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附:脈診總論

羅東逸曰:經云: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。古今察脈之精。莫過《內經》。《內經》之診法甚詳,脈法甚約。自叔和《脈經》興,而脈象繁,為二十四,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,以為診病莫盡於此。不知名象愈繁,診道莫准,將求精而愈失之。蓋由不知脈為胃氣之本源,其陰陽精要即相為對待,相去懸絕之間,有甚精之察,而不必多名象之求也。

白話文:

羅東逸說:「《內經》上說:脈象精微奧妙,不能不仔細觀察。從古至今,觀察脈象最精細的,沒有超過《內經》的。

《內經》的診斷方法非常詳細,但脈象的描述卻很簡略。自從王叔和的《脈經》流行後,脈象就變得繁雜,被分為二十四種,並制定了七表、八里、九道的名稱,認為診脈時必須使用這些名稱。

但是,羅東逸認為,脈象的名稱越多,診斷的準確性反而越低。想要追求精確的診斷,反而會失之毫釐。這是因為,人們忽略了脈象是胃氣的本源,脈象的陰陽精要就是對立的,它們之間的差別非常明顯。因此,只要仔細觀察脈象,就不必追求過多繁雜的名稱。」

夫診脈求病,求其病之表裡寒熱虛實順逆而已。《內經》說脈,止於浮、沉、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八脈,特於對待、微甚、懸絕,著其相去之二等,而脈之情盡變極,察之極精。及仲景,又兼以陰陽著脈為十,以浮、數、動、滑、大為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而察陰陽之法,又莫過於此。於是診脈之精,至此大備。

白話文:

使用脈診來判斷疾病,就是要探求疾病的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、順逆等情況而已。 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說的脈象,僅限於浮、沉、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這八種,特別針對相反、輕微和明顯這三種情況,指出它們之間的差異,但是脈象的變化極為廣泛。到了仲景時代,又再將陰陽加入脈象的觀察中,形成十種脈象:浮、數、動、滑、大為陽脈;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脈。而診察陰陽的方法,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。至此,脈診的準確性已經臻於完善。

何以言之?人之先天本於陰陽,而陰陽復生於胃氣,惟穀神興而營氣足,故脈行焉。中涵先天四時五臟之正,而養於胃氣,以微見其間,是以脈常有神,而可診以陰陽逆從之法。故陰陽逆順之法,必首診其胃氣、五臟、四時。診胃氣者診其力,診五臟者診其神,診四時者診其順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這麼說呢?人的先天之氣來源於陰陽,而陰陽又產生於胃氣。只有穀氣旺盛,營氣充足,脈搏才會正常運行。胃氣中包含著先天四時五臟的精華,並通過胃氣滋養。這些精華微妙地體現在脈象中,因此脈搏總是帶有神氣,可以通過陰陽逆從之法來診斷。所以,診斷陰陽逆順之法,必須首先診斷胃氣、五臟、四時。診斷胃氣就要看它的力量,診斷五臟就要看它的神氣,診斷四時就要看它的順序。

何謂力?胃之在三陽,搏而勿浮;在三陰,搏而勿沉。其為洪圓有力,陰陽兩和,是平胃脈也。四時而閏以太息,為五至,於何有病?此謂有力。若胃氣衰耗,已先見不搏而浮沉矣。何謂神?五臟五神而主五行,則恆見微弦、微鉤、微軟、微毛、微石之平衡,所謂臟真也。過則相凌,弱則受克而藏神失,再過則真臟現矣,此謂有神。

白話文:

什麼是「力」?

胃位於三條陽經,收縮而不上浮;位於三條陰經,收縮而不下沉。它的脈象圓潤有力,陰陽調和,這就是正常的胃脈。每當季節交替時,出現適當的嘆氣,形成五種節氣的徵候,這些徵候(對胃氣)沒有什麼影響。這就叫做「有力」。如果胃氣虛弱,則會提前出現不收縮而上浮或下沉的脈象。

什麼是「神」?

五臟對應五神,主宰五行,所以經常可以看到細小而有韌性、微鉤狀、微軟、微細、微實的脈象平衡,這就是臟腑真氣的表現。如果臟腑功能過度活躍,就會互相剋制;如果過於虛弱,就會被其他臟腑剋制,進而失去神氣;再過度的話,就會出現真臟(實質性病變)的脈象。這就叫做「有神」。

何謂順?五臟以胃氣各自主時而奉天令,故春肝、夏心、秋肺、冬腎,如天之被物,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。以一旺主時,而群臟從焉,毋得以錯迕事見者,所謂順也。反順則為逆矣,逆時則逆臟,並逆胃矣;此謂以順。是三者病本之診也。

白話文:

