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附:脈診總論

羅東逸曰:經云: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。古今察脈之精。莫過《內經》。《內經》之診法甚詳,脈法甚約。自叔和《脈經》興,而脈象繁,為二十四,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,以為診病莫盡於此。不知名象愈繁,診道莫准,將求精而愈失之。蓋由不知脈為胃氣之本源,其陰陽精要即相為對待,相去懸絕之間,有甚精之察,而不必多名象之求也。

夫診脈求病,求其病之表裡寒熱虛實順逆而已。《內經》說脈,止於浮、沉、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八脈,特於對待、微甚、懸絕,著其相去之二等,而脈之情盡變極,察之極精。及仲景,又兼以陰陽著脈為十,以浮、數、動、滑、大為陽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而察陰陽之法,又莫過於此。於是診脈之精,至此大備。

何以言之?人之先天本於陰陽,而陰陽復生於胃氣,惟穀神興而營氣足,故脈行焉。中涵先天四時五臟之正,而養於胃氣,以微見其間,是以脈常有神,而可診以陰陽逆從之法。故陰陽逆順之法,必首診其胃氣、五臟、四時。診胃氣者診其力,診五臟者診其神,診四時者診其順。

何謂力?胃之在三陽,搏而勿浮;在三陰,搏而勿沉。其為洪圓有力,陰陽兩和,是平胃脈也。四時而閏以太息,為五至,於何有病?此謂有力。若胃氣衰耗,已先見不搏而浮沉矣。何謂神?五臟五神而主五行,則恆見微弦、微鉤、微軟、微毛、微石之平衡,所謂臟真也。過則相凌,弱則受克而藏神失,再過則真臟現矣,此謂有神。

何謂順?五臟以胃氣各自主時而奉天令,故春肝、夏心、秋肺、冬腎,如天之被物,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。以一旺主時,而群臟從焉,毋得以錯迕事見者,所謂順也。反順則為逆矣,逆時則逆臟,並逆胃矣;此謂以順。是三者病本之診也。

於是審其陰陽,以別柔剛,而知其逆順之所在。是以別於陽者,知病起時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此診之大源,不可不知也。

嗣是乃有相去之三診,則於其病情而知之。一法為對待,如浮沉對待,緩急、大小、滑澀各對待,皆兩不相侔,判然可識者也。一法為微甚,從對待而推之,或甚浮微浮、甚沉微沉之過不及,以從容而知之也。一法為懸絕,如太過、三倍、四倍、不及之迥絕、絕無之殊。此為關格、真臟之見脈,可察而辨也。

辨其對待,以察生克;辨其微甚,以察間甚;辨其懸絕,以察生死。而又察仲景之陰陽十脈。合而察之,前三法為經,後四法為緯。不待多脈之名象。而死生順逆之機,瞭若指掌矣。

白話文:

羅東逸說:古籍記載,脈象的微妙之處在於細微之處,我們必須仔細觀察。古今以來,對於脈象的研究,沒有比《黃帝內經》更精確的了。《內經》對診斷方法描述詳細,對脈象的解析卻簡潔明瞭。自叔和的《脈經》出版後,脈象的描述變得複雜,定義了二十四種脈象,命名了七表八里九道,認為診斷疾病就包含在這些脈象中。然而,脈象名稱越多,診斷的準確度反而降低,追求精確反而越發迷失。這主要是因為忽略了脈象源自胃氣,陰陽兩者相互對應,即使差距懸殊,其中也有極為精確的區別,不需要追求繁多的脈象名稱。

診脈求病,無非是在探尋疾病的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、順逆。《內經》中提到的脈象,只有浮、沉、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八種,對於脈象的對應、微細和懸殊的差異,都有一等二級的區分,脈象的情況變化極致,觀察得非常精確。到了張仲景,他又加上陰陽,定義了十種脈象,將浮、數、動、滑、大歸為陽性,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歸為陰性。對於觀察陰陽的方法,再沒有比這個更全面的了。由此,診脈的精確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
為什麼這麼說呢?人的先天本質源自陰陽,而陰陽又由胃氣生成,只有食物的精華充足,營養氣血纔能夠充沛,脈象才能運行。脈象包含了先天的四季和五臟的正常狀態,靠胃氣養護,呈現出微妙的變化,因此脈象通常有生命力,可以通過陰陽逆從法進行診斷。因此,陰陽逆順法必須首先診斷胃氣、五臟和四季。診斷胃氣就是看其力量,診斷五臟就是看其精神,診斷四季就是看其順序。

