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4)

1. 痰飲門

王節齋曰:痰者病也。人之一身,氣血清順則津液流通,何痰之有?惟夫氣血濁逆,則津液不清,熏蒸成聚,而變為痰焉。痰之本水也,原於腎;痰之動濕也,主於脾。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,所以實脾燥濕,治其標也。然以之而治濕痰、寒痰、痰飲、痰涎,則固是矣。

若夫痰因火上,肺金不清,咳嗽時作,及老痰、郁痰,結成黏塊,凝滯喉間,吐咯難出,此等之痰,皆因火邪上炎,熏於上焦,肺氣被郁,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,為火熏蒸,凝濁鬱結而成,歲月積久,根深蒂固,故名老痰、郁痰。而其原則火邪也,病在上焦心肺之分,咽喉之間,非中焦脾胃濕痰、冷痰、痰飲、痰涎之比也。故湯藥難治,亦非半夏、茯苓、蒼朮、枳實、南星等藥所能治也。

惟開鬱降火,清潤肺金,而消化凝結之痰,緩以治之,庶可取效;天冬、黃芩、海粉、栝蔞仁、桔梗、香附、連翹。青黛、芒硝、橘紅。大率飲酒之人,酒氣上升為火,肺與胃脘皆受火邪,故鬱滯而成,此天冬、黃芩瀉肺火也,海粉、芒硝咸以軟堅也,栝蔞潤肺除痰,香附開鬱降氣,連翹開結降火,青黛解鬱火,故皆不用辛燥之藥。

痰屬濕熱,乃津液所化,因風寒濕熱之感,或七情飲食所傷,以致氣逆液濁,變為痰飲。或吐咯不出,或凝滯胸膈,或留聚腸胃,或流注經絡、四肢,隨氣升降,遍身上下,無處不到。其為病也,為喘,為咳,為噁心、嘔吐,為痞膈壅塞、關格異病,為泄,為眩運,為嘈雜、怔忡、驚悸,為顛狂,為寒熱,為腫痛。或胸間轆轆有聲,或背心一點常如冰冷,或四肢麻癢不仁,皆痰所致。

百病中多有兼痰者,世所不知也。痰有新久輕重之殊,新而輕者,形氣清白稀薄,氣味亦淡;久而重者,黃濁稠黏凝結,咳之難出,漸成惡味,酸辣鹹苦,甚至帶血而出。治法:痰生於脾胃,實脾燥濕。又隨氣而升,宜順氣為先,分導次之,又氣升屬火,順氣在於降火,熱痰則清之,濕痰則燥之,風痰則散之,郁痰則開之,頑痰則軟之,食積痰則消之,在上者吐之,在中者下之。又中氣虛者,宜固中氣以運痰。

若攻之太重,則胃氣虛而痰愈盛矣。主方用二陳湯,總治一身之痰。如要下行加引下藥,上行加引上藥。濕痰多飲,如身體倦怠之類,加蒼朮,白朮。寒痰痞塞胸中,加半夏,甚者加麻黃、細辛、烏頭之類。痰厥頭痛,亦加半夏。風厥加南星、枳殼、白附子、天麻、殭蠶、豬牙皂角之類。

氣虛者則更加竹瀝,氣實加荊瀝,俱用薑汁。熱痰加黃芩、黃連,痰因火盛逆上,降火為先,加白朮、黃芩、石膏、黃連之類。眩運嘈雜,火動其痰也,亦加山梔、黃連、黃芩。血虛有痰者,加天冬、知母、栝蔞,香附、竹瀝、薑汁。帶血者,更加黃芩、白芍、桑皮。血滯不行,中焦有飲者,取竹瀝,加薑、韭自然汁。

白話文:

王節齋說:所謂的「痰」是一種病態。人如果體內氣血運行順暢,津液就能正常流通,哪裡會有痰呢?只有在氣血混濁逆亂時,津液才會變得不清澈,聚集在一起,經過蒸發凝聚而形成痰。痰的本質是水,源於腎臟;痰的產生與濕氣有關,主要與脾臟的功能有關。古人使用二陳湯來治療各種痰症,主要是為了健脾、燥濕,從而治療痰的標象。這個方法對於治療濕痰、寒痰、痰飲、痰涎等確實有效。

