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5)

1. 痰飲門

氣虛有痰者,加人參、白朮。脾虛者,宜補中益氣以運痰。下陷加白朮、白芍、神麯,兼用升麻提起。內傷挾痰,加參、耆、白朮之類,薑汁傳送,或加竹瀝尤妙。食積痰,加神麯、山楂、麥芽、炒黃連、枳實以消之。甚者必用攻之,宜丸藥。兼血虛者,用補血藥送下。中焦有痰者,食積也。

胃氣亦賴所養,若攻之,盡則虛矣。老痰用海石、半夏、栝蔞仁、香附、連翹之類。五倍子佐他藥,大治頑痰,宜丸藥。喉中有物,咯不出,咽不下者,此痰結也。用藥化之,加鹹味軟堅之類,宜栝蔞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、香附,少佐朴硝、薑汁,蜜化噙服。脈澀者,卒難開,痰在膈上,必用吐法。

膠固稠黏者,脈浮者,痰在經絡間者,必用吐,吐中有發散之義。凡用吐,升提其氣便吐,如防風、川芎、桔梗、芽茶、生薑、韭汁之類,或瓜蒂散。凡吐,用布緊勒肚,於不通風處。痰在腸胃可下,枳實、甘遂、巴豆、大黃、芒硝之類,凡痰用利藥過多,腸胃易虛,則痰易生而多。痰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除。

痰在皮裡膜外,非薑汁、竹瀝不可及。在四肢,非竹瀝不開。在經絡中,亦用竹瀝,必佐以薑汁、韭汁。膈間有痰,或顛狂,或健忘,或風痰,俱用竹瀝,與荊汁同功。氣虛少食,用竹瀝。氣實能食,用荊瀝。凡人身上中下有塊,是痰也,問其平日好食何物,吐下後方用藥。

凡人頭面頸頰身中有痰核,不痛不紅,不作膿者,皆痰疰也,宜隨處用藥消之。滾痰丸功瀉腸胃痰積,及小兒食積痰,急驚痰盛者,最為要藥,常令合備,但量人虛實用之。

薛立齋曰,痰者脾胃之津液,或為飲食所傷,或因七精六淫所擾,故氣壅而痰聚。諺云肥人多痰,而在瘦人亦有之者,何也?蓋脾統血,行氣之經,氣血俱盛,何痰之有?皆由過思與飲食所傷,損其經絡,脾血既虛,胃氣獨盛,是以濕因氣化,故多痰也。遊行周身,無所不至,痰氣既盛,客必勝主,或奪於脾之大絡之氣,則倏然仆地者,此痰厥也。

升於肺者則喘急咳嗽,迷於心則怔忡恍惚,走於肝則眩運不仁、脅肋脹滿,關於腎不咯而多痰唾,留於胃脘則嘔泄而作寒熱,注於胸則咽嗝不利、眉稜骨痛,入於腸則轆轆有聲,散則有聲,聚則不利。竊謂若脾氣虛不能消濕,宜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半夏。若脾氣虛弱,濕熱所致,宜用東垣清燥湯。

若因胃氣虛弱,寒痰凝結,宜用人參理中湯。若因脾胃虛寒,而痰凝滯者,宜理中化痰丸。若因脾虛而痰滯氣逆者,宜用六君子加木香。若因脾胃虛弱而肝木乘侮,宜六君子加柴胡,頭痛宜用白朮半夏天麻湯。若因脾胃虛弱,寒邪所乘以致頭痛,宜用附子細辛湯。《脈訣》云熱則生風,故云風自火出。

白話文:

痰飲門

氣虛伴有痰症者,需加入人參、白朮。脾虛者,應服用補中益氣的藥物來運化痰濕。若痰濕下陷,則需添加白朮、白芍、神麴,並配合升麻來提升陽氣。內傷伴有痰症,則需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,用薑汁送服,或加入竹瀝效果更佳。因飲食積滯而引起的痰症,需加入神麴、山楂、麥芽、炒黃連、枳實等藥物來消導。症狀嚴重者,必須使用攻邪的藥物,宜製成丸劑服用。若同時伴有血虛,則需服用補血藥物送服其他藥物。中焦有痰,大多是因為飲食積滯。