什麼是順?五臟按照各自的本氣順應時令而執行天道的命令,因此春天肝氣旺,夏天心氣旺,秋天肺氣旺,冬天腎氣旺,就像天時運轉一樣,有生長、發育、成熟、收斂、儲藏的不同階段。當其中一個臟器氣血旺盛時,其他臟器就會跟隨它,如果沒有出現異常情況,這就是順。違背順就是逆,逆時則臟器逆,胃氣也逆;這就是順的含義。這三者是診斷疾病根本的依據。

於是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,而知其逆順之所在。是以別於陽者,知病起時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此診之大源,不可不知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患者的陰陽變化,分辨出寒熱虛實,就能知道疾病的起因和發展方向。根據陽氣的分辨,可以得知疾病的起病時間;根據陰氣的分辨,可以預知患者的生死期限。這是診脈法的重要原理,必須要了解。

嗣是乃有相去之三診,則於其病情而知之。一法為對待,如浮沉對待,緩急、大小、滑澀各對待,皆兩不相侔,判然可識者也。一法為微甚,從對待而推之,或甚浮微浮、甚沉微沉之過不及,以從容而知之也。一法為懸絕,如太過、三倍、四倍、不及之迥絕、絕無之殊。此為關格、真臟之見脈,可察而辨也。

白話文:

接下來就是根據病情分的三種診斷法。一是對待法,像是浮和沉相對,緩和急、大和小、滑和澀等各相對應,兩者完全不同,可以清楚辨識。二是微甚法,從對待法進一步判斷,或過度浮(微浮)、過度沉(微沉)的過度和不足,從容不迫地進行判斷。三是懸絕法,像是太過、三倍、四倍的差距很大、完全沒有的極端情況。這是關格、臟腑的問題反映在脈象上,可以觀察和辨別。

辨其對待,以察生克;辨其微甚,以察間甚;辨其懸絕,以察生死。而又察仲景之陰陽十脈。合而察之,前三法為經,後四法為緯。不待多脈之名象。而死生順逆之機,瞭若指掌矣。

白話文:

辨別其中的相剋相生關係,以觀察病情的發展;辨別其輕重緩急,以觀察病情的演變;辨別其性質對立,以觀察生死存亡。還要觀察仲景提出的陰陽十脈。將這些方法綜合起來觀察,前面三種方法為經絡,後面的四種方法為脈象。不用過多地探脈,就能對疾病的生死順逆機理一目瞭然。

2. 張景岳脈神章

脈者,血氣之神,邪正之鑑也。有諸中必形諸外,故血氣盛者脈必盛,氣血衰者脈必衰。無病脈正,有病脈乖。

人之疾病,無過表裡虛實寒熱六字,其中只虛實兩字足以盡之。蓋表症、里症、寒症、熱症,無不皆有虛實,既知表裡寒熱,而能以虛實二字決之,則千萬病情可一貫矣。

白話文:

人的疾病,全不脫離表裡、虛實、寒熱這六個字,其中,只要弄清楚「虛實」這兩個字就足夠了。因為表證、裏證、寒證、熱證,沒有一種不分虛實的。如果我們既懂表裡寒熱,又能用「虛實」二字定奪,那麼千千萬萬種病情就可以貫徹始終了。

治病之法無逾攻補。用攻用補,無逾虛實。欲察虛實,無逾脈息。雖脈之浮沉主病各異,然一脈能兼諸病。一病能兼諸脈,且以諸脈中皆有虛實之變,病值危難,在乎能辨虛實,使虛實得真,則標本陰陽萬無一失,或脈有疑似,必兼證以察其孰主孰客,孰緩孰急。能知本末先後,是即神之至矣。

白話文:

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外乎攻補。使用攻法或補法,也離不開虛證和實證。想要辨別虛證和實證,沒有比脈象更為可靠的了。雖然脈象的浮沉可以判斷不同的疾病,但一個脈象可以同時反映多個疾病。一種疾病也可以對應多個脈象。而且,在各種脈象中都有虛證和實證的變化。當疾病危急時,關鍵在於辨別虛證和實證,讓虛證和實證得到真切的辨別,那麼標本陰陽就完全不會出現差錯。或者脈象有疑似現象,一定要結合證狀來觀察哪一方為主、哪一方為客,哪一方緩和、哪一方急迫。能夠知道疾病的根本和先後順序,這就是醫術達到神乎其神的境界了。

3. 論脈象

浮脈,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。凡洪、大,芤、革之屬,皆其陽之類也,主中氣虛、真陰不足。其病傷風、傷暑,為表熱;或脹滿不食,為喘急。其浮大為傷熱,浮緊為傷寒,浮滑為宿食,浮緩為風為濕,浮芤為失血,浮數為風熱,浮洪為狂躁。雖有分司,全在治法,不可執一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浮起,輕按時感覺有浮動感,重按時感覺空虛。凡是脈搏洪大、膨脹、堅硬等類型,都屬於陽氣過盛,主因是脾胃虛弱、陰液不足。其病狀可能是受風寒或暑熱所傷,造成表層發熱;或出現腹脹、不思飲食、喘氣急促等症狀。其中,脈搏浮大主因是熱邪,浮緊主因是寒邪,浮滑主因是宿食,浮緩主因是風濕,浮脹主因是失血,浮數主因是風熱,浮洪主因是狂躁。雖然不同的脈象都有其對應的病因,但在治療上需靈活運用,不能拘泥於某一種。

