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觀順逆

有餘之病,脈當有神有力,忌見陰脈,如沉、澀、細、弱而不應手者,逆也;不足之症,脈當和緩軟柔,忌見陽脈如浮、洪、緊、數而搏擊者,逆也。暴病脈宜浮、洪、數、實,久病脈宜微、緩、軟、弱。若新病而沉、弱、微、細,久病而浮、數、滑、實者,皆逆也。元氣衰敗之脈,有極微欲絕者,用回陽救本之藥,脈氣漸出為佳。

若暴出忽如復元者,假復也,必至復脫不治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有餘之病:**脈象應強勁有力,忌見沉脈、澀脈、細脈、弱脈等虛弱脈象,這些都是逆證。
  • **不足之症:**脈象應和緩柔軟,忌見浮脈、洪脈、緊脈、數脈等亢盛脈象,這些都是逆證。
  • **暴病:**脈象應浮、洪、數、實,表示正氣旺盛。
  • **久病:**脈象應微、緩、軟、弱,表示正氣虛弱。
  • **新病:**如果出現沉脈、弱脈、微脈、細脈等虛弱脈象,說明病情兇險;久病:如果出現浮脈、數脈、滑脈、實脈等亢盛脈象,也表示病情嚴重。
  • **元氣衰敗:**脈象極為微弱,幾乎消失,應使用回陽救本的藥物,如果脈氣逐漸出現,表示病情有所好轉。

2. 平病脈

傷寒其脈,以浮緊而有力無力,表之虛實可知;沉緊而有力無力,里之虛實可知;中而有力無力,陰陽之吉凶可知。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此古今相傳之法也。然沉脈亦有表證,以陰實陽虛寒勝者然也;浮脈亦有里症,此陽實陰虛水虧者然也。故凡欲察表邪者,不宜單據浮沉,只當以緊數與否為辨。

白話文:

通過觸摸傷寒病人的脈搏,以浮緊有力或無力來判斷表證的虛實;以沉緊有力或無力來判斷裏證的虛實;以中位(不浮不沉)有力或無力來判斷陰陽的吉凶。脈浮則邪在表,脈沉則邪在裏,這是古今相傳的規律。

然而,沉脈有時也會出現表證,這是因為陰實陽虛、寒邪盛之故;浮脈有時也會出現裏證,這是因為陽實陰虛、津液虧乏之故。所以,要判斷表邪,不應只根據脈象的浮沉,而應該以脈搏的緊數與否為辨別依據。

蓋寒邪脈皆緊數,若緊數浮洪有力,邪在陽分,即陽證也;緊數浮沉無力者,邪在陰分,即陰症也。以緊數之脈而兼見表症者,其為外感無疑,即當治從解散。然內傷之脈亦有緊數症者,但內傷之緊其來有漸,外感之緊發於陡然,以此辨之,最為的當。其有似緊非緊,但較之平昔。

白話文:

寒邪入侵導致的脈象通常都是緊且跳動頻率較快。如果脈象緊、數、浮、洪、有力,表示寒邪位於陽分,也就是陽證。如果脈象緊、數、浮、沉、無力,表示寒邪位於陰分,也就是陰證。

如果脈象緊、數,並且同時出現表證(風寒表證、風熱表證等),可以證實是外感寒邪。此時應該以疏散外邪為主的治療方法。但內傷也有可能導致脈象緊、數,不過內傷的脈象會逐漸形成,而外感寒邪引起的脈象則會突然出現。用這個方法來區分內傷和外感,是最為準確的。

另外,有時候脈象看似緊,但和平時相比其實沒有那麼緊。

稍見滑疾而不甚者,亦有外感之症。以其邪輕,或以初感而未甚,亦多見此脈,是又不可不兼證而察之也。若其和緩全無緊疾,脈雖浮大,自非外邪。

白話文:

即使是略微滑動快速但不是很明顯的脈象,也可能是外感疾病的症狀。由於病邪較輕,或者因為是早期感染尚未加重,所以這種脈象也很常見。因此,在診脈時不能只看脈象,還要結合其他症狀一起觀察。如果脈象和緩完全沒有緊促快速的感覺,即使脈象浮大,也未必是因為外感邪氣。

脈大者為病進,因邪氣勝,病日甚也,脈漸緩者為病退,緩為胃氣至,病將愈也。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,如脈體本大,而再加洪數,此為病進之脈也;如脈體本小,自服藥後而漸見滑大有力,此自陰轉陽;必將汗解,乃為吉兆。蓋脈至不鼓,由氣虛而然,無陽豈能作汗?

