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、飢飽、房事等因素,只要能損傷臟腑之氣,導致營衛經脈阻塞不通,都可以說是病因嗎?

因此,河間派的「火邪說」,即腎水不足、陽盛陰衰的一種表現;東垣派的「氣虛說」,即七情壓抑的一種表現;丹溪派的「痰邪說」,即飲食傷脾的一種表現。

一病之中,每多兼三者而有之,安在舉一以括其餘?《素問》云,不能治其虛,安問其餘?偏枯陽盛陰不足固有之,而陽氣虛衰,痹而不通尤多,可問其餘耶?

白話文:

在同一個疾病中,時常同時具備三個因素。怎麼只提一個因素來概括其他部分呢?《素問》說:連虛證都治不好,還談什麼其他證候呢?偏枯陽盛陰虛是本有的,而陽氣虛衰,氣血不通的更是常見,還能問其他的證候嗎?

中絡者肌膚不仁,中經者軀殼重著,中腑即不識人,中腑即舌難言,口流涎沫,然中腑必歸胃腑,中臟必歸心臟也。

白話文:

中絡的人,肌膚沒有知覺;中經的人,身體沉重不適;中腑的人,就認不出人;中腑的人,就會舌頭不能說話,口水流出。但是,中腑必定歸於胃腑,中臟必定歸於心臟。

腑邪必歸胃者,風性善行空竅,水穀入胃,則胃實腸虛,風邪即進入腸中,少頃水穀入腸,則腸實胃虛,風復進入胃中,見胃風必奔迫於二腸之間也。風入胃中,胃熱必盛,蒸其精液,結為痰涎,壅塞隧道,胃之支絡心者,才有壅塞,即堵其神氣出入之竅,故不識人也。諸臟受邪至盛,必進入於心而亂其神明,神明無主則舌縱難言,廉泉開而流涎沫也。

白話文:

臟腑中的邪氣必定會歸於胃部。風邪善於在空腔中運行,當食物飲水進入胃部時,胃部就會充實而腸道就會空虛,風邪就會進入腸道,不久後食物飲水進入腸道,腸道就會充實而胃部就會空虛,風邪又會進入胃部,一旦胃部受到風邪侵襲,必然會在胃與大腸、小腸之間奔走。風邪進入胃部後,胃熱必盛,蒸發津液,凝結成痰涎,阻塞經絡。胃部與心臟相連的支脈稍有阻塞,就會堵塞神氣出入的孔竅,因此就不認識人了。各臟腑受到邪氣侵襲到極盛的時候,必定會進入心臟而擾亂心神。心神失主,就會導致舌頭伸出而難以說話,廉泉穴打開而流口水。

治中風亦如治傷寒,不但邪在三陽引入三陰為犯大禁,即邪在太陽引入陽明、少陽亦為犯禁也。故風初中絡,即不可引之入經,中經即不可引之入腑,中腑即不可引之入臟。引邪深入,釀患無窮,又毋論中風淺深,但見自汗,則津液外出,小便自少。若更利之,使津液下竭,則營衛之氣轉衰,無以制風火之勢,必增其煩熱,而其陰日亡也,況陽明利小便,尤為犯禁;少陰利小便,必失溲而殺人矣。且風中經絡,只宜宣之使散,誤下則風邪乘虛入腑入臟,釀患無窮。

白話文:

治療中風與治療傷寒類似,不僅邪氣在三陽經引入三陰經是大忌,即使邪氣在太陽經引入陽明經或少陽經也是禁忌。因此,風邪初入絡脈時,不可使其進入經絡;風邪進入經絡時,不可使其進入臟腑;風邪進入臟腑時,不可使其進入臟器。如果讓邪氣深入,將會釀成無盡的禍患。另外,無論中風的程度深淺,只要出現自汗症狀,就表示津液向外流失,小便量也會減少。如果再使用瀉下藥,導致津液大量流失,則營衛之氣會衰弱,無法約束風火之勢,會加重煩熱,而陰液也會逐日耗損。尤其要注意,陽明經利小便是大忌;少陰經利小便,更會導致失禁和死亡。而且,風邪侵襲經絡時,只宜宣散之,如果誤用瀉下之法,則風邪會趁虛進入臟腑,釀成無盡的禍患。

