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17)
卷五 (17)
1. 內傷陰虛發熱證
《治法綱》曰:內傷發熱,則從內自汗出,六脈微弱,或右手氣口大三倍於人迎,按之無力,渾身痠軟或痛,倦於言,動怠惰,屬內傷元氣虛,宜補中益氣湯加減。發熱甚於午後,遺滑,或咳嗽有紅,皮毛枯槁,屬陰虛,熱久則變為骨蒸勞極,治法如勞瘵條下。又有傷食發熱,惡寒頭痛,嘔惡,胸中飽悶而痛脹,右寸關俱緊而滑,左脈弦急,屬內傷飲食,外感風寒之熱,先宜解散,後消導和中。又有發熱晝重夜輕,口中無味,陽虛也;午後發熱,夜半則止,陰虛也。
陽虛責之胃,陰虛則之腎。蓋飢飽傷胃,房勞傷腎。以藥論之,甘溫補氣,甘寒滋陰。若氣血兩虛,只補其氣,陽旺生陰也。
東垣曰:晝則發熱,夜則安靜,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。夜則發熱,晝則安靜,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,名曰熱入血室。晝則發熱煩躁,夜亦發熱煩躁,是重陽無陰也,當亟瀉其陽,峻補其陰。
王冰曰:病熱而脈安,按之不鼓,乃寒盛格陽而致之,非熱也。形症是寒,按之脈氣鼓擊於手下者,此為熱盛拒陰,非寒也。
趙養葵曰:病熱作渴,飲冷便閉,此屬實熱,人皆知之。或惡寒發熱,引衣蜷臥,四肢逆冷,大便清利,此屬真寒,人亦易知。至於煩擾狂越,不欲近衣,欲坐臥泥水中,此屬假熱之證。甚者煩極發躁,渴飲不絕,舌如芒刺,兩唇燥裂,面如塗朱,身如焚燎,足心如烙,吐痰如湧,喘急,大便閉結,小便淋瀝,三部脈洪大而無倫。當是時也,卻似承氣症,承氣入口即斃;卻似白虎症,白虎下咽即亡。
若用二丸,緩不濟事。急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,內肉桂一兩,以水煎五六碗,冰冷與飲,諸證自退。翌日必畏寒脈沉,是無火也,當補其陽,急以附子八味丸料,煎服自愈。此證與脈氣俱變其常,而不以常法治之者也。若有產後及大失血後,陰血暴傷,必大發熱,亦名陰虛發熱,若以涼藥正治,立斃。
正所謂象白虎證,服白虎必死。須用獨參湯,或當歸補血湯,使無形生出,此陽生陰長之妙。或問:氣虛、血虛均是內傷,何以辨之?曰:陰虛者面必赤,無根之火戴於上也。若陽症,火入於內,面必不赤。其口渴者,腎水乾枯,引水自救也。但口雖渴而舌必滑,脈雖數而尺必無力,甚者尺雖洪數,而按之不鼓,此為辨耳。
戴復庵云:服涼藥而脈數者火鬱,宜升補。
王節齋曰:世間發熱。類傷寒者數種,治各不同,外感、內傷乃大關鍵。張仲景論傷寒、傷風,此外感也。風寒自表入里,故宜發表,以解散之,此麻、桂二方之義也。以其感於冬春寒冷,藥用辛熱勝寒。若時非寒令,則藥當變矣。如春溫之月,則藥當以辛涼;夏暑之月,則藥當以甘苦寒。
故云:傷寒不即病,至春變溫,至夏變熱。而其治法,必因時而有異也。又有一種冬溫之病,謂之非其時而有其氣,冬寒也而反病溫。此天時不正,陽氣反泄,用藥不可溫熱。又有一種時行寒疫,卻在溫暖之時,而寒反為病。此亦天時不正,陰氣反逆,用藥不可寒涼。又有一種天行溫疫熱病,多發於春夏之交,沿門闔境相同。
白話文:
內傷陰虛發熱證
《治法綱要》說:因內傷引起的發熱,會從體內自己出汗,六脈會變得微弱無力,或者右手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以上,按下去感覺無力。全身會感到痠軟或疼痛,不想說話,身體疲憊懶得動,這是因為內傷導致元氣虛弱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加減治療。如果發熱在午後更嚴重,有遺精、滑精的現象,或者咳嗽帶血絲,皮膚乾燥枯槁,就屬於陰虛,發熱久了就會變成骨蒸勞熱,治療方法要參考勞瘵的相關內容。
另外,還有一種因為吃太多東西導致發熱的狀況,會怕冷、頭痛、想吐、胸口悶脹疼痛,右手的寸關脈都會變得緊繃而滑數,左脈則會弦急,這是因為內傷飲食,又加上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,應該先用發散的藥物來解表,然後再用消食導滯的藥物來調和腸胃。
