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19)
卷三 (19)
1. 滯下門
劉宗厚曰:滯下之病,皆由腸胃日受飲食之積余不盡,留滯於內,濕蒸熱淤,鬱結日深,伏而不作,時逢炎暑大行,相火司令,又調攝失宜,復感酷熱之毒,至秋陽氣始收,火氣下降,蒸發蓄積,而滯下之證作矣。以其積滯之滯行,故名之曰滯下。其濕熱積淤,干於血分則赤,干於氣分則白,赤白兼下,氣血俱受邪矣。
久而不愈,氣血不運,脾積不磨,陳積脫滑,凝若魚腦矣。甚則腸胃空虛,關門失守,濁液並流,色非一類,錯雜混下,狀如豆汁矣。脾氣下陷,虛坐努力,便出色如白膿矣。其熱傷血深,濕毒相淤,黏結紫色,則紫黑矣。其汙濁積而欲出,氣滯而不與之俱出,所以下迫窘痛,後重裡急,圊不能便,起止不安,此皆大腸經有所壅遏,窒礙不得宣通故也。
嘗見世方一偏,妄用兜澀,下以巴磠,或指濕熱,與以淡滲,非其治矣。長沙論云:痢之可下者,悉用大黃之劑;可溫用者,是姜附之類。河間亦言:後重則宜下,腹痛則宜和,身重則除濕,脈弦則去風,膿血稠黏以重藥竭之,身冷如汗以重藥導之,風邪內蓄宜汗之,騖溏為痢當溫之,在表者汗之,在裡者下之,在上者湧之,在下者竭之,身表熱內疏之,小便澀者分利之。用藥輕重之別,又加詳載。
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。而丹溪又謂:有大虛大寒者,法當溫補。觀此治法,詎可膠柱鼓瑟?
又有胃弱而閉不食,此名噤口痢。內格嘔逆,火起上炎之象。此則胃虛木火乘之,是土敗木賊也,多成危候。
李士材曰:治痢之法,庸工謂痛無補法,是以百無一補。而世之病痢者,十有九虛,請悉言之。氣本下陷,而再行其氣,後重不益甚乎;中本虛衰,而復攻其積,元氣不愈竭乎?濕熱傷血者自宜調血,若過行推蕩,血不轉傷乎;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,若但與滲利,津不轉耗乎?且曰直待痛止方補,不知因虛而痛者,愈攻則愈虛,愈虛則愈痛矣。此皆本末未明,據有形之疾病,不思無形之元氣也。
是故脈來微弱者可補,形色虛薄者可補,疾後而痢者可補,因攻而劇者可補。尤有至要者,則在脾腎兩臟,如先泄而後痢者,脾傳腎,為賊邪,難治;先痢而後泄者,腎傳脾,為微邪,易治。是知在脾者病淺,在腎者病深。腎為胃關,未有久痢而腎不損,故治痢不知補腎,非其治也。
凡四君、歸脾、十全、補中,皆補脾虛,未嘗不善。若病在火衰,土位無母,設非桂附大補命門,以救脾家之母,則飲食何由而進,門戶何由而固哉?後重,有邪迫而後重者,至圊稍減,未幾復甚;虛滑而後重者,圊後不減,以得解愈虛故也。下後仍後重者,當甘草緩之,升麻舉之。
噤口,食不得入,到口即吐。有邪在上膈,火氣衝逆者,黃連、木香、桔梗、橘紅、茯苓、菖蒲;有胃虛嘔逆者,治中湯;有陽氣不足宿食未消者,理中湯加砂仁、木香、陳皮、豆蔻;有肝氣嘔吐者,木香、黃連、茱萸、青皮、芍藥之類;有積穢在下惡氣熏蒸者,承氣湯,石蓮為末,陳米湯調下。石蓮即蓮子之老者,市中皆木蓮,不可用。
白話文:
劉宗厚說:「滯下這種病,都是因為腸胃每天承受飲食的積累,無法完全消化排出,滯留在體內,濕氣蒸發成熱,鬱積結塊,日子久了就更加嚴重,潛伏著不發作。等到夏天最熱的時候,相火主事,又沒有好好調養身體,再次感受到酷熱的毒邪,到了秋天陽氣開始收斂,火氣下降,將之前蓄積的濕熱蒸發出來,這時滯下的症狀就出現了。因為是積滯的物質運行不暢,所以稱為滯下。如果濕熱積聚停留在血分,就會排出紅色的(膿血便);如果停留在氣分,就會排出白色的(黏液便);如果紅和白同時出現,那就是氣和血都受到邪氣侵擾了。
這種病如果久治不癒,氣血運行就會不順暢,脾胃的消化功能就會減弱,陳舊的積滯無法順利排出,會變得像魚腦一樣黏滑。嚴重的話,腸胃會變得空虛,關門(肛門)失去防守,污濁的液體會不停流出,顏色不一,混雜在一起,看起來像豆漿。如果脾氣下陷,虛弱地坐在馬桶上用力,排出的便便顏色會像白色膿液。如果熱邪深入傷害到血分,濕毒又停留在其中,就會黏結成紫色的,甚至紫黑色。如果污濁的積滯想排出,但是氣機不暢,不能順利排出,就會導致腹部絞痛,想大便卻拉不出來,肛門墜脹不舒服,坐立難安。這些都是因為大腸經絡被阻塞,導致氣機不通暢。
