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8)

1. 痰飲門

而余因制滾痰丸一方,獲效萬無一失。惟脫形不食,及水泄並孕婦不服外,自數歲以上至八旬者,皆可量度餌之。或常人大便頻去,或稍腹痛,或微覺後重,但看其色焦黃稠黏者,並是痰瀉,正宜服之。逐去頑痰,臟腑清利,自然不泄也。

喻嘉言曰:痰飲之證,留伏二義,最為難明。《金匱》論留飲者三,伏飲者一。曰:心下有留飲,其人背寒如掌大。曰:留飲者,脅下痛引缺盆。曰:胸中有留飲,其人短氣而渴,四肢歷節痛。言胸中留飲,阻抑上焦心肺之陽而為陰噎,則有深入於背者有冷無熱,並阻督脈上升之陽,而背寒如掌大,無非陽火內郁之象也。

脅下為手足厥陰上下之脈,而足少陽之脈,則由缺盆過季脅,故脅下引缺盆而痛,為留飲偏阻,是木火不升之象。飲留胸中,短氣而渴,四肢歷節痛,為肺不行氣,脾不散精之象也。合三條而觀之,心、肺、肝、脾,痰飲皆可留而累之矣。至伏飲,曰:膈上病痰,飲喘嗽吐,發則寒熱,背痛腰疼,目泣自出,其人振振身瞤,劇則必有伏飲。言胸中乃陽氣所治,留飲阻抑其陽,則不能發動。

然重陰終難蔽睍,有時陽伸,忽而吐發。然伸而復屈,太陽不伸,作寒熱、腰背痛、目泣;少陽不伸,風火之化,鬱而並於陽明土中,陽明主肌肉,遂振振身瞤而劇也。留飲之伏而不去,其為累更大若此。治法無大於用溫藥和之,而急以通其陽,若仲景苓桂朮甘湯等,雖治支滿目眩,可於此仿其意矣。

又曰:小兒慢脾風,痰飲阻塞竅隧,星附六君湯以醒之。老人腎虛水泛,痰飲上湧,崔氏八味丸以攝之。若脾胃虛寒,飲食不思,陰氣痞塞,嘔吐涎沫者,宜溫其中。真陽虛者,更補其下。然熱痰乘風火上入,目暗耳鳴,多似虛證,誤行溫補,轉錮其痰,永無出路,醫之過耳。

白話文:

痰飲門

我根據經驗,制定了一種滾痰丸,療效極佳,幾乎沒有失誤。除了形體消瘦、不食,以及水瀉和孕婦之外,從幾歲到八十歲的人,都可以根據情況服用。如果平常人經常大便次數多,或者稍微腹痛,或者稍微感覺到下腹部沉重,只要大便顏色焦黃、黏稠,就是痰瀉,正應該服用此藥。驅除頑固的痰飲,臟腑就會清爽通暢,自然就不會腹瀉了。

喻嘉言說:痰飲的病症,有「留飲」和「伏飲」兩種情況,最難辨明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論述留飲有三種,伏飲有一種。第一種留飲:心下有積水,病人背部發冷,冷感範圍如同手掌般大。第二種留飲:脅下疼痛,並牽引到鎖骨上窩。第三種留飲:胸中有積水,病人呼吸短促而且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。胸中留飲,阻礙上焦心肺的陽氣,而產生陰寒阻塞的感覺,因此背部會出現冷感而沒有發熱,這是因為阻礙了督脈陽氣上升,表現為陽火內鬱的症狀。

脅下是手足厥陰經上下交會的部位,足少陽膽經則從鎖骨上窩經過季脅,所以脅下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,是留飲阻礙,屬於木火不升的現象。飲邪停留在胸中,呼吸短促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,這是肺氣不行,脾氣不能運化精微的表現。綜合這三種情況來看,心、肺、肝、脾都可能因痰飲而受累。至於伏飲,書中記載:膈膜以上有痰飲,出現咳嗽、喘息、嘔吐,發病時有寒熱交替,背痛腰痛,眼睛自動流淚,病人身體顫抖,病情嚴重時必定是伏飲。胸中是陽氣主宰的部位,留飲阻礙陽氣,就無法發動。

但是陰邪再重,終究難以完全阻隔陽氣,有時陽氣會突然發作,例如突然嘔吐。但陽氣發作後又會衰退,太陽經氣不通,就出現寒熱、腰背痛、流淚;少陽經氣不通,風火之邪鬱結在陽明經(主肌肉)中,就會出現身體顫抖等嚴重症狀。留飲潛伏不去,其危害更大。治療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用溫熱的藥物調和,並迅速疏通陽氣,比如張仲景的苓桂朮甘湯等,雖然是治療胸腹脹滿、目眩的,但可以參考其治療思路。

又說:小兒慢脾風,痰飲阻塞經絡,可用星附六君湯醒脾開竅。老年人腎虛水腫,痰飲上湧,可用崔氏八味丸收斂。如果脾胃虛寒,飲食不思,陰氣阻滯,嘔吐涎沫,應該溫補脾胃。如果真陽虛衰,更應溫補腎陽。但是熱痰夾雜風火上犯,出現目暗耳鳴,多表現為虛證的症狀,如果錯誤地使用溫補藥物,反而會加重病情,使痰飲更加鬱結,永遠無法排出,這就屬於醫生的失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