還有一種發熱是白天嚴重晚上輕微,並且口中無味,這是陽虛;如果發熱是午後嚴重,到了半夜就停止,這是陰虛。
陽虛的病因通常是胃不好,陰虛的病因通常是腎不好。因為吃太飽或太餓會傷胃,性生活過度會傷腎。從用藥來說,甘溫的藥物可以補氣,甘寒的藥物可以滋陰。如果氣血兩虛,只要補氣就好,因為陽氣旺盛了,陰氣自然也會跟著生長出來。
李東垣說:白天發熱,晚上就安靜,這是因為陽氣在陽分旺盛的緣故。晚上發熱,白天就安靜,這是因為陽氣下陷到陰分的緣故,這叫做熱入血室。如果白天發熱煩躁,晚上也發熱煩躁,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沒有陰氣來制衡,應該趕快瀉去過盛的陽氣,並大力滋補陰氣。
王冰說:發熱但是脈象平和,按下去感覺無力,這其實是寒氣過盛而把陽氣逼到體表的現象,並不是真的發熱。如果身體表現是寒冷的,但是按脈卻感覺脈氣搏動有力,這其實是熱邪太盛而拒絕陰氣,並不是真的寒冷。
趙養葵說:發熱而且口渴,喝了冷水卻便秘,這屬於實熱,大家都知道。如果發熱時會怕冷,想把自己縮起來,四肢冰冷,大便清稀,這屬於真寒,大家也容易分辨。至於那些煩躁不安、胡言亂語,不喜歡穿衣服,想坐在泥水裡的人,這是假熱的表現。嚴重一點的會極度煩躁,口渴一直喝水,舌頭像有芒刺,嘴唇乾燥裂開,臉色像塗了紅漆,身體像在燃燒,腳心像被烙鐵燙過,吐出來的痰像湧泉一樣,呼吸急促,大便不通,小便淋漓不盡,三部的脈象都洪大無比。這時候看起來很像承氣湯證,但如果吃了承氣湯會立刻死亡;看起來很像白虎湯證,但如果吃了白虎湯也會立刻死亡。
如果用這兩種藥,效果太慢也來不及。應該趕緊用加減八味丸的藥材一斤,其中肉桂一兩,用水煎成五六碗,放涼了給他喝,各種症狀就會自己消退。第二天一定會怕冷而且脈沉,這表示體內沒有火,應該補陽,趕快用附子八味丸的藥材煎服就會痊癒。這種情況下的症狀和脈象都跟平常不同,不能用一般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有產後或者大失血之後,陰血突然受到損傷,一定會發高燒,這也叫做陰虛發熱,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,會立刻死亡。
這就是所謂看起來像白虎湯證,如果吃了白虎湯一定會死。必須要用獨參湯或當歸補血湯,讓無形的氣血生長出來,這是陽氣生長而陰氣跟著增長的奧妙。有人問:氣虛和血虛都是內傷,要怎麼分辨呢?回答說:陰虛的人臉色一定會發紅,這是因為虛火向上浮越的緣故。如果是陽虛,火在體內,臉色一定不會發紅。口渴是因為腎水枯竭,身體自己想要喝水來補救。但是即使口渴,舌頭一定會滑潤,即使脈搏跳得快,尺脈也一定無力,嚴重的甚至尺脈洪大而數,但是按下去卻感覺無力,這就是分辨的方法。
戴復庵說:吃了寒涼的藥而脈搏變快,表示體內有火鬱結,應該用升陽補氣的藥。
王節齋說:世間的發熱,有很多種看起來像傷寒,治療方法都不同,外感還是內傷是關鍵。張仲景討論的傷寒、傷風,都是外感。風寒是從體表進入體內,所以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解表,這就是麻黃湯和桂枝湯的道理。因為他們都是在冬天或春天感受寒冷,所以用辛溫的藥物來驅散寒邪。如果不是寒冷的季節,用藥就要改變。例如在溫暖的春天,就應該用辛涼的藥物;在炎熱的夏天,就應該用甘苦寒的藥物。
所以說:傷寒如果沒有立刻發病,到了春天會變成溫病,到了夏天會變成熱病。而治療方法,一定要因為季節不同而有所差異。還有一種冬溫的疾病,說的是在不應該有的季節出現了那種季節的病,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生病變溫熱。這是因為天時不正,陽氣反而外洩,用藥不可以溫熱。還有一種在溫暖的時節流行的寒疫,寒邪反而成為病因,這也是天時不正,陰氣反而逆亂,用藥不可以寒涼。還有一種天行的溫熱疫病,多發在春夏之交,家家戶戶都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