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17)
卷三 (17)
1. 痰飲門
經又云:有治本而得者,有治標而得者。此之謂也。
戴元禮曰:凡人忽患胸、背、手、足、頭,項、腰、胯痛不可忍,連筋骨,牽引吊痛,坐臥不安,走易不定,俗醫不曉,謂之走㾏,用風藥及針灸,非也。以藥貼,亦非也。或頭痛不可舉,或神思昏倦多睡,或飲食無味,痰唾稠黏,夜間喉中如鋸聲,多流涎唾,手足重墜痹冷,脈不通,誤認為癱瘓,亦非也。乃是痰飲頑涎伏在心膈上下,變為此疾。
張子和曰:留飲之證,不過蓄水而已。然其得之,由來有五:肝憤鬱而不得伸則乘脾,脾氣不化,故為留飲。肝主慮,久慮而不決,則飲食不行。脾主思,久思而不已則脾結,故亦為留飲。因勞役遠行,乘困飲水,脾胃力衰,因而嗜臥,不能布散於脈,亦為留飲。飲酒過多,腸胃已滿,又復增之,脬經不及滲泄,久久如斯,亦為留飲。
隆暑津液焦涸,喜飲寒水,本欲止渴,乘快過多,逸而不勤,亦為留飲。人病飲者,不能出此五者之外。然水者陰物也,積水則生濕,停酒則發燥,久則成痰。在左脅者同肥氣,在右脅者同息賁,上入肺則多嗽,下入大腸則為泄,入腎則為湧水,濯濯如囊漿,上下無所不之,故在太陽則為支飲,皆由氣逆而得之。故濕在上者,目黃面浮。
在下者,股膝腫厥;在中者,支滿痞膈。痰逆在陽不去者,久則化氣。在陰不去者,久則成形。今代劉河間,依仲景十棗湯,制三花神佑丸,而加大黃、牽牛。新得之痰,下三五十丸,氣流飲去。在上可以瓜蒂散通之,下以禹功丸去之,然後以痰劑流其餘蘊。復未盡者,可以苦葶藶、杏仁、桑皮、椒目等逐水之藥,伏水皆去矣。
夫黃連、黃柏可以清上燥濕,黃耆、茯苓可以補下滲濕,二者可以收後,不可以先驅。治病有先後,邪未去時,慎不可補耳。
戴院使曰:有飲癖積成塊,在腹脅之間,類積聚,用破塊藥多不效,此當行其飲,宜導痰湯。何以知其為飲?其人先曾病瘥,口吐涎沫、清水,或素來多痰者是也。又多飲人結成酒癖,腹脅積塊,脹急疼痛,或全身腫滿,肌黃少食,宜十味大七氣湯,紅花酒煎服。
王中暘曰:一切無痰不嗽不噦者,世人莫知為痰。又見之於脈,有蝦游、雀啄、代止之形,亦時有痰氣關格者。若非諳練揚歷,未免依經斷病,而貽笑大方。蓋痰凝氣滯,關格不通,其脈固有不可動者。
有兩三路亂動,時有時無者,或尺寸一有一無者,有關脈絕滑不見者,或時動而大小不常者,有平居之人忽然而然者,有素稟痰病不時而然者,有僵仆暴中而然者,非皆死脈也,實因乎痰而然。
然痰之為症,方書散入雜症,是以大小七氣湯、治中、二陳、半夏茯苓湯,細辛、白朮、薄荷、石膏、白礬、皂角、南星、貝母、常山,以至青州白丸子、壽星散,利種消酒化氣、去風寬膈、止惡諸方,皆顯仁藏,用於其間。古人治痰,莫不在斯。
白話文:
痰飲門
古籍記載,治病有治本和治標兩種方法。
戴元禮說:有些人突然患上胸、背、手、腳、頭、頸、腰、胯部劇烈疼痛,疼痛連及筋骨,牽引、吊著似的痛,坐臥不安,走路也站不穩,庸醫不了解,稱之為「走聻」,用治療風寒的藥物或針灸治療都是錯誤的,貼藥膏也不對。有的頭痛得抬不起頭,有的神志昏沉倦怠嗜睡,有的飲食無味,痰涎稠厚粘膩,夜裡喉嚨裡像鋸子磨擦的聲音,口水流得多,手腳沉重麻木冰冷,脈搏不通,誤認為是癱瘓,也錯了。其實是痰飲頑固的涎液停留在心膈上下,導致了這種疾病。
