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4)

1. 附:格言一

藥以勝病,乃致脾胃不勝藥,猶不加察,元氣亦壞,變症多端。如脾虛而氣短,不能以續,變而似喘促,尚用降氣定喘之藥;如脾虛衛氣不行,變而為浮腫,尚用耗氣利水之藥;如脾虛鬱滯,變而作寒熱,尚謂外感,用外散之藥。虛而愈虛,直令氣盡身亡,全不悔悟,復以此法施之他人,展轉戕生,可勝誅哉。

人之真氣所在,其義有三,曰上、中、下也。上者所以受於天,以通呼吸者也;中者生於水穀,以養榮衛者也;下者氣化於精,藏於命門,以為三焦之根本者也。故上有氣海,曰膻中也,其治在肺;中有水穀氣血之海,曰中氣也,其治在脾胃;下有氣海,曰丹田也,其治在腎。人之所賴,惟此氣耳。

氣聚則生,氣散則死。故帝曰氣為內寶,此誠最重之詞,醫家最切之旨也。今之醫家,但知見病治病,初不識人根本。天下之理,亦烏有根本受傷,而能無敗者耶。

天下假虛之證不多見,而假實之症最多;假寒之症不難治,而假熱之治多誤。然實者多熱,虛者多寒。如丹溪曰:氣有餘便是火,故實能受寒。而余續之曰:氣不足便是寒,故虛能受熱。世有不明真假本末而知醫者,則未敢許也。

喻嘉言曰:腎中真陽得水以濟之,留戀不脫;得土以堤之,蟄藏不露。而手足之陽為之役使,流走周身,固護腠理,而捍衛於外。脾中之陽,法天之健,消化飲食,傳布津液,而運行於內。胸中之陽,若日之馭,離照當空,消陰除翳,而宣布於上。此三者,豐亨有象,腎中真陽安享太平。

惟在位、在上、在中之陽,衰微不振,陰氣乃始有權。或膚冷不溫,漸至肌硬不柔,衛外之陽不用矣;或飲食不化,漸至嘔泄痞脹,脾中之陽不用矣;或當膺阻礙,漸至窒塞不開,胸中之陽不用矣。乃取水土所封之陽,出而在事,頭面得陽而戴赤,肌膚得陽而熯燥,脾胃得陽而除中,其能久乎?

龐安常曰:有陰水不足,陰火上升,肺受火侮,不得清肅下行,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,此當以潤劑加門冬、地黃、枸杞之類滋其陰,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,則痰自清矣。投以二陳,立見危殆。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原,出而不納,積而不散,則痰生焉,八味丸主之。此證甚難。

心為血之主,肝為血之臟;肺為氣之主,腎為氣之臟,誠哉是言也。學者惟知血之出於心,而不知血之納於肝,惟知氣之出於肺,而不知氣之納於腎。假如血痢作恙,治以行血逐積等劑,而其痛獨存者,血之所藏無以養也,必佐以養肝,則其痛止。如喘嗽氣鳴,治以調氣豁痰,而終不下降者,以氣之所藏無以歸也,必佐以安腎,則其氣歸原。此傳心吃緊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附:格言一

藥物雖然能治病,但如果過度使用,導致脾胃無法承受藥力,而沒有察覺,元氣也會受損,進而產生各種併發症。例如,脾虛導致氣短,不能用補益的藥物,反而演變成喘促,卻仍然使用降氣定喘的藥物;脾虛導致衛氣運行不暢,演變成浮腫,卻仍然使用耗氣利水的藥物;脾虛導致氣滯血瘀,演變成寒熱,卻誤以為是外感,使用發散的藥物。這樣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,最終導致氣竭身亡,卻絲毫不知悔改,還用同樣的方法去治療他人,輾轉害死很多人,罪不可赦。

人體的真氣分佈有三處:上、中、下。上部真氣受於天,負責呼吸;中部真氣來自飲食精華,滋養營衛;下部真氣化生於精,藏於命門,是三焦的根本。所以,上焦有氣海,稱為膻中,其治療重點在肺;中焦有水穀氣血之海,稱為中氣,其治療重點在脾胃;下焦有氣海,稱為丹田,其治療重點在腎。人體的根本在於此真氣。

真氣聚集則生,真氣散失則死。所以古人說:“氣為內寶”,這確實是最重要的話,也是醫家最應該重視的道理。現在的醫家,只知道治標,卻不知道人體的根本。天下哪有根本受損,卻沒有後患的道理呢?

假虛證(表面虛弱實際非虛)並不多見,而假實證(表面強壯實際虛弱)卻很多;假寒證(表面寒象實際非寒)不難治療,而假熱證(表面熱象實際非熱)卻容易誤治。然而,實證多為熱證,虛證多為寒證。正如朱丹溪所說:“氣有餘便是火,故實能受寒。”而我補充一句:“氣不足便是寒,故虛能受熱。”如果有人不懂得真假、本末,就妄稱自己是醫生,我是不敢苟同的。

喻嘉言說:腎中真陽之氣得到水的滋潤,就會安靜地待在腎中;得到土的約束,就會潛藏起來。而手足的陽氣為其所役使,流走全身,保護肌膚,抵禦外邪。脾中的陽氣,如同天之陽剛,消化飲食,運化津液,在體內運行。胸中的陽氣,如同太陽運行,照亮胸腔,消除陰邪,向上宣佈。這三者,都豐盛充盈,腎中真陽就能安然無恙。

如果上焦、中焦、下焦的陽氣衰弱,陰氣就會佔據主導地位。或者皮膚冰冷,漸漸肌肉僵硬,衛外之陽氣不能用了;或者飲食不消化,漸漸嘔吐腹瀉,腹部脹滿,脾中之陽氣不能用了;或者胸中氣機阻滯,漸漸胸悶氣短,胸中之陽氣不能用了。於是,就用藥物去激發被水土所封閉的陽氣,讓其發揮作用,頭面得到陽氣而發紅,肌膚得到陽氣而乾燥,脾胃得到陽氣而舒暢,這樣能持久嗎?

龐安常說:如果陰液不足,陰火上升,肺受到火邪的侵犯,不能清肅下降,就會導致津液凝滯,產生痰液而不生血,這就要用滋陰的藥物,比如麥冬、熟地黃、枸杞子等,滋養陰液,使逆行的火邪歸於正位而熄滅,痰液自然就會清除。如果用二陳湯,立刻就會危及生命。如果腎虛不能納氣歸元,氣機外泄,積聚而不散,也會產生痰液,可以用八味丸治療。這種病症非常難治。

心是血之主,肝是血之庫;肺是氣之主,腎是氣之庫,這句話確實精闢。學習者只知道血出自心,卻不知道血藏於肝;只知道氣出自肺,卻不知道氣藏於腎。例如,如果患血痢,只用行血逐積的藥物,疼痛卻仍然存在,這是因為血的藏處沒有得到滋養,必須配合養肝的藥物,疼痛才能停止。例如,患喘嗽氣鳴,只用調氣豁痰的藥物,而氣息終究不能下降,這是因為氣的藏處沒有得到歸宿,必須配合滋補腎氣的藥物,氣息才能歸於正位。這是治病的關鍵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