白話文:

脈搏強而有力,表示病情加重,因為邪氣盛,病情日益嚴重。脈搏逐漸變緩,表示病情減輕,變緩是胃氣到來,病情將會好轉。

但也有適宜強而有力的脈,也有不適宜強而有力的脈。譬如脈本就強而有力,而再變得更洪大急促,這是病情加重的脈象;又比如脈本就細弱,服藥後逐漸變得滑潤有力,這是由陰轉陽的表現;必定會出汗而解表,這是一個吉兆。

因為脈搏來得微弱而不跳動,是因為氣虛所致,沒有陽氣怎麼能出汗呢?

虛損之脈,凡甚急、甚數、甚細、甚弱、甚澀、甚滑、甚短,甚長、甚浮、甚沉、甚弦,甚緊、甚洪、甚實,皆勞傷之脈,然無論浮沉大小,但漸緩則漸有生意。若弦甚者病必甚,數甚者病必危。若以弦細,再加緊數,則百無一生矣。

白話文:


虛損的脈象,凡是極急、極數、極細、極弱、極澀、極滑、極短、極長、極浮、極沉、極弦、極緊、極洪、極實,凡此皆是由於勞傷導致的脈象。

但是,不論脈象的浮沉大小,只要脈象逐漸緩慢,就表示生機逐漸恢復。如果脈象弦急,病情一定很嚴重;脈象數急,病情一定危急。如果脈象弦細,再加上緊數,則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。

東垣發明內傷,辨脈一條,以左為人迎主表,右為氣口主裡,外感則人迎浮緊,內傷則氣口脈大,至今相習以為確然,不知其短於論脈,不容不辨。夫人迎本在結喉兩傍,本太陰肺脈,兩寸口同稱也。內傷外感之分,一表一里,如肝腎在左,豈無里乎?脾胃在右,豈無表乎?即仲景之論傷寒,亦浮大為表,沉細為里。仲景之前,未聞以左右言表裡者,迨自叔和之後,悉宗其謬。

白話文:

劉東垣提出內傷辨脈的方法,認為左脈(人迎脈)反映體表,右脈(氣口脈)反映體內。外感時人迎脈浮緊,內傷時氣口脈強大。這種觀點流傳至今,被視為正確。

但這種方法在辨脈上存在缺陷,必須說明。人迎脈位於喉嚨兩側,屬於肺經脈,與兩寸脈相同。內傷和外感的分別在於體表和體內,但肝腎位於左側,難道沒有體內部分嗎?脾胃位於右側,難道沒有體表部分嗎?即使仲景論述傷寒時,也是以脈搏浮大為體表證,沉細為體內證。

在仲景之前,沒有聽說過用左右脈來區分體表和體內的說法。直到劉叔和之後,大家都沿襲了這個錯誤的觀點。

嘗試論之:脈見緊數,此傷寒外感也,然未有左數而右不數者。又如所云左大為風邪,右大為飲食,則又不然。人生稟賦,右脈大者十居八九,左脈大者十居一二。若果陽邪在表,則大者更大,豈以右脈本大而可認為食乎?若飲食在腑,則強者愈強,豈可以左脈本大而可認為寒乎?不知此之大而緊,則彼之小者亦緊;彼之小而緩,則此之大者亦必緩。若因其偏強而即起偏見,則忘其本體者多矣。

白話文:

脈象緊而數,通常是傷寒外感,但卻沒有出現左邊脈象緊數而右邊不緊數的情況。同樣的,左邊脈象大就認為是風邪,右邊脈象大就認為是飲食,這也並不正確。人天生禀赋,右邊脈象大的占大多数,左邊脈象大的只占少数。如果真的是陽邪在表,則大脈會更顯著,怎能因為右邊脈象本來就大就認為是飲食呢?若飲食停留在腑臟,則強脈會更加強勁,怎能因為左邊脈象本來就大就認為是寒邪呢?其實,脈象的大小和緊緩是互相影響的,脈象大的也可能緊,脈象小的也可能緩;脈象大的也可能緩,脈象小的也可能緊。如果只因為脈象偏強就產生偏見,就會忽略其本質。

故以大小言脈體有不同,可以左右分也。若以遲疾言,則息數本相應,不可以左右分也。矧左右表裡之說,既非經旨,亦非病徵,烏足信哉。夫亦六脈俱有表裡,左右各有陰陽。外感者兩手俱緊數,內傷者左右俱緩大,又必以有神無神辨虛邪實邪。然必察脈之常體,以參久暫之病,斯可得脈症之真,因辨之為東垣之一助云耳。

白話文:

因此,用「大」和「小」來描述脈象的實虛,可以區分左右;但用「遲」和「數」來描述脈象的快慢,則脈搏的快慢本來就相互對應,不能據此區分左右。

況且左右表裡這種說法,既不符合經絡理論,也不符合疾病癥狀,怎能相信呢?

