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滯下門

劉宗厚曰:滯下之病,皆由腸胃日受飲食之積余不盡,留滯於內,濕蒸熱淤,鬱結日深,伏而不作,時逢炎暑大行,相火司令,又調攝失宜,復感酷熱之毒,至秋陽氣始收,火氣下降,蒸發蓄積,而滯下之證作矣。以其積滯之滯行,故名之曰滯下。其濕熱積淤,干於血分則赤,干於氣分則白,赤白兼下,氣血俱受邪矣。

白話文:

劉宗厚說:腹瀉的疾病,都是因為腸胃每天攝入的飲食不能完全消化吸收,殘留體內,濕氣、熱氣、淤血堆積,時間長了就會鬱結在體內,潛伏著不發作。等到炎熱的夏季到來,相火旺盛,再加上飲食起居不當,再次受到酷熱之毒的侵襲,等到秋天的陽氣開始收斂,火氣下降,堆積的濕熱之氣會蒸發出來,就會出現腹瀉的症狀。由於是積滯不能運行所致,所以稱為滯下。濕熱積淤,影響血分則便血,影響氣分則便白,赤白兼下,說明氣血都受到了邪氣的影響。

久而不愈,氣血不運,脾積不磨,陳積脫滑,凝若魚腦矣。甚則腸胃空虛,關門失守,濁液並流,色非一類,錯雜混下,狀如豆汁矣。脾氣下陷,虛坐努力,便出色如白膿矣。其熱傷血深,濕毒相淤,黏結紫色,則紫黑矣。其汙濁積而欲出,氣滯而不與之俱出,所以下迫窘痛,後重裡急,圊不能便,起止不安,此皆大腸經有所壅遏,窒礙不得宣通故也。

白話文:

長期不癒,氣血運行不順,脾胃積食不消化,沉積陳舊,變得光滑黏膩,凝結如魚腦般。嚴重時,腸胃空虛,無法守住關隘,濁液並流,顏色不一,混雜流下,形狀像豆汁。脾氣下陷,虛弱無力,用力排便,便出白色膿液般。其熱毒傷及血液深處,濕毒淤積,黏結呈紫色,則變成紫黑色。污濁積聚想要排出,而氣滯不與之同時排出,因此下墜迫塞,肛門疼痛,後重感強烈,大便不通,起坐不安,這些都是大腸經受到阻礙,無法宣通所致。

嘗見世方一偏,妄用兜澀,下以巴磠,或指濕熱,與以淡滲,非其治矣。長沙論云:痢之可下者,悉用大黃之劑;可溫用者,是姜附之類。河間亦言:後重則宜下,腹痛則宜和,身重則除濕,脈弦則去風,膿血稠黏以重藥竭之,身冷如汗以重藥導之,風邪內蓄宜汗之,騖溏為痢當溫之,在表者汗之,在裡者下之,在上者湧之,在下者竭之,身表熱內疏之,小便澀者分利之。用藥輕重之別,又加詳載。

白話文:

我曾見過世俗的醫方偏頗,胡亂使用收斂澀味的藥物,還以降下藥作為治療。或認為是濕熱導致,便使用淡滲的藥物。這些方法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。

根據《長沙論》所述:可以瀉下的痢疾,都應該使用大黃類的藥劑;可以使用溫熱藥物的,是薑附一類的藥物。

《河間》也說:大便後墜重時適宜瀉下,腹痛時適宜調和,身體沉重時應除濕,脈象弦緊時應祛風,膿血稠黏時用重藥竭除,身體寒冷出汗時用重藥導出,風邪內蓄時適宜發汗,腹瀉為痢疾時應行溫補,病位在體表時發汗,在體內時瀉下,在上面時用催吐藥,在下面時用竭除藥,身體表熱內寒時疏通,小便不通時通利小便。

運用藥物的輕重不同,另有詳細的記載。

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。而丹溪又謂:有大虛大寒者,法當溫補。觀此治法,詎可膠柱鼓瑟?

