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一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5)

1. 格言二

趙養葵曰:陽統乎陰,血隨乎氣。古人治血必先理氣,血脫益氣,故有補血不用四物之論。如血虛發熱,立補血湯一方,以黃耆一兩為君,當歸四錢為臣,氣藥多而血藥少,使陽生陰長。又如失血暴甚欲絕者,以獨參湯一兩,頓煎服,純用氣藥。斯時也,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幾微之氣所當亟固,使無形生出有形,蓋陰陽之妙,原根於無也。故曰:無名天地之始。

春秋晝夜,陰陽之門戶。又十二時而按分五臟之陰陽,醫者全憑此以明得病之根源,而施治療之方術。就中二至最為緊要,至者極也,陰極生陽,絕處逢生,啟無而有;陽極生陰,從有而無,陽變陰化之不同也。然其尤重獨在冬至。或問:冬至一陽,當漸向和暖,何為大寒,冰雪反盛;夏至一陰,當漸向清涼,何為溽暑,酷熱反熾?有說乎?曰:此將來者進,成功者退,隱微之際,未易明也。陽伏於下,逼陰於上,井水氣蒸而堅冰至也。

陰生於下,格陽於上,井水寒而電雷合也。今人病面紅口渴,煩躁喘咳,誰不曰火盛之極?抑孰知其為腎中陰寒所逼乎?以寒涼之藥進而斃者,吾不知其凡幾矣。談陰陽者,具言氣血,是矣。詎知火為陽氣之根,水為陰血之根?觀之天地,日為火之精,故氣隨之;月為水之精,故潮隨之。然此陰陽水火,又同出一根,周流而不息,相偶而不離。

惟其同出一根,而不相離也。故陰陽又各互為其根,陽根於陰,陰根於陽;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;從陽而引陰,從陰而引陽。各求其屬,而窮其根也。世人但知水火為陰陽,而不知水火為陰陽之根;能知水火為陰陽,而誤認心腎為水火之真,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。

陰陽者,虛名也。水火者,實體也。寒熱者,天之淫氣也。水火者,人之真元也。淫氣湊疾,可以寒熱藥攻之。真元致病,即以水火之真調之。然不求其屬,投之不入。先天水火,原屬同宮,火以水為主,水以火為原。故取之陰者,火中求水,其精不竭;取之陽者,水中尋火,其明不熄。斯大寒大熱之病,得其平矣;偏寒偏熱之士,不可與言也。

土金隨母寄生,故欲補土金者,從寄生處而補其母。是以東垣有隔二之治,是從母也;有隔三之治,又從母之外家也。土金惟寄生,故其死為真死,惟水火從真生,故其死不死,絕處逢生矣。是以余於五行中獨重水火,而其生克之妙用,又從先天之根,而與世論不同。

王仲暘曰:風病至極,則似燥金之證,而皺揭燥澀。熱病至極,則似寒水之證,而戰慄厥逆。土病至極,則似風木之證,而濕鬱熱發。金病至極,則似二火之證,而為三消,癰疽瘡瘍。水病至極,則似濕土之證,而為跗腫肉泥。故推本至標,則知其源;從標至本,則識其所承。故醫不惑於症,病不惑於藥,始可與言治矣。

白話文:

趙養葵說:「陽氣統領陰氣,血液跟隨氣的運行。古人治療血病,一定先調理氣,氣虛導致血脫,所以有補血不用四物湯的說法。例如血虛發熱,就用補血湯這個方子,以黃耆一兩作為主藥,當歸四錢作為輔藥,用氣藥多而血藥少的配比,使陽氣生發,陰氣自然增長。又如大量失血快要衰竭的人,就用獨參湯一兩,立刻煎服,純粹使用補氣的藥。這個時候,有形的血液無法快速生成,只有少量的氣才是最需要固護的,使無形的氣能夠產生有形的血,這就是陰陽變化的奧妙,根源在於無。所以說:無,是天地萬物開始的狀態。」