事實上,六條脈絡都有表裡,左右各有陰陽。外感疾病時,左右手脈絡都會緊繃且快;內傷疾病時,左右手脈絡都會鬆弛且大。再根據脈象的神或無神,區分虛邪或實邪。

然而,必須觀察脈象的常規狀態,結合病情的持續時間,才能真正得到脈象反映的疾病癥狀,以此來輔助東垣(李杲)辨脈理論。

諸病惟心腹痛一症,脈多難辨。雖滑實有力固多實邪,虛弱無神者固多虛邪,然暴痛之極,每多沉伏細澀,最是極虛之候。不知氣為邪逆,脈道不行而伏沉異常,此正邪實之脈也。若火邪作痛則不然,辨此之法,暴病痛急而脈忽細伏者多實邪,痛緩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,酌之以理可矣。

白話文:

各種疾病中,只有心腹疼痛這一症狀,脈象很難辨別。雖然脈象滑實有力通常是實邪,脈象虛弱無力通常是虛邪,但是突然發生劇烈疼痛時,脈象往往沉伏細澀,這是極度虛弱的徵兆。不懂得這是因為氣血逆亂,導致脈道不通暢而沉伏異常,這是正邪相爭的脈象。如果是火邪引起的疼痛,則不同。辨別的方法是:突然發病,疼痛劇烈而脈象突然細伏的多為實邪;疼痛緩慢而脈象本來就微弱的為虛邪。根據這些道理,可以酌情診斷。

3. 王中暘痰脈論

一切痰症,脈有蝦游、雀啄、代止之形,須知其痰凝氣滯,關格不通,脈因有不動者。有兩三路亂動者,有時無者,或尺寸一有一無者,有關上不見者,或時動而大小不常者,有平居之人忽然而然者,有素稟痰病不時而然者,有僵仆暴中而然者,皆非死脈也,實因痰而然。

白話文:

所有痰症,脈象會有蝦遊、雀啄、斷斷續續的表現,這說明痰液凝聚,氣機阻滯,關格不通,所以脈象才會有停滯不暢的情況。

有兩三路脈象雜亂無章,時有時無,或寸口脈和尺脈時有時無,或有關上脈看不到的情況,或有時脈象會動,但大小不一致,或平時健康的人突然出現這些脈象,或本來就有痰病的人偶爾出現這些脈象,或中風後出現這些脈象,這些都並非瀕死的脈象,而是因為痰液的影響。

4. 柯韻伯脈論二則

脈有對看法,有正看法,有反看法,有平看法,有仄看法,有徹底看法。如有浮即有沉,有大即有弱,有滑即有澀,有數即有遲。合之於病,則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;大為有餘,弱為不足;滑為血盛,澀為氣少;動為搏陽,弦為搏陰;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,此對看法也。如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脈,氣之有餘,名陽,當知其中有陰病陽勝之機。

白話文:

脈象有不同的表現形式,包括正脈、反脈、平脈、仄脈和徹底脈。

對脈象的認識:

  • 浮脈伴隨沉脈
  • 大脈伴隨弱脈
  • 滑脈伴隨澀脈
  • 數脈伴隨遲脈

與疾病的關係:

  • 浮脈表示病在體表
  • 沉脈表示病在體內
  • 大脈表示氣血旺盛
  • 弱脈表示氣血不足
  • 滑脈表示血氣旺盛
  • 澀脈表示氣血不足
  • 動脈表示陽氣充沛
  • 弦脈表示陰氣充沛
  • 數脈表示病在腑臟
  • 遲脈表示病在臟腑

對脈象的深入理解:

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這五種脈象,代表氣血旺盛,也就是陽氣較盛。但是,需要注意其中可能隱藏著陰病陽勝的病理機轉。

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脈,氣之不足,名陰,當知其中有陰勝陽病之機。此正看法也,夫陰陽之在天地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;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。知從知隨,氣可與期。故其始也為浮、為大、為滑、為動、為數,其始也反沉、反弱、反澀、反弦、反遲,是陽消陰長之機,其病為進;其始也為沉、為弱、為澀、為弦、為遲,其繼也微浮、微大、微滑、微動、微數,是陽進陰退之機,其病為欲愈。此反看法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沉細、微弱、澀滯、弦緊、緩慢,代表氣血不足,屬於陰脈,需要注意其中可能潛藏著陰盛陽衰的病理機制。這是正確的診斷方法。

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,有餘就會向外擴散,不足就會隨之而來;不足就會向外擴散,有餘就會隨著而來。瞭解陰陽的相隨相往,就能預測氣血的變化。