什麼是力量?胃氣在三陽位置,搏動但不浮;在三陰位置,搏動但不沉。它的脈象強壯圓潤,陰陽調和,這是正常的胃氣脈象。如果在四季中出現大喘息,脈象五至,怎麼會有病呢?這就是有力的脈象。如果胃氣衰竭,脈象已經出現無搏動或浮沉的跡象。什麼是精神?五臟對應五神,分別代表五行,經常呈現微弦、微鉤、微軟、微毛、微石的平衡,這就是臟腑的真實狀態。如果過度,就會互相侵犯;如果虛弱,就會受到剋制,臟腑的精神就會喪失,再過度,就會出現真臟脈象。這就是有精神的脈象。

什麼是順序?五臟靠胃氣各自掌管季節,順應天時,春天肝旺、夏天心旺、秋天肺旺、冬天腎旺,就像天氣的生長、成熟、收穫、儲存。一個旺盛的臟器主導季節,其他臟器跟隨,不能有違背的現象,這就是順序。相反,如果順序被打亂,就是逆序,逆序的季節會影響臟器,甚至影響胃氣;這就是順序的意義。這是診斷疾病本質的基本原則。

接下來,我們要仔細觀察陰陽,以區分柔韌和剛強,從而瞭解逆順的所在。通過區分陽性,可以知道疾病的起始時間;通過區分陰性,可以預測生死的期限。這是診斷的基礎,必須瞭解。

接下來,我們有三種診斷方法,可以根據病情來判斷。一種是對應法,如浮沉對應、緩急、大小、滑澀等脈象相互對應,都是兩者不同,容易辨識。另一種是微細法,從對應法推導出來,或者過度浮動或過度下沉的脈象,通過細心觀察來判斷。第三種是懸殊法,如過度、三倍、四倍、不及等脈象的差異,這是關於關格和真臟的脈象,可以觀察和辨識。

通過對應法來判斷生剋關係;通過微細法來判斷病情的輕重;通過懸殊法來判斷生死。同時,還要注意張仲景的陰陽十脈。將前三種方法作為經絡,後四種方法作為緯度,不需要過多脈象的名稱,就可以清楚地瞭解生死順逆的關鍵。

2. 諸家脈論附

3. 張景岳脈神章

脈者,血氣之神,邪正之鑑也。有諸中必形諸外,故血氣盛者脈必盛,氣血衰者脈必衰。無病脈正,有病脈乖。

人之疾病,無過表裡虛實寒熱六字,其中只虛實兩字足以盡之。蓋表症、里症、寒症、熱症,無不皆有虛實,既知表裡寒熱,而能以虛實二字決之,則千萬病情可一貫矣。

治病之法無逾攻補。用攻用補,無逾虛實。欲察虛實,無逾脈息。雖脈之浮沉主病各異,然一脈能兼諸病。一病能兼諸脈,且以諸脈中皆有虛實之變,病值危難,在乎能辨虛實,使虛實得真,則標本陰陽萬無一失,或脈有疑似,必兼證以察其孰主孰客,孰緩孰急。能知本末先後,是即神之至矣。

白話文:

【脈象是血液與氣的靈魂,是判斷邪氣與正氣的鏡子。內在的狀況必定會在外在表現出來,因此,血液與氣旺盛的人脈象一定強壯,氣血衰弱的人脈象必然衰弱。沒有疾病的脈象正常,有病的脈象就會出現異常。

人的疾病,不過就是表症、裡症、虛症、實症、寒症、熱症這六個字,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虛實兩個字,足以概括所有。因為表症、裡症、寒症、熱症,無一不含有虛實的情況,只要知道表裡寒熱,並能用虛實二字來判斷,那麼千萬種病情都能貫通理解。