胃氣也需要精心調養,若過度攻邪,耗傷胃氣則會導致虛弱。治療陳舊痰飲,可以使用海石、半夏、栝蔞仁、香附、連翹等藥物。五倍子可輔助其他藥物,治療頑固性痰飲,宜製成丸劑服用。喉嚨有異物,咳不出也咽不下的,這是痰飲凝結。需服用藥物化痰,加入鹹味軟堅的藥物,例如栝蔞、海石、桔梗、連翹、香附,少量添加朴硝、薑汁,用蜂蜜調和後含服。脈象澀滯者,很難疏通,痰飲停滯在膈上,必須使用催吐的方法。

痰飲膠固稠黏,脈象浮者,或痰飲停滯在經絡之間者,必須使用催吐的方法,催吐同時具有發散的功效。凡是使用催吐法,都應先提升陽氣後再催吐,例如使用防風、川芎、桔梗、芽茶、生薑、韭汁等,或使用瓜蒂散。凡是催吐,都應用布緊勒腹部,在不通風的地方進行。痰飲停滯在腸胃,可用枳實、甘遂、巴豆、大黃、芒硝等藥物瀉下。凡是使用利痰藥物過多,容易導致腸胃虛弱,反而更容易產生痰飲。痰飲停滯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去除。

痰飲停滯在皮裡膜外,非薑汁、竹瀝不能到達。痰飲停滯在四肢,非竹瀝不能疏通。痰飲停滯在經絡中,也需使用竹瀝,並需配合薑汁、韭汁。膈間有痰飲,或出現癲狂、健忘,或風痰,都需使用竹瀝,其功效與荊汁相同。氣虛少食者,宜用竹瀝;氣實能食者,宜用荊瀝。凡是人體上下出現腫塊,都是痰飲,需詢問患者平日飲食習慣,催吐瀉下後再用藥。

凡是人體頭面頸頰身體出現痰核,不痛不紅,不化膿的,都是痰飲凝結,應根據位置用藥消散。滾痰丸具有瀉下腸胃痰飲積滯的功效,對於小兒食積痰飲、急驚痰盛者,是重要的藥物,應常備,但需根據患者虛實情況用藥。

薛立齋說:痰飲是脾胃津液的病變,可能是飲食所傷,也可能是七情六慾所擾,導致氣機阻滯而痰飲聚積。俗話說肥胖者多痰,但瘦人也有痰飲,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脾主運化水濕,行氣血,氣血都旺盛,怎麼會有痰呢?都是因為思慮過度和飲食不節,損傷了經絡,脾血虛弱,胃氣獨盛,因此濕氣因氣化失調而產生痰飲。痰飲遊走全身,無處不到,痰氣旺盛,邪氣必勝正氣,或奪取脾臟經絡之氣,就會突然仆地,這就是痰厥。

痰飲上升到肺部則會出現喘促咳嗽,迷亂心神則會出現心悸恍惚,阻塞肝臟則會出現頭暈目眩、肢體麻木、脅肋脹滿,阻塞腎臟則會出現不咳嗽但痰涎增多的症狀,停滯在胃脘則會出現嘔吐洩瀉和寒熱交替,停滯在胸部則會出現咽喉梗塞、眉稜骨疼痛,停滯在腸道則會出現腸鳴音亢進,痰飲散布則有聲音,痰飲聚積則不暢通。我認為,如果脾氣虛弱不能化濕,應服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半夏;如果脾氣虛弱,濕熱內蘊,應服用東垣清燥湯;如果因胃氣虛弱,寒痰凝滯,應服用人參理中湯;如果因脾胃虛寒,痰飲凝滯,應服用理中化痰丸;如果因脾虛痰滯氣逆,應服用六君子湯加木香;如果因脾胃虛弱而肝木乘脾,應服用六君子湯加柴胡,頭痛者宜服用白朮半夏天麻湯;如果因脾胃虛弱,寒邪侵襲導致頭痛,應服用附子細辛湯。《脈訣》說:「熱則生風」,所以說風是由於火邪而生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