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觀順逆
有餘之病,脈當有神有力,忌見陰脈,如沉、澀、細、弱而不應手者,逆也;不足之症,脈當和緩軟柔,忌見陽脈如浮、洪、緊、數而搏擊者,逆也。暴病脈宜浮、洪、數、實,久病脈宜微、緩、軟、弱。若新病而沉、弱、微、細,久病而浮、數、滑、實者,皆逆也。元氣衰敗之脈,有極微欲絕者,用回陽救本之藥,脈氣漸出為佳。
若暴出忽如復元者,假復也,必至復脫不治。
白話文:
【看脈象的順逆】
對於體內有餘的疾病,其脈象應該呈現有神且有力的狀態,最忌見到的是陰性脈象,例如:沉脈、澀脈、細脈、弱脈等,這些脈象摸起來不太明顯,這就是逆脈;而對於體內不足的病症,其脈象應該是和緩、軟柔的,如果出現像浮脈、洪脈、緊脈、數脈等陽性脈象,且脈象強烈跳動,這也是逆脈。
對於急性的疾病,其脈象適合呈現浮脈、洪脈、數脈、實脈;對於長期的慢性疾病,則脈象適合呈現微脈、緩脈、軟脈、弱脈。如果新病卻出現沉脈、弱脈、微脈、細脈,或者長期疾病卻出現浮脈、數脈、滑脈、實脈,這些都是逆脈。
當元氣衰敗時,脈象可能極度微弱甚至快要消失,這種情況下,使用回陽救本的藥物,若脈氣逐漸恢復,是個好現象。
然而,如果脈象突然暴出,看似恢復正常,實際上這是假象,後續很可能會再度衰弱,這種情況無法治療。
2. 平病脈
傷寒其脈,以浮緊而有力無力,表之虛實可知;沉緊而有力無力,里之虛實可知;中而有力無力,陰陽之吉凶可知。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此古今相傳之法也。然沉脈亦有表證,以陰實陽虛寒勝者然也;浮脈亦有里症,此陽實陰虛水虧者然也。故凡欲察表邪者,不宜單據浮沉,只當以緊數與否為辨。
蓋寒邪脈皆緊數,若緊數浮洪有力,邪在陽分,即陽證也;緊數浮沉無力者,邪在陰分,即陰症也。以緊數之脈而兼見表症者,其為外感無疑,即當治從解散。然內傷之脈亦有緊數症者,但內傷之緊其來有漸,外感之緊發於陡然,以此辨之,最為的當。其有似緊非緊,但較之平昔。
稍見滑疾而不甚者,亦有外感之症。以其邪輕,或以初感而未甚,亦多見此脈,是又不可不兼證而察之也。若其和緩全無緊疾,脈雖浮大,自非外邪。
脈大者為病進,因邪氣勝,病日甚也,脈漸緩者為病退,緩為胃氣至,病將愈也。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,如脈體本大,而再加洪數,此為病進之脈也;如脈體本小,自服藥後而漸見滑大有力,此自陰轉陽;必將汗解,乃為吉兆。蓋脈至不鼓,由氣虛而然,無陽豈能作汗?
虛損之脈,凡甚急、甚數、甚細、甚弱、甚澀、甚滑、甚短,甚長、甚浮、甚沉、甚弦,甚緊、甚洪、甚實,皆勞傷之脈,然無論浮沉大小,但漸緩則漸有生意。若弦甚者病必甚,數甚者病必危。若以弦細,再加緊數,則百無一生矣。
東垣發明內傷,辨脈一條,以左為人迎主表,右為氣口主裡,外感則人迎浮緊,內傷則氣口脈大,至今相習以為確然,不知其短於論脈,不容不辨。夫人迎本在結喉兩傍,本太陰肺脈,兩寸口同稱也。內傷外感之分,一表一里,如肝腎在左,豈無里乎?脾胃在右,豈無表乎?即仲景之論傷寒,亦浮大為表,沉細為里。仲景之前,未聞以左右言表裡者,迨自叔和之後,悉宗其謬。
嘗試論之:脈見緊數,此傷寒外感也,然未有左數而右不數者。又如所云左大為風邪,右大為飲食,則又不然。人生稟賦,右脈大者十居八九,左脈大者十居一二。若果陽邪在表,則大者更大,豈以右脈本大而可認為食乎?若飲食在腑,則強者愈強,豈可以左脈本大而可認為寒乎?不知此之大而緊,則彼之小者亦緊;彼之小而緩,則此之大者亦必緩。若因其偏強而即起偏見,則忘其本體者多矣。
故以大小言脈體有不同,可以左右分也。若以遲疾言,則息數本相應,不可以左右分也。矧左右表裡之說,既非經旨,亦非病徵,烏足信哉。夫亦六脈俱有表裡,左右各有陰陽。外感者兩手俱緊數,內傷者左右俱緩大,又必以有神無神辨虛邪實邪。然必察脈之常體,以參久暫之病,斯可得脈症之真,因辨之為東垣之一助云耳。