「春分秋分是晝夜長短均等的時刻,也是陰陽轉換的門戶。一天十二個時辰又對應五臟的陰陽,醫生完全依據這些來明白疾病的根源,並據此施用治療的方法。其中冬至和夏至最為重要,『至』就是極點的意思,陰氣達到極點就會產生陽氣,在絕境中逢生,由無到有;陽氣達到極點就會產生陰氣,由有到無,這是陽轉變為陰,和陰轉變為陽的不同之處。然而這其中,又特別重視冬至。有人問:冬至一陽生,應該漸漸向溫暖的方向發展,為什麼反而更寒冷,冰雪更加旺盛;夏至一陰生,應該漸漸向清涼的方向發展,為什麼反而更加悶熱,酷熱反而更強烈?有什麼說法嗎?答:這是將要發生的在進展,已經成就的在退去,這是隱藏而細微的變化,很難明白。陽氣伏藏在下,迫使陰氣上升,所以井水蒸發出水汽,而堅硬的冰卻到來。

陰氣生於下,阻礙陽氣上升,所以井水寒冷而雷電交加。現在有人臉紅口渴,煩躁喘咳,誰不說這是火氣太旺盛了?但又有誰知道這是腎中的陰寒之氣逼迫所造成的呢?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而導致死亡的,我不知道有多少了。談論陰陽的人,都說氣血,這沒有錯。但是誰知道火是陽氣的根本,水是陰血的根本?觀察天地,太陽是火的精華,所以氣隨著太陽運行;月亮是水的精華,所以潮汐隨著月亮運行。然而這陰陽水火,又都出自同一個根源,周而復始地運行而不停止,相互配合而不分離。

正因為它們同出一源,而且不相分離,所以陰陽又各自互為根本,陽氣根源於陰氣,陰氣根源於陽氣;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,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變化;從陽氣來引導陰氣,從陰氣來引導陽氣。各自尋求它們所屬的根本。世人只知道水火是陰陽,卻不知道水火是陰陽的根本;即使知道水火是陰陽,卻錯誤地認為心腎才是水火的真實所在,這就是醫理不能被明白和實行的原因。

陰陽,只是虛泛的名詞。水火,是真實存在的實體。寒熱,是天地的異常之氣。水火,是人體的真元。異常之氣導致疾病,可以用寒熱的藥物來攻克。真元導致疾病,就用調和水火的真實本性來治療。但是如果不探求它們的歸屬,用藥就不會有效。先天的水火,原本同處一個宮殿,火以水為主,水以火為本源。所以從陰中取用的,在火中尋求水,它的精華就不會枯竭;從陽中取用的,在水中尋求火,它的光明就不會熄滅。這樣大寒大熱的疾病,就能夠得到平和了;而那些體質偏寒或偏熱的人,則不能與他們談論這些道理。

土和金,隨著母親寄生,所以想要補土和金,就要從它們寄生的地方來補養它們的母親。因此李東垣有隔二治療的方法,這是從母親那裡著手的;有隔三治療的方法,又是從母親的外家來著手的。土和金只是寄生,所以它們的死亡是真正的死亡,只有水和火從真元產生,所以它們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,在絕境中又可以逢生。因此我對於五行之中特別重視水火,而它們相生相克的奧妙運用,又是從先天的根本來考慮的,這與世俗的觀點不同。

王仲暘說:「風病到了極點,就會像燥金的病症一樣,出現皮膚皺縮、乾燥、粗澀。熱病到了極點,就會像寒水的病症一樣,出現戰慄、四肢冰冷。土病到了極點,就會像風木的病症一樣,出現濕氣鬱積、發熱。金病到了極點,就會像火熱的病症一樣,出現消渴症、癰疽瘡瘍。水病到了極點,就會像濕土的病症一樣,出現腳踝浮腫、肌肉如泥。所以,從根本推究到表象,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源;從表象推究到根本,就能認識疾病的傳承。所以醫生不被病症所迷惑,患者不被藥物所迷惑,這樣才能與之談論治療的方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