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一 (16)
卷一 (16)
1. 格言二
滑伯仁曰:厥陰、太陽少氣多血,太陰、少陰少血多氣,陽明氣血俱多,少陽氣多血少。男子婦人均有此氣血也,男子多用氣,故氣常不足;婦人多用血,故血常不足。所以男子病多在氣分,婦人病多在血分。世俗乃謂男子多氣,女子多血,豈不謬哉。
喻嘉言曰:病發而有餘,必累及於他臟他氣,先治其本,使不入於他腑他氣為善;病發而不足,必受他臟他氣之累,先治其標,不使累及本臟為善。
春生本於冬藏,夏長本於春生,四時皆然。故冬不藏,無以逢春生;春不生,無以逢夏長。不明天時,則不知養藏,養生之道,從何補救?
《難經·二十二難》謂:經言脈有是動,有所生病,一脈變為二病。其義至今未解。曰:此正論營衛所主病先後也。一脈變為二病者,同一經脈。病則變為二,淺深不同也。邪入之淺,氣留而不行,所以衛先病也。及邪入漸深,而血壅不濡,其營乃病,則營病在衛病後矣。使衛不先為是動,而營何自後所生病耶?
朱丹溪曰,人間之火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諸苦寒能瀉有餘之火是也。龍雷之火,逢濕則焰,遇水益燔,太陽一照,火即尋滅,桂附制相火是也。如火井之火,沃水彌熾,以土灑之即滅,亦陰火也。
《素問》云:諸寒之而熱者;取之陰;諸熱之而寒者,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王太僕曰:益火之源以消陰翳,壯水之主以制陽光。夫寒之而熱者,人徒知以寒治熱,而不知熱之不衰者,由乎真水之不足也;熱之而寒者,人徒知以熱治寒,而不知寒之不衰者,由乎真火之不足也。
故取之陰,所以益腎水之不足,而使其制夫心火之有餘;取之陽,所以益心火之不足,而使其勝夫腎水之有餘也:屬由主也,求其屬者,言水火之不足而求之心腎也。
張三錫曰:氣鬱久則中氣傷,不宜克伐,補中益氣佐舒郁,川芎、香附之類。又《難經》云:血主濡之,氣主煦之,一切氣病,用氣藥不效,少佐芎、歸血藥,流通而愈,乃屢驗者。
失血後,大熱大渴發熱,症似白虎,惟脈虛大不長,實為異耳,誤用涼劑必死。當歸補血湯主之,方用黃耆一兩,當歸五錢。大凡病後咳嗽吐血,脈大而芤,屬上焦陽絡傷;下血溺血,為陰絡傷,俱死。
血不歸原,責之胃寒;涼藥屢用不效,甘草炙、炮乾薑等分,引血歸元,妙。
薛立齋曰:凡人飲食勞倦,起居失宜,見一切火症,悉屬內真寒而外假熱,故肚腹喜暖,常以熱手按,口畏冷物。此形氣病氣俱屬不足,法當純補元氣為主。
中年後齒縫脹,皆氣虛而火泛上,補中自愈。
韓飛霞曰:肺氣虛而咳嗽自汗,脈緩不食,當先補脾。所謂虛則補其母也。
張三錫曰:有潮熱似虛,胸膈痞塞,背心疼痛,服補藥不效者,此乃痰症,隨氣而潮,故熱隨飲而亦潮,宜以痰飲求之。
白話文:
格言二
滑伯仁說:厥陰、太陽經氣不足血較多,太陰、少陰經血不足氣較多,陽明經氣血都多,少陽經氣多血少。無論男女都有這些氣血,但男人多用氣,所以氣常不足;女人多用血,所以血常不足。因此男人多患氣分之病,女人多患血分之病。世俗認為男人多氣,女人多血,這不是很錯誤嗎?