但是,如果痰是因火氣上炎、肺部清肅功能失常引起的,就會導致咳嗽頻繁,或是形成老痰、鬱痰,這些痰會凝結成黏稠的塊狀,阻塞在喉嚨之間,難以咳出。這種痰是火邪向上侵擾,熏灼上焦,導致肺氣鬱滯,使得津液隨著氣往上升時,被火邪蒸發,凝結成混濁的痰。經過長時間的積累,就會根深蒂固,因此被稱為老痰、鬱痰。這類痰的根本原因是火邪,病位在上焦的心肺之間、咽喉部位,和中焦脾胃引起的濕痰、冷痰、痰飲、痰涎不同。因此,用一般的湯藥難以治療,也不是半夏、茯苓、蒼朮、枳實、南星等藥物可以解決的。

治療這種痰的原則是開鬱降火,清潤肺金,緩慢地消化凝結的痰,才能有效。可使用的藥物包括天冬、黃芩、海粉、瓜蔞仁、桔梗、香附、連翹、青黛、芒硝、橘紅等。一般來說,飲酒的人,酒氣上升化為火,肺和胃部都會受到火邪的影響,因此產生鬱滯而形成痰。天冬和黃芩可以瀉肺火;海粉和芒硝有軟化堅硬痰塊的作用;瓜蔞可以潤肺、祛痰;香附可以開解鬱氣、降氣;連翹可以開散鬱結、降火;青黛可以解除鬱火。這些藥物都不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。

痰的形成多屬於濕熱,是津液變化而來。可能是因為感受風寒濕熱的侵襲,或是受到情緒、飲食的影響,導致氣機逆亂,津液混濁,進而形成痰飲。這些痰飲可能吐不出來,可能凝結在胸膈,可能停留在腸胃,也可能流注於經絡、四肢,隨著氣機升降而遍布全身。它引起的疾病可能包括氣喘、咳嗽、噁心、嘔吐、胸悶、食道梗阻等,也可能導致腹瀉、頭暈、心煩、心悸、驚慌、精神失常、發冷發熱、腫痛等。有的會感到胸腔內有聲響,有的背部某處會常常覺得冰冷,有的則會四肢麻木、發癢,這些都是痰引起的。

很多疾病都可能伴隨有痰,但世人常常不了解。痰有新舊、輕重的差別。新痰比較輕,呈現清白稀薄的狀態,氣味也比較淡;而舊痰比較重,呈現黃濁稠黏的狀態,難以咳出,且逐漸產生異味,酸、辣、鹹、苦都有可能,甚至會帶血。治療痰的原則是:痰生於脾胃,因此要健脾燥濕;痰又會隨著氣上升,所以要順氣為先,然後再考慮疏導;氣升屬火,因此順氣的關鍵在於降火。熱痰要清熱,濕痰要燥濕,風痰要疏散,鬱痰要開解,頑痰要軟化,食積痰要消除。痰在上部的要催吐,在中部的要通下。如果中氣虛弱,則要固護中氣以運化痰。

如果攻伐過於猛烈,反而會導致胃氣虛弱,痰液更加旺盛。主要的治療方劑是二陳湯,可以治療全身的痰。如果需要藥性下行,可以加入引導下行的藥物;需要藥性上行,可以加入引導上行的藥物。濕痰伴隨多飲、身體疲倦等情況,可以加入蒼朮、白朮;寒痰阻塞胸中,可以加入半夏,嚴重者可以加入麻黃、細辛、烏頭等藥物。因痰引起的厥證頭痛,也可以加入半夏。風邪引起的厥證,可以加入南星、枳殼、白附子、天麻、殭蠶、豬牙皂角等藥物。

氣虛者可以加入竹瀝,氣實者可以加入荊瀝,都要用薑汁。熱痰可以加入黃芩、黃連;因火盛導致痰氣上逆者,要先降火,可以加入白朮、黃芩、石膏、黃連等藥物。頭暈、心煩等症狀,是因火動痰所致,也可以加入山梔、黃連、黃芩。血虛有痰者,可以加入天冬、知母、瓜蔞、香附、竹瀝、薑汁。痰中帶血者,可以加入黃芩、白芍、桑皮。血瘀停滯,中焦有飲者,可以使用竹瀝,加入薑汁、韭菜自然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