若夫中風之候,多有平素積虛,臟真不守者,下之立亡。惟在腑一證,內實便閉,間有可下。然不過解其煩熱,非大下也。雖中腑日久,熱勢深極轉入臟者,此屬可下,必使風與熱俱去為善。若開其壅塞,反增風勢,何以下之哉。李士材曰:凡中風昏倒,先須順氣,然後治風,用竹瀝、薑汁調蘇合香丸

白話文:

如果你患有中風,通常是平時身體虛弱,內臟功能失常。此時,如果立即進行瀉下治療,很容易導致死亡。

只有腸胃實熱的情況下,可以考慮瀉下。不過,這種瀉下只是為了緩解煩熱,而不是大瀉。

即使中風的時間比較長,熱勢非常嚴重,轉移到內臟,這種類型可以瀉下。但是,必須讓風邪和熱邪同時排出,這樣纔好。如果只是打通阻塞,反而會加重風勢,為什麼還要瀉下呢?

李士材說:凡是中風昏倒,首先要順氣,然後再治療風邪。可以使用竹瀝、薑汁調和蘇合香丸。

如口噤,抉開灌之。如抉不開,急用牙皂、生半夏、細辛為細末,吹入鼻中,有嚏可治,無嚏則死。最要分別閉與脫二證明白:如牙關緊閉,兩手握固,即是閉症,用蘇合香丸,或三生飲之類開之;若口開心絕,手撒脾絕,眼合肝絕,遺尿腎絕,聲如鼾肺絕,即是脫證。更有吐沫、直視、肉脫、筋骨痛、髮直、搖頭上竄、面赤如妝、汗出如珠,皆脫絕之證,宜大劑理中湯灌之,及灸臍下,雖日不治,亦可救十中之一。若誤服蘇合香丸牛黃至寶之類,即不可救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嘴巴緊閉,就用東西把它撬開灌藥。如果撬不開,就趕緊用牙皁、生半夏、細辛磨成細末,吹入鼻子裡。如果打噴嚏,可以治療,如果不打噴嚏,就會死亡。最重要是清楚分辨閉症和脫症:如果牙關緊閉,雙手握拳,這就是閉症,可用蘇合香丸或三生飲等藥物打開;如果嘴巴張開但舌頭不能動,雙手散開但腹脹,眼睛閉合但肝功能衰竭,小便失禁但腎功能衰竭,聲音像鼾聲但肺功能衰竭,這就是脫症。再有吐沫、眼睛直視、肌肉萎縮、筋骨疼痛、頭髮直立、搖頭上躥、面色紅潤如妝、汗出如珠,都是脫症的表現,應大劑量服用理中湯灌藥,並灸臍下,即使不能當日治癒,也能救十分之一的人。如果誤服了蘇合香丸、牛黃至寶等藥物,就無法挽救了。

蓋斬關奪門之將,原為閉證設,若施之脫症,如人既入井而又下之石也。世人蹈此弊而死,不可勝數,故特表而出之。惟中臟之症,是閉而非脫者,宜蘇合丸牛黃丸至寶丹活命金丹之類。若中腑與中血脈之症,斷不宜用。為內有麝香入脾治肉,牛黃入肝治筋,龍腦入腎治骨,恐反引風邪深入骨髓,如油入面,莫之能出。

白話文:

那些強行攻破關門的藥物,本來是針對口舌乾燥的證狀而設計的。如果用在脫證(虛脫、神志不清)的病人身上,就好像一個人已經掉進井裡,卻還往下丟石頭一樣。很多人因為犯了這個錯誤而死去,數不勝數,所以我特別提出這個問題。只有中臟(脾、胃)的證狀是閉證而非脫證,適合使用蘇合丸、牛黃丸、至寶丹、活命金丹等藥物。但如果病症在中腑(腸、胃)或中血脈,絕對不適合使用這些藥物。因為這些藥物中含有的麝香會進入脾臟治療肌肉,牛黃會進入肝臟治療筋骨,龍腦會進入腎臟治療骨骼。我擔心這些藥物會反而導致風邪深入骨髓,就像油進入麵粉一樣,無法去除。

不語

心脾受風,故舌強不語。風寒客於會厭,故卒然無音。若因痰迷心竅,當清心火。若因濕痰,當清脾熱。若因風熱,當清肝火。若因風痰,當導痰涎。若因虛火,當壯水之主。若因虛寒厥逆,當益火之源。神仙解語丹滌痰湯加味轉舌膏八味丸隨證選用。

白話文:

當心與脾臟受到風寒時,會導致舌頭僵硬,無法說話。風寒入侵會厭,會突然失聲。

如果因為痰液阻塞心竅,需要清心火。如果是濕痰,需要清脾熱。如果是風熱,需要清肝火。如果是風痰,需要化痰。如果是虛火,需要滋養腎水。如果是虛寒厥逆,需要溫補陽氣。

可以根據病症選擇使用「神仙解語丹」、「滌痰湯」、「加味轉舌膏」、「八味丸」等中藥。

手足不隨

諸陽之經皆起於手足,風寒客於肌膚始為痹,復傷陽經,隨其虛處而停滯,與血氣相搏,故風痹而手足不隨。實者脾土太過,當瀉其濕;虛者脾土不足,當補其氣。血枯筋急者四物湯,木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鉤藤、秦艽、防風,多痰者加秦艽、天麻、竹瀝、薑汁。

白話文:

所有陽經都從手足開始。風寒從皮膚侵入,一開始會導致麻痹。之後再傷及陽經,會停留在虛弱的地方,與血氣相爭,因此會出現風痹,導致手腳不能動彈。實證是脾胃之氣太盛,應當瀉除濕氣;虛證是脾胃之氣不足,應當補益脾胃之氣。血虛筋脈緊張,可用四物湯治療;肝氣旺盛,風邪淫犯,可在四物湯中加入鉤藤、秦艽、防風治療;痰液較多的,可在四物湯中加入秦艽、天麻、竹瀝、薑汁治療。

半身不遂

偏枯一症,皆由氣血不周。經曰:風氣通於肝,風搏則熱盛,熱盛則水乾,水乾則氣不榮,精乃亡。此風病之所由作也。故曰: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

白話文:

中風症狀都是因為氣血不通所造成的。經典記載:風氣與肝臟相通,如果風氣受到攻擊就會產生熱氣,熱氣旺盛就會導致水分乾枯,水分乾枯就會導致氣血無法滋潤身體,精氣就會消亡。這就是風病的成因。因此說:治療風病首先要治療血氣,血氣暢通了,風氣自然就會消滅。

痰涎壅盛

宜用吐法,稀涎散。或橘紅一斤,運流水七碗,煎至二碗,頓服,白湯導之,吐痰之聖藥也。二陳湯星香散加竹瀝、薑汁。虛者六君子同星香散。脈沉伏無熱者,三生飲加全蠍。一用養正丹,可以墜下痰,鎮安元氣。

白話文:

建議使用催吐療法,稀釋痰液。或取橘紅一斤,加入七碗流動的水,煎煮至剩兩碗,一次性服下,再用白湯引導催吐,是治療痰液的良藥。

可服用二陳湯、星香散,並加入竹瀝和薑汁。虛弱者服用六君子湯和星香散。

脈象沉伏,沒有發熱症狀的,服用三生飲並加入全蠍。

也可以服用養正丹,可以化解痰液,安定元氣。

張子和中風論曰:口眼喎斜,俗工於中風掉眩症一概治之,然而不愈者,蓋知竅而不知經,知經而不知氣故也。人之七竅,如肝竅目,目為肝之外候;肺竅鼻,鼻為肺之外候;心竅舌,舌無竅,心與腎合而寄竅於耳,故舌與耳俱為心之外候。俗工只知目病歸之肝,口病歸之脾,鼻病歸之肺,耳病歸之腎,舌病歸之心,更無改張。

白話文:

張子和論述中風時說:口眼歪斜,一般醫生都當作中風眩暈來治療,但治不好。原因是他們只知道身體表徵,卻不知道經絡;知道經絡,卻不瞭解氣。人體的七種孔竅,比如肝竅是眼睛,眼睛是肝臟外在的表現;肺竅是鼻子,鼻子是肺臟外在的表現;心竅是舌頭,舌頭沒有孔竅,心臟與腎臟相合,把孔竅寄託於耳朵上,所以舌頭和耳朵都是心臟外在的表現。一般醫生只知道眼睛的疾病歸屬於肝臟,口部的疾病歸屬於脾臟,鼻子的疾病歸屬於肺臟,耳朵的疾病歸屬於腎臟,舌頭的疾病歸屬於心臟,而且不能做任何改變。

豈之目之內眥,上下三綱,足太陽及陽明起於此。目之銳眥,是少陽起於此,手少陽至於此。鼻之左右,足陽明、手陽明夾乎此。口之左右,亦此兩經環之。此七竅有病,不可獨歸之五臟,當歸之六陽經也。然求之世之能知十二經所起所會所交所合,與夫循環過注、上下夾貫、種種所別,千萬人而不得一二人。於其所知,又不過執十二經便為病本,以陽經為熱,陰經為寒,檢方尋藥治之而已。

白話文:

眼睛內側的眼角,上下有三大經絡,足太陽經和陽明經從這裡開始。眼睛外側的眼角,是少陽經起始的地方,手少陽經也到這裡。鼻子的左右兩側,足陽明經和手陽明經夾在其中。嘴巴的左右兩側,也是這兩條經絡環繞著。這七個孔竅有病,不能只歸咎於五臟,應該歸咎於六條陽經。但是,世人能瞭解十二經脈的起點、交會點、交匯處、相合處,以及它們的循環貫通、上下貫通、種種區別的,千百萬人中也找不到一兩個。就算有這麼博學的人,他們的認知也不過是堅持只把十二經絡當作疾病的根源,認為陽經是熱的,陰經是寒的,然後根據方劑和藥物對症治療而已。

詎知《靈樞》經曰:足之陽明、手之太陽,筋急則口目為僻。此十二經受病之處也,非為病者也。及為病者,天之六氣也。俗工不識,往往紛然。然則口眼喎斜治之若何?曰:足之太陽、足之陽明,右目有之,左目亦有之;足之陽明、手之陽明,口左有之,口右亦有之,此兩道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,《靈樞經》中說:足部的陽明經和手部的太陽經,如果經絡中的氣血運行不暢,會導致口眼歪斜。這些經絡只是身體受病部位的反應,並不是疾病的根源。而疾病的真正原因,則是外界的六種邪氣入侵。普通的醫生不瞭解這些,往往會弄得一團糟。那麼,口眼歪斜的治療方法是什麼呢?如果右側眼睛出現歪斜,則可能是足部的太陽經或陽明經出現問題;如果左側眼睛出現歪斜,也可能是足部的陽明經或手部的陽明經出現問題。如果是口部左側出現歪斜,可能是足部的陽明經出現問題;如果是口部右側出現歪斜,可能是手部的陽明經出現問題。這兩條經絡是導致口眼歪斜的主要途徑。

