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16)
卷三 (16)
1. 痰飲門
若風邪氣滯,痰蘊於胸中者,宜用南星、枳殼、白附子、天麻、殭蠶、牙皂之類。若因肺經風熱而生痰者,宜用金沸草散。若因風火相搏,肝經風熱熾盛而生痰者,宜用牛黃抱龍丸,或牛黃清心丸。若因肝經血燥而生痰者,宜用柴胡梔子散。若因中氣虛弱,不能運化而生痰者,宜用六君、柴胡、鉤藤。
李士材曰:五痰五飲症各不同,至於脾、肺二家之痰,尤不可混。脾為濕土,喜溫而惡寒潤,故二朮、星、夏為要藥;肺為燥金,喜涼潤而惡溫燥,故二母、二冬、地黃、桔梗為要藥。二者易治,鮮不危困。每見世俗惡半夏之燥,喜貝母之潤,若是脾痰,則土氣益傷,飲食忽減矣。
即使肺痰,毋過於涼潤以傷中州,稍用脾藥以生肺金,方為善治。故曰:不理脾胃,非其治也。
王中暘曰:古今醫方,痰論已嘗喻及。顧外淫之病,當祖仲景專科。若七情之方,雖有多門,原其本標,半因痰病,蓋亦有因病而生痰者也。故痰之為病,不出六經。醫書以脾為中州,合胃為表裡,胃為水穀之海,其氣熏蒸,上朝肺為華蓋,主司皮毛,周流內外,充潤百骸,氤氳為榮衛之氣,合會為津液不源。隨經變化,在肝名津,在肺名液,在心名血,在腎為精,在胃為涎。
元和純粹,穀氣相資,升降無窮。髓、腦、涕、唾、精、津、氣、血、液,同出一源,而隨機應感,故凝之則為敗痰。夫痰者,濕類也,屬足太陰濕土所司,故腫滿至極則必浮,在方則有理氣消腫之藥。故不言痰也。肺為貯痰之器,痰實鬱勃而濕熱化,化屬乎少陰君火所司,在方則有除熱清劑,故不言痰也。
火盛金衰,木無以制,屬足厥陰風木所司,風性飄蕩,動靜不常,干犯諸經,在方則有一百二十種風,故不言痰也。痰乃敗精結實之形,窒礙朝會隧道,氣不流暢,在方則有七十二般氣,故不言痰也。津既為痰,不復合氣,氤氳停留肺胃之間,自為惡物,其冷如冰。積之日久,或咳不咳,或喘不喘,或嘔噦涎沫,或不吐痰,或面青唇黑,四肢厥逆,或惡風,或惡寒,或頭疼身痛,或多汗如雨,或即無汗。本因肺氣,狀若傷寒,屬足太陽寒水所司,在方則合分治法,故不言痰也。
或因志不遂,憂思鬱結,或因驚伏痰,或因伏痰怔忡,如畏人捕,拂勃至甚,火氣上炎;性好誇大;語言錯謬,狂亂悲笑,逾垣上屋,邪陽獨盛,膂力過人,屬少陽相火所司,在方則有寧志鎮心之劑,故不言痰也。中風者,涎痰浮凝,津不潤下,大便燥澀。
有伏痰者,肺氣不治,開合失常,衣食辛熱,或天氣抑蒸,內外交爍而壅,或沖冒風寒,則毛竅驟開,肺壅痰塞,甚至皮毛枯竭皺燥,並屬陽明燥金所司,在方則各方證類,故不言痰也。蓋因痰而致病者,先治其痰,後調余病;因病而致痰者,先調其病,後逐其痰。其有敗痰既下,諸症悉除。
白話文:
痰飲門
若風邪導致氣滯,痰液停留在胸中,可用南星、枳殼、白附子、天麻、殭蠶、牙皂等藥物。若因肺經風熱而產生痰液,可用金沸草散。若因風火交戰,肝經風熱盛而產生痰液,可用牛黃抱龍丸或牛黃清心丸。若因肝經血燥而產生痰液,可用柴胡梔子散。若因中氣虛弱,無法運化水濕而產生痰液,可用六君子湯、柴胡、鉤藤等藥物。
李士材說:五種痰飲的症狀各不相同,尤其脾、肺兩經的痰飲更不能混淆。脾屬濕土,喜溫惡寒濕,所以二朮(白朮、蒼朮)、半夏、厚樸是重要的藥物;肺屬燥金,喜涼潤惡溫燥,所以二母(款冬花、紫菀)、二冬(冬瓜仁、麥冬)、地黃、桔梗是重要的藥物。這兩種痰飲都比較容易治療,很少會危及生命。但常見到世人厭惡半夏的燥性,喜歡貝母的潤性,如果是脾痰,這樣會更傷脾土之氣,導致食慾下降。