又有胃弱而閉不食,此名噤口痢。內格嘔逆,火起上炎之象。此則胃虛木火乘之,是土敗木賊也,多成危候。

白話文:

另外,有胃氣虛弱,而閉嘴拒絕進食的,這稱為噤口痢。內部鬱結導致嘔吐逆氣,出現火氣上炎的現象。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肝膽火旺旺,造成脾胃虛損,肝火凌脾,容易演變成危急病症。

李士材曰:治痢之法,庸工謂痛無補法,是以百無一補。而世之病痢者,十有九虛,請悉言之。氣本下陷,而再行其氣,後重不益甚乎;中本虛衰,而復攻其積,元氣不愈竭乎?濕熱傷血者自宜調血,若過行推蕩,血不轉傷乎;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,若但與滲利,津不轉耗乎?且曰直待痛止方補,不知因虛而痛者,愈攻則愈虛,愈虛則愈痛矣。此皆本末未明,據有形之疾病,不思無形之元氣也。

白話文:

李士材說:治療痢疾的方法,庸醫認為疼痛沒有補益的辦法,因此十個裡有九個沒有補益。而世上的痢疾患者,十個裡有九個是虛症,請仔細說明原因:

  • 氣本下陷,再行其氣(瀉下通便),後重症狀不是會更嚴重嗎?
  • 中本虛弱,又再攻伐其積滯,元氣不是會更加耗竭嗎?
  • 濕熱傷血者自然應該調血,如果過度推蕩,血不是會受到更多傷害嗎?
  • 津液虧損、口渴者自然應該止瀉,如果只給予滲利之劑,津液不是會更加耗損嗎?

而且說等到疼痛停止才開始補益,不知道由於虛弱而導致疼痛的,愈是攻伐就愈虛弱,愈虛弱就愈疼痛。這些都是本末倒置,只看到有形的疾病,而沒有想到無形的元氣。

是故脈來微弱者可補,形色虛薄者可補,疾後而痢者可補,因攻而劇者可補。尤有至要者,則在脾腎兩臟,如先泄而後痢者,脾傳腎,為賊邪,難治;先痢而後泄者,腎傳脾,為微邪,易治。是知在脾者病淺,在腎者病深。腎為胃關,未有久痢而腎不損,故治痢不知補腎,非其治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如果脈搏微弱,身體虛弱,痢疾後又出現腹瀉,因為用藥過重而病情加重,都可以補虛。特別重要的是脾腎兩臟。例如,先腹瀉後痢疾,表示脾氣傳到腎臟,邪氣很強,難以治療;先痢疾後腹瀉,表示腎氣傳到脾臟,邪氣較弱,容易治療。因此,知道疾病在脾臟則病情較輕,在腎臟則病情較重。腎臟是胃的關卡,沒有哪個長期患痢疾的人腎臟是不受損的。所以治療痢疾如果不補腎,就不是真正的治療方法。

凡四君、歸脾、十全、補中,皆補脾虛,未嘗不善。若病在火衰,土位無母,設非桂附大補命門,以救脾家之母,則飲食何由而進,門戶何由而固哉?後重,有邪迫而後重者,至圊稍減,未幾復甚;虛滑而後重者,圊後不減,以得解愈虛故也。下後仍後重者,當甘草緩之,升麻舉之。

白話文:

所有「四君子湯」、「歸脾湯」、「十全大補湯」、「補中益氣湯」等方劑,都是用於補脾虛的,沒有不好的情況。然而,如果疾病是因為腎陽衰弱,不能滋養脾胃,這種情況下如果不使用桂枝和附子大補腎陽,來救治脾胃之母,那麼怎麼能進食,怎麼能鞏固脾胃之門呢?