《靈樞》又言:足陽明之筋,其病頰筋有寒則急,引頰移口;熱則筋弛,縱緩不勝收,故僻。左寒右熱,則左急而右緩;右寒左熱,則右急而左緩。故偏於左者,左寒而右熱;偏於右者,右寒而左熱也。夫寒不可輕用辛熱之劑,蓋左中寒而迫熱於右,右中風則逼熱於左,陽氣不得宣行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又說:足陽明經脈的筋膜,如果有寒氣就會緊繃,導致臉頰筋膜抽搐,嘴巴偏向一側;有熱氣就會鬆弛,放鬆緩慢,收斂不起來,所以會歪斜。左邊有寒氣而右邊有熱氣,則左邊緊繃而右邊鬆弛;右邊有寒氣而左邊有熱氣,則右邊緊繃而左邊鬆弛。所以偏向左邊的是,左邊有寒氣而右邊有熱氣;偏向右邊的是,右邊有寒氣而左邊有熱氣。有寒氣時不能輕易使用辛熱的藥物,因為左邊有寒氣會逼迫右邊有熱氣,右邊有寒氣會逼迫左邊有熱氣,陽氣無法順利運行。

而況風者甲乙木也,口眼陽明皆為胃土,風偏賊之,此口眼之所以僻也。或曰七竅惟口眼喎斜,而耳鼻獨無此病者,何也?曰動則生風,靜則風息,天地之常理也。考之《易》象,有足相符者。震、巽主動,坤、艮主靜。動則皆屬木,靜則皆屬土。觀卦者視之理也,視者日之用也,目之上綱則眨,下綱則不眨,故觀卦上巽而下坤;頤卦者養之理也,養者口之用也,口之下頷則嚼,上頷則不嚼,故頤卦上艮而下震。口目常動,故風生焉,耳鼻常靜,故風息焉。

白話文:

況且風在五行中屬甲乙木,而口和眼都歸屬胃土,如果風氣偏盛而侵襲胃土,就會導致口和眼的歪斜。有人問:七竅中只有口和眼會出現歪斜,而耳和鼻卻沒有這種情況,這是為什麼?回答說:運動會產生風氣,靜止則風氣消散,這是天地間的規律。考察《易經》中的卦象,有相匹配的部分。震、巽卦代表運動,坤、艮卦代表靜止。運動都屬於木,靜止都屬於土。觀測的人瞭解這個道理,觀測是眼睛的功能,眼睛的上瞼會眨,下瞼則不會眨,所以觀卦上巽下坤;頤卦說明瞭營養的事理,營養是嘴巴的功能,嘴巴的下頜可以咀嚼,上頜則不能咀嚼,所以頤卦上艮下震。口和眼經常運動,所以會產生風氣,而耳和鼻經常靜止,所以風氣就會消散。

當思目雖斜而目之眶未常斜,口雖喎而口之輔頰車未嘗喎,此經之受病而非竅之受病明矣。此病氣虛風入而為偏,上不得出,下不得泄,真氣為邪氣所陷,此宜灸承泣、地倉,不效當灸人迎。又風火交勝,兩手脈必急數弦實。蓋火勝則制金,金衰則木茂,木茂則風生,止可流濕潤燥通郁為主,而用及薑、附、烏、桂、起石、硫黃之劑者,是耶?非耶?

白話文:

平時要思考,眼睛雖然斜視,但眼眶通常不會斜;嘴巴雖然歪斜,但嘴脣、雙頰和臉頰肌肉通常不會歪斜。這說明疾病是經絡所受,而不是孔竅所受。這個疾病是由於氣虛風邪侵入,導致偏位,上不能排出,下不能發散。真氣被邪氣所壓制,這時應該灸承泣穴、地倉穴,如果沒有效果,就應該灸人迎穴。此外,如果風邪和火熱同時加重,兩手的脈搏一定會急促、數數、弦緊、有力。這是因為火氣過盛則會剋制肺金,肺金衰弱則肝木旺盛,肝木旺盛則生風。治療時,只能以祛風濕、潤燥、通鬱為主,而使用生薑、附子、烏頭、桂枝、起石、硫磺等藥物,這對嗎?錯嗎?

