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脈要集

3. 《內經》脈要(並附名公諸論注)

診法常以平旦,陰氣未動,陽氣未散,飲食未進,經脈未盛,絡脈調勻,氣血未亂,故乃可診有過之脈。

切脈動靜,而視精明,察五色,視五臟有餘不足,六腑強弱,形之盛衰,以此參伍,決死生之分。

切脈動靜,診陰陽也。視目精明,診神氣也。察五色變現,診生克邪正也。觀臟腑虛實,以診其內;別形容盛衰,以診其外。故凡診病者,必合脈色,內外參伍以求,則陰陽表裡寒熱之情無所遁,而先後緩急真假逆從之治必無瘥,故可以決生死之分。

知醜知善,知病知不病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,診道乃具。

凡此數者,皆有對待之理,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。故凡病之善惡,形之動靜,皆所當辯。能明此義,而用之有紀,診道斯備。

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,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,始之有經從五行生,生之有度,四時為宜,補瀉勿失,與天地如一,得一之精,以知死生。

陰陽五行,四時脈之正反所不能離,離則無從補瀉。所謂一之精,天人一理之精微也。故知此之所以然者,是謂得一則知人之生死矣。

持脈有道,虛靜為保。

虛靜二字,診家當關一句:虛者,廓然無我,胸無一字之預留;靜者,遊神寂寞,前無一意之或雜,然後可診有過之脈。

春日浮,如魚之遊在波;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;秋日下膚,蟄蟲將去,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故曰:知內者按而紀之,知外者終而始之。此六者,持脈之大法。

脈從四時,弦洪毛石。《內經》並之胃氣,而各形容其妙,使人可思可悟,而又兼內外以診:內則藏氣藏象有位,故可按而紀之;外則經氣經脈有序,故可終而始之。四時內外,六者之法,則脈之時動,病之所在。或內或外,皆可知之。

尺內兩傍,則季脅也。

此言氣口左右三部候脈法也。

柯韻伯曰:季脅之位在章門(穴名),後包於腹,前合於臍,天樞(穴名)之分,帶脈所束。古聖欲明氣口成寸之義,將分肺脈三部,以候五臟。而先提此句者,以氣口獨為五臟主,而臟氣會季脅故也,夫脈之有尺,如木之有根。季脅包於腎外,人之元氣在腎,包含全賴乎季脅。

前賢只講得脈會太淵,而不審臟會季脅,仲景所謂按寸不及尺也。經曰:善調尺者,不待於寸。此尺內兩傍診季脅也。

尺列以候腎,尺內以候脾中。

人身揹包乎外,胸腹隱於手足之裡,故兩腎附於背脊者,謂之外。二腸、膀胱、三焦之在腹者,謂之內,故內以候腹中,所謂腹中者,凡大小腸、膀胱、命門皆在其中矣。

中附上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;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肺。

柯韻伯曰:從尺而上之,故以為附上,即尺前膈骨,所謂關也。肝居左而近背,故外候;膈在胸中,故內候,人之有膈,前齊鳩尾,後齊權骨,所以膈中下焦之濁氣,不使上熏心肺,而傷清陽之氣,心肺居膈上,肝、脾、腎居膈下,五臟俱注於膈,肺、脾、腎、膽之脈俱貫膈而上,腸、胃、心、腎、包絡、三焦之脈從膈而下,是十一經必由之道也。越人廢而不講,故後人不知此義。

白話文:

診斷時通常選擇在清晨,此時陰氣尚未活動,陽氣也沒有消散,還沒進食,經脈氣血還未旺盛,絡脈平和均勻,氣血也沒有混亂,因此這個時候診脈,最能診斷出病理性的異常脈象。

切摸脈搏的跳動和靜止,同時觀察眼睛的神采,查看臉部的氣色變化,觀察五臟的盈虧不足、六腑的強弱,身體的強盛或衰弱,綜合這些來判斷,就能決定人的生死。

切摸脈搏的跳動和靜止,是診斷陰陽的狀況;觀察眼睛的神采,是診斷精神氣息的狀態;查看臉部的氣色變化,是診斷臟腑生剋和邪正的狀況;觀察臟腑的虛實,可以診斷內在的病變;辨別身體外形的強盛或衰弱,可以診斷外在的狀況。所以凡是診斷疾病的人,一定要結合脈象和氣色,內外相互參照,這樣陰陽、表裡、寒熱的各種情況就無處遁形,而治療的先後緩急、真假逆從,也就不會出錯,因此可以準確地判斷生死。

