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0)

1. 滯下門

丹溪用人參、黃連,濃煎,加薑汁,細細呷之。但得一呷下咽便開。

不治症

下純血者死,如屋漏水者死,大孔如筒者死,唇若塗朱者死,發熱不休者死。色如魚腦、如豬肝半死半生,脈細、皮寒、氣少、前後泄痢、飲食不入,是謂五虛,死。惟用參附,十可救一。

喻嘉言曰:治瘧之法,當從少陽;治痢之表,法亦當從於少陽,蓋水穀之氣,由胃入腸,疾趨而下,始焉少陽生髮之氣不伸,繼焉少陽生髮之氣轉陷,故泛而求之陽明,不若專而求之少陽。俾蒼天清淨之氣,足以升舉,物產之味,自然變化精微,輸泄有度,而無下痢奔迫之苦矣。

況兩陽所藏之精液,既以下泄,尤不可更發其汗。在傷寒經禁,明有陽明禁汗之條,而《金匱》復申下痢發汗之禁,所以當從少陽半表之法,緩緩逆挽其下陷之清氣,俾身中行春夏之令。究竟亦是和法,其下陷之氣已舉矣。

凡先泄後痢者逆也,復通之而不已者虛也。脈微遲宜溫補。脈弦數為逆,主死。產後痢亦宜溫補。腹痛因肺金之氣鬱於大腸之間者,以苦梗發之,後用痢藥。肛門痛,熱留於下也。初病身熱,脈洪大,宜清之,黃芩芍藥湯。病久身冷自汗,宜溫之,理中湯。下血者,宜涼血活血,當歸、黃芩、桃仁之類。

風邪陷下者,宜升提之。濕熱傷血者,宜行濕清熱。下墜異常,積中有紫黑血,而且痛甚者,此為死血,用桃仁、滑石行之。血痢久不愈者,屬陽虛陰脫,用八珍湯加升舉之藥。甚有陣陣自下,手足厥冷,脈漸微縮,此為元氣欲絕,急灸氣海,用附子理中湯,稍遲無救。久痢血,脈沉弱,諸藥不效,十全大補加薑棗入蜜煎服。

治痢有標本先後:以腸胃論,大腸為標,胃為本;以經脈論,手足陽明為標,少陽相火為本。故胃受濕熱,水穀從少陽之火化,變為惡濁,傳入於大腸,不治少陽,但治陽明,無益也。少陽生髮之氣,傳入土中,因而下陷,不先以辛涼舉之,而以苦寒奪之,痢無止期矣。且病情有虛實,實者邪氣實,虛者正氣虛也。

七實三虛,攻邪為先;七虛三實,扶正為本。十分實邪,即為壯火食氣,無正可扶,急去其邪,以留其正;十分虛邪,即為奄奄一息,無實可攻,急補其正,聽邪自去可耳。

王節齋曰:痢是濕熱、食積,治者別五色以屬五臟,白者傷氣分,赤者傷血分,赤白相雜氣血俱傷,黃者食積。治法,泄腸胃之濕熱,開鬱結之氣,消化積滯,通風通用。其初只是下之,下後未愈,隨證調之。痢稍久者,不可下,胃虛故也。痢多屬熱,亦有虛與寒者。虛者宜補,寒者宜溫,年老人及虛弱者不宜下。

主方:黃芩、黃連、白芍(此三味痢疾必用之藥)、木香、枳殼、檳榔、炙甘草。

白話文:

滯下門

張景嶽用人參、黃連,煎得很濃,加薑汁,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下去。只要喝下一小口,就能通便。

不治之症

排出純粹的血液而死的;像屋頂漏水一樣不停瀉血而死的;肛門大洞像筒子一樣的;嘴唇像塗了朱砂一樣的;持續發燒不退的;面色像魚腦、豬肝一樣,半死不活的;脈搏細弱、皮膚冰冷、氣息微弱、腹瀉不止、飲食不進的,這五種情況稱為五虛,都會死亡。只有用人參和附子,十個病人中才能救活一個。

