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19)
卷五 (19)
1. 汗證
張景岳曰:汗出一症,有自汗,有盜汗。自汗屬陽虛,治宜實表補陽;盜汗屬陰虛,陰虛陽必湊之,故陽蒸陰分,治宜清火補陰。然自汗中亦有陰虛,盜汗中亦多陽虛。如遇煩勞火熱之類,最多自汗,故飲食之火起於胃,酒色之火起於腎,能令人自汗,此非陽盛陰衰而何?且人之寤寐,總由衛氣之出入,衛氣者,陽氣也,人寐時衛入於陰,非陽虛於表而何?欲辨陰陽,當察其有火無火。火盛而汗出者,以火爍陰,陰虛也;無火汗出者,表氣不固,陽虛也。
知斯二者,無餘義矣。
一、汗由血液,本乎陰也。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,此其根本,則由陽中之營氣;而其啟閉,則由陰中之衛氣。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,欲禁汗而不知陰陽之橐龠,吾知其必敗矣。
一、汗有陰陽。人但知熱能致汗,而不知寒亦能致汗。所謂寒者,非曰外寒,以陽氣內虛,則寒生於中,而陰中無陽,陰無所主,故汗隨氣泄。凡大驚恐懼,皆令汗出,是皆陽氣頓消,真元失守之兆。如病後、產後、大吐大泄失血後,必多汗出,豈非氣去而然乎?經曰:陰勝則自寒汗出,身常清,數慄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,死。仲景曰:極寒反汗出,身必冷如冰。
是皆陰汗之謂。治此當察氣虛之微甚,微虛者略扶正氣,汗自收;甚虛者,非速救元氣不可,即薑、桂、附之屬,必所當用。
又濕氣乘脾,亦能作汗。症見身重困倦,脈見緩大,聲音如從甕中出者,多屬濕症。但濕熱甚者,去火而濕自清。寒濕勝者,助火而濕自退;健脾土之氣,則濕去而汗自收。丹溪曰:心之所藏,在內者為血,發外者為汗。汗為心液,故自汗之症,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者。故陰虛陽必湊,發熱而自汗;陽虛陰必乘,發厥而自汗。皆陰陽偏勝所致也。
李士材曰:汗為心之液,而腎主五液,故汗症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。心陽虛,不能衛外而為固,則外傷而自汗;腎陰虛,不能內營而退藏,則內傷而盜汗。及夫肺虛、脾虛,皆令汗出。
治法:肺虛者,固其皮毛,黃耆六一湯、玉屏風散;脾虛者,壯其中氣,補中益氣湯、四君子湯;心虛者,益其血脈,當歸六黃湯;肝虛者,禁其疏泄,白芍、棗仁、烏梅;腎虛者,助其封藏,五味、山萸、龍骨、牡蠣、遠志、五倍、首烏。五臟之內,更有宜溫、宜清、宜潤、宜燥,無膠一定之法,以應無窮,可耳。
張三錫曰:陽衰則衛虛,所虛之衛,行陰當瞑目之時,則更無氣以固其表,故腠理開、津液泄而為汗。迨寐則目張,其行陰之氣,復散於表,則汗止矣。夫如是者,謂之盜汗,即《內經》之寢汗也。然自汗、盜汗,雖分陰虛、陽虛,細而察之,悉屬於衛。且衛氣者,實由穀氣之所化,肺臟之所布,天真之陽必得是而後充大,無是則衰微。
白話文:
標題: [汗證]
內容: 張景嶽說:出汗這一症狀,有自汗和盜汗兩種。自汗屬於陽虛,治療應着重在補陽和固表;盜汗屬於陰虛,因爲陰虛,陽氣必然聚集,因此陽氣蒸騰陰分,治療應該清火補陰。然而,自汗中也有因陰虛導致的情況,同樣地,盜汗中也常見到陽虛。例如,遇到煩勞或熱性食物時,最易出現自汗,所以飲食引發的火氣源於胃部,飲酒過度或性生活過度引發的火氣源於腎臟,這些都能使人自汗,這難道不是陽氣過盛而陰氣衰退的表現嗎?此外,人的清醒與睡眠,總體來說是由衛氣的出入決定的,衛氣是陽氣的一種,人在睡眠時,衛氣進入陰分,這難道不是表虛陽虛的表現嗎?要想辨別陰陽,應當觀察是否有火氣。火氣旺盛而出汗的人,是因爲火氣損傷了陰分,這是陰虛;沒有火氣而出汗的人,是表氣不固,這是陽虛。