治療疾病的原則不超過攻和補兩種。使用攻治或補治,主要看虛實。想要明察虛實,最重要的就是觀察脈象。雖然脈象的浮沉代表不同的疾病,但一種脈象可能包含多種疾病,一種疾病也可能呈現多種脈象。而且在各種脈象中都存在虛實的變化,當病情危急時,能夠分辨出虛實,就能真實地掌握虛實,那麼對於根本、表象、陰陽的判斷就不會有一點失誤。如果脈象有相似之處,必須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哪個是主症,哪個是次症,哪個要先治,哪個可以緩治。能夠明白主次先後,就是最高的醫術了。】

4. 論脈象

浮脈,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。凡洪、大,芤、革之屬,皆其陽之類也,主中氣虛、真陰不足。其病傷風、傷暑,為表熱;或脹滿不食,為喘急。其浮大為傷熱,浮緊為傷寒,浮滑為宿食,浮緩為風為濕,浮芤為失血,浮數為風熱,浮洪為狂躁。雖有分司,全在治法,不可執一也。

雖浮為在表,然有真正風寒外感,脈反不浮者。其有緊數而略兼浮者,便是表邪,必發熱無汗,身有痠疼,是其候也。若浮而兼緩,多有非表邪者。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,為陽有餘,陽有餘則火必隨之,或痰見於中,或氣壅於上,可類推也。若浮而無力空豁者,為陰不足,陰不足則水虧,或血不營心,或精不化氣,中虛可知也。

若以此等為表證,則害莫大。其浮大弦硬之極,甚至四倍以上者,謂之關格。此非有神之謂,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,大凶之兆。凡脈見何部,當隨其部而察其症。諸脈皆然。

沉脈,輕取不見,重手乃得,為陰。凡細、小、隱伏、反關之屬,皆其類也。此陽郁之候,主氣鬱,為寒為水。其病停飲,為症為瘕、為脹實,為厥逆,為洞泄。若沉細,為少氣,為寒飲,為胃中冷,為腰腳痛,為痃癖。沉遲為痼冷,為精寒。沉滑為宿食,為伏痰。沉伏為霍亂,為胸腹痛。

沉數為內熱。沉弦沉緊為胸腹痛。沉雖屬裡,然必察其有力無力,以辨虛實。沉而實者多滯氣,故曰下手脈沉,便知是氣。氣停積滯者,宜消宜攻。若沉而虛者,因陽不達,因氣不舒。陽虛氣陷者,宜溫宜補。其有寒邪外感,陽為陰蔽,脈見沉緊而數,及有頭痛、身熱等症,且屬表邪,不得以沉為里也。

遲脈,不及四至,為陰,脈凡代、緩、結、澀之屬,皆相類也。主陰盛陽虧之候,其病為寒為虛。浮而遲者內氣虛,沉而遲者表氣虛。遲在上則氣不化精,遲在下則精不化氣。氣寒則不行,血寒則凝滯。若遲兼滑兼大者,多風痰頑痹之候;遲兼細小者,必真陽虧損而然:或陰寒留蓄於中,則為泄為痛;或元氣不營於表,則寒慄拘攣。大都脈來遲慢者,總由元氣不充,不可妄施攻擊。

數脈有陰有陽,今皆以數為熱。詳考《內經》則曰:諸急者多寒,緩者多熱。滑者陽氣盛,微有熱。粗大者,陰不足陽有餘,為熱中。緩而滑者,為熱中。及《難經》云: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。而今世宗之。然余歷驗,凡內熱伏火等症;脈反不數,惟洪滑有力,每如經文所言。

夫數脈之辨,大約有七:一在寒邪外感,脈必暴見緊數。寒邪初感,本無熱邪,所以只宜溫散。惟數大滑實,陽氣太重,方可言熱。若數而無力,仍是陰症,只宜溫中,不可作熱治也。一虛損有之,凡陽虛者脈必數而無力,或兼細小,證見虛寒,溫之且不暇,尚堪作熱治乎?又有陰虛之數脈,必數而弦滑,雖有煩熱諸證,慎用寒涼。若但清火,必致脾泄而敗矣。