大便後重,有因為邪氣侵襲而大便後重的,上完廁所能稍微減輕,但沒過多久又會加重;有因為脾胃虛弱而大便後重的,上完廁所後也不會減輕,這是因為上廁所會使虛弱的情況更嚴重。

大便後仍有後重感,可以使用甘草緩和,升麻升舉。

噤口,食不得入,到口即吐。有邪在上膈,火氣衝逆者,黃連木香桔梗橘紅茯苓、菖蒲;有胃虛嘔逆者,治中湯;有陽氣不足宿食未消者,理中湯砂仁、木香、陳皮、豆蔻;有肝氣嘔吐者,木香、黃連、茱萸、青皮、芍藥之類;有積穢在下惡氣熏蒸者,承氣湯石蓮為末,陳米湯調下。石蓮即蓮子之老者,市中皆木蓮,不可用。

白話文:

禁食

如果食物無法入口,或入口即吐:

上膈有邪,火氣上逆:

  • 使用黃連、木香、桔梗、橘紅、茯苓、菖蒲等藥物。

胃虛嘔吐:

  • 使用治中湯。

陽氣不足,宿食未消:

  • 理中湯加入砂仁、木香、陳皮、豆蔻。

肝氣嘔吐:

  • 使用木香、黃連、茱萸、青皮、芍藥等藥物。

下焦積穢,惡氣上蒸:

  • 使用承氣湯,將石蓮子研磨成末,用陳米湯調服。 注意: 石蓮子指老蓮子,市面上大多是木蓮,不可使用。

丹溪用人參、黃連,濃煎,加薑汁,細細呷之。但得一呷下咽便開。

不治症

下純血者死,如屋漏水者死,大孔如筒者死,唇若塗朱者死,發熱不休者死。色如魚腦、如豬肝半死半生,脈細、皮寒、氣少、前後泄痢、飲食不入,是謂五虛,死。惟用參附,十可救一。

白話文:

尿液顏色呈暗紅色的人會死亡,就像房屋漏水一樣。尿道孔像水桶一樣大的人會死亡。嘴脣像塗了硃砂一樣紅的人會死亡。持續發燒不退的人會死亡。

面色像魚腦或豬肝,一半是死色一半是生色,脈搏細弱、皮膚冰冷、呼吸微弱,腹瀉或便祕,不能飲食,這叫「五虛」,會死亡。

只有用人蔘和附子治療,纔能有十分之一的人獲得救治。

喻嘉言曰:治瘧之法,當從少陽;治痢之表,法亦當從於少陽,蓋水穀之氣,由胃入腸,疾趨而下,始焉少陽生髮之氣不伸,繼焉少陽生髮之氣轉陷,故泛而求之陽明,不若專而求之少陽。俾蒼天清淨之氣,足以升舉,物產之味,自然變化精微,輸泄有度,而無下痢奔迫之苦矣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說:治療瘧疾的方法,應該從少陽經著手;治療痢疾的表症,方法也應該從少陽經著手,因為水谷之氣,由胃進入腸道,迅速地向下運行,開始是因為少陽經的生髮之氣不能舒展,接著是少陽經的生髮之氣轉而下陷,所以廣泛地尋求陽明經的幫助,不如專一地尋求少陽經的幫助。這樣,使上天的清淨之氣,足以上升提舉,五穀五果的氣味,自然變化精微,輸布和排泄都有節制,就不會有痢疾下迫的痛苦了。

況兩陽所藏之精液,既以下泄,尤不可更發其汗。在傷寒經禁,明有陽明禁汗之條,而《金匱》復申下痢發汗之禁,所以當從少陽半表之法,緩緩逆挽其下陷之清氣,俾身中行春夏之令。究竟亦是和法,其下陷之氣已舉矣。

白話文:

此外,兩陽儲藏的精液已經隨著下痢排出體外,更不可再發汗。在《傷寒論》中明確記載著陽明病禁止發汗,而《金匱要略》又再次強調了下痢後禁止發汗,所以應該遵循少陽半表半里的治療方法,緩慢地提升下陷的清氣,讓身體逐漸恢復運轉。最終這也是一種調和的方法,下陷之氣已經上升了。

凡先泄後痢者逆也,復通之而不已者虛也。脈微遲宜溫補。脈弦數為逆,主死。產後痢亦宜溫補。腹痛因肺金之氣鬱於大腸之間者,以苦梗發之,後用痢藥。肛門痛,熱留於下也。初病身熱,脈洪大,宜清之,黃芩芍藥湯。病久身冷自汗,宜溫之,理中湯。下血者,宜涼血活血,當歸黃芩桃仁之類。