雖浮為在表,然有真正風寒外感,脈反不浮者。其有緊數而略兼浮者,便是表邪,必發熱無汗,身有痠疼,是其候也。若浮而兼緩,多有非表邪者。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,為陽有餘,陽有餘則火必隨之,或痰見於中,或氣壅於上,可類推也。若浮而無力空豁者,為陰不足,陰不足則水虧,或血不營心,或精不化氣,中虛可知也。

白話文:

儘管浮脈看似在外表,但如果實際上是風寒外感,脈搏卻不浮的。

脈搏緊促略帶浮快的,就是外邪入侵,必定發熱無汗,身體痠痛,這是它的徵兆。

脈搏浮而緩慢的,大多不是外邪所致。

總的來說,浮脈有力而有神的,是陽氣有餘,陽氣有餘則火氣必隨之而來,或痰結在內,或氣阻於上,可以類推。

脈搏浮而無力虛空的,是陰氣不足,陰氣不足則津液虧虛,或血不營心,或精不化氣,中氣虛弱可以得知。

若以此等為表證,則害莫大。其浮大弦硬之極,甚至四倍以上者,謂之關格。此非有神之謂,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,大凶之兆。凡脈見何部,當隨其部而察其症。諸脈皆然。

白話文:

如果用這些表面的症狀來診斷,那後果將不堪設想。其中浮、大、弦、硬達到極點,甚至四倍以上的,稱為關格。這並不是因為有神明作祟,而是因為真正的陰氣極度虛弱,陽氣亢盛卻沒有根基,是極其兇險的徵兆。無論脈象出現在哪個部位,都要根據這個部位來觀察具體的症狀。所有脈象都遵循這個原則。

沉脈,輕取不見,重手乃得,為陰。凡細、小、隱伏、反關之屬,皆其類也。此陽郁之候,主氣鬱,為寒為水。其病停飲,為症為瘕、為脹實,為厥逆,為洞泄。若沉細,為少氣,為寒飲,為胃中冷,為腰腳痛,為痃癖。沉遲為痼冷,為精寒。沉滑為宿食,為伏痰。沉伏為霍亂,為胸腹痛。

白話文:

沉脈

取脈時輕按摸不到,加重按壓才感覺到,屬於陰脈。凡是細小、隱伏、反關等脈象,都屬於沉脈。

臨牀意義

這是陽氣鬱結的徵兆,主氣機鬱滯,多因寒或水所引起。其疾病表現為內停飲水,導致症瘕(腫塊)、脹實(腹部飽脹)、厥逆(四肢逆冷)、洞泄(大便溏稀)。

如果沉脈細小,表示氣虛,有寒飲(冷飲),胃中寒氣,腰腳疼痛,痃癖(脾胃虛寒)。

沉脈遲緩,表示寒冷已久,精血寒冷。

沉脈滑利,表示宿食未消,有隱伏的痰飲。

沉脈伏藏,表示霍亂,胸腹疼痛。

沉數為內熱。沉弦沉緊為胸腹痛。沉雖屬裡,然必察其有力無力,以辨虛實。沉而實者多滯氣,故曰下手脈沉,便知是氣。氣停積滯者,宜消宜攻。若沉而虛者,因陽不達,因氣不舒。陽虛氣陷者,宜溫宜補。其有寒邪外感,陽為陰蔽,脈見沉緊而數,及有頭痛、身熱等症,且屬表邪,不得以沉為里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沉細而快,表示內部有熱。脈象沉細緊實,表示胸腹疼痛。

脈象沉細雖然屬於裏證,但必須觀察脈象是否有力或無力,以辨別虛證或實證。如果脈象沉細且有力,多半是氣滯,所以如果發現下手的脈象沉細,就知道是氣滯。對於氣滯的人,應該用消氣、攻氣的方法治療。

