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23)
卷三 (23)
1. 滯下門
然調氣之法,如氣熱者涼之,寒者溫之,虛者補之,陷者舉之,皆調也,必使氣和,乃為調氣。若但以木香、檳榔、當歸、大黃行血散氣之屬,謂之調和,不知此所以行散者,皆中焦之氣,氣既下陷,而復行之散之,則氣必更陷,其能愈乎?
痛有大孔痛者,脾胃不和,水穀之氣失其正化,而濁惡難堪之味出之孔道,此痛之不能免也,又若火因泄陷,陽為陰逐,則胃中陽氣並逼於下,無從解散,此腫之所由生也。故寒痢、熱痢皆為腫痛,痢多則痛多,痢少則痛少,痛與不痛,亦由氣之陷與不陷耳。治此者,但治其痢,則痛腫自散。
凡積聚之辯,果以飲食之滯,或積聚成塊,或脹滿硬痛,不化不行,乃謂之積,所當逐也。至於膿垢,非糟粕之屬,實附腸著臟之脂膏,皆精血之屬也,無論瘦人、肥人,皆有此脂。今之患此者,必以五內受傷,脂膏不固,故曰剝而下。若臟氣稍強,則隨去隨生。若臟氣剝削殆盡,或以久泄久痢,但見血水及屋漏者,此敗竭極危之候也,惟安之固之,猶恐不及,況攻之逐之,用苦寒以滑之利之乎?
凡痢絕血鮮紅者多熱症,以火性急速,迫而下也。紫紅白者少熱症,以陰凝血敗,損而然也。絕白者無熱症,以臟寒氣薄,滑而然也。然有以無紅而亦因熱者,此亦暴注之類,而非之痢之謂也。有以紅紫雖多而不可言熱者,此以陰絡受傷,而非暴注之比也。黃深而穢臭者,此有熱症。
若淺黃色淡不甚臭,或兼腥餿氣者,此即不化之類,皆寒症也。黑而膿厚大臭者,此焦色也,多有火症。若青黑而臭薄者,此肝腎腐敗之色也。凡痢之見血者,無非陰絡受傷,或寒或熱,但傷絡脈,則無不見血,故不可必認為熱,當以脈色形氣兼而察之,庶不誤耳。
凡痢有發熱者,似乎屬火,然實熱之證,反未必發熱。惟痢傷精血,陰虛水虧者,多為熱症。或虛中有火,脈見有力,惟保其陰。若脈本無力,全屬虛火,宜壯水補陰,六味、八味。若陰虛格陽為外熱,則胃關煎、右歸飲。
一噤口不食,最危急之候。丹溪以胃口熱甚用黃連、人參治之,不知噤口不皆實熱,而虛寒者居多。果火鬱胃中,臟腑必多熾熱,脈見洪數。若察其胃口無脹滿、火邪,但見其有出無入,臟氣不能容受。
一由脾胃之弱,或嘔惡、惡聞食臭,或肌不能食,此以中焦不運,責在脾也,一由腎氣之弱,命門不暖,則大腸不固,小腸不化,而胃氣不能行,此以下焦失守,化源無主,責在腎也。欲健中焦,非參、朮、薑、草之屬不可。欲實下焦,非熟地、附子、吳茱萸、肉桂之屬不可。
脾腎強而食自入,其理甚明矣。
白話文:
滯下門
調整氣機的方法,例如氣熱則用寒涼之法,氣寒則用溫熱之法,氣虛則用補益之法,氣陷則用升提之法,這些都是調整氣機的方法,必須使氣機調和,才能算是調整氣機。如果只是單用木香、檳榔、當歸、大黃等行血散氣的藥物,就認為是調和氣機,那就錯了。因為這些藥物行散的都是中焦的氣,氣機已經下陷,再用這些藥物行散,氣機反而會更加下陷,這樣怎麼可能治好呢?