薛立齋曰:中風者,即《內經》所謂偏枯、風痱、風懿、風痹是也,而有中腑、中臟、中血脈之分焉。夫中腑者為在表,中臟者為在裡,中血脈者為在中。在表者宜微汗,在裡者宜微下,在中者宜調榮。中腑者多著四肢,如手足拘急不仁、惡風寒。如數者病淺,皆易治,用加減續命湯之類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說:中風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偏枯、風痱、風懿、風痹,可以區分成中腑、中臟、中血脈。中腑是指病在體表,中臟是指病在體內,中血脈是指病在中焦。在體表的可以用發汗來治療,在體內的可以用瀉下法治療,在中焦的可以用調和氣血來治療。中腑的症狀多出現在四肢,例如手腳拘縮、失去知覺、怕冷。如果這些症狀較輕微,都很容易治療,可以使用加減後的續命湯之類的方劑。

中臟多滯九竅,如眼瞀者中於肝,舌不能言者中於心,唇緩便閉者中於脾,鼻塞者中於肺,耳聾者中於腎。此數者病深,多難治。中血脈者,外無六經之症,內無便溺之阻,肢不能舉,口不能言,用大秦艽湯主之。中腑者多兼中臟,如左關脈浮弦,而目青、左脅偏痛、筋脈拘急、目瞤、頭目眩、手足不收、坐踞不得,此中膽兼中肝也,用犀角散之類。

白話文:

內臟氣血運行不暢,會導致九竅出現問題。例如:

  • 眼睛模糊:肝氣鬱結
  • 舌頭不能言語:心氣鬱結
  • 嘴脣腫脹便祕:脾氣鬱結
  • 鼻子不通:肺氣鬱結
  • 耳朵聾:腎氣鬱結

這些症狀較為嚴重,治療起來較為困難。

如果中氣血通路的阻滯,身體外表沒有六經的症狀(脈象正常),內部沒有大便小便不通暢的情況,但肢體不能活動,說話困難,可以使用大秦艽湯治療。

如果內臟受到了阻滯,往往還會伴隨腑氣的阻滯。例如:

  • 左關脈浮弦,眼睛發青,左脅隱隱作痛,筋脈拘急,眼睛模糊,頭暈目眩,手足不協調,坐立不安。這是膽氣鬱結並影響肝氣,可以使用犀角散之類的藥物治療。

如左寸脈浮洪,面舌赤、汗多惡風、心神顛倒、言語謇澀、舌強口乾、忪悸恍惚,此中小腸兼中心也,用麻黃散之類。如右關脈浮或浮大,面唇黃、汗多惡風、口喎語澀、身重、怠惰嗜臥。肌膚不仁、皮肉瞤動、腹膨不食,此中胃兼中脾也,用防風散之類。如右寸脈浮澀而短、面色白、鼻流清涕、多喘,胸中冒悶、短氣自汗、聲嘶、四肢痿弱,此中大腸兼中肺也,用五味湯之類。

白話文:

左寸脈浮洪

如果左手的寸口脈浮而洪大,症狀包括:面色通紅、舌頭發紅、汗多怕風、神志不清、說話不利索、舌頭強硬口乾、心悸恍惚,這是因為小腸和心臟同時受到影響,可以服用麻黃散等藥物。

右關脈浮或浮大

如果右手的關脈浮或者浮而大,症狀包括:面脣發黃、汗多怕風、嘴巴歪斜、說話困難、身體沉重、懶惰嗜睡、皮膚麻木、肌肉跳動、腹部脹滿不思飲食,這是因為胃和脾臟同時受到影響,可以服用防風散等藥物。