如果脈象沉細且無力,是陽氣不達、氣機不暢所致。對於陽虛氣陷的人,應該溫補治療。

如果有外感寒邪,陽氣被陰氣遮蔽,脈象就會出現沉細緊實而快,並且伴有頭痛、發燒等症狀。這種情況屬於表證,不能因為脈象沉細就認為是裏證。

遲脈,不及四至,為陰,脈凡代、緩、結、澀之屬,皆相類也。主陰盛陽虧之候,其病為寒為虛。浮而遲者內氣虛,沉而遲者表氣虛。遲在上則氣不化精,遲在下則精不化氣。氣寒則不行,血寒則凝滯。若遲兼滑兼大者,多風痰頑痹之候;遲兼細小者,必真陽虧損而然:或陰寒留蓄於中,則為泄為痛;或元氣不營於表,則寒慄拘攣。大都脈來遲慢者,總由元氣不充,不可妄施攻擊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遲緩,不足每分鍾四次,屬於陰脈。凡是脈象微弱、緩慢、凝結、澀滯的,都屬於陰脈。主因陰氣旺盛,陽氣虧虛,常見於寒症和虛症。脈浮而遲表示內氣虛弱,脈沉而遲表示表氣虛弱。脈遲在上焦,則氣血無法化生精微;脈遲在下焦,則精微無法化生氣血。氣寒則運行不暢,血寒則凝滯。如果脈遲同時伴有濡滑和大,多表示風痰痰濕壅滯或頑固痹症;脈遲同時伴有細小,一定是真陽虧損所致:或因陰寒在體內積蓄而引發腹瀉、疼痛;或因元氣無法運行於體表而導致寒戰、肢體拘攣。總而言之,脈搏跳動遲緩,都是元氣不足所致,不可盲目使用攻擊性療法。

數脈有陰有陽,今皆以數為熱。詳考《內經》則曰:諸急者多寒,緩者多熱。滑者陽氣盛,微有熱。粗大者,陰不足陽有餘,為熱中。緩而滑者,為熱中。及《難經》云: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。而今世宗之。然余歷驗,凡內熱伏火等症;脈反不數,惟洪滑有力,每如經文所言。

白話文:

脈象有陰陽之分,現在都認為脈數為熱證。仔細考察《內經》的記載,卻說:脈搏快的往往是寒證,脈搏慢的往往是熱證。脈象滑利的是陽氣旺盛,稍有熱象。脈象粗大的是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是熱性體質。脈搏較慢而滑利的是熱性體質。到了《難經》中才說:脈數為熱證,脈遲為寒證。而現在的醫生都遵循這個說法。然而,我經過反覆驗證,凡是內熱蘊火等證候,脈反倒不數,只是洪滑有力,常常如《內經》經文中所說的那樣。

夫數脈之辨,大約有七:一在寒邪外感,脈必暴見緊數。寒邪初感,本無熱邪,所以只宜溫散。惟數大滑實,陽氣太重,方可言熱。若數而無力,仍是陰症,只宜溫中,不可作熱治也。一虛損有之,凡陽虛者脈必數而無力,或兼細小,證見虛寒,溫之且不暇,尚堪作熱治乎?又有陰虛之數脈,必數而弦滑,雖有煩熱諸證,慎用寒涼。若但清火,必致脾泄而敗矣。

白話文:

判斷脈象的方法大致有七項:

  1. 外感寒邪:脈象會顯得緊且數。寒邪剛開始入侵時,沒有熱邪,所以只適合溫暖驅散。只有脈象數大滑實,陽氣過盛,纔可說是熱性。如果脈數卻無力,還是屬於陰證,只適合溫補中氣,不能當成熱證治療。

  2. 體虛造成的:凡是陽虛的人,脈象必定數而無力,或兼細小。證狀可見虛寒徵兆,溫補都來不及了,怎麼還能當成熱證治呢?

  3. 陰虛造成的數脈:必定數而弦滑,雖然有煩熱等證狀,但要慎重使用寒涼藥物。如果只清熱,必定會導致脾泄而造成身體衰敗。

且患虛損者,脈無不數;數脈之病,惟損最多。愈虛則愈數,愈數則愈危。若以虛數作熱數,萬無生理矣。一瘧脈有之,瘧作之時,脈必緊數;瘧止之時,脈則和緩。豈作則有火,止則無火乎?且火症無止時,能作能止者,唯寒邪之進退耳,不可盡以為熱。一痢脈有之,痢之作率由寒熱內傷,脾腎虛損,所以脈數。

白話文:

凡是患有虛弱疾病的人,脈搏一定會增快;脈搏增快的疾病之中,虛弱是最嚴重的。虛弱越嚴重,脈搏就跳得越快;脈搏跳得越快,病情就越危險。如果把虛弱的脈象當成發熱的脈象,那就絕對沒有治癒的希望了。

瘧疾的脈象就會出現這種情況,瘧疾發作時,脈搏一定會緊繃且跳得快;瘧疾停止時,脈搏就會變得勻緩。難道瘧疾發作時有火熱,停止時就沒有火熱了嗎?而且火症是不會停止的,能時發時止的,只有寒邪的進退,不能完全把脈搏增快都歸因於發熱。

痢疾的脈象也會出現這種情況,痢疾的發生通常是由於寒熱內傷,導致脾腎虛弱,所以脈搏會跳得較快。

但兼弦、澀、細、弱者,總皆虛數,非熱數也。溫補命門,百不一失。其有形症多火,年力強壯,亦必見洪、滑、實、數,乃為可清。一癰瘍有之,凡脈數身無熱而惡寒,飲食如常者,或身有熱得汗不解者,即癰瘍之候也。然瘡瘍之發,有陰有陽,可攻可補,亦不得盡以數為熱症。