喻嘉言說:治療瘧疾的方法,應該從少陽入手;治療痢疾的方法,也應該從少陽入手。因為水穀之氣,從胃進入腸道,迅速向下運行,一開始少陽的生髮之氣不能舒展,接著少陽的生髮之氣反而下陷,所以泛泛地求治於陽明,不如專注地求治於少陽。這樣就能讓清淨之氣上升,食物的精華自然地精微變化,排泄有度,就不會有下痢奔迫的痛苦了。

況且,少陽、陽明二經所藏的精液,已經向下泄漏,更不能再發汗。傷寒論中明確禁止陽明經發汗,《金匱要略》也再次申明下痢時禁止發汗,所以應該從少陽半表的方法入手,緩緩地逆轉其下陷的清氣,使身體順應春夏之令。究其根本也是調理的方法,下陷之氣已經上升了。

凡是先腹瀉後痢疾的,是逆證;雖然通暢了但還是不好的,是虛證。脈搏微弱遲緩的,應該溫補;脈搏弦數的,是逆證,主死。產後痢疾也應該溫補。腹部疼痛是因為肺金之氣鬱結在大腸之間,應該用苦寒之藥疏通,之後再用治療痢疾的藥物。肛門疼痛,是熱邪滯留在下焦。初期發病身體發熱,脈搏洪大有力,應該清熱,使用黃芩芍藥湯;病程長身體冰冷自汗的,應該溫補,使用理中湯。下血的,應該涼血活血,使用當歸、黃芩、桃仁等藥物。

風邪下陷的,應該升提;濕熱傷血的,應該利濕清熱。下墜異常,積聚中有紫黑色的血,而且疼痛劇烈的,這是死血,用桃仁、滑石等藥物排出。血痢久治不愈的,屬於陽虛陰脫,用八珍湯加升舉之藥。如果出現陣陣下墜,手腳厥冷,脈搏逐漸微弱細小,這是元氣將絕,應該緊急灸刺氣海穴,使用附子理中湯,稍有延遲就無法救治。久痢下血,脈搏沉弱,各種藥物都不見效的,用十全大補湯加薑棗蜂蜜煎服。

治療痢疾要有標本先後之分:從腸胃論,大腸為標,胃為本;從經脈論,手足陽明為標,少陽相火為本。所以胃受濕熱,水穀之氣在少陽的火化作用下,變成惡濁之物,傳入大腸,不治療少陽,只治療陽明,是沒有好處的。少陽的生髮之氣,傳入土中,因而下陷,如果不先用辛涼之藥升舉,而用苦寒之藥奪邪,痢疾就沒有止期了。而且病情有虛實之分,實證是邪氣實,虛證是正氣虛。

七分實證三分虛證,應該先攻邪;七分虛證三分實證,應該先扶正。十分實證,也就是壯火食氣,沒有正氣可扶,應該趕快去除邪氣,以保存正氣;十分虛證,也就是奄奄一息,沒有邪氣可攻,應該趕快補充正氣,讓邪氣自行消退。

王節齋說:痢疾是濕熱、食積引起的,治療時應該根據顏色辨別五臟受損的情況:白色傷氣分,紅色傷血分,赤白相雜氣血俱傷,黃色是食積。治療方法是泄瀉腸胃的濕熱,疏通鬱結之氣,消化積滯,通利二便。開始的時候只是瀉下,瀉下後沒有痊癒,就根據症狀調整治療。痢疾時間較長的,不可以瀉下,因為胃已經虛弱了。痢疾大多屬於熱證,但也有些虛證和寒證。虛證應該補益,寒證應該溫暖,老年人和虛弱的人不宜瀉下。

主方:黃芩、黃連、白芍(這三味藥是治療痢疾必用的)、木香、枳殼、檳榔、炙甘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