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8)

1. 內傷陰虛發熱證

此天地之厲氣,當隨時令,參運氣而施治,宜用劉河間辛涼甘苦寒之藥,以清熱解毒。以上諸症,皆外感天地之邪氣也。

若夫飲食勞倦,內傷乎元氣,此真陽下陷,內生虛熱。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,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之藥,以補其氣而提其下陷,此用氣藥以補其氣之不足者也。

又若勞心好色,內傷真陰,陰血既傷,則陽氣偏勝而變為火矣,是為陰虛火旺勞瘵之證。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之論,用四物湯而黃柏、知母,補其陰而火自降,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。益氣、補陰,皆內傷症也。一則因陽氣之下陷以升提之,一則因陽火之上升而滋其陰以降下之,一升一降,迥然不同矣。

又有夏月傷暑之病,雖屬外感,卻類內傷,與傷寒大異。蓋寒傷形,寒邪客表,有餘之症,故宜汗之;暑傷氣,元氣為熱氣所傷,為耗散不足之症,故宜補之,東垣所謂益氣清暑是也。

又有因時暑熱,而過食冷物,以傷其內;或過取涼風,以傷其外。此則非暑傷人,乃因暑而自致之病。治宜辛熱解表,或辛溫理中之藥,卻與傷寒治法相類者也。

凡此數證,外形相似,而實有不同,治法多端,而不可或謬。蓋外感之與內傷,寒病之與熱病,氣虛之與血虛,如冰炭相反,治之若差,則輕病必重,重病必死矣,可不謹哉。

張景岳曰:陰虛陽勝,或陰陽俱虛,為寒熱往來者,此以真陰不足,總屬虛損之病也。然其陰陽微甚,亦所當辨。如晝熱夜靜,此陽邪旺於陽分,陽有餘也;晝靜夜熱,陽邪陷入陰中,陰不足也。其有晝夜俱熱,兼煩躁多汗,而本非外感,此症雖曰重陽,而實則陰虛之極也。

又有或見溏泄,或上見嘔惡,而潮熱夜熱者,此元氣無根,陽虛之病也。大都陽實宜瀉陽,瀉陽者宜用苦寒;陰虛者宜補陰,補陰者宜用甘涼。惟陽虛一證,則身雖有熱,大忌寒涼,此則人多不識也。

又有寒邪抑伏經絡,而為寒為熱,此似瘧非瘧之類也,治法雖宜表散,然邪氣得以久留者,必其元氣之虛,而正不勝邪。故凡治此者,皆當以兼補氣血為主。若病久元氣大虛,而寒熱不退者,但當單培元氣,不必兼散。察其陰陽,擇而用之,若果陽虛,非用溫補不可。

又曰:凡寒自內生者,必由臟及表,所以戰慄憎寒,或厥逆拘攣。總之熱者多實,寒者多虛,故凡治寒證者,當兼察其虛,而仍察其臟,此不易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內傷陰虛發熱證

天地間的邪氣會隨著季節和氣候變化而影響人體,治療需根據時令與氣候調整用藥,宜用劉河間提出的辛涼甘苦寒藥物來清熱解毒。以上這些症狀,都是外感天地邪氣所致。

但若因飲食不節、勞累過度,損傷了元氣,則會導致真陽下陷,內生虛熱。因此,東垣先生提出「補中益氣」的理論,使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藥物來補益元氣,提升下陷的陽氣,這是用補氣藥物來治療氣虛的例子。

又例如因操勞心神、縱慾過度,損傷了真陰,陰血受損,則陽氣偏盛而化為火,這就是陰虛火旺、勞損的病症。因此,丹溪先生提出「陽有餘而陰不足」的理論,使用四物湯並加入黃柏、知母等藥物來滋補陰液,使火邪自然下降,這是用補血藥物來治療血虛的例子。益氣、補陰,都是內傷的病症。一個是因陽氣下陷而需要提升,一個是因陽火上升而需要滋養陰液以使其下降,一升一降,治療方法截然不同。

夏季暑熱所引起的疾病,雖然屬於外感,卻類似內傷,與傷寒大不相同。傷寒是寒邪侵襲肌表,屬於邪氣有餘,所以要發汗;而暑熱則傷及元氣,屬於元氣耗損不足,所以要補益,這就是東垣先生所說的「益氣清暑」。

還有一些疾病是因夏季暑熱而過食寒涼食物傷及內臟,或過度吹冷風而傷及體表。這就不是暑熱直接傷人,而是因暑熱而引發的疾病。治療則需使用辛熱解表,或辛溫理中的藥物,這就與傷寒的治療方法相似了。

以上這些病症,外在表現相似,但實際病因卻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有差異,不可混淆。因為外感與內傷、寒病與熱病、氣虛與血虛,如同冰炭一樣截然相反,治療方法稍有偏差,輕症必會加重,重症則可能危及生命,不可不謹慎。

張景岳說:陰虛陽盛,或陰陽俱虛,導致寒熱往來,這都是因真陰不足,屬於整體虛損的疾病。但其陰陽虛實的輕重程度,也必須仔細辨別。例如白天發熱夜晚安靜,這是陽邪旺盛於陽分,屬於陽有餘;白天安靜夜晚發熱,這是陽邪陷入陰分,屬於陰不足;如果晝夜都發熱,並伴有煩躁多汗,而且不是外感,則雖然表現為陽盛,但實際上是陰虛到了極點。

還有一些病人出現腹瀉,或嘔吐,並伴有潮熱、夜熱,這是元氣不足,陽虛的病症。總而言之,陽實則宜瀉陽,瀉陽則宜用苦寒藥物;陰虛則宜補陰,補陰則宜用甘涼藥物。唯獨陽虛一種病症,雖然身體有熱,卻絕對忌諱寒涼,很多人都不了解這一點。

還有一些疾病是寒邪阻塞經絡,而表現為寒熱交替,類似瘧疾卻又不是瘧疾,治療雖然要表散,但邪氣能夠久留,一定是因為元氣虛弱,正氣不勝邪氣。因此治療這種疾病,都應該同時補益氣血。如果病情久拖,元氣大虛,寒熱不退,則應該單純培補元氣,不必再兼顧散邪。要仔細觀察陰陽虛實,選擇相應的藥物,如果真的是陽虛,就必須使用溫補的藥物。

又說:凡是寒邪從內生發的,必然從臟腑影響到肌表,所以會出現畏寒戰慄,或四肢厥冷拘攣。總之,熱證多為實證,寒證多為虛證,因此治療寒證,必須兼顧其虛實,並仔細觀察其臟腑病變,這是不可改變的法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