白話文:

但如果脈象同時出現弦、澀、細、弱,這些都是虛證,不是熱證。溫補命門,一般情況下都能見效。有實證者通常有火熱症狀,年齡體力好,脈象一定見洪、滑、實、數,這纔是適合清熱的。患有一個或多個癰瘍,脈象頻數但全身不發熱而怕冷,飲食正常,或者身有發熱但出汗後無法退熱,這些都是癰瘍發作的徵兆。但瘡瘍的發作有陰有陽,可以攻也可以補,不能完全依據脈數來判斷為熱症。

一痙症有之,以邪毒未達也,達則不數矣。此當以虛實大小分陰陽,亦不得以數為熱脈,一癥瘕有之,凡積滯不行,脈必見數,若積久成疳,而致口臭牙疳發熱等證者,宜清胃火,如無火症,而脈見細數者,非熱矣。一胎孕有此,以衝任氣阻,本非火也。當以強弱分寒熱,勿以聖藥屬黃芩矣。

白話文:


  1. 痙症:

症狀:抽搐

原因:邪毒還沒有深入身體

症狀表現:發作次數不多

辨證:根據虛實、大小區分陰陽,不可單純以脈數判斷為熱脈。

  1. 癥瘕:

症狀:積聚於體內

原因:積滯不通

脈象:脈象必定見於脈數

若積滯已久形成疳疾,出現口臭、牙疳、發熱等症狀時,應清胃火。

若無火症,而脈象細數,則不是熱證。

  1. 胎孕:

症狀:脈數

原因:衝任氣阻導致

性質:並非熱證

辨證:根據強弱分寒熱,不可單純使用黃芩等清熱藥物。

以上數脈諸證,凡邪盛者多數脈,虛甚者尤多數脈。其是熱非熱,諸所末盡,可類推矣。

洪脈為陽,舉按皆有餘,大而實也。主血氣燔灼內外,大熱之候。或為二便不通與動血,為頭疼、面熱、狂躁、煩渴、咽乾、喉痛等證。或為癰瘍,瘢疹。此陽實陰虛,氣實血虛之候。若洪大至四倍以上者,即陰陽離絕之脈也。

白話文:

洪脈屬於陽脈,按壓時都會有過於強盛的感覺,其脈象大而有力。預示著身體內外有大量的熱氣,是身體發高熱的徵兆。或者表示大小便不通暢和動血(如月經不調),會導致頭痛、臉紅、煩躁、口渴、咽喉乾燥、喉嚨痛等症狀。或者會導致癰瘡、疤痕。這是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,氣血充盈、血液虛弱的徵兆。如果洪脈大到正常脈象的四倍以上,就屬於陰陽離絕的脈象。

微脈,纖細無神,柔弱之極,是謂陰脈。凡細小虛濡之屬,皆其類也,乃陰陽俱虛之候,主畏寒恐懼,中寒少氣;或脹滿食不化,為嘔噦泄瀉;或腰腹痛,為眩運厥逆,皆系元陽虧損,傷精失血而然。

白話文:

細微的脈搏,沒有力道,十分虛弱,這叫做陰脈。凡是細小、無力、潮濕的脈搏,都屬於這一類,表示陰陽兩虛,主要表現為畏寒、恐懼、受寒氣影響、氣短。或者腹脹、食物不消化,導致嘔吐、腹瀉。或者腰腹疼痛,發生眩暈、中氣下陷、氣血運行不暢,這些都是元陽受損、精氣流失、失血所致。

滑脈,往來流利,如珠走盤。凡洪、大、芤、革之屬,皆其類也。乃血熱氣壅之候,為食滯痰逆,滿悶嘔吐等症。滑大滑數為內熱,上為頭目咽喉心肺之熱,下為小腸二便之熱。婦人脈滑數而經斷,為有孕。若平人脈滑而和緩,此營衛充實,佳兆也。如過於清火,則為邪熱。凡病虛損者多弦滑,陰虛然也;瀉痢多弦滑,以脾腎受傷也,不得通以火論。

白話文:

脈搏流利順暢,好像珍珠在盤子上滾動。所有脈搏洪大、脹大、濡滑的都屬於這種類型。這是血熱氣滯的徵兆,表現為食積痰阻、胸悶嘔吐等症狀。脈搏滑大滑數表示體內有熱,上焦是頭目、咽喉、心肺的熱,下焦是小腸、二便的熱。婦女的脈搏滑數而經期中斷,表示懷孕了。如果健康的人脈搏滑動而和緩,這是氣血充足的吉祥徵兆。如果脈搏過於清利不實,則是邪熱。凡是身體虛弱的人脈搏多為弦滑,這是陰虛所致;腹瀉痢疾的人脈搏也多為弦滑,這是因為脾腎受損,不能用火熱來解釋。