且患虛損者,脈無不數;數脈之病,惟損最多。愈虛則愈數,愈數則愈危。若以虛數作熱數,萬無生理矣。一瘧脈有之,瘧作之時,脈必緊數;瘧止之時,脈則和緩。豈作則有火,止則無火乎?且火症無止時,能作能止者,唯寒邪之進退耳,不可盡以為熱。一痢脈有之,痢之作率由寒熱內傷,脾腎虛損,所以脈數。

但兼弦、澀、細、弱者,總皆虛數,非熱數也。溫補命門,百不一失。其有形症多火,年力強壯,亦必見洪、滑、實、數,乃為可清。一癰瘍有之,凡脈數身無熱而惡寒,飲食如常者,或身有熱得汗不解者,即癰瘍之候也。然瘡瘍之發,有陰有陽,可攻可補,亦不得盡以數為熱症。

一痙症有之,以邪毒未達也,達則不數矣。此當以虛實大小分陰陽,亦不得以數為熱脈,一癥瘕有之,凡積滯不行,脈必見數,若積久成疳,而致口臭牙疳發熱等證者,宜清胃火,如無火症,而脈見細數者,非熱矣。一胎孕有此,以衝任氣阻,本非火也。當以強弱分寒熱,勿以聖藥屬黃芩矣。

以上數脈諸證,凡邪盛者多數脈,虛甚者尤多數脈。其是熱非熱,諸所末盡,可類推矣。

洪脈為陽,舉按皆有餘,大而實也。主血氣燔灼內外,大熱之候。或為二便不通與動血,為頭疼、面熱、狂躁、煩渴、咽乾、喉痛等證。或為癰瘍,瘢疹。此陽實陰虛,氣實血虛之候。若洪大至四倍以上者,即陰陽離絕之脈也。

微脈,纖細無神,柔弱之極,是謂陰脈。凡細小虛濡之屬,皆其類也,乃陰陽俱虛之候,主畏寒恐懼,中寒少氣;或脹滿食不化,為嘔噦泄瀉;或腰腹痛,為眩運厥逆,皆系元陽虧損,傷精失血而然。

滑脈,往來流利,如珠走盤。凡洪、大、芤、革之屬,皆其類也。乃血熱氣壅之候,為食滯痰逆,滿悶嘔吐等症。滑大滑數為內熱,上為頭目咽喉心肺之熱,下為小腸二便之熱。婦人脈滑數而經斷,為有孕。若平人脈滑而和緩,此營衛充實,佳兆也。如過於清火,則為邪熱。凡病虛損者多弦滑,陰虛然也;瀉痢多弦滑,以脾腎受傷也,不得通以火論。

澀脈為陰,往來艱澀,如雨沾沙,如刀刮竹。凡虛、細、微、遲,結、促之類,皆相似也。主氣血俱虛之候,為脾寒少食,胃寒多嘔,二便違和,四肢厥冷,痹痛拘攣麻木,為憂煩,為無汗,為失血,男子傷精,女子不孕,月事不調。凡脈見澀滯,多由七情不遂,營衛耗傷,血無以充,氣無以暢。

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,在下則有下焦之不運,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,在裡則有精神之短少,總屬陽虛。諸家言氣多血少,豈以脈之不利,猶有氣多者乎?

弦脈,按之有餘,如張弓弦,與堅搏緊急相類,陽中伏陰之象也。主氣血不和,為氣逆邪勝,肝強脾弱,為虛勞寒熱,瘧痢痹疝,胸脅疼痛,痰飲宿食,積聚脹滿,拘攣等證。若洪弦相搏,外緊內熱,欲發瘡疽也。弦從木化氣,通於肝,可以陰亦可以陽,但弦大兼滑者,便是陽邪;弦緊兼細者,便是陰邪。凡臟腑得胃氣所及,則五臟相安;肝邪所浸,則五臟俱病。

蓋以木之滋生在水,培養在土,若木氣過強,則水因食母而耗,土以克賊而傷。腎為精血之本,胃為水穀之海,根本受傷,生氣敗矣。所以木不宜強也。唯脈見和緩者吉,弦強者凶,若弦甚者土必敗。

芤脈,浮大中空,按如蔥管。凡浮豁虛散之屬,皆相類也。此孤陽脫陰之候,為陰虛發熱,失血脫血,頭暈目眩,驚悸怔忡,喘急盜汗,為氣無所歸,血無所附。芤雖陽脈,而陽實無根,大虛之兆。

