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0)

1. 汗證

故《素問》曰:陽氣者,如蒼天之氣,順之則陽氣固。又曰:陽因而上,衛外者也。又曰:陽者衛外而為固也。又曰:衛氣者,所以肥腠理,溫分肉,而司開闔者也。學者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汗證的成因在於人體陽氣的盛衰。古書《素問》中提到:人體的陽氣如同天上的陽氣一樣,順應其運行規律,就能使陽氣充足而穩固。陽氣上升,則能護衛體表。陽氣的功能就是護衛體表,使之強固。衛氣能滋養肌膚組織,溫暖肌肉,並負責體表氣孔的開合。學習中醫的人必須了解這些道理。

2. 不能食證

李士材曰:不能食,東垣云胃中元氣盛,則能食而不傷,過時而不肌。脾胃俱旺,能食而肥。脾胃俱虛,不能食而瘦。羅謙甫云:脾胃弱而食少,不可克伐,補之自然能食。許學士云,不能食者,不可全作脾治。

腎氣虛弱,不能消化飲食,譬之釜中水穀,不有火力,其何能熟?嚴用和云:房勞過度,真陽衰弱,不能上蒸脾土,中州不運,以致飲食不進,或脹滿痞塞,或滯痛不消,須知補腎。腎氣若壯,丹田火盛,上蒸脾土,脾土溫和,中焦自治,膈開能食矣。

愚按:脾胃者,具坤順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。故坤德所漸,補土以培其卑監;乾健稍弛,益火以助其轉運。故東垣、謙甫以補土立言,學士、用和以壯火垂訓,蓋有見於土強則出納自如,火強則轉輸不怠。火者土之母也,虛則補其母,治病之常經。每見世俗一遇不通食者,便投香、砂、積、樸、曲、卜、楂、芽,甚而黃連、山梔,以為開胃良方,而夭枉者多矣。不知此皆實則瀉子之法,因脾胃間有積滯有實火,元氣未衰,邪氣方張者設也。

虛而伐之,則愈虛。虛而寒之,遏真火生化之源,有不敗其氣而絕其谷乎?且誤以參、術為滯悶之品。畏之如砒毒,獨不聞經云虛者補之,又云塞因塞用乎?又不聞東垣云:脾胃之氣,實則枳實、黃連瀉之,虛則白朮、陳皮補之。故不能食者,皆屬脾虛。補之不效,當補其母,八味地黃丸、二神丸。

挾痰宜化,六君子湯;挾郁宜開,育氣湯;仇木宜安,異功散加木香,沉香;子金宜顧,肺氣虛則盜土母之氣以自救,而脾益虛,甘、桔、參、苓之屬。夫脾為五臟之母,土為萬物之根,安穀則昌,絕谷則亡,慎毋少忽。

趙養葵曰:余於脾胃,分別陰陽水火而調之。如不思飲食,此屬陽明胃土受病,須補少陰心火,歸脾湯補心火以生胃土也;能食不化,此屬太陰脾土,須補少陽相火,八味丸補相火以生脾土也。理中湯用乾薑,所以制土中之水也;建中湯用芍藥,所以制土中之木也。黃耆湯所以益土之子,使不食母之氣也。

六味丸所以壯水之主也,八味丸所以益火之源也。土無定位,寄旺於四季,無專能,代天以成化,故以四臟兼用。總之,以補為主,不用克伐。脾氣下陷,補中益氣。肝火乘脾,加左金丸,鬱怒傷脾,歸脾湯。脾虛不能攝痰,六君子湯。脾腎兩虛,四君、四神。陰火乘脾,六味丸。

命門火衰,不生脾土,八味丸。先天之氣足,而後天之氣不足者,補中氣為主;後天之氣足,而先天之氣不足者,補元氣為主。

張三錫曰:《內經》曰,有所勞倦,形氣衰少,穀氣不勝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氣熱,熱氣熏胸中,故內熱。大凡勞倦過度,則陽和之氣亢極而化為火矣。況水穀之味,少食是陽愈亢而陰愈衰。此陰字,指身中之陰,與水穀之氣耳。然有所勞倦者,過勞傷氣也。形氣衰少者,壯火食氣也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[無法進食症狀]

內容: 李士材說:無法進食的情況,東垣先生認爲是因爲胃中的元氣旺盛,才能進食而不會受傷,即使過了飯點也不會感到肌肉飢餓。如果脾胃都旺盛,人就能進食並變得肥胖。但如果脾胃都虛弱,則會無法進食而變得消瘦。羅謙甫說:脾胃功能減弱導致進食量減少時,不應過度用藥刺激,應該通過補養脾胃,自然就能增進食慾。許學士則認爲,無法進食不一定都是脾臟的問題。