澀脈為陰,往來艱澀,如雨沾沙,如刀刮竹。凡虛、細、微、遲,結、促之類,皆相似也。主氣血俱虛之候,為脾寒少食,胃寒多嘔,二便違和,四肢厥冷,痹痛拘攣麻木,為憂煩,為無汗,為失血,男子傷精,女子不孕,月事不調。凡脈見澀滯,多由七情不遂,營衛耗傷,血無以充,氣無以暢。

白話文:

澀脈是陰證的脈象,往來不順暢,就像雨水滴在沙子上,或刀子刮竹子一樣。凡是虛、細、弱、遲、結、促等類型的脈象都相似。代表氣血俱虛,可能是脾氣虛弱導致食慾不振,胃寒導致嘔吐頻繁,二便失調,四肢冰冷,關節疼痛麻木,還可能是憂愁煩悶,失血,男子精子虛弱,女子不孕,月經不調。凡是脈象出現澀滯,大多是由於七情鬱結,營衛受損,氣血不足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
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,在下則有下焦之不運,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,在裡則有精神之短少,總屬陽虛。諸家言氣多血少,豈以脈之不利,猶有氣多者乎?

白話文:

上半身有不舒服的感覺,下半身則運作不暢,外在有筋骨疲勞的現象,內在則精神不足,這些都是陽虛的症狀。許多醫家說氣多血少,難道是因為脈搏不順暢,還是因為氣多呢?

弦脈,按之有餘,如張弓弦,與堅搏緊急相類,陽中伏陰之象也。主氣血不和,為氣逆邪勝,肝強脾弱,為虛勞寒熱,瘧痢痹疝,胸脅疼痛,痰飲宿食,積聚脹滿,拘攣等證。若洪弦相搏,外緊內熱,欲發瘡疽也。弦從木化氣,通於肝,可以陰亦可以陽,但弦大兼滑者,便是陽邪;弦緊兼細者,便是陰邪。凡臟腑得胃氣所及,則五臟相安;肝邪所浸,則五臟俱病。

白話文:

弦脈

按壓時脈搏有力,像拉緊的弓弦一樣,與脈搏緊實有力相似,是陽氣中蘊藏陰氣的徵兆。

主治症狀

  • 氣血不和
  • 氣逆邪勝
  • 肝氣旺盛,脾氣虛弱
  • 虛勞,寒熱交替
  • 瘧疾、痢疾、痹證、疝氣
  • 胸脅疼痛
  • 痰飲宿食
  • 積聚脹滿
  • 拘攣等證狀

特殊情況

如果脈搏又洪大又弦,且外緊內熱,表示可能要發瘡疽。

弦脈的性質

弦脈從五行中木的性質化生,與肝臟相通。它可以是陰脈,也可以是陽脈,但如果弦脈粗大而滑利,就是陽邪;如果弦脈細緊,就是陰邪。

臟腑與弦脈的關係

臟腑得到胃氣的滋養,則五臟安和;如果受到肝邪侵襲,五臟都會受損。

蓋以木之滋生在水,培養在土,若木氣過強,則水因食母而耗,土以克賊而傷。腎為精血之本,胃為水穀之海,根本受傷,生氣敗矣。所以木不宜強也。唯脈見和緩者吉,弦強者凶,若弦甚者土必敗。

白話文:

因為萬物的生長需要水的滋潤和土壤的培育。如果木氣過於旺盛,就會耗損滋養它的水,並損傷制約它的土。我們的腎臟是藏精血的根本,胃是水穀的倉庫。如果根本受損,人就會元氣大傷。因此,木氣不宜過於旺盛。如果脈象平和緩和,就表示吉利;如果脈象弦緊有力,就表示兇險;如果脈象非常弦緊,就表示土氣必定受損。

芤脈,浮大中空,按如蔥管。凡浮豁虛散之屬,皆相類也。此孤陽脫陰之候,為陰虛發熱,失血脫血,頭暈目眩,驚悸怔忡,喘急盜汗,為氣無所歸,血無所附。芤雖陽脈,而陽實無根,大虛之兆。

白話文:

摸脈搏,可以感覺到脈搏浮起、寬大,中間空虛,按下去就像蔥管一樣。凡是脈象浮動、空虛、散亂的,都類似於這種情況。這是一種陽氣孤獨脫離陰氣的現象。症狀表現為陰虛發熱、失血過多或氣血兩虛、頭暈目眩、驚慌不安、怔忡心悸、氣喘、盜汗。這是因為氣血失去了歸宿,無法得到滋養。雖然芤脈是陽脈,但陽氣實際上沒有根基,是大虛的徵兆。