瞭解這兩種情況,就沒有其他疑慮了。
一、汗液源自血液,本質上屬於陰。然而,汗液從陰分發出,卻通過陽分排出,它的根本,來源於陽中的營氣;而汗液的開閉,則由陰中的衛氣控制。所以,如果想要發汗卻不瞭解營衛的盛衰,想要止汗卻又不知道陰陽的平衡,我知道這樣做一定會失敗。
一、汗液有陰陽之分。人們只知道熱能導致出汗,卻不知道寒冷也能引起出汗。這裏所說的寒,不是指外界的寒冷,而是因爲體內陽氣虛弱,從而產生內寒,陰分中沒有陽氣的支撐,陰分便無法控制,因此汗液隨着氣的流失而排出。任何大驚大恐,都會使人出汗,這些都是陽氣突然消失,真元失去守護的徵兆。比如病後、產後、大吐大泄失血後,一定會大量出汗,這難道不是因爲氣的流失嗎?經書上說:陰勝則自然寒汗出,身體常常感覺冷,經常發抖而寒,寒則厥,厥則腹滿,是死兆。張仲景說:極寒反而出汗,身體一定冰冷如冰。
這些都是陰汗的表現。治療這種狀況,要觀察氣虛的程度,如果是輕微的虛損,稍微扶持正氣,汗液就會自然停止;如果是嚴重的虛損,必須立即救助元氣,使用生薑、肉桂、附子等藥物,是必須的。
另外,溼氣侵脾,也能導致出汗。症狀表現爲身體沉重疲倦,脈象緩大,聲音如甕中出,多數屬於溼症。但是,對於溼熱嚴重的人來說,去除火氣,溼氣自然會清除。對於寒溼嚴重的人,增加火氣,溼氣自然會退去;強化脾土之氣,溼氣去除,汗液自然停止。丹溪說:心之所藏,在內的爲血,發於外的爲汗。汗液是心的液體,因此自汗的症狀,沒有一個不是由心腎兩虛引起的。因此,陰虛陽必聚,發熱而自汗;陽虛陰必乘,發厥而自汗。這都是陰陽失衡所致。
李士材說:汗液是心的液體,而腎主五液,因此,汗證沒有一個不是由心腎虛引起的。心陽虛,不能保護外在而固守,因此受到外界傷害而自汗;腎陰虛,不能內在營護而藏納,因此內部受傷而盜汗。還有肺虛、脾虛,都會導致出汗。
治療方法:肺虛者,鞏固皮膚,可用黃芪六一湯、玉屏風散;脾虛者,增強中氣,可用補中益氣湯、四君子湯;心虛者,補充血脈,可用當歸六黃湯;肝虛者,禁止疏泄,可用白芍、酸棗仁、烏梅;腎虛者,幫助封藏,可用五味、山茱萸、龍骨、牡蠣、遠志、五倍、首烏。五臟之內,有適宜溫養、適宜清養、適宜滋潤、適宜燥養的,沒有固定的法則,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應用。
張三錫說:陽氣衰弱,則衛氣虛損,虛損的衛氣,在陰分運行,在睡眠閉眼時,就沒有氣來固守外表,因此毛孔打開,津液泄露而爲汗。等到醒來睜眼,運行陰分的氣,又散於表面,汗就停止了。像這樣,稱爲盜汗,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寢汗。然而,自汗和盜汗,雖然分爲陰虛和陽虛,仔細觀察,都與衛氣有關。況且,衛氣,實際上是由谷氣轉化而來,由肺臟分佈,真正的陽氣必須得到它才能充實壯大,沒有它就會衰弱。
因此,《素問》說:陽氣,就像蒼天之氣,順應它則陽氣固守。又說:陽氣向上,是衛外的力量。又說:陽氣是衛外而固守的。又說:衛氣,是用來肥厚腠理,溫暖肌肉,控制開合的。學習者不可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