白話文:

  • 腹瀉後痢疾,是逆氣上行。如果腹瀉和痢疾交替出現,就是虛弱。脈搏微弱而緩慢,宜用溫補法。
  • 脈搏弦緊而跳動頻繁,是逆氣,會導致死亡。產後痢疾也宜用溫補法。
  • 腹痛是由肺金之氣鬱結在大腸之間引起的,可以用苦梗發散,之後再用痢疾藥。
  • 肛門疼痛,是熱氣留滯在下方。
  • 病初時發熱,脈搏洪大,宜用清熱法,如黃芩芍藥湯。
  • 病程較久,身體發冷自汗,宜用溫補法,如理中湯。
  • 便血,宜涼血活血,可用當歸、黃芩、桃仁等藥材。

風邪陷下者,宜升提之。濕熱傷血者,宜行濕清熱。下墜異常,積中有紫黑血,而且痛甚者,此為死血,用桃仁、滑石行之。血痢久不愈者,屬陽虛陰脫,用八珍湯加升舉之藥。甚有陣陣自下,手足厥冷,脈漸微縮,此為元氣欲絕,急灸氣海,用附子理中湯,稍遲無救。久痢血,脈沉弱,諸藥不效,十全大補加薑棗入蜜煎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風邪陷下:**宜升舉祛風。
  • **濕熱傷血:**宜化濕清熱。
  • **下墜異常,有紫黑色積血,且疼痛劇烈:**此為死血,用桃仁、滑石活血化瘀。
  • **血痢久治不愈者:**屬陽虛陰脫,用八珍湯加升舉藥物。
  • **陣陣腹痛,手足冰冷,脈搏逐漸虛弱:**此為元氣將絕,應急灸氣海穴,服用附子理中湯,稍有耽擱便難以挽救。
  • **久痢出血,脈搏微弱,諸藥無效:**用十全大補湯加入薑棗燉蜜服下。

治痢有標本先後:以腸胃論,大腸為標,胃為本;以經脈論,手足陽明為標,少陽相火為本。故胃受濕熱,水穀從少陽之火化,變為惡濁,傳入於大腸,不治少陽,但治陽明,無益也。少陽生髮之氣,傳入土中,因而下陷,不先以辛涼舉之,而以苦寒奪之,痢無止期矣。且病情有虛實,實者邪氣實,虛者正氣虛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痢疾應先後解決標本問題:以腸胃來說,大腸是標,胃是本;以經脈來說,手足陽明經是標,少陽相火經是本。因此,當胃部受到濕熱影響時,食物和水液會經由少陽相火轉化,變為污濁之物,傳入大腸。如果不治療少陽相火,只治療陽明經,是沒有用的。少陽相火的生髮之氣傳入土(脾胃)中,導致下陷。如果不先用辛涼的藥物將其升提,而用苦寒的藥物來抑制,痢疾將會一直持續下去。此外,病情還會分為虛實:實是指邪氣旺盛,虛是指正氣衰弱。

七實三虛,攻邪為先;七虛三實,扶正為本。十分實邪,即為壯火食氣,無正可扶,急去其邪,以留其正;十分虛邪,即為奄奄一息,無實可攻,急補其正,聽邪自去可耳。

白話文:

當「實」的症狀多,「虛」的症狀少時,治療應以驅邪為主;當「虛」的症狀多,「實」的症狀少時,治療應以扶正為主。如果「實」的症狀非常嚴重,則應強行驅邪,保護正氣;如果「虛」的症狀非常嚴重,則應緊急補正,讓邪氣自行消散。

王節齋曰:痢是濕熱、食積,治者別五色以屬五臟,白者傷氣分,赤者傷血分,赤白相雜氣血俱傷,黃者食積。治法,泄腸胃之濕熱,開鬱結之氣,消化積滯,通風通用。其初只是下之,下後未愈,隨證調之。痢稍久者,不可下,胃虛故也。痢多屬熱,亦有虛與寒者。虛者宜補,寒者宜溫,年老人及虛弱者不宜下。

白話文:

王節齋說:痢疾是由濕熱、食物積滯引起的。治療時要分別五種顏色來對應五臟:白色表示氣分受傷,紅色表示血分受傷,紅白相間表示氣血同時受傷,黃色表示有食物積滯。治療方法是:祛除腸胃的濕熱,疏通鬱滯的氣,促進積滯消散,促進排便通暢。病情剛開始時只用瀉法,瀉後未愈,再根據症狀調整治療。痢疾持續較久時,不能瀉,因為這時胃氣虛弱。痢疾多屬熱性,但也有些是虛證或寒證。虛證宜補,寒證宜溫,老人和虛弱者不宜瀉。

主方:黃芩、黃連、白芍(此三味痢疾必用之藥)、木香、枳殼檳榔、炙甘草。

白話文:

主方:

  • 黃芩:黃連科植物黃芩的根
  • 黃連:黃連科植物黃連的根莖
  • 白芍:芍藥科植物芍藥的根
  • 木香:木香科植物木香的根
  • 枳殼:芸香科植物枳殼的果皮
  • 檳榔: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
  • 炙甘草:豆科植物甘草的根,經烘焙處理

若腹痛,加當歸、砂仁,再加木香、芍藥。

若後重,加滑石,再加枳殼、檳榔、白芍、生用條芩。

若白痢,加白朮、茯苓、滑石、陳皮。初欲下之,加大黃。兼食積,加山楂枳實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白色稀便,加入白朮、茯苓、滑石和陳皮。一開始想要瀉下,可以加加大黃。兼有食物積滯,可以加山楂和枳實。

若紅痢,加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。初欲下之,加大黃。

若紅白相雜,加川芎,當歸、桃仁以理血,滑石、陳皮、蒼朮以理氣,有食積亦加山楂、枳實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紅白相雜的症狀,可以加入川芎、當歸、桃仁來調理血脈,加入滑石、陳皮、蒼朮來調理氣機,如果有食積,還可以加入山楂、枳實。

若白痢久,胃弱氣虛,或下後未愈,減芩、連、芍,加白朮、黃耆、茯苓、陳皮、砂仁,再加炙乾姜。

白話文:

如果白痢持續較久,胃氣虛弱,或腹瀉後仍未痊癒,則減少黃芩、黃連、芍藥的用量,加入白朮、黃耆、茯苓、陳皮、砂仁,再加入炙乾薑。

若紅痢久,胃氣弱血虛,或下後未愈,減芩、連,加當歸、川芎、熟地阿膠、陳皮、白朮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有紅痢較長時間,胃氣不足導致血虛,或下痢後仍未痊癒,就減少使用黃芩、黃連,添加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阿膠、陳皮、白朮。

若赤黑相雜,此濕勝也,小便赤澀短少,加木通澤瀉、茯苓、山梔,以分利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尿液顏色是紅色和黑色混雜,表示濕氣過重。小便顏色發紅、排出困難且量少,可以加入木通、澤瀉、茯苓、山梔子等藥材,以幫助利尿分濕。

若血痢,加當歸、川芎、生地、桃仁、槐花。久不愈,減芩、連、枳、檳,加阿膠、炒側柏葉、黑乾薑、白朮、陳皮。

白話文:

如果得了血痢,可以加入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、桃仁、槐花。如果久治不愈,可以減少黃芩、黃連、枳實、檳榔,加入阿膠、炒側柏葉、黑乾薑、白朮、陳皮。

若久利後重不去,此大腸墜下,去檳榔、枳殼,用條芩加升麻以提之。

若嘔吐食不得下,加石膏、陳皮、山梔,入薑汁,緩呷之,以泄胃口之熱。

如氣血虛而痢者,四物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芩、連、阿膠之類以補之,而痢自止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氣血不足而腹瀉的情況,可以服用四物湯並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黃芩、黃連、阿膠等藥材來進行補益,這樣腹瀉的症狀就會自行停止。

若寒痢,用黃連、木香、酒芍、當歸、炙乾薑、砂仁、厚朴肉桂之類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遇到寒性腹瀉,可以使用黃連、木香、芍藥酒炒、當歸、乾薑炙製、砂仁、厚朴、肉桂等。

