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25)
卷三 (25)
1. 吐瀉門(霍亂、水泄、脾瀉、腎瀉)
王節齋曰:凡泄瀉病,誤用參、耆等甘溫之藥,則病不能愈,而成變為黃癉,蓋瀉屬濕,甘溫之藥能生濕熱,故反助病邪,久則濕熱甚,而為癉矣。惟用苦溫、苦寒之藥以治之則愈,若寒瀉濕熱,苦溫除濕寒也。泄止後脾胃虛弱,方可參、耆之藥以補之。
趙養葵曰:瀉痢,東垣著脾胃之論,其間治脾泄之症,庶無餘蘊矣,特未及乎腎泄也。仲景云:下利不止,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,理中者,理中焦也。此利在下焦,當以理下焦法,則愈矣。昔趙以德云:聞先師言泄瀉之症,其類多端,得於六淫、五邪、飲食所傷之外,復有雜合之邪,似難執法而治。
乃見先師治氣暴脫而虛,頓瀉不知人,口眼俱閉,呼吸甚微,凡欲絕者,灸氣海,飲人參膏十餘斤而愈。治積痰在肺,致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,湧出上焦之痰,則肺氣不降,而大腸之虛自復矣。治憂思太過,脾氣結而不能升舉,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,開其鬱結,補其脾胃,使穀氣升發也。治陰虛而不能司禁固之權者,峻補其腎而愈也。
凡此之類甚多,先生治之,圓機活法,無他,熟在《內經》耳。經曰:腎主大小便。又曰:腎司開闔。又曰:腎開竅於二陰。腎既虛衰,則命門之火熄而水獨治,故每天五更天明時,正亥子水旺之刻,故特甚也。惟八味丸以補其陽,則腎中之水火既濟,而開闔之權得宜。況命門之火旺,火能生土,而脾亦強矣。
古方有椒附丸、五味子散,皆治腎泄之神方,不可不考也。
秦越人《難經》有大瘕泄者,即腎泄也。注云: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。世人不知,誤為滯下,治之禍不旋踵,此是腎虛之症。
褚氏精血論中雲:精已耗而復竭之,則大小便牽痛,愈痛則愈便,愈便則愈痛,須以補中益氣湯倍升麻送四神丸,又以八味丸料加五味子、茱萸、補骨脂、肉豆蔻,多服乃愈。此等症候,以利藥致損元氣,肢體腫脹而斃者,不可枚舉。
方約之曰:久泄腸胃虛脫,止澀之劑不得已而用之,又用藥不可太苦太甘,太苦則傷脾,太甘則生濕。惟當以淡劑利竅為最,以滲濕燥脾為主。症雖分濕、火、虛、寒、痰、食六者之殊,而三虛不可不察。三虛者,脾虛、腎虛、肝虛也。脾虛飲食所傷也,腎虛色欲所傷也,肝虛忿怒所傷也。
飲食傷脾,不能運化;色欲傷腎,不能閉藏;忿怒傷肝,木邪剋土,皆令泄瀉。
又嘗論之:瀉泄、痢、瘧,同乎一治,多由暑月脾胃氣虛,飲食傷損所致。才傷便作,則為泄瀉;停積既久,則為瘧痢。而瘧與痢又有分別:飲食為痰,充乎胸脅,則為瘧疾;飲食為積,膠乎腸胃,則為痢症。古人謂無痰不成瘧,無積不成痢,有以哉。
工海藏曰:吐瀉轉筋,身熱脈長,陽明本病也,宜和中,四君、平胃、建中選用。自汗脈浮者,四君加桂。脅下痛,脈弦者,建中加木瓜柴胡湯,平胃加木瓜亦可。如吐瀉後大便不通,胃中實痛,四君加大黃主之。如腹中痛,體重,脈沉細,四君加芍藥、高良薑。四肢拘急,脈沉遲,屬少陰,四君加薑、附、厚朴。四肢厥冷,微緩,屬厥陰,建中加附子、當歸。
白話文:
吐瀉門(霍亂、水泄、脾瀉、腎瀉)