右寸脈浮澀而短

如果右手的寸口脈浮而澀,而且較短,症狀包括:面色蒼白、鼻涕清稀、多喘息、胸悶、氣短,自汗、聲音嘶啞、四肢無力,這是因為大腸和肺臟同時受到影響,可以服用五味湯等藥物。

如左尺脈浮滑,面目黧黑、腰脊痛引小腹、不能俯仰、兩耳虛鳴、骨節疼痛、足痿善恐,此中膀胱兼中腎也,用獨活散之類。此皆言真中風也,而有氣血之分焉:蓋氣虛而中者,由元氣虛而賊風襲之,則右手足不仁,用六君子湯加鉤藤、薑汁、竹瀝;血虛而中者,由陰血虛而賊風襲之,則左手足不仁,用四物湯加鉤藤、薑汁、竹瀝;氣血俱虛而中者,則左右手足皆不仁,用八珍湯加鉤藤、薑汁、竹瀝。

白話文:

如果左手脈象浮滑,面部發黑、腰背疼痛並牽連到小腹,不能彎腰或仰頭,兩耳嗡鳴,骨節疼痛,足部無力且容易恐懼,這是中風同時兼有腎臟損傷,可以使用獨活散類方劑治療。

這些情況都是真正的中風,不過會根據氣血虛弱的情況有所區分:

  • 氣虛中風:因元氣不足,導致邪風入侵,表現為右手足不靈活,可使用六君子湯加鉤藤、薑汁、竹瀝治療。
  • 血虛中風:因陰血不足,導致邪風入侵,表現為左手足不靈活,可使用四物湯加鉤藤、薑汁、竹瀝治療。
  • 氣血兩虛中風:左右手足均不靈活,可使用八珍湯加鉤藤、薑汁、竹瀝治療。

其與中風相類者,則有中寒、中濕、中火、中氣。食厥、勞傷、房勞等症。如中於寒者。謂冬月卒中寒氣,昏冒、口噤、肢攣、惡寒、脈浮緊,用麻黃、桂枝、理中之類。中於暑者,謂夏月卒冒炎暑,昏冒痿厥,吐瀉喘滿,用十味香薷飲之類。中於濕者,丹溪所謂東南之人多因濕土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也,用清燥湯之類,加竹瀝、薑汁。

白話文:

與中風類似的症狀有:受寒、受濕、受熱、受氣等。此外,還有飲食不當、勞累過度、房事過度等情況。例如:

受寒 :在冬季突然受寒,出現昏迷、口不能言、四肢抽搐、怕冷、脈搏浮而緊的情況,可以使用麻黃、桂枝、理中湯等藥物治療。

受暑 :在夏季突然受了酷熱,出現昏迷、四肢無力、嘔吐、腹瀉、氣喘、胸口悶脹的情況,可以使用十味香薷飲等藥物治療。

受濕 :朱丹溪認為,東南地區的人容易因為濕潤的土地滋生痰液,痰液化熱,熱氣化風,可以使用清燥湯等藥物治療,並加入竹瀝和薑汁。

中於火者,河間所謂非肝木之風內中,六淫之邪外侵,良由五志過極,火盛水衰,熱氣怫鬱,昏冒而卒倒也,用六味丸,四君子、獨參湯之類。內有恚怒傷肝,火動上炎者,用柴胡湯之類。中於氣者,由七情過極,氣厥昏冒,或牙關緊急,用蘇合香丸之類,誤作風治者死。食厥者,過於飲食,胃氣自傷,不能運化,故昏冒也,用六君子加木香

白話文:

中於火 :河間醫師認為,這是因為肝火過盛,而不是木風外侵。這是因為情志過度激動,導致火旺水衰,熱氣鬱積在體內,引發昏迷和暈倒。可以使用六味丸、四君子湯、獨參湯等藥方。如果伴有憤怒傷肝,導致肝火上炎,可以使用柴胡湯等藥方。

