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21)
卷三 (21)
1. 滯下門
若腹痛,加當歸、砂仁,再加木香、芍藥。
若後重,加滑石,再加枳殼、檳榔、白芍、生用條芩。
若白痢,加白朮、茯苓、滑石、陳皮。初欲下之,加大黃。兼食積,加山楂、枳實。
若紅痢,加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。初欲下之,加大黃。
若紅白相雜,加川芎,當歸、桃仁以理血,滑石、陳皮、蒼朮以理氣,有食積亦加山楂、枳實。
若白痢久,胃弱氣虛,或下後未愈,減芩、連、芍,加白朮、黃耆、茯苓、陳皮、砂仁,再加炙乾姜。
若紅痢久,胃氣弱血虛,或下後未愈,減芩、連,加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阿膠、陳皮、白朮。
若赤黑相雜,此濕勝也,小便赤澀短少,加木通、澤瀉、茯苓、山梔,以分利之。
若血痢,加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桃仁、槐花。久不愈,減芩、連、枳、檳,加阿膠、炒側柏葉、黑乾薑、白朮、陳皮。
若久利後重不去,此大腸墜下,去檳榔、枳殼,用條芩加升麻以提之。
若嘔吐食不得下,加石膏、陳皮、山梔,入薑汁,緩呷之,以泄胃口之熱。
如氣血虛而痢者,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芩、連、阿膠之類以補之,而痢自止。
若寒痢,用黃連、木香、酒芍、當歸、炙乾薑、砂仁、厚朴、肉桂之類。
若誤服濕熱之藥止澀之,雖積久亦宜用前法以下之,下後方調之。若下之未愈,又用前法調理而久不愈,此屬虛寒滑脫,宜用補寒,更加龍骨、赤石脂、粟殼、烏梅等收澀之藥。
張景岳曰:凡治痢疾,最當察虛實、辨寒熱。此泄痢中最大關係,而陰陽之診為尤急。如實症,必形氣強壯,脈息滑實,或素縱口腹,多脹滿堅痛,及年少新病,脾氣未損者,方可用治標之法,行之利之泄之。若虛症,形體薄弱,顏色青白,脈雖緊數而無力無神,脈見真弦,中虛似實;或素稟陽衰,素多痰積;或偶犯生冷,偶中雨水陰寒,總惟脾弱之輩,多有此症。
寒熱之辨:果熱則必畏熱而喜冷,不欲衣被,渴甚飲水,小便熱澀而痛,下純血鮮紅,脈滑實有力,形躁急多煩。若無此症而泄痢不止,必是虛寒。
至於陰陽之用,欲其相濟不欲其相賊,陽賊陰則為焦枯,陰賊陽則為寂滅。蓋陰常喜靜而惡動,陽常喜暖而惡寒。及其相賊,陰畏陽之亢,所以陰遇陽邪,非枯即槁;陽畏陰之毒,所以陽逢陰寇,不走即飛。凡諸病劇而有假真疑似者,即其症也,而尤於傷寒痢疾為最。
今之痢甚者,多見上下皆有熱證,而實非真熱,如煩則似熱非熱,躁則似狂非狂,懊憹不寧,莫可名狀,此非真熱之證也,蓋以精血敗傷,火中無水,而陰失其靜,故煩躁若此也。
又如飛於上則為口渴、喉瘡,或面紅身熱;走於下則孔熱、孔痛,便黃便血,此非實熱症也。蓋以水火相刑,陽為陰逐而火離其位,故飛走若此也。今人但見此等症,僉曰熱矣,而詎知煩躁之為陰虛,飛走之為陽虛耶?
白話文:
滯下門
腹痛:加當歸、砂仁,再加木香、芍藥。
下墜感:加滑石,再加枳殼、檳榔、白芍、生薑黃芩。
白痢:加白朮、茯苓、滑石、陳皮。初期想瀉下,加大黃。合併食積,加山楂、枳實。
紅痢:加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。初期想瀉下,加大黃。
紅白痢混合:加川芎、當歸、桃仁理血,滑石、陳皮、蒼朮理氣,有食積也加山楂、枳實。
慢性白痢,胃弱氣虛,或瀉下後未癒:減黃芩、黃連、芍藥,加白朮、黃耆、茯苓、陳皮、砂仁,再加炙甘草乾薑。
慢性紅痢,胃氣弱血虛,或瀉下後未癒:減黃芩、黃連,加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黃、阿膠、陳皮、白朮。
赤黑痢混合,濕邪盛,小便赤澀短少:加木通、澤瀉、茯苓、山梔子,以利尿通便。
血痢:加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、桃仁、槐花。久治不癒,減黃芩、黃連、枳殼、檳榔,加阿膠、炒側柏葉、黑乾薑、白朮、陳皮。
久瀉下墜感持續:此為大腸下垂,去檳榔、枳殼,用生薑黃芩加升麻以提氣。
嘔吐不能進食:加石膏、陳皮、山梔子,加入薑汁,緩慢服用,以瀉胃熱。
氣血虛弱而致痢疾: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黃芩、黃連、阿膠等補益,痢疾即可自愈。
寒痢:用黃連、木香、酒制芍藥、當歸、炙甘草乾薑、砂仁、厚朴、肉桂等。
誤服溫熱止瀉藥:即使積久,也宜用上述方法瀉下,瀉下後再調養。若瀉下後未癒,又用上述方法調理而久治不癒,屬虛寒滑脫,宜溫補,再加龍骨、赤石脂、粟殼、烏梅等收斂藥物。
張景岳說:治療痢疾,最重要的是觀察虛實、辨別寒熱。這是治療泄瀉痢疾最重要的事,而陰陽的診斷尤其重要。實證,必定形氣強壯,脈象滑實,或平素飲食無度,多腹脹堅痛,或年輕新發病,脾氣未受損者,方可用治標方法,瀉下通便。虛證,形體虛弱,面色青白,脈雖緊數而無力無神,脈象為真弦脈,虛證似實;或素體陽氣衰弱,素有痰積;或偶感寒涼,或受雨水陰寒,總之脾胃虛弱者,多見此症。
寒熱的辨別:若為熱證,必定畏熱喜冷,不願穿衣蓋被,口渴飲水,小便熱澀疼痛,下痢鮮紅的血,脈象滑實有力,形體躁急煩悶。若無這些症狀而泄瀉不止,必定是虛寒。
至於陰陽的運用,要使其相互調和,不要使其相互損害。陽勝則陰虛枯竭,陰勝則陽氣衰敗。一般來說,陰性喜歡靜止而厭惡運動,陽性喜歡溫暖而厭惡寒冷。當陰陽相剋時,陰畏陽亢,所以陰遇到陽邪,不是枯竭就是凋萎;陽畏陰毒,所以陽遇到陰邪,不是奔走就是消散。凡是病情嚴重而有真假疑似者,都要根據其症狀判斷,而尤其是在傷寒和痢疾上最為明顯。
現在痢疾很嚴重的人,大多見上下都有熱證,但並非真正的熱證,煩躁似熱而非熱,躁動似狂而非狂,懊惱不安,難以形容,這並不是真正的熱證,而是由於精血受損,陰液不足,陰氣失其靜止,所以煩躁不安。
又如熱邪上浮則口渴、喉嚨痛,或面紅身熱;熱邪下注則肛門灼熱疼痛,大便黃色帶血,這也不是實熱證。這是由於水火不相容,陽氣被陰邪逼迫,火氣離位,所以熱邪上浮下注。現在的人只看到這些症狀,就說是熱證,卻不知道煩躁是陰虛,上浮下注是陽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