若誤服濕熱之藥止澀之,雖積久亦宜用前法以下之,下後方調之。若下之未愈,又用前法調理而久不愈,此屬虛寒滑脫,宜用補寒,更加龍骨赤石脂、粟殼、烏梅等收澀之藥。

白話文:

如果誤服了具有濕熱性質的藥物導致腹瀉,即使已經持續很長時間,也應該使用前面提到的方法進行瀉下治療,瀉下後再進行調理。如果瀉下後症狀沒有好轉,又用前面提到的方法調理,但很長時間也沒有好轉,這屬於虛寒滑脫的情況,應該用補寒的藥物治療,再加入龍骨、赤石脂、粟殼、烏梅等具有收澀作用的藥物。

張景岳曰:凡治痢疾,最當察虛實、辨寒熱。此泄痢中最大關係,而陰陽之診為尤急。如實症,必形氣強壯,脈息滑實,或素縱口腹,多脹滿堅痛,及年少新病,脾氣未損者,方可用治標之法,行之利之泄之。若虛症,形體薄弱,顏色青白,脈雖緊數而無力無神,脈見真弦,中虛似實;或素稟陽衰,素多痰積;或偶犯生冷,偶中雨水陰寒,總惟脾弱之輩,多有此症。

白話文:

張景嶽說:凡是治療腹瀉,最重要的是辨別虛實寒熱。這是腹瀉中最重要的關係,而陰陽診斷尤其重要。如果是實證,必然是身體強壯、脈象滑實,或者平時飲食不節制,經常脹滿堅痛,或者年輕新發的疾病,脾氣未傷的,就可以使用治標的方法,讓它通利瀉泄。如果是虛證,身體虛弱,面色青白,脈象雖然緊數,但是無力無神,脈象見真弦,中虛似實;或者平時陽氣衰弱,痰液積聚過多;或者偶爾吃了生冷的東西,偶爾中過雨水陰寒,總的來說是脾弱的人,多有這種症狀。

寒熱之辨:果熱則必畏熱而喜冷,不欲衣被,渴甚飲水,小便熱澀而痛,下純血鮮紅,脈滑實有力,形躁急多煩。若無此症而泄痢不止,必是虛寒。

白話文:

分辨寒證和熱證:

如果患有熱證,一定會怕熱而喜歡冷,不想要蓋被子,很渴很想喝水,小便熱痛,大便出血鮮紅,脈象滑實有力,性格急躁,容易煩躁。

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但是腹瀉不止,一定是由於虛寒所致。

至於陰陽之用,欲其相濟不欲其相賊,陽賊陰則為焦枯,陰賊陽則為寂滅。蓋陰常喜靜而惡動,陽常喜暖而惡寒。及其相賊,陰畏陽之亢,所以陰遇陽邪,非枯即槁;陽畏陰之毒,所以陽逢陰寇,不走即飛。凡諸病劇而有假真疑似者,即其症也,而尤於傷寒痢疾為最。

白話文:

至於陰陽的作用,目的是讓它們互相滋養,而不是互相傷害。陽氣過盛會灼傷陰氣,導致焦枯;陰氣過盛會阻礙陽氣,導致寂滅。因為陰氣天生喜歡安靜,厭惡運動;陽氣天生喜歡溫暖,厭惡寒冷。當它們互相傷害時,陰氣害怕陽氣過於亢盛,所以陰氣遇到陽邪,不是枯竭就是乾枯;陽氣害怕陰氣的毒害,所以陽氣遭遇陰邪,不是逃跑就是消散。所有疑難雜症,凡是虛實難辨的,都屬於這個類型,尤其是傷寒和痢疾。

今之痢甚者,多見上下皆有熱證,而實非真熱,如煩則似熱非熱,躁則似狂非狂,懊憹不寧,莫可名狀,此非真熱之證也,蓋以精血敗傷,火中無水,而陰失其靜,故煩躁若此也。

白話文:

現今那些很嚴重的痢疾,大多是上下都有發熱的症狀,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的發熱。像是發熱但又不像發熱,煩躁但又不像發狂,煩悶不寧,無法用言語形容的症狀。這並非真正的發熱症狀,而是因為精血受損,心火中缺乏津液,陰氣失去平衡,所以才會如此煩躁。

又如飛於上則為口渴、喉瘡,或面紅身熱;走於下則孔熱、孔痛,便黃便血,此非實熱症也。蓋以水火相刑,陽為陰逐而火離其位,故飛走若此也。今人但見此等症,僉曰熱矣,而詎知煩躁之為陰虛,飛走之為陽虛耶?