所以,當脈象最初表現為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時,表示陽氣開始虛衰、陰氣開始增長,病情將會加重;而當脈象最初表現為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時,後續發展為微浮、微大、微滑、微動、微數,表示陽氣開始恢復、陰氣開始消退,病情將會好轉。這是一種反向的診斷方法。

浮為陽,如更兼大、動、滑、數之陽,是為純陽,必陽盛陰虛之病矣;沉為陰,更兼弱、澀、弦、遲之陰脈,是為重陰,必陰盛陽虛之病矣。此為平看法。如浮而弱、浮而澀、浮而弦、浮而遲者,此陽中有陰,其人陽虛而陰氣伏於陽脈中也;將有亡陽之變,當以扶陽為急務矣;如沉而大、沉而滑、沉而數者,此陰中有陽,其人陰虛而陽邪下陷於陰脈中也,將有陰虛之患,當以存陰為深慮矣。此為仄看法。

白話文:

浮脈代表陽氣,如果同時出現大、動、滑、數等陽脈的特徵,就是純陽,必定是陽氣旺盛、陰氣虛弱的疾病。沉脈代表陰氣,如果同時出現弱、澀、弦、遲等陰脈的特徵,就是重陰,必定是陰氣旺盛、陽氣虛弱的疾病。這是平視脈象的方法。

但如果浮脈出現弱、澀、弦、遲等特徵,表示陽中帶陰,患者陽氣虛弱,陰氣隱藏在陽脈之中;將有失去陽氣的變化,應以扶助陽氣為首要任務。

如果沉脈出現大、滑、數等特徵,表示陰中帶陽,患者陰氣虛弱,陽邪下陷到陰脈之中;將有陰虛的隱患,應以保全陰氣為深思遠慮。這是側視脈象的方法。

如五陽脈體不變,而始為有力之強陽,終為無力之微陽,知陽將絕矣。五陰脈雖喜變陽,如忽然暴見,是陰極似陽,知反照之不長,餘燼之易滅也,是為徹底看法。更有真陰真陽之看法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,脈有胃氣,是知不死;所謂陰者,真臟之脈也,脈見真臟者死。

白話文:

身體的五條陽脈如果沒有變化,一開始有強勁的陽氣,最後卻變成微弱無力的陽氣,表示陽氣將要消失。五條陰脈即使有轉變陽脈的現象,但如果突然出現,這是陰氣極盛而類似陽氣,表示反照之光不會長久,餘燼也容易熄滅,這是徹底的看法。

此外,還有真正陰陽的看法。所謂的陽氣,是指胃部的陽氣;脈中有胃氣,表示人還沒死。所謂的陰氣,是指內臟的脈氣;脈中有內臟之氣者,則會死亡。

然邪氣來也緊而疾,穀氣來也徐而和,此又不得以遲數等定陰陽矣。蓋十脈中,浮沉是脈體,大弱是脈勢,滑澀是脈氣,動弦是脈形,遲數是脈息,總是病脈,而非平脈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病邪來勢迅猛而急迫,正氣來臨和緩而平和,因此不能僅憑脈搏的快慢來確定陰陽虛實。其實,十種脈象中:浮沉表示脈的位置,大弱表示脈的強度,滑澀表示脈的氣質,動弦表示脈的形式,遲數表示脈的跳動頻率。這些都是反映病理的脈象,而非健康者的脈象。

先哲云:浮而無力為陽虛,沉而無力為陰虛。此道其常耳。然陰虛者必反見陰脈,故陽愈虛脈愈沉。如沉之極而復浮,是微陽欲脫之兆也,若服藥而漸浮,僅得中脈為吉。若忽然而浮,浮而短澀是肺之真臟見,浮而散大是心之真臟矣。陽脈反是陰虛,然陰愈虛則愈浮,如浮極而復沉,是真陰已絕之兆。

若服補劑而漸沉,得中脈者吉。忽然而沉,或沉之散澀,或綿綿欲絕者,不可復治矣。此陰陽反作之脈法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:脈象浮起而無力,表示陽氣虛弱;沉下去而無力,表示陰氣虛弱。這是通常的規律。不過,陰氣虛弱的人一定會出現陰脈脈象,所以陽氣越虛,脈象就越沉。如果脈象沉到極點後又浮出來,這是陽氣微弱將要脫離的徵兆,如果服藥後脈象逐漸浮起,只是浮到中脈就表示吉祥。如果脈象突然浮起,浮而短促是肺臟實質出現,浮而散大是心臟實質出現。陽脈和陰脈相反,陰氣越虛,脈象就越浮;如果脈象浮到極點後又沉下去,這是真陰已經耗盡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