諸病惟心腹痛一症,脈多難辨。雖滑實有力固多實邪,虛弱無神者固多虛邪,然暴痛之極,每多沉伏細澀,最是極虛之候。不知氣為邪逆,脈道不行而伏沉異常,此正邪實之脈也。若火邪作痛則不然,辨此之法,暴病痛急而脈忽細伏者多實邪,痛緩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,酌之以理可矣。
白話文:
[談論疾病脈象],對於感冒類疾病的脈象,我們可以透過脈象的浮、緊、沉等特徵判斷體表和體內的虛實情況。浮緊且有力無力的脈象可以反映表部的虛實;沉緊且有力無力的脈象則反映體內的虛實;而中間位置的脈象是否有力無力,則可以預測陰陽的吉凶。通常來說,浮脈表示病症在表層,沉脈表示病症在體內,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診斷方法。然而,沉脈也可能出現表症,這可能是因為體內陰寒過盛、陽氣不足造成的;同樣地,浮脈也可能出現體內病症,這可能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、陰氣不足、水分不足造成的。因此,在判斷表層病邪時,我們不能單純依賴脈象的浮沉,而應該進一步判斷脈象是否緊數。
寒邪入侵時,脈象通常會呈現緊數的特徵。如果脈象緊數且浮洪有力,這表示病邪在陽性部位,屬於陽性病症;如果脈象緊數且沉弱無力,這表示病邪在陰性部位,屬於陰性病症。如果緊數的脈象同時伴隨著表症,這通常表示外感病無疑,治療上應採用散寒解表的方法。然而,內傷的脈象也可能出現緊數的情況,但內傷的緊數是逐漸產生的,而外感的緊數則是突然發生的,這是判斷內傷和外感的重要依據。有些脈象看似緊數但實際上並非緊數,只是比平時稍微滑快一些,這種脈象也可能是外感病的表現。這是因為病邪較輕,或者剛剛感染還未完全展現,因此這種脈象也需要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。如果脈象平和緩慢,沒有緊數的情況,即使脈象浮大,也不一定是外邪所致。
脈象大表示病情加重,因為邪氣旺盛,病情逐日惡化;脈象漸漸放緩表示病情好轉,因為放緩表示胃氣恢復,病情將要痊癒。然而,有些情況下脈象大未必是好事,例如脈象本身已經很大,但再變得更加洪大快速,這表示病情加重;相反地,如果脈象本身很小,但在服藥後逐漸變得滑大有力,這表示病情從陰轉陽,即將出汗解表,這是個好兆頭。因為脈象變弱,通常是因為氣血不足導致,沒有充足的陽氣如何能夠出汗?
虛損的脈象,包括非常急促、非常快速、非常細微、非常虛弱、非常滯澀、非常滑利、非常短促、非常長、非常浮、非常沉、非常弦、非常緊、非常洪大、非常實等,都是勞損和傷害的脈象。然而,無論脈象浮沉大小,只要逐漸放緩,就表示病情開始好轉。如果脈象非常弦,病情通常很嚴重;如果脈象非常快,病情可能非常危險。如果脈象同時出現弦細和緊數的情況,那麼病情很可能無法挽救。
東垣先生提出了內傷的概念,並通過脈象辨別內傷和外感。他認為左側脈象反映表部情況,右側脈象反映體內情況。外感時左側脈象浮緊,內傷時右側脈象大。這個觀點一直被廣泛接受,但實際上,左側脈象在結喉兩旁,屬於肺脈,與右側脈象同稱為「寸口」。內傷和外感的區分是表裡之別,但肝腎在左側,難道沒有體內病症嗎?脾胃在右側,難道沒有表層病症嗎?即使是張仲景的傷寒論中,也是以浮大為表,沉細為體內。在張仲景之前,從未有人以左右脈象來區分表裡。從王叔和之後,這種觀點被普遍接受,但實際上是錯誤的。
舉例來說,如果脈象緊數,這表示外感病,但不可能只有左側脈象緊數而右側脈象不緊數。再比如,有人認為左側脈象大表示風邪,右側脈象大表示飲食過度,但這種觀點也不正確。人的體質不同,右側脈象大的人佔大多數,左側脈象大的人只佔少數。如果真的有陽性病邪在表層,那麼右側脈象大的人脈象會變得更大,難道可以因此認為他們是因為飲食過度嗎?如果飲食過度影響到腸胃,那麼原本脈象就大的人脈象會變得更強,難道可以因此認為他們是因為風邪嗎?實際上,如果左側脈象大而緊,右側脈象小也會緊;如果右側脈象小而緩慢,左側脈象大也會緩慢。如果只因為某一部位脈象強烈就產生片面的看法,那麼很容易忽略整體情況。