白話文:

比如症狀「飛」到上體,就會口渴、喉嚨痛,或者臉色發紅、全身發熱;症狀「走」到下體,就會肛門發熱、疼痛,大便發黃帶血,這些並不一定是實熱證候。這是因為水火相衝突,陽氣被陰氣追逐,導致火氣離開了所在的位置,所以才會出現「飛」和「走」的症狀。如今的人們只看到這些症狀,就都說這是熱症,哪裡知道煩躁其實是陰虛的表現,而「飛」和「走」則是陽虛導致的呢?

且如肌表皆由熱症,本當惡熱,而反不捨衣被,或臍腹喜暖,宜熨宜按者,此外雖熱而內有寒也。

又如九竅皆有熱症,必喜冷飲,然口雖欲寒而腹畏之,或寒冷下咽,反增嘔惡腹疼,或噎塞不行,反生脹悶,或口苦雖有瘡痛而反欲熱湯,此則上下雖熱而中焦有寒也。此外有陽氣素弱,脈色少神等症,若再犯寒涼,必致飛者益飛,走者益走,欲孤陽之不滅,不可得也。

白話文:

就像九竅都有熱症,一定會喜歡喝冷飲。但是,雖然嘴巴想喝冷的,但肚子卻害怕喝冷飲。或者在寒涼下嚥,反而加重嘔吐、腹痛,或造成噎塞不通,反而脹悶難受。或者口苦雖然有傷口疼痛,反而想喝熱湯,這是因為上下雖然有熱,但中焦有寒的緣故。此外,有些人陽氣本來就虛弱,脈象也比較弱,如果再接觸寒涼之物,必定會導致陽氣不足的症狀加重,陽氣愈來愈不足,就難以維持孤陽獨存的狀態了。

凡治此者,但能引火歸源,使丹田暖則火就燥,下元固則氣歸精,此陰陽顛倒之神理也。

凡泄痢腹痛,有實熱虛寒之辨。實熱或因食積、火邪,然多脹滿堅硬,痛而拒按,此屬停滯,微則行之,甚者逐之。火邪顯有內熱,清之利之。大都邪實於中者,必多氣逆,治法無論是食是火,皆當行氣為先。

白話文:

對於腹瀉和腹痛,需要區分是因為實熱還是虛寒。

實熱是由於食物積聚或火邪所致,通常會伴有腹脹、大便堅硬,按壓時有疼痛,拒按,這是因為腸道阻塞。輕微的可以通便,嚴重的需要瀉下。火邪明顯會伴有內熱,治療方法是清火利濕。

一般來說,實邪在體內,必然會導致氣逆,無論是食物積聚還是火邪,治療方法都應以行氣為先。

虛寒者由寒氣之在臟,故腹痛也。蓋元氣不足於內,則雖無外受寒邪,而中氣不暖,即寒症也。泄痢不止,胃氣受傷,膏血切膚,安能不痛?此其為痛,乃因剝及腸臟而然。凡寒侵臟腑,及絡脈受傷,血動氣滯者,皆能為痛。但察其不實不堅,喜按熨胸腹,似飢而不欲食,胃脘作嘔,而多吞酸,無實熱等症,總屬虛寒。速宜溫養脾胃,不得再加消伐。

白話文:

寒虛體質的人是因為寒氣在臟腑內,所以會肚子痛。這是因為體內的元氣不足,即使沒有受到外界的寒邪,但體內的陽氣不夠溫暖,也會出現寒症。如果腹瀉不止,胃氣就會受損,導致津液枯竭,這樣怎麼能不痛呢?這種疼痛是因為寒邪損傷到腸臟而引起的。凡是寒氣侵犯臟腑,或經絡受傷,導致氣血不暢的,都可能引起疼痛。但如果觀察到患者的脈象較弱,觸診時不覺得堅實,喜歡按壓和溫暖胸腹,好像很餓但又不想吃東西,胃裡噁心想吐,常常反酸,沒有其他實熱症狀,這些都屬於寒虛體質。此時應速速溫養脾胃,不要再進一步消弱它們。

如痛之甚,少加木香以順其氣,或多加當歸以和其血,俟痛稍減,則當去此二味。蓋又恐木香之耗氣,當歸之滑腸也。蓋寒在下焦而作痛,必加吳茱萸。或痛不至甚,只以溫補脾腎為主,使脾胃安則痛自止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疼痛非常劇烈,可以少加一點木香來調理氣血,或者多加一點當歸來和緩血氣,等疼痛稍微減輕後,就應該把這兩味藥去掉。因為擔心木香損耗氣血,而當歸滑腸。

通常在下腹部寒冷引起的疼痛,必須加吳茱萸。如果疼痛不太劇烈,只需要以溫補脾腎為主,讓脾胃安穩了,疼痛自然就會消失。

泄痢之症,必多口渴,當審其有火無火。若火盛熏脾爍胃,津液耗竭,好飲冰水,多而不厭,隨飲隨消者,此熱渴,治宜涼也。若雖飲水而不至甚多,或時喜涼,復不喜涼,此即寒聚於中,而無根之火浮載於上,不宜涼也。於喜熱喜涼,即可辨其寒熱。似渴者干也,非渴也。

白話文:

腹瀉的症狀,一定會感到口渴,要判斷是否是因為體內有熱火。如果火氣旺盛,灼傷脾胃,導致津液消耗殆盡,就會喜歡喝冰水,喝很多也不會覺得飽,喝完就會緩解。這是因為熱渴造成的,治療時應該用涼藥。如果雖然喝水,但喝得不多,有時候喜歡喝涼水,有時候又喜歡熱水,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氣積聚,虛火浮在上面,不適合用涼藥治療。根據喜熱喜涼的表現,就可以辨別是寒證還是熱證。口渴的感覺像乾渴,但其實不是口渴。

口雖干而不欲湯飲,則尤非熱症。蓋水泄於下,必津涸於上,故不免於渴。渴而欲飲,正以內水不足,欲得外水以相濟也,詎必皆因於火乎?且氣為水母。其有氣虛不能生水者,必補其母;土為水生,其有脾虛不能約水者,必強其主,而渴止矣。使能不治其渴。而治其所以渴,何渴病之有?

白話文:

即使口渴也不想喝水,這就更不像熱症了。因為水分從下泄出去,所以上焦就會津液不足,因此難免感到口渴。口渴而想喝水,正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,想要用外在的水來補充。怎麼能說口渴的原因都是因為火呢?而且氣是水的母親。如果有氣虛生不出水的情況,就一定要補氣以滋養水;脾土是水的源頭,如果有脾虛不能收斂水的情況,就一定要增強脾氣的力量,這樣口渴就能消失了。如果能不去治療口渴,而是治療引起口渴的原因,那麼口渴的疾病還有什麼呢?

凡痢小水必多不利,其寒熱虛實,大宜詳察。若暴注之泄,清濁不分,水穀並歸於大腸,其不利者暫也。若非其熱,則或以中寒而逼陽於下,或泄痢亡陰而水虧色變,或下焦陽氣不暖而水無以化,或妄用滲利而涕逼汁乾者,俱有之。但察其三焦無火,則雖黃雖澀,縱皆亡陰亡液之症,速當培補真陰,是為良法。

白話文:

凡是腹瀉,小便必定也多而排不出來,這種情況是寒熱虛實參雜的,需要仔細辨證。如果是突然發作的腹瀉,清濁不分,水穀都排到大腸中,那麼小便不通的症狀只是暫時的。如果並不是熱證導致的,那麼可能是中寒導致陽氣被逼到下面,或者腹瀉導致陰液耗損而面色改變,或者下焦