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24)
卷三 (24)
1. 吐瀉門(霍亂、水泄、脾瀉、腎瀉)
張子和曰:風、濕、暍三氣,合而成霍亂吐瀉轉筋,風應厥陰肝木,濕應太陰脾土也。又曰:厥陰所至,為脅痛嘔泄;少陽所至,為嘔湧;太陽所至,為中滿霍亂吐下;太陰所至,為濡化也。轉筋者,風主肝,肝主筋,風急甚,故轉筋也。吐者暍也,火主心,心主炎上;故嘔吐也。
泄注者,土主濕,脾濕下注,故泄注也。脾濕,土氣為風木所克,土化不行矣。亢無雨,火盛過極,上怒發焉,甚則雷霆驟雨,大水橫流,山崩岸落,詎非太陰怒發之象耶?故人病心腹滿脹、腸鳴,而為數便,甚則心痛脅脹,嘔吐霍亂,厥發則注下,跗腫身重。啟元子謂以上病症,皆脾濕所生,是矣。
王海藏曰:夫嘔吐而利者,霍亂也。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。邪在上焦者,則吐而不利;邪在下焦者,則利而不吐;邪在中焦,既吐且利。以飲食不節,冷熱不調,清濁相干,陰陽乖隔,遂成霍亂。揮霍撩亂,重也;吐利而已,輕也。風濕暍外至,生冷硬內生,內外合而為病。
六淫所傷,各有先後;飲食所滯,各有多少;內外傳變,各有輕重。以經脈臟腑,隨所應見治之。吐利止後,見外症者,只作外傷治之。
薛立齋曰:泄瀉,米食所傷,用六君子加穀芽;麵食所傷,加麥芽;肉食所傷,加山楂。若兼寒熱作嘔,乃肝木侮脾土,用六君子加柴胡、生薑。兼嘔吐腹痛,手足厥冷,乃寒水侮土,六君加薑、桂;不應,用錢氏益黃散。若元氣下陷,發熱作渴,肢體倦怠,用補中益氣湯。
若泄瀉色黃,乃脾土之真色,用六君加木香、薑、桂。若瀉在五更,清晨飲食少思,乃脾腎虛弱,五更服四神丸,日間用白朮散;如不應,或愈而復作,或飲食少思,急用八味丸補命門火,以生脾土為善。
朱丹溪曰:泄瀉有濕、火、氣虛、痰積,食積。濕用四苓散加蒼朮,甚者蒼白二術同加,燥濕並滲泄。火用四苓散加木香、黃芩,伐火邪。痰積宜豁之,用海粉、青黛、黃芩、神麯,糊丸服之。在上者用吐提。在下陷者宜升提之,用升麻、防風。氣虛用人參、白朮、炒芍藥、升麻。
食積二陳湯加澤瀉、蒼朮、白朮、山楂、神麯、芎藭,或吞保和丸。瀉水者仍用五苓散。久病大腸氣泄,用熟地半兩,炒白芍、知母各三錢,升麻、乾薑各二錢,炙甘草一錢,為末,粥丸服之。仍用艾炷於百會穴灸三壯。脾瀉當補脾氣,健運後常用炒白朮四兩,炒神麯三兩,炒芍藥三兩半,冬月及春初用肉豆蔻代之,或散或湯,作餅子尤佳。脾泄已久,大腸不禁,此脾已脫,宜急澀之,以赤石脂、肉豆蔻、乾薑。
戴元禮曰:凡瀉水腹不痛者,是濕。飲食入胃不住,或完穀不化,是氣虛。腹痛泄水,腸鳴,痛一陣瀉一陣,是火。或時瀉,或時不瀉,或多或少,是痰積。腹痛,甚而瀉,瀉後痛減者,是食積。
白話文:
張子和說:風、濕、暑熱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,就會形成霍亂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抽筋的症狀。風邪對應的是厥陰肝木,濕邪對應的是太陰脾土。他又說:厥陰經脈所到的地方,會引起脅肋疼痛、嘔吐、腹瀉;少陽經脈所到的地方,會引起嘔吐不止;太陽經脈所到的地方,會引起腹部脹滿、霍亂吐瀉;太陰經脈所到的地方,會引起消化功能失常。抽筋是因為風邪侵犯肝臟,而肝臟主管筋,風邪太急就會導致抽筋。嘔吐是因為暑熱,暑熱對應的是心,心主導熱氣向上,所以會嘔吐。