總之,脈象的大小反映脈象的形態不同,可以通過左右脈象來區分。但是,脈象的快慢是相互對應的,不能通過左右脈象來區分。況且,左右脈象代表表裡的說法並不符合經典,也不是疾病的徵象,因此不能信以為真。實際上,六脈都有表裡之分,左右脈象也都有陰陽之別。外感病時,雙手脈象都呈現緊數;內傷病時,左右脈象都呈現緩慢。此外,還必須通過辨別有無神氣來區分虛邪和實邪。然而,必須根據脈象的正常形態,結合長期和短期病症,才能真正理解脈象和病症的關係,這是對東垣先生理論的一種補充。
各種疾病中,心腹痛這一症狀的脈象往往比較難以辨認。雖然滑實有力的脈象通常表示實邪,虛弱無神的脈象通常表示虛邪,但在極度疼痛的情況下,脈象往往會變得沉伏細澀,這是最極端的虛弱狀態。然而,這種脈象實際上是由於氣血受阻,脈道不暢,這纔是實邪的脈象。如果疼痛是由於火邪引起的,脈象就不會這樣。辨別這種脈象的方法是,如果急性疼痛且脈象突然變得細伏,這通常表示實邪;如果疼痛緩解且脈象本來就微弱,這表示虛邪。只要根據道理來判斷即可。
3. 王中暘痰脈論
一切痰症,脈有蝦游、雀啄、代止之形,須知其痰凝氣滯,關格不通,脈因有不動者。有兩三路亂動者,有時無者,或尺寸一有一無者,有關上不見者,或時動而大小不常者,有平居之人忽然而然者,有素稟痰病不時而然者,有僵仆暴中而然者,皆非死脈也,實因痰而然。
白話文:
所有痰症的情況下,脈搏可能呈現出像蝦遊、雀啄、或是偶爾停頓的樣子,這代表痰液凝結,氣血運行受阻,導致脈搏有時候會停頓。有時候脈搏在兩個或三個部位亂跳,有時候又完全沒有脈搏,或者在手腕內側的寸部和尺部,一個有脈搏一個沒有。有時候關部摸不到脈搏,或者脈搏出現的時間和強弱都不固定。有些人平常突然就出現這種脈象,有些人本來就有痰症,不定期就會出現這種情況,還有些人是因為突然倒下、中風後出現這種脈象。這些都不是代表死亡的脈象,實際上都是因為痰液造成的。
4. 柯韻伯脈論二則
脈有對看法,有正看法,有反看法,有平看法,有仄看法,有徹底看法。如有浮即有沉,有大即有弱,有滑即有澀,有數即有遲。合之於病,則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;大為有餘,弱為不足;滑為血盛,澀為氣少;動為搏陽,弦為搏陰;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,此對看法也。如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脈,氣之有餘,名陽,當知其中有陰病陽勝之機。
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脈,氣之不足,名陰,當知其中有陰勝陽病之機。此正看法也,夫陰陽之在天地也,有餘而往,不足隨之;不足而往,有餘從之。知從知隨,氣可與期。故其始也為浮、為大、為滑、為動、為數,其始也反沉、反弱、反澀、反弦、反遲,是陽消陰長之機,其病為進;其始也為沉、為弱、為澀、為弦、為遲,其繼也微浮、微大、微滑、微動、微數,是陽進陰退之機,其病為欲愈。此反看法也。
浮為陽,如更兼大、動、滑、數之陽,是為純陽,必陽盛陰虛之病矣;沉為陰,更兼弱、澀、弦、遲之陰脈,是為重陰,必陰盛陽虛之病矣。此為平看法。如浮而弱、浮而澀、浮而弦、浮而遲者,此陽中有陰,其人陽虛而陰氣伏於陽脈中也;將有亡陽之變,當以扶陽為急務矣;如沉而大、沉而滑、沉而數者,此陰中有陽,其人陰虛而陽邪下陷於陰脈中也,將有陰虛之患,當以存陰為深慮矣。此為仄看法。
如五陽脈體不變,而始為有力之強陽,終為無力之微陽,知陽將絕矣。五陰脈雖喜變陽,如忽然暴見,是陰極似陽,知反照之不長,餘燼之易滅也,是為徹底看法。更有真陰真陽之看法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,脈有胃氣,是知不死;所謂陰者,真臟之脈也,脈見真臟者死。
然邪氣來也緊而疾,穀氣來也徐而和,此又不得以遲數等定陰陽矣。蓋十脈中,浮沉是脈體,大弱是脈勢,滑澀是脈氣,動弦是脈形,遲數是脈息,總是病脈,而非平脈也。
先哲云:浮而無力為陽虛,沉而無力為陰虛。此道其常耳。然陰虛者必反見陰脈,故陽愈虛脈愈沉。如沉之極而復浮,是微陽欲脫之兆也,若服藥而漸浮,僅得中脈為吉。若忽然而浮,浮而短澀是肺之真臟見,浮而散大是心之真臟矣。陽脈反是陰虛,然陰愈虛則愈浮,如浮極而復沉,是真陰已絕之兆。