緊脈,急疾有力,堅搏抗指,有轉索之狀。凡弦、數之類相似也,陰多陽少。乃陰邪擊搏之候,主為痛為寒。緊數在表,為傷寒發熱,頭痛項強,渾身筋骨疼痛,咳嗽鼻塞,為痹為瘧。沉緊在裡,為心脅疼痛,胸腹脹痛,為中寒逆冷,吐食瀉痢,陰疝痃癖,風癇反張。在婦人為氣逆經滯,在小兒為驚風抽搐。

白話文:

緊脈

  • 脈搏有力、快速、堅硬,手指按壓後會感到有反彈力。
  • 與弦脈、數脈類似,陰氣多、陽氣少。
  • 是陰邪入侵體內、衝擊脈搏的徵兆,主症為疼痛和寒症。

表現

  • **緊數脈在表:**傷寒發熱、頭痛、脖子僵硬、全身筋骨疼痛、咳嗽、鼻塞,可能為風寒或瘧疾。
  • **沉緊脈在裡:**心臟或肋骨疼痛、胸痛、腹痛,可能為中寒逆冷、嘔吐、腹瀉、隱睾、疝氣、風癇抽搐。
  • **婦人:**氣血逆亂、經絡不通。
  • **小兒:**驚風抽搐。

緩脈有三:從容和緩,浮沉得中者,此平人正脈;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,如《內經》所言者是也;緩而遲細者多虛寒,即諸家所言者是也。然實熱者必緩大有力,多為煩熱口臭、脹滿、癰瘍、二便不利,或傷寒、溫瘧初愈,而餘熱未清者,多有此脈,若虛寒者必緩而遲細,為陽虛畏寒,氣怯眩運,痹弱痿厥,怔忡誕妄,飲食不化,飧泄疼痛,精寒腎冷,小便頻數。在女子為經遲血少,失血下血等證。

白話文:

脈搏緩慢的三種類型:

  1. 平緩和緩,浮沉適中:這是健康人的正常脈搏。

  2. 緩慢而滑大:通常表示實熱。如《內經》所說,這是實熱的表現。

  3. 緩慢而遲細:通常表示虛寒。《內經》等醫書也提出了這種說法。

不過,實熱脈必緩慢、大有力道,常伴有煩熱、口臭、腹脹、膿腫、大小便不暢等症狀。此外,傷寒、溫瘧初癒而餘熱未清者也可能有此脈搏。虛寒脈必緩慢、遲細,表現為陽氣不足、怕冷、氣虛眩暈、麻痺虛弱、昏迷妄言、飲食不消化、腹瀉疼痛、腎虛陽痿、小便頻數。對於女性,虛寒脈可能表現為經期延遲、血量少、失血或血崩等症狀。

凡諸疹毒,及中風產後,但得緩脈者易愈。

結脈,脈來忽止,止而復起,總謂之結。舊以數來一止為促,促者為熱為陽極;緩來一止為結,為寒為陰極。通謂之氣血痰食,積聚癥瘕,七情鬱結。浮結為寒邪在經,沉結為積聚在內。以余驗之,促類數也,未必熱結;類緩也,未必寒,但見中止者,總是結脈。多由氣血漸衰,精力不繼,所以斷而復續,續而復斷,常見久病者多有之,虛勞者多有之,或誤用攻擊消乏者亦有之。但緩而結者多陽虛,數而結者為陰虛。

白話文:

「結脈」是指脈搏時而來時而停,停了又恢復。

過去認為,脈搏快來一下就停,稱為「促脈」,多為熱證或陽氣亢盛;脈搏慢來一下就停,稱為「結脈」,多為寒證或陰氣過盛。

總的來說,「結脈」常因氣血痰食、積聚癥瘕或七情鬱結所致。浮脈伴有結脈,多為寒邪循經;沉脈伴有結脈,多為內有積聚。

根據我的觀察,「促脈」類似數脈,並不一定是熱結;「結脈」類似緩脈,並不一定為寒證。但只要有脈搏時斷時續,都可稱為「結脈」。

很多時候,結脈是由於氣血漸衰,精力不足所致,所以脈搏會時斷時續。常見於久病、虛勞或誤用攻伐瀉耗藥物的情況。

緩而結脈者多為陽虛,數而結脈者多為陰虛。

緩者猶可,數者更劇。此可以結之微甚,察元氣之消長也。至如留滯鬱結等病,本此脈之虛,然必形強氣實,舉按有力者方是。又有無病而一生結脈者,素稟之異也。如病久不退,而漸見結脈,多氣血衰殘,速宜培本。

白話文:

脈象出現輕微緩滯還可以,如果脈象多次出現緩滯,情況就會更加嚴重。這表明病情的緩急,以及元氣的盛衰。至於留滯鬱結等疾病,主要是由脈虛引起的,但必須是身體強壯、氣血充足、按壓有力的情況下才會出現。還有的人天生體質特殊,沒有疾病也會出現結脈。如果疾病長期不癒,逐漸出現結脈,大多是因為氣血衰竭,需要及時補養身體。

伏脈,如有如無,附骨乃見。此陰陽潛伏,阻隔閉塞之象。或火閉而伏,或寒閉而伏,或氣閉而伏。為痛極、霍亂、疝、癇、閉結、氣逆、食滯、忿怒、厥逆、水氣等症。伏脈之見,雖與沉、微、細、脫者相類而不同。蓋脈之伏者,以其本有如無,一時隱蔽不見耳,有胸腹痛劇而伏者;有氣逆於經脈,道不通而伏者;有偶因氣脫,不相接續而伏者,然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,調其氣而脈自復矣。此外有積困綿延,脈本細微,而漸至隱伏者,乃殘爐將絕之兆,安得尚有所伏哉?