張子和說:留飲的症狀,不過是體內積水而已。但是導致留飲的原因有五:肝氣鬱結不得舒展而影響脾臟,脾氣不能運化,就會形成留飲;肝主慮,過度憂慮而不能決斷,就會影響飲食的消化吸收;脾主思,過度思慮而不停止,就會造成脾臟功能紊亂,也會形成留飲;因勞累或長途旅行,疲憊時飲水過多,脾胃功能減弱,因而嗜睡,不能將水分布散到經脈中,也會形成留飲;飲酒過度,腸胃已經飽滿,又繼續飲酒,膀胱經脈不能及時排泄,長期如此,也會形成留飲。隆暑季節津液耗損,喜歡喝冷水,本想止渴,卻喝得太多太快,又缺乏運動,也會形成留飲。人體因為積飲而生病,其原因逃不出這五種。然而,水是陰性的物質,積水則會產生濕邪,積酒則會導致燥熱,時間久了就會化成痰。痰停留在左脅下則類似肥氣,停留在右脅下則類似息賁;痰向上進入肺部則咳嗽多;向下進入大腸則腹瀉;進入腎臟則會出現水腫,像囊袋裡的漿液一樣,到處流竄;停留在太陽經脈則為支飲,都是因為氣逆所致。因此,濕邪在上則目黃面浮;濕邪在下則股膝腫脹;濕邪在中間則胸悶痞塞。痰邪逆於陽經不去,時間久了就會化為氣;痰邪逆於陰經不去,時間久了就會凝結成形。現代的劉河間先生,根據仲景的十棗湯,製作了三花神佑丸,並增加了大黃、牽牛子。對於新發生的痰飲,服用三四十丸,就能使氣機通暢,飲邪消除。痰邪在上可以用瓜蒂散通利,痰邪在下可以用禹功丸治療,然後再用化痰藥物消除其餘的痰飲。如果還沒有完全消除,可以用苦葶藶、杏仁、桑皮、椒目等利水藥物,就能將積水全部排出。
黃連、黃柏可以清熱燥濕,黃耆、茯苓可以補益脾腎滲濕,這兩種藥物可以後用,不能先用。治療疾病有先後順序,邪氣還沒有去除時,就不要輕易使用補益藥物。
戴院使說:有些人有飲癖,積久而成塊狀,位於腹部脅肋之間,類似積聚,使用破塊藥物多數無效,這就應該行氣利水,宜用導痰湯。怎麼知道這是積飲?病人以前曾患病痊癒,口吐涎沫、清水,或素來痰多的就是這種情況。又多飲酒的人結成酒癖,腹脅積塊,脹滿疼痛,或全身腫脹,皮膚發黃,少食,宜用十味大柴胡湯,用紅花酒煎服。
王中暘說:一切無痰不咳嗽不呃逆的疾病,世人都不明白是痰飲引起的。從脈象上看,有蝦游、雀啄、代止等脈象,也時常有痰氣阻滯的現象。如果不精通脈象診斷,難免依據經脈來診斷疾病,而貽笑大方。因為痰凝氣滯,經脈不通,脈象當然會有異常表現。
脈象可能出現兩三條脈絡亂跳,時有時無;或寸口脈有時出現有時不出現;或關脈絕滑細弱;或脈象有時跳動,大小不一;或平素健康的人突然出現這種情況;或素體有痰飲病,時常發作;或突然昏倒而發病。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死脈,都是因為痰飲所致。
然而,痰飲的症狀,在醫書中散見於各種雜病,因此大小柴胡湯、治中湯、二陳湯、半夏茯苓湯、細辛、白朮、薄荷、石膏、白礬、皂角、南星、貝母、常山,以及青州白丸子、壽星散、利水消酒化氣、去風寬膈、止呃逆等諸方,都包含了化痰的藥物。古代治療痰飲的方法,都在這些藥物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