喻嘉言說:疾病發作而有餘者,必定會累及其他臟腑和經氣,應先治其根本,使其不波及其他臟腑和經氣為妙;疾病發作而不足者,必定受到其他臟腑和經氣的影響,應先治其標,使其不累及根本臟腑為妙。
春天生機勃勃,源於冬天收藏精華;夏天生長茂盛,源於春天生機的孕育,四季皆如此。所以冬天不收藏精華,就無法迎接春天的生機;春天不孕育生機,就無法迎接夏天的生長。不懂得順應天時,就不知道如何保養收藏,養生的方法,又從何而來呢?
《難經·二十二難》說:經脈有活動,就會生病,一條經脈會產生兩種疾病。其義至今未解。我說:這正是論述營衛經脈所主導的疾病先後順序。一條經脈產生兩種疾病,指同一條經脈。生病時就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病症,淺深程度不同。邪氣入侵較淺,氣滯留不通,所以衛分先病。邪氣入侵漸深,血液瘀阻不通,則營分生病,營分生病在衛分生病之後。如果衛分不先生病,那營分為何會後生病呢?
朱丹溪說:人體之火,可以用濕氣來伏藏,可以用水來熄滅,各種寒涼藥物能瀉去過盛的火氣,就是這個道理。而如同雷電般的陽火,遇到濕氣則更加猛烈,遇到水則更加熾盛,只有太陽一照,火氣才能消除,桂枝、附子就能抑制相火,就是這個道理。就像火井裡的火,澆水反而更旺盛,用土掩蓋才能熄滅,這也是陰火。
《素問》說:凡是寒邪侵入而發熱的,從陰經入手治療;凡是熱邪侵入而發寒的,從陽經入手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「求其屬」。王太僕說:補充火之源以消除陰寒的翳障,壯大水之主以制約陽熱的亢盛。凡是寒邪侵入而發熱的,人們只知道用寒涼之法治療熱證,卻不知道熱證久治不愈,是因為真陰不足的緣故;凡是熱邪侵入而發寒的,人們只知道用溫熱之法治療寒證,卻不知道寒證久治不愈,是因為真陽不足的緣故。
所以從陰經入手,是為了補充腎水的不足,使其制約心火之過盛;從陽經入手,是為了補充心火之不足,使其克制腎水之過盛。所謂「求其屬」,就是說水火不足而從心腎入手治療。
張三錫說:氣鬱久則中氣受損,不宜攻伐,應補益中氣並兼疏通鬱結,川芎、香附之類藥物適用。又《難經》說:血主濡養,氣主溫煦,一切氣病,用氣藥無效時,少佐些芎、歸等活血藥,使氣血流通則痊癒,這是屢試不爽的經驗。
失血後,大熱口渴,症狀類似白虎湯證,但脈象虛大無力,這是不同的,誤用寒涼藥物必死。當歸補血湯主治,方用黃耆一兩,當歸五錢。大凡病後咳嗽吐血,脈象大而虛浮,屬於上焦陽絡受損;下血、尿血,則為陰絡受損,都屬於危重症狀。
出血不止,應責之於胃寒;寒涼藥物多次使用無效時,用炙甘草、炮乾薑等量,引導血液歸元,效果很好。
薛立齋說:凡人飲食勞倦,起居不規律,出現各種熱症,都是內虛真寒而外假熱,所以腹部喜歡溫暖,經常用手按壓,口怕冷物。這種類型的氣血兩虛,應以純補元氣為主。
中年以後牙齒縫隙脹痛,都是氣虛而虛火上浮,補益中氣自然痊癒。
韓飛霞說:肺氣虛弱而咳嗽自汗,脈象緩弱,食慾不振,應該先補益脾臟。所謂「虛則補其母」。
張三錫說:有些病人潮熱症狀看似虛證,但胸膈痞塞,背部疼痛,服用補藥無效,這是痰證,痰氣隨氣而潮,所以熱證也隨痰飲而潮,應從痰飲入手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