中於氣 :這是由於七情過度導致氣機鬱結,引發昏迷,有時會伴有牙關緊閉。可以使用蘇合香丸等藥方。如果誤以為是外感風邪並進行風寒治療,可能會導致死亡。

食厥 :這是由於飲食過量,導致胃氣受傷,無法正常運化,從而引發昏迷。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等藥方。

勞傷者,過於勞役,耗損元氣,脾胃虛衰,不任風寒,故昏冒也;用補中益氣湯。房勞者,因腎虛精耗,氣不歸源,故昏冒也,用六味丸。凡此皆類中風也。夫《內經》主於風,河間主於火,東垣主於氣,丹溪主於濕。愚之斯論,攢補前人之缺。若夫地之南北,人之虛實,固有不同,其男子女人,大約相似。

白話文:

過度勞累的人,由於消耗過多體力,導致元氣耗損,脾胃虛弱,不能抵禦風寒,所以會出現昏沉昏迷的症狀;應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。

房事過度的人,由於腎氣虛弱,精液耗損,元氣不能歸於本位,所以會出現昏沉昏迷的症狀;應使用六味丸治療。

總的來說,這些情況都類似於中風。

《內經》主要強調風邪,《河間六書》著重於火邪,《東垣十書》突出於氣虛,《丹溪心法》側重於濕邪。

我這個理論,是綜合了前人的論點,彌補了他們的不足。至於不同的地域和個體的虛實,固然有差異,但對於男性和女性,大體上是相似的。

附醫案

靳閣老夫人,先胸脅脹滿,後四肢不收,自汗如水,小便自遺,口緊目瞤,飲食不進,十餘日矣。或以為中臟,公甚憂。余曰:非也。若風既中臟,真氣既脫,惡症既見,禍在反掌,焉能延之,乃候其色,面目俱赤,而時或青。診其脈,左三部洪數,惟肝尤甚。余曰:胸乳脹痛,肝經血虛,肝氣痞塞也。

白話文:

靳閣老夫人的夫人,一開始胸肋脹滿,後來四肢無法活動,自己出汗像水一樣多,小便失禁,嘴巴緊閉眼睛閉合,無法進食,已經十幾天了。有些人認為是中風了,公公很擔心。我說:不是這樣的。如果真的是中風,真氣已經脫離,惡劣的症狀已經出現,禍患就在眼前,怎麼可能拖這麼久?於是觀察她的氣色,面部都發紅,而有時又發青。診斷她的脈象,左邊三部脈象又洪又數,其中肝脈尤其嚴重。我說:胸乳脹痛,是肝經血虛,肝氣堵塞的緣故。

四肢不收,肝經血虛不能養筋也。自汗不止,肝經風熱,津液妄泄也。小便自遺,肝經熱甚,陰挺失職也。大便不實,肝木熾盛,克脾土也。遂用犀角散四劑,諸症頓愈。又用加味逍遙散調理而安。後因鬱結,前症復作,兼發熱嘔吐,飲食少思,月經不止。此木盛剋土,而脾不能攝血也。

白話文:

肢體僵硬,是因為肝經血虛,無法濡養筋脈。

不斷出汗 ,是因為肝經有風熱,津液異常耗散所致。

小便失禁 ,是因為肝陽過盛,陰液無法收攝。

大便稀溏 ,是因為肝木旺盛,剋制脾土所致。

連續服用四劑犀角散後,上述症狀皆獲緩解。之後再以加味逍遙散調理身體,病情得以控制。

後來由於情緒鬱結,原本的症狀再次復發,還合併發熱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月經不止等問題。這表示肝木過旺,導致脾土受損,無法控制血液。

加味歸脾湯為主,佐以加味逍遙散,調補肝脾之氣,清和肝脾之血而愈。

白話文:

以加味歸脾湯為主,輔助以加味逍遙散,調理和補充肝脾之氣,清熱調和肝脾之血,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