白話文:

伏脈,就像存在又像不存在,只有觸摸到骨頭才能發現。這是陰陽潛藏,阻隔閉塞的徵兆。可能是火熱閉塞而伏,可能是寒氣閉塞而伏,可能是氣機閉塞而伏。會引起劇烈疼痛、霍亂、疝氣、癲癇、便祕、氣逆、食滯、憤怒、厥逆、水腫等症狀。伏脈的表現,雖然與沉脈、微脈、細脈、脫脈相似,但又有不同。伏脈是指本來有脈,但一時隱藏不見。有胸腹劇烈疼痛而伏脈的;有氣機運行於經脈不通暢而伏脈的;有偶然因氣虛,脈絡不相接續而伏脈的。但這些情況都必須是暴發性疾病或病情危急時才會出現,調養氣機後脈象就會恢復。此外,還有些人積勞成疾,脈象本來細微,漸漸地隱伏不見,這是氣息微弱將盡的徵兆,怎麼還能說脈象伏藏呢?

虛脈,無力無神,正氣虛也。浮而無力為血虛,沉而無力為氣虛,數而無力為陰虛,遲而無力為陽虛。不特微、濡、細、弱、遲、澀之屬之虛類,但諸脈之中見指下無神者,總是虛脈。經曰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,即此謂也。故凡洪大無神者,即陰虛也;細小無神者。即陽虛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虛弱,沒有力道和精神,代表正氣虛弱。浮動而無力是血虛,沉重而無力是氣虛,脈搏跳動頻繁而無力是陰虛,脈搏跳動緩慢而無力是陽虛。指尖觸摸到脈搏後,不論是細微、濡濕、細窄、軟弱、緩慢或澀滯等狀況,只要脈搏中出現指尖毫無感覺的,都屬於虛脈。經書中提到:「按壓脈搏時,若脈搏不鼓動,所有陽脈都一樣。」所指的就是這種情況。因此,凡是脈搏洪大而沒有精神的,就是陰虛;脈搏細小而沒有精神的,就是陽虛。

陰虛即金水虧殘,龍雷易熾,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,或盜汗遺精,或上下失血,或驚悸不寧;或喘咳勞熱:陽虛則火土受傷,真氣日損,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,或頭目昏眩,嘔惡亡陽,或隔塞脹滿,或泄痢疼痛。救陰者,壯水之主;救陽者,益火之源。漸長則生,漸消則死,此實生死之關也。

白話文:

陰虛就是腎精不足,水火失衡,虛火亢旺,五臟六腑神魂失養,會導致盜汗、遺精、出血、心悸、失眠等症狀;或者出現喘咳、發熱等。陽虛則是心腎陽氣受損,真氣逐漸衰竭,會導致頭暈、嘔吐、陽氣不足、胃腸脹滿、腹瀉腹痛等症狀。救治陰虛,需要滋補腎精;救治陽虛,需要益補心腎陽氣。身體逐漸強健,則會逐漸恢復健康;身體逐漸衰弱,則會逐漸走向死亡。這是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。

實脈,舉按皆強,鼓動有力,邪氣實也。弦、洪、緊、滑之屬皆相類,為三焦壅塞之候。表邪實者,浮大有力,以風寒暑濕,外感於經;里邪實者,沉實有力,因飲食七情,內傷於臟;火邪實者,洪滑有力:寒邪實者,沉弦有力,為諸痛滯症。凡在氣在血,脈有兼見者,當以類求。

白話文:

實脈:

按壓時感覺強勁,鼓動有力,表示邪氣旺盛。

弦、洪、緊、滑脈:

這些脈象都類似,屬於三焦氣血不通暢的徵兆。

表邪實:

脈象浮而大,有力,表示風邪寒暑濕等外邪侵犯經絡。

裡邪實:

脈象沉而實,有力,表示飲食不當或情緒影響等內傷導致臟腑受損。

火邪實:

脈象洪滑,有力。

寒邪實:

脈象沉弦,有力,屬於各種疼痛和氣血瘀滯的徵兆。

綜合徵狀:

如果脈象同時出現氣、血的異常,應根據具體情況分辨。

然實脈有真假,真者易知,假者難辨,必問其所因,兼察形證,必得其神,庶幾勿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