凡是腹瀉疾病,錯誤使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的藥物,病情不僅無法痊癒,還會轉變成黃疸。這是因為腹瀉屬於濕邪,甘溫藥物會滋生濕熱,反而助長病邪,時間久了濕熱加重,就會變成黃疸。只有使用苦溫、苦寒的藥物治療才能痊癒,寒瀉能去除濕熱,苦溫能去除濕寒。腹瀉停止後,脾胃虛弱了,才可以服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來補益。
瀉痢方面,東垣先生論述了脾胃的相關理論,其中關於脾瀉的治療,已經相當完善,只是沒有提到腎瀉。張仲景說:「下痢不止,可以用理中湯治療,療效甚佳。」理中湯是治療中焦的,如果腹瀉在下焦,就應該用治療下焦的方法,這樣就能痊癒。以前趙以德說:聽老師講過,腹瀉的種類很多,除了六淫、五邪、飲食傷損之外,還有邪氣混合的情況,似乎很難掌握方法來治療。
我曾見老師治療氣血暴脫、虛弱,突然腹瀉得人事不省,口眼緊閉,呼吸微弱,幾乎要死的人,用灸法灸氣海穴,服用人參膏十幾斤而痊癒。治療肺部積痰導致大腸氣虛的人,先將上焦的痰液排出,使肺氣下降,大腸虛弱的症狀自然就會恢復。治療憂思過度,導致脾氣鬱結不能上升,下降到下焦而引起腹瀉的人,先疏通鬱結,再補益脾胃,使穀氣上升。治療陰虛導致不能控制、約束的,則峻補腎氣而痊癒。
這些治療方法很多,老師治療時,運用圓融機巧的方法,沒有別的訣竅,都在《內經》之中。經書說:「腎主大小便。」又說:「腎司開闔。」又說:「腎開竅於二陰。」腎臟如果虛衰,則命門之火熄滅,而水氣獨盛,尤其是在每天凌晨五點天明時,正是亥子時水氣最旺的時候,症狀會特別嚴重。只有服用八味丸來補益腎陽,才能使腎臟的水火平衡,開闔功能恢復正常。況且命門之火旺盛,火能生土,脾臟也會因此而強壯。
古方有椒附丸、五味子散,都是治療腎瀉的良方,不可不參考。
秦越人《難經》中提到大瘕瀉,就是腎瀉。注解說:裡急後重,多次想大便卻不能排出,陰莖疼痛。世人不知道,誤認為是腸胃滯塞,治療後禍害很快就會發生,這是腎虛的症狀。
褚氏《精血論》中說:精氣耗竭,則大小便疼痛,疼痛越厲害,就越想排便,排便越多,疼痛越厲害,必須服用補中益氣湯,加倍的升麻,再服用四神丸,又服用八味丸的藥材,再加入五味子、茱萸、補骨脂、肉豆蔻,服用大量藥物才能痊癒。像這種症狀,因為服用瀉藥而損傷元氣,導致肢體腫脹而死亡的人,數不勝數。
方約之說:久瀉導致腸胃虛脫,止瀉的藥物不得已才使用,而且用藥不能過苦過甘,太苦傷脾,太甘生濕。應該用淡藥利竅為最好,以滲濕燥脾為主。雖然症狀可以分為濕、火、虛、寒、痰、食六種不同,但是三虛不可不察。三虛指的是脾虛、腎虛、肝虛。脾虛是由飲食傷損引起的,腎虛是由房事過度引起的,肝虛是由憤怒引起的。
飲食傷脾,不能運化;色欲傷腎,不能閉藏;憤怒傷肝,木邪克土,都會導致腹瀉。
我又曾經論述過:瀉泄、痢疾、瘧疾,治療方法相同,大多是因為暑天脾胃氣虛,飲食傷損造成的。剛受損傷就發病,就是泄瀉;停積很久,就變成瘧疾或痢疾。而瘧疾和痢疾又有區別:飲食導致痰濁,充斥胸脅,就是瘧疾;飲食導致積滯,黏附在腸胃,就是痢疾。古人說「無痰不成瘧,無積不成痢」,是有道理的。
工海藏說:吐瀉、轉筋、身熱、脈長,是陽明經的本病,應該和中,可以用四君子湯、平胃散、建中湯等藥方。自汗脈浮,用四君子湯加桂枝。脅下疼痛,脈弦,用建中湯加木瓜柴胡湯,或平胃散加木瓜也可以。如果吐瀉後大便不通,胃中脹痛,用四君子湯加大黃。如果腹部疼痛,身體沉重,脈沉細,用四君子湯加芍藥、高良薑。四肢拘急,脈沉遲,屬於少陰經,用四君子湯加生薑、附子、厚朴。四肢厥冷,脈微緩,屬於厥陰經,用建中湯加附子、當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