即使是肺痰,也不可過度使用涼潤之藥而傷及脾胃,應稍用一些健脾的藥物來滋養肺金,才是好的治療方法。所以說:不調理脾胃,就不是好的治療方法。
王中暘說:古今醫方,關於痰的論述已經很多了。至於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,應該遵循仲景的專科療法。至於七情所致的疾病,雖然有很多種治療方法,但追溯其根本原因,大多與痰病有關,也有因病而生痰的情況。所以痰的病機,都離不開六經的範疇。醫書中認為脾為中州,與胃相表裡,胃是水穀的倉庫,其氣向上熏蒸,到達肺部(華蓋),肺主司皮毛,氣血運行於內外,滋潤全身,形成榮衛之氣,化生津液。 津液隨著經絡運行變化,在肝稱之為津,在肺稱之液,在心稱之為血,在腎稱之為精,在胃稱之為涎。
如果元氣充足,穀氣滋養,升降正常,則髓、腦、涕、唾、精、津、氣、血、液等都來源於同一個源頭,但會因為外界的刺激而發生變化,凝聚則形成敗痰。痰屬於濕邪,屬於足太陰脾經所主管,所以腫脹到極點就會浮腫,治療時就會用到理氣消腫的藥物,所以不單單說痰。肺是貯藏痰液的器官,痰液積聚,濕熱化生,屬於少陰腎經君火所主管,治療時就會用到清熱的藥物,所以不單單說痰。
火盛金衰,肝木不能制約,屬於足厥陰肝經所主管,風性飄忽不定,影響各個經絡,治療時就會用到治療各種風證的藥物,所以不單單說痰。痰是精氣敗壞凝結而成的,阻塞了經絡通道,氣機不暢,治療時就會用到理氣的藥物,所以不單單說痰。津液變成痰後,不再與氣相合,停留在肺胃之間,成為有害之物,其冷如冰。久積日久,可能咳嗽或不咳嗽,可能喘息或不喘息,可能嘔吐涎沫,或不吐痰,可能面色青黑、嘴唇發黑,四肢厥冷,可能惡風,可能惡寒,可能頭痛身痛,可能大汗淋漓,也可能沒有汗。其本源在於肺氣受損,症狀類似傷寒,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寒水所主管,治療時則會根據不同的證型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所以不單單說痰。
也可能是因為志向受挫,憂思鬱結,或是因驚嚇而導致痰飲,或是伏痰導致心悸,如同害怕被人追捕,情緒激動到極點,火氣上炎;性情誇張;言語錯亂,狂笑不止,甚至翻牆上屋,邪陽獨盛,膂力過人,屬於少陽膽經相火所主管,治療時就會用到寧心安神的藥物,所以不單單說痰。中風患者,涎痰停滯,津液不能下降,大便乾燥。
有伏痰者,肺氣失調,呼吸異常,飲食辛辣,或天氣悶熱,內外夾攻而壅塞,或受風寒侵襲,則毛孔驟然張開,肺部痰液阻塞,甚至皮毛枯燥萎縮,都屬於陽明大腸經燥金所主管,治療時則根據不同的證型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,所以不單單說痰。總之,因痰而致病者,先治其痰,然後再調治其他疾病;因病而致痰者,先調治其病,然後再化痰。如果敗痰排出體外,各類症狀就會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