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2)

1. 滯下門

且如肌表皆由熱症,本當惡熱,而反不捨衣被,或臍腹喜暖,宜熨宜按者,此外雖熱而內有寒也。

又如九竅皆有熱症,必喜冷飲,然口雖欲寒而腹畏之,或寒冷下咽,反增嘔惡腹疼,或噎塞不行,反生脹悶,或口苦雖有瘡痛而反欲熱湯,此則上下雖熱而中焦有寒也。此外有陽氣素弱,脈色少神等症,若再犯寒涼,必致飛者益飛,走者益走,欲孤陽之不滅,不可得也。

凡治此者,但能引火歸源,使丹田暖則火就燥,下元固則氣歸精,此陰陽顛倒之神理也。

凡泄痢腹痛,有實熱虛寒之辨。實熱或因食積、火邪,然多脹滿堅硬,痛而拒按,此屬停滯,微則行之,甚者逐之。火邪顯有內熱,清之利之。大都邪實於中者,必多氣逆,治法無論是食是火,皆當行氣為先。

虛寒者由寒氣之在臟,故腹痛也。蓋元氣不足於內,則雖無外受寒邪,而中氣不暖,即寒症也。泄痢不止,胃氣受傷,膏血切膚,安能不痛?此其為痛,乃因剝及腸臟而然。凡寒侵臟腑,及絡脈受傷,血動氣滯者,皆能為痛。但察其不實不堅,喜按熨胸腹,似飢而不欲食,胃脘作嘔,而多吞酸,無實熱等症,總屬虛寒。速宜溫養脾胃,不得再加消伐。

如痛之甚,少加木香以順其氣,或多加當歸以和其血,俟痛稍減,則當去此二味。蓋又恐木香之耗氣,當歸之滑腸也。蓋寒在下焦而作痛,必加吳茱萸。或痛不至甚,只以溫補脾腎為主,使脾胃安則痛自止。

泄痢之症,必多口渴,當審其有火無火。若火盛熏脾爍胃,津液耗竭,好飲冰水,多而不厭,隨飲隨消者,此熱渴,治宜涼也。若雖飲水而不至甚多,或時喜涼,復不喜涼,此即寒聚於中,而無根之火浮載於上,不宜涼也。於喜熱喜涼,即可辨其寒熱。似渴者干也,非渴也。

口雖干而不欲湯飲,則尤非熱症。蓋水泄於下,必津涸於上,故不免於渴。渴而欲飲,正以內水不足,欲得外水以相濟也,詎必皆因於火乎?且氣為水母。其有氣虛不能生水者,必補其母;土為水生,其有脾虛不能約水者,必強其主,而渴止矣。使能不治其渴。而治其所以渴,何渴病之有?

凡痢小水必多不利,其寒熱虛實,大宜詳察。若暴注之泄,清濁不分,水穀並歸於大腸,其不利者暫也。若非其熱,則或以中寒而逼陽於下,或泄痢亡陰而水虧色變,或下焦陽氣不暖而水無以化,或妄用滲利而涕逼汁乾者,俱有之。但察其三焦無火,則雖黃雖澀,縱皆亡陰亡液之症,速當培補真陰,是為良法。

凡裡急後重,病在廣腸下肛,其病本則在脾胃,凡熱痢、寒痢、虛痢皆有之,不得盡以為熱也。蓋中焦有熱,則熱邪下迫;中焦有寒,則寒邪下迫;脾胃氣虛,則氣陷下迫。欲治此者,當散其所因,以治脾胃之本,則無有不愈,然病在廣腸,已非食積,而所留者,惟下陷之氣,氣本無形,故雖欲出而實無所出,是皆氣之使然耳。河間謂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,是固然矣。

白話文:

滯下門

如果皮膚表面都呈現熱症,本該怕熱,卻反而不肯脫衣蓋被,或者肚臍腹部喜歡溫暖,適合熨貼按壓的,這些雖然表面是熱症,但內在卻有寒邪。

又比如九竅都出現熱症,必然喜歡喝冷飲,然而口雖想喝冷,但腹部卻害怕冷,或者冰冷的東西下咽,反而加重嘔吐腹痛,或者噎塞不通,反而產生脹悶,或者口苦雖然有瘡痛卻反而想喝熱湯,這就是上下雖熱,但中焦卻有寒邪。此外,如果陽氣本來就虛弱,脈色神氣不足,如果再受寒涼侵襲,必然導致病情加重,想要讓孤獨的陽氣不滅絕,是不可能的。

治療這種情況,只要能引導火氣歸於根本,讓丹田溫暖,那麼火氣就會乾燥,下元穩固,氣血就會歸於精氣,這就是陰陽顛倒的神奇道理。

凡是泄瀉痢疾腹痛,有實熱和虛寒之分。實熱可能是因為飲食積滯、火邪入侵,通常會腹部脹滿堅硬,疼痛拒按,這屬於停滯,輕微的可以使其運行,嚴重的就需要驅逐。火邪明顯有內熱,就應該清熱利濕。總之,邪氣實滯於中的,必然氣機逆亂,治療方法無論是食積還是火邪,都應該先理氣。

虛寒是由於寒邪侵犯臟腑,所以腹痛。因為元氣不足,即使沒有外受寒邪,但中氣不溫暖,就是寒症。泄瀉不止,胃氣受損,膏血受損,怎麼能不痛呢?這種疼痛,是因為寒邪侵犯腸胃而引起的。凡是寒邪侵犯臟腑,以及絡脈受損,氣血瘀滯的,都能引起疼痛。但是觀察到腹部不堅硬,喜歡按壓熨貼腹部,似飢而不願進食,胃脘部噁心,多吞口水,沒有實熱等症狀,總體屬於虛寒。應該迅速溫養脾胃,不能再服用消食的藥物。

如果疼痛很厲害,可以少加些木香來順氣,或者多加些當歸來和血,等到疼痛減輕後,就應該去掉這兩種藥物。因為擔心木香耗氣,當歸滑腸。如果是寒邪在下焦而引起疼痛,就必須加入吳茱萸。如果疼痛不是很厲害,只要溫補脾腎為主,使脾胃平和,疼痛自然就會停止。

泄瀉痢疾的症狀,必然口渴,應該仔細判斷是否有火邪。如果火盛熏烤脾胃,津液耗竭,喜歡喝冰水,喝很多也不厭倦,喝了就消化的,這是熱渴,治療應該用寒涼之物。如果喝水也不是很多,或者一會兒喜歡涼,一會兒不喜歡涼,這就是寒邪聚集於內,而無根的火邪浮於表面,不宜用寒涼之物。從喜熱喜涼就能分辨寒熱。好像口渴卻不是真的渴,這就不是熱症。因為水液下泄,必然津液耗竭於上,所以難免口渴。渴而想喝水,是因為體內水液不足,想要從體外補充水液來調節,怎麼能都歸咎於火邪呢?而且氣是水的根本。如果氣虛不能生水,就必須補益氣的根本;土生水,如果脾虛不能約束水液,就必須增強脾的功能,這樣口渴就會停止。如果能夠不治療口渴,而治療口渴的原因,那還有什麼口渴的疾病呢?

凡是裡急後重,病位在腸道下端肛門附近,其病的根本在於脾胃,無論是熱痢、寒痢、虛痢都有這種情況,不能都認為是熱證。因為中焦有熱,則熱邪下迫;中焦有寒,則寒邪下迫;脾胃氣虛,則氣陷下迫。想要治療這種情況,就應該散除其致病原因,從根本上治療脾胃,就沒有不好的。然而疾病在直腸,已經不是飲食積滯,而停留的是下陷的氣,氣本無形,所以雖然想排出卻沒有東西排出,都是氣機的影響。河間學派認為行血則膿血自行痊癒,調氣則裡急後重自行消除,這是正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