我曾經看到世俗的偏方,胡亂使用收澀的藥物,或者用巴豆等峻下藥,或者認為是濕熱,就用淡滲利濕的藥物,這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張仲景說過:「痢疾應該用下法的,都要用大黃類的藥;應該用溫法的,就要用乾薑附子之類的藥。」劉完素也說:「肛門墜脹就應該用下法,腹痛就應該用和法,身體沉重就應該祛濕,脈弦就應該祛風。如果膿血稠黏,就要用重劑藥物攻散;如果身體發冷出汗,就要用重劑藥物引導。如果是風邪內鬱,就應該發汗;如果是大便稀溏,就應該溫陽。病在表,就應該發汗;病在裡,就應該用下法;病在上,就應該用湧吐法;病在下,就應該攻下。身體表面有熱,但內部有虛,就應該疏通;小便不順暢,就應該分利。用藥的輕重,還要詳細研究。」
活血化瘀,膿血便自然就會痊癒;調理氣機,肛門墜脹的感覺自然就會消失。而朱丹溪又說:「有大虛大寒的,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。」看了這些治療方法,怎麼能死守著一種方法而不知變通呢?
還有一種情況是,因為胃虛弱而導致無法進食,這種叫做「噤口痢」。病症表現為內裡拒絕飲食、嘔吐、火氣向上衝。這是因為胃虛弱,木火乘虛而入,是土(脾胃)敗壞,被木(肝)所克制,這種情況大多很危險。
李士材說:「治療痢疾的方法,庸醫說疼痛沒有補的治法,所以才導致百治不癒。而世上得痢疾的人,十個有九個是虛弱的,請讓我仔細說說。氣機本來就已經下陷,如果再用行氣的藥,肛門墜脹不就更加嚴重嗎?中焦本來就虛弱,如果再用攻積的藥,元氣不就更加耗竭嗎?濕熱傷血的應該用調理血分的藥,如果過度地推蕩,血分不是更加受損嗎?津液枯竭導致口渴的,應該止瀉,如果只用滲利的藥,津液不是更加耗損嗎?還說要等到疼痛停止才能用補藥,卻不知道因為虛而引起的疼痛,越攻伐就會越虛弱,越虛弱就會越疼痛。這些都是因為沒有搞清楚根本原因,只看到有形的疾病,卻不考慮無形的元氣。」
所以,脈象微弱的可以補,形體消瘦、氣色虛弱的可以補,病後得痢疾的可以補,因為攻伐而病情加重的可以補。尤其重要的,是脾腎兩個臟器,如果是先拉肚子後得痢疾的,是脾把病邪傳到腎,屬於賊邪,很難治療;如果是先得痢疾後拉肚子的,是腎把病邪傳到脾,屬於微邪,容易治療。由此可知,病在脾的比較淺,病在腎的比較深。腎是胃的關口,沒有久病痢疾而腎不受損的,所以治療痢疾不知道補腎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凡是四君子湯、歸脾湯、十全大補湯、補中益氣湯,都是用來補脾虛的,都是很好的藥。如果病在火衰,土(脾胃)失去了母親的滋養,如果不用桂附來大補命門之火,來救助脾胃的母親,那麼飲食怎麼能進入體內,門戶(肛門)又怎麼能鞏固呢?肛門墜脹,有的是因為邪氣的壓迫而引起的,上完廁所後會稍微減輕,但是過一會又會加重;有的是因為虛滑引起的,上完廁所後不會減輕,是因為排泄後更加虛弱了。大便後仍然有墜脹感的,應該用甘草來緩和,用升麻來提升。
噤口痢,食物無法進入,吃到嘴裡就吐出來。有的是因為邪氣阻隔在上膈,火氣上衝引起的,可以用黃連、木香、桔梗、橘紅、茯苓、菖蒲等藥;有的是因為胃虛弱引起的嘔吐,可以用理中湯;有的是因為陽氣不足,宿食沒有消化,可以用理中湯加砂仁、木香、陳皮、豆蔻等藥;有的是因為肝氣引起的嘔吐,可以用木香、黃連、茱萸、青皮、芍藥等藥;有的是因為積聚的污穢在下,惡氣向上熏蒸引起的,可以用承氣湯,搭配石蓮磨成粉,用米湯調服。石蓮就是老蓮子,市面上賣的都是木蓮子,不能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