腹痛,尤其是肛門疼痛,是因為脾胃不和,水穀精微不能正常運化,濁惡之氣從肛門排出,所以疼痛難以忍受。另外,如果因為氣機下陷,陽氣被陰氣所迫,陽氣下注,無法散開,就會導致腫脹。因此,寒痢、熱痢都會引起腫痛,痢疾越嚴重,疼痛就越厲害;痢疾越輕,疼痛就越輕微。疼痛與否,都取決於氣機是否下陷。治療這種情況,只要治好痢疾,腫痛自然就會消散。
凡是積聚的病症,如果是因為飲食停滯,形成積聚成塊,或脹滿堅硬疼痛,不能消化吸收,不能排出,這就叫做積聚,需要把它排出體外。至於膿垢,並不是食物殘渣,而是附著在腸道和臟器上的脂膏,屬於精血的一部分,無論是瘦人還是肥人,都有這種脂膏。現在患有這種病的人,一定是五臟受損,脂膏不能固守,所以才會脫落排出。如果臟腑之氣稍微強盛一些,那麼排出多少,就會再生多少。但如果臟腑之氣已經損耗殆盡,或因長期泄瀉、痢疾,只見血水,如同屋頂漏水一樣,這就屬於非常危急的症狀了,應該著力於安護、鞏固,恐怕還來不及,更何況要攻伐、驅逐,用苦寒的藥物去滑利呢?
痢疾排出鮮紅色的血,大多是熱證,因為火性急躁,迫使血液下注。血色紫紅或白色,是少熱證,因為陰寒凝滯,血液損傷。血色潔白,則無熱證,因為臟腑寒冷,氣血虛弱,血液滑利而下。但有些情況下,即使沒有紅色血液,也可能是熱證,這是暴注出血,並不是痢疾。有些情況下,雖然出血量多,顏色紫紅,卻不能說是熱證,這是因為陰絡受損,而不是暴注。糞便黃色深沉,氣味惡臭,這是熱證。
如果顏色是淺黃色,氣味淡而不甚臭,或者伴有腥餿味,這是食物不消化,屬於寒證。顏色黑色,膿液濃稠,氣味惡臭,這是焦灼的顏色,多為熱證。如果顏色青黑,氣味淡薄,這是肝腎腐敗的徵象。凡是痢疾見血,都是陰絡受損,可能是寒證,也可能是熱證,只要傷到絡脈,就會見血,所以不能一概認為是熱證,應該從脈象、顏色、形狀、氣息等方面綜合觀察,才能避免誤診。
凡是痢疾伴有發熱的,似乎是屬於熱證,但是實際上是熱證的,反而不一定發熱。只有痢疾傷及精血,陰虛津虧的,多為熱證。或者虛中有火,脈象有力,就要保護陰氣。如果脈象無力,完全是虛火,就要滋陰補陽,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、八味地黃丸等藥物。如果陰虛導致陽氣外洩,出現外熱,則可以使用胃關煎、右歸飲等藥物。
患者拒食,這是最危急的症狀。丹溪先生認為胃口熱甚,用黃連、人參治療,但他沒有注意到,拒食並不都是實熱證,虛寒證居多。如果真是胃中火邪鬱結,臟腑就會熾熱,脈象會洪數。如果觀察到胃口沒有脹滿、火邪,只是有出無入,臟腑之氣不能容受食物,
一種情況是因為脾胃虛弱,出現嘔吐、惡心、聞到食物就惡心,或肌肉無力,不能進食,這是因為中焦運化失常,責任在脾;另一種情況是因為腎氣虛弱,命門火衰,則大腸不固,小腸運化失常,胃氣不能運行,這是因為下焦失守,化源無主,責任在腎。想要健運中焦,非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柴胡等藥不可。想要溫補下焦,非熟地黃、附子、吳茱萸、肉桂等藥不可。
脾腎功能強盛,就能正常進食,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