了解好與壞、知道有病或沒病、知道高或低、知道坐或起、知道行走或停止,診斷時能遵守這些原則,診斷之道就完備了。

以上這些診斷方法,都有相對應的道理,如果稍有差錯,就會導致極大的謬誤。所以疾病的好壞、身體的動靜,都應該仔細辨別。能夠明白這些道理,並且在診斷時遵守原則,診斷的方法才能算完備。

脈象變化非常微妙,不能不仔細觀察,觀察時要遵守原則,從陰陽開始,陰陽的產生遵循五行,五行的運行有規律,要配合四時的變化,補瀉的原則不能出錯,要與天地運行合為一體,掌握這一關鍵,才能判斷生死。

陰陽五行和四時變化,是脈象正反變化的根本,不能脫離它們,脫離了就無法進行補瀉。所謂的“一之精”,就是天人合一的精微道理。所以,明白這些道理的人,就掌握了判斷人生死的關鍵。

把脈是有方法的,內心虛靜才能準確判斷。

虛靜這兩個字,是診斷的關鍵:虛,指內心空明,沒有任何成見;靜,指精神專注,沒有任何雜念干擾。只有這樣,才能診斷出病理性的異常脈象。

春天脈象浮,像魚在水中游動;夏天脈象在皮膚表面,廣泛而充盛,萬物都欣欣向榮;秋天脈象沉降於皮膚之下,像蟄伏的蟲子將要離去;冬天脈象在骨骼,像蟄伏的蟲子緊閉在巢穴中,君子則安居於室內。所以說:了解內在情況的,要按脈並記錄下來;了解外在情況的,要從結束推向開始。以上這六個原則,是把脈的大法。

脈象隨著四季而變化,呈現弦、洪、毛、石等不同的特徵。《內經》將脈象與胃氣結合,並具體描述其微妙之處,使人能夠思考領悟,並結合內外情況進行診斷:內在則臟氣臟象各有其位置,可以通過按壓來記錄;外在則經氣經脈有其順序,可以從結束推向開始。根據四時內外的六個法則,就可以了解脈象的時序變化、疾病的所在。無論病變在內或在外,都可以知道。

在尺脈的內側兩旁,是季脅的部位。

這講的是氣口左右三部候脈法。

柯韻伯說:季脅的位置在章門穴,後面包住腹部,前面與臍平齊,在天樞穴的部位,是帶脈所約束的地方。古人為了說明氣口成寸的意義,將肺脈分為三部,以候五臟。之所以先提出這句話,是因為氣口獨自作為五臟的主導,而臟氣又會聚在季脅,脈之有尺部,就像樹木有根一樣。季脅包在腎臟外側,人的元氣在腎臟,元氣的包藏完全依賴於季脅。

前人只講脈會聚於太淵穴,而沒有注意到臟會聚於季脅,所以張仲景說的「按寸不及尺」就是這個道理。《內經》說:善於診斷尺脈的,就不需要再診斷寸脈了。這裡說的尺內兩旁,就是診斷季脅的位置。

尺脈靠外側,是診斷腎臟;尺脈靠內側,是診斷脾臟。

人的身體背部在外,胸腹隱藏在手足內側,所以附著於背脊的兩腎,稱為外;在腹部的大腸、膀胱、三焦,稱為內,所以尺脈靠內側是用來診斷腹中,所謂腹中,包括大小腸、膀胱和命門等。

關脈向上,左側靠外是診斷肝臟,靠內是診斷膈;右側靠外是診斷胃,靠內是診斷肺。

柯韻伯說:從尺脈向上推,所以稱為「附上」,也就是尺脈前面的膈骨,即所謂的「關」。肝臟位於左側且靠近背部,所以用靠外側的脈象來診斷;膈位於胸腔中,所以用靠內側的脈象來診斷。人的膈,前與鳩尾齊平,後與權骨齊平,膈的作用是使下焦的濁氣,不會向上熏蒸心肺,而損害清陽之氣。心肺位於膈之上,肝、脾、腎位於膈之下,五臟都與膈相連,肺、脾、腎、膽的脈都通過膈向上運行,腸、胃、心、腎、包絡、三焦的脈都從膈向下運行,這是十一條經脈必須經過的地方。扁鵲廢止了這個學說,所以後人不知道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