若服補劑而漸沉,得中脈者吉。忽然而沉,或沉之散澀,或綿綿欲絕者,不可復治矣。此陰陽反作之脈法。
白話文:
脈象有各種不同的觀察角度,包括相對比的觀看方式、正確的觀看方式、相反的觀看方式、平衡的觀看方式、偏斜的觀看方式以及深入透徹的觀看方式。例如,有浮脈就一定有沉脈,有大脈就有弱脈,有滑脈就有澀脈,有數脈就有遲脈。將這些脈象和疾病結合,浮脈表示病在表層,沉脈表示病在深層;大脈表示實證,弱脈表示虛證;滑脈表示血液旺盛,澀脈表示氣血不足;動脈表示陽性搏動,弦脈表示陰性搏動;數脈表示腑病,遲脈表示臟病,這是相對比的觀看方式。
像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這類脈象,表示氣血過剩,稱為陽,但要理解其中可能有陰病導致陽氣過剩的情況。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這類脈象,表示氣血不足,稱為陰,但也要理解其中可能有陰氣過剩導致陽氣不足的情況。這是正確的觀看方式。陰陽在自然界中,過剩時會趨向另一方,不足時也會跟隨另一方。瞭解了這種隨從關係,就可以預測氣血的變化。疾病的初始可能是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脈,但開始轉為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脈,這代表陽氣正在衰退,陰氣正在增長,病情正在惡化;反之,如果開始出現的是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脈,但後續出現微浮、微大、微滑、微動、微數脈,這代表陽氣正在增強,陰氣正在衰退,病情將有好轉的跡象。這是相反的觀看方式。
浮脈屬陽,如果同時出現大、動、滑、數的陽脈,代表純陽,必定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的病症;沉脈屬陰,如果同時出現弱、澀、弦、遲的陰脈,代表極陰,必定是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的病症。這是平衡的觀看方式。如果浮脈同時伴隨弱、澀、弦、遲脈,代表陽中有陰,顯示此人陽氣不足,陰氣潛藏於陽脈中,可能出現陽氣衰竭的轉變,應立即補充陽氣;如果沉脈同時伴隨大、滑、數脈,代表陰中有陽,顯示此人陰氣不足,陽氣陷入陰脈中,可能出現陰虛的問題,應盡早保存陰氣。這是偏斜的觀看方式。
如果五種陽脈的特徵未改變,從強烈的陽脈轉為微弱的陽脈,代表陽氣即將耗盡。即使五種陰脈喜愛轉換為陽脈,但突然顯現,代表陰極似陽,反照的陽光不會持久,殘餘的火光很容易熄滅,這是深入透徹的觀看方式。還有真正陰脈和真正陽脈的觀看方式,所謂的陽脈,指的是胃部的陽氣,脈象中包含胃氣,代表人還活著;所謂的陰脈,指的是真正的臟器脈象,出現這種脈象的人會死亡。
然而,邪氣來臨時脈象緊繃且快速,穀氣來臨時脈象緩慢且平和,因此不能單憑遲脈或數脈來判斷陰陽。在十種脈象中,浮脈和沉脈代表脈象的特徵,大脈和弱脈代表脈象的勢頭,滑脈和澀脈代表脈象的氣質,動脈和絃脈代表脈象的形態,遲脈和數脈代表脈象的節奏,總之這些都是病脈,而非健康脈象。
古人說:「浮脈無力表示陽虛,沉脈無力表示陰虛。」這是一般的道理。然而,陰虛的人必然會出現陰脈,所以陽氣越虛,脈象越沉。如果脈象極度沉下後又開始浮起,代表微弱的陽氣即將流失,如果服用藥物後脈象逐漸浮起,出現中脈為吉祥的跡象。但如果突然浮起,並且短而澀,表示肺部的真正臟器脈象出現;如果浮起且散大,表示心臟的真正臟器脈象出現。陽脈反而是陰虛,但陰氣越虛,脈象越浮,如果脈象極度浮起後又開始沉下,代表真正的陰氣已經耗盡。
如果服用補藥後脈象逐漸沉下,出現中脈者為吉祥;但如果突然沉下,或者散亂而澀,或者持續地接近消失,就不能再治療了。這是陰陽反轉的脈象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