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16)
卷五 (16)
1. 虛勞門
一、虛損吐血者,傷其陰也。但當察其火有與無,及火之微甚而治之。凡火之盛,而火戴血上,脈症之間自有熱證可辨。急則治標,暫用芩、連、梔、柏、竹葉、童便之屬。血止即當養血,不宜過用寒涼也。若無實火,而金屬傷陰,則陰虛水虧,血由傷動。此宜甘純養陰之品,以靜制動,以和治傷,使陰氣安靜,得養則血自歸經,若陰虛於下,格陽於上,六脈無根,而大吐大衄者,此火不歸源,真陽失守而然,萬不可用涼藥。
若大吐大衄,六脈細脫,手足厥冷,危在傾刻,厥逆昏憒者,速當益氣,以固生機,若過用寒涼即死。總之,失血吐血,陰分大傷,使非加意元氣,培養真陰,而專用寒涼,血雖得止,病必自敗。
一、虛損傷陰,本由五臟。然五臟症治,有可分者,有不可分者。如諸氣之損,其治在肺;神明之損,其治在心;飲食肌肉之損,其治在脾;諸血筋膜之損,其治在肝;精髓之損,其治在腎。此其可分者也。至氣主於肺,而化於精;神主於心,而化於氣;肌肉主於脾,而土生於火;諸血藏於肝,而血化於脾胃;精髓主於腎,而受之於五臟。此其不可分者也。
及乎既盛,則標本相傳,連及臟腑,此又方之不可執言也。故凡補虛之法,但當明其陰陽、升降、寒熱、溫涼之性,精中有氣、氣中有精之因。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,必下陷於腎也,當取之至陰之下;下焦真陰不足者,多飛越於上也,可不引之歸原乎?所以治必求本,方為盡善。
凡虛損既成,不補將何以復?而有不能服人參、熟地諸藥者,此為虛不受補,何以望生?若以失血後嗽不止、痰多甚者,此脾肺虛極,飲食無能化血,而隨食成痰。此雖非血,而實血之類也。經曰:白血出者死。有不得左右眠,而認一邊難轉者,此其陰陽之氣有所偏竭而然,多不可治。
若虛症別無邪熱,而譫妄失倫,此心臟之敗,神去之兆也,必死。勞嗽喑啞,聲不能出,此肺臟之敗也,必死。勞損肌肉脫盡者,此脾臟之敗也,必死。筋為罷極之本,病虛損而筋骨疼痛,若痛至極,不可忍者,乃血竭不能養筋,此肝臟之敗也,必死。勞損既久,再大便泄瀉不能禁止者,此腎臟之敗也。
必死。
白話文:
虛勞門
吐血是陰虛的表現,但需判斷是否有火,以及火的輕重來治療。若火盛,火氣逼迫血液上湧,脈象和症狀中會有熱證可見,應先治標,可暫時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柏子仁、竹葉、童尿等藥物。血止後應著重養血,不宜過用寒涼藥物。如果沒有實火,而是因金屬損傷陰液,導致陰虛水虧,血液因受損而運行失常,則應使用甘溫滋陰的藥物,以靜制動,以平和的方式治療損傷,使陰氣安靜下來,陰氣得到滋養,血液自然會回到經絡中運行。若陰虛在下,陽氣在上,六脈無力,大量吐血,這是因為火氣不能歸於根本,真陽之氣失守所致,絕對不能使用寒涼藥物。
如果大量吐血,六脈細弱,手腳冰冷,危在旦夕,出現厥逆昏迷的症狀,應立即益氣以固護生命,如果過用寒涼藥物就會死亡。總之,失血吐血,陰液大傷,如果不注重補益元氣,培養真陰,而單純使用寒涼藥物,雖然能暫時止血,但病情必然惡化。
虛損傷陰,本源於五臟。但五臟的病症,有些可以區分,有些則不可區分。例如,各種氣的損傷,治療在於肺;神明的損傷,治療在於心;飲食肌肉的損傷,治療在於脾;血液筋膜的損傷,治療在於肝;精髓的損傷,治療在於腎。這些是可以區分的。然而,氣以肺為主,化生於精;神以心為主,化生於氣;肌肉以脾為主,而脾土生於心火;血液藏於肝,而血液的化生在於脾胃;精髓以腎為主,但又受五臟的影響。這些是不可區分的。
當病情加重時,標與本就會相互影響,連及各個臟腑,這就使得治療方法難以一概而論。因此,補虛的方法,應當明確陰陽、升降、寒熱、溫涼的特性,以及精氣互生的關係。凡是上焦陽氣不足的,必然會下陷於腎,應從至陰處入手治療;下焦真陰不足的,多會上湧,則應引導其歸於原位。所以治療必須追究根本,才能達到最佳效果。
虛損既已形成,不補充又怎能恢復?但有些人不能服用人參、熟地等藥物,這是因為虛弱到無法接受補益,又怎能期望痊癒?如果失血後咳嗽不止、痰多,這是脾肺極度虛弱,飲食不能化生血液,而隨飲食化生為痰。這雖然不是血,但實為血的類似物。經書上說:白血外溢則死。如果不能左右側臥,覺得某一側難以翻身,這是因為陰陽之氣有所偏枯所致,多半難以治療。
如果虛症沒有邪熱,而出現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這是心臟衰敗,神氣將散的徵兆,必定死亡。勞累引起的咳嗽聲音嘶啞,發不出聲音,這是肺臟衰敗,必定死亡。勞累導致肌肉消瘦,這是脾臟衰敗,必定死亡。筋是身體筋骨的根本,虛損病症導致筋骨疼痛,如果疼痛劇烈,難以忍受,這是血液耗竭不能滋養筋脈,這是肝臟衰敗,必定死亡。勞損日久,大便泄瀉不止,這是腎臟衰敗,必定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