緊脈,急疾有力,堅搏抗指,有轉索之狀。凡弦、數之類相似也,陰多陽少。乃陰邪擊搏之候,主為痛為寒。緊數在表,為傷寒發熱,頭痛項強,渾身筋骨疼痛,咳嗽鼻塞,為痹為瘧。沉緊在裡,為心脅疼痛,胸腹脹痛,為中寒逆冷,吐食瀉痢,陰疝痃癖,風癇反張。在婦人為氣逆經滯,在小兒為驚風抽搐。

緩脈有三:從容和緩,浮沉得中者,此平人正脈;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,如《內經》所言者是也;緩而遲細者多虛寒,即諸家所言者是也。然實熱者必緩大有力,多為煩熱口臭、脹滿、癰瘍、二便不利,或傷寒、溫瘧初愈,而餘熱未清者,多有此脈,若虛寒者必緩而遲細,為陽虛畏寒,氣怯眩運,痹弱痿厥,怔忡誕妄,飲食不化,飧泄疼痛,精寒腎冷,小便頻數。在女子為經遲血少,失血下血等證。

凡諸疹毒,及中風產後,但得緩脈者易愈。

結脈,脈來忽止,止而復起,總謂之結。舊以數來一止為促,促者為熱為陽極;緩來一止為結,為寒為陰極。通謂之氣血痰食,積聚癥瘕,七情鬱結。浮結為寒邪在經,沉結為積聚在內。以余驗之,促類數也,未必熱結;類緩也,未必寒,但見中止者,總是結脈。多由氣血漸衰,精力不繼,所以斷而復續,續而復斷,常見久病者多有之,虛勞者多有之,或誤用攻擊消乏者亦有之。但緩而結者多陽虛,數而結者為陰虛。

緩者猶可,數者更劇。此可以結之微甚,察元氣之消長也。至如留滯鬱結等病,本此脈之虛,然必形強氣實,舉按有力者方是。又有無病而一生結脈者,素稟之異也。如病久不退,而漸見結脈,多氣血衰殘,速宜培本。

伏脈,如有如無,附骨乃見。此陰陽潛伏,阻隔閉塞之象。或火閉而伏,或寒閉而伏,或氣閉而伏。為痛極、霍亂、疝、癇、閉結、氣逆、食滯、忿怒、厥逆、水氣等症。伏脈之見,雖與沉、微、細、脫者相類而不同。蓋脈之伏者,以其本有如無,一時隱蔽不見耳,有胸腹痛劇而伏者;有氣逆於經脈,道不通而伏者;有偶因氣脫,不相接續而伏者,然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,調其氣而脈自復矣。此外有積困綿延,脈本細微,而漸至隱伏者,乃殘爐將絕之兆,安得尚有所伏哉?

虛脈,無力無神,正氣虛也。浮而無力為血虛,沉而無力為氣虛,數而無力為陰虛,遲而無力為陽虛。不特微、濡、細、弱、遲、澀之屬之虛類,但諸脈之中見指下無神者,總是虛脈。經曰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,即此謂也。故凡洪大無神者,即陰虛也;細小無神者。即陽虛也。

陰虛即金水虧殘,龍雷易熾,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,或盜汗遺精,或上下失血,或驚悸不寧;或喘咳勞熱:陽虛則火土受傷,真氣日損,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,或頭目昏眩,嘔惡亡陽,或隔塞脹滿,或泄痢疼痛。救陰者,壯水之主;救陽者,益火之源。漸長則生,漸消則死,此實生死之關也。

實脈,舉按皆強,鼓動有力,邪氣實也。弦、洪、緊、滑之屬皆相類,為三焦壅塞之候。表邪實者,浮大有力,以風寒暑濕,外感於經;里邪實者,沉實有力,因飲食七情,內傷於臟;火邪實者,洪滑有力:寒邪實者,沉弦有力,為諸痛滯症。凡在氣在血,脈有兼見者,當以類求。

然實脈有真假,真者易知,假者難辨,必問其所因,兼察形證,必得其神,庶幾勿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