腹瀉是因為土氣主濕,脾臟的濕氣下注,所以會腹瀉。脾臟濕氣重,是因土氣被風木所克制,導致土的運化功能失常。就像天氣乾旱無雨,火氣太盛,到了極點就會向上發怒,嚴重的話就像雷雨交加、洪水泛濫、山崩地裂一樣,難道不是太陰脾土發怒的表現嗎?所以人生病出現心腹脹滿、腸鳴、頻繁腹瀉,嚴重時會心痛、脅肋脹痛、嘔吐霍亂,甚至出現昏厥和腹瀉不止、腳踝腫脹、身體沉重等症狀。啟元子認為以上這些病症都是脾濕引起的,這是正確的。
王海藏說:又吐又瀉就是霍亂。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。邪氣在上焦就會只吐不瀉;邪氣在下焦就會只瀉不吐;邪氣在中焦就會既吐又瀉。因為飲食不節制、冷熱不注意、清濁不分、陰陽失調,就會形成霍亂。如果病情來勢洶湧,就屬於嚴重的霍亂;如果只是單純的吐瀉,就屬於輕微的霍亂。風濕暑熱是外來的邪氣,生冷堅硬的食物是內在的原因,內外因素結合就會導致疾病。
六淫邪氣侵犯人體,各有先後順序;飲食停滯在體內,各有程度輕重;內外病變傳播,各有輕重緩急。應該根據經脈臟腑所出現的症狀來進行治療。吐瀉停止後,如果出現外在症狀,就按照外感來治療。
薛立齋說:腹瀉是因為米飯吃多了,用六君子湯加上穀芽;麵食吃多了,就加上麥芽;肉類吃多了,就加上山楂。如果兼有寒熱和嘔吐,是肝木克制脾土,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、生薑。如果兼有嘔吐腹痛、手腳冰涼,是寒水侵犯脾土,用六君子湯加上生薑、肉桂,如果沒有效果,就用錢氏益黃散。如果元氣下陷,出現發熱、口渴、四肢倦怠,就用補中益氣湯。
如果腹瀉的顏色是黃色的,這是脾土的本色,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、生薑、肉桂。如果在五更時分腹瀉,早上又沒有食慾,這是脾腎虛弱,在五更時分服用四神丸,白天服用白朮散;如果沒有效果,或者剛好又復發,或者沒有食慾,就要趕緊用八味丸來補充命門的火,以促進脾土的功能。
朱丹溪說:腹瀉有濕、火、氣虛、痰積、食積等幾種原因。濕邪引起的腹瀉用四苓散加上蒼朮,嚴重的話就蒼朮和白朮一起用,達到燥濕利水的功效。火邪引起的腹瀉用四苓散加上木香、黃芩,達到清除火邪的功效。痰積引起的腹瀉宜化痰,用海粉、青黛、黃芩、神麯,做成丸藥服用。病在上部的可以用催吐的方法,在下陷的可以用升提的方法,用升麻、防風。氣虛引起的腹瀉,用人參、白朮、炒芍藥、升麻。
食積引起的腹瀉,用二陳湯加上澤瀉、蒼朮、白朮、山楂、神麯、川芎,或者服用保和丸。腹瀉像水一樣的,仍然用五苓散。久病導致大腸氣泄,用熟地黃半兩,炒白芍、知母各三錢,升麻、乾薑各二錢,炙甘草一錢,磨成粉,用粥送服。再用艾條在百會穴灸三次。脾虛引起的腹瀉,應該補脾氣,讓脾運化功能恢復正常。常用炒白朮四兩,炒神麯三兩,炒芍藥三兩半,冬天和早春用肉豆蔻代替,可以做成散劑或湯劑,做成餅子效果更好。脾虛腹瀉已久,大腸控制不住,這是脾氣已經脫失,要趕緊收澀止瀉,用赤石脂、肉豆蔻、乾薑。
戴元禮說:腹瀉像水,肚子不痛的,是濕氣引起的。吃進去的食物還沒消化就排出,或者是食物沒有消化就排出的,是氣虛引起的。肚子痛,腹瀉像水,腸鳴,痛一陣瀉一陣的,是火引起的。時而腹瀉,時而不瀉,或者多或者少,是痰積引起的。肚子痛,很痛然後腹瀉,腹瀉後疼痛減輕的,是食積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