腎氣虛弱,無法消化飲食,就像鍋中的食物,如果沒有火的加熱,怎麼能煮熟呢?嚴用和認爲:過度性生活導致真陽衰弱,無法上升到脾胃,脾胃功能下降,導致無法正常進食,或者有脹滿、堵塞感,或者食物滯留不消化,這時必須知道要補腎。如果腎氣強壯,丹田的火旺盛,上升到脾胃,脾胃溫和,中焦自然可以自理,隔膜打開,就能進食了。

個人理解:脾胃具有坤順的品德,同時有乾健的運作能力。因此坤德漸進,通過補土來培養其根本;乾健稍微鬆弛,就通過增加火的力量來幫助其運轉。因此東垣、謙甫主張通過補土來建立理論,學士、用和則以增強火的力量爲指導,因爲他們看到了土強則可以自由吸收與排泄,火強則可以持續運輸。火是土的母親,虛則補其母,這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。

經常看到,一旦遇到無法進食的人,就立刻使用香、砂、積、樸、曲、卜、楂、芽,甚至黃連、山梔,以爲這是開胃的好方法,但是這樣導致的夭折卻很多。這些人不知道這其實是在處理實則瀉子的方法,是因爲脾胃中有積滯,有實火,元氣尚未衰退,邪氣正在增長的情況下才使用的。

虛而伐之,則會更加虛弱。虛而寒之,阻礙了真火的生成,豈不是會破壞其氣而斷絕其谷嗎?而且誤將參、術視爲導致沉悶的物品,像對待砒霜一樣害怕,難道沒聽說過經典中說“虛者補之”,還有“塞因塞用”嗎?也沒聽說過東垣說:“脾胃之氣,實則用枳實、黃連瀉之,虛則用白朮、陳皮補之。”因此無法進食的人,都是屬於脾虛。如果補脾無效,應當補其母,比如八味地黃丸、二神丸。

如果伴有痰溼,適合使用六君子湯;如果伴有抑鬱,適合使用育氣湯;如果木氣過盛,適合使用異功散加木香、沉香;如果金氣過盛,需要保護肺氣,因爲肺氣虛則會盜取土母之氣自救,導致脾更虛,可以使用甘草、桔梗、人參、茯苓等藥物。脾臟是五臟之母,土是萬物之根,有谷則昌,無谷則亡,一定要慎重對待。

趙養葵說:對於脾胃問題,我區分陰陽水火進行調養。如果不想吃東西,這屬於陽明胃土受病,需要補充少陰心火,歸脾湯就是補充心火以生胃土;如果能吃但不消化,這屬於太陰脾土,需要補充少陽相火,八味丸就是補充相火以生脾土。理中湯使用乾薑,是爲了控制土中的水;建中湯使用芍藥,是爲了控制土中的木。黃芪湯用於益土之子,使不消耗母之氣。

六味丸用於增強水的主宰力量,八味丸用於增強火的源頭。土沒有固定的位置,寄生於四季之中,沒有專門的功能,而是代替天來進行轉化,因此要與其他四髒共同使用。總的來說,以補爲主,不使用剋制的方法。脾氣下陷,使用補中益氣湯;肝火乘脾,加左金丸;怒氣傷脾,使用歸脾湯;脾虛不能攝痰,使用六君子湯;脾腎兩虛,使用四君子湯和四神丸;陰火乘脾,使用六味丸。

命門火衰,不能生脾土,使用八味丸。先天之氣充足,而後天之氣不足的,以補中氣爲主;後天之氣充足,而先天之氣不足的,以補元氣爲主。

張三錫說:《內經》中說,如果過度勞累,身體氣力衰弱,谷氣不足以勝過邪氣,上焦無法正常運行,下脘無法通暢,胃氣熱,熱氣燻蒸胸中,所以會有內熱。一般來說,過度勞累會導致陽和之氣亢奮而轉化爲火。況且,如果吃的較少,陽氣就會更加亢奮而陰氣更加衰弱。這裏的陰字,指的是身體中的陰,以及水谷之氣。然而,有所勞倦,是指過度勞動傷害了氣力;形氣衰少,是指壯火消耗了氣力。

谷氣不勝,是指吃得少不能戰勝邪火;上焦無法正常運行,是指清陽無法上升;下脘無法通暢,是指濁陰無法下降。胃接受水谷,產生氣血,因此清陽上升而濁陰下降,以傳化出入,滋養全身。現在胃無法進食,谷氣少,那麼清無升而濁無降。所以上焦無法正常運行,下脘無法通暢,並非完全不行不通,只是比平時更不行不通。上不行下不通,則會導致鬱結。

鬱結會使少火變成壯火,而胃位於上焦、下脘兩者之間,如果虛火上炎,就會燻蒸胸中,產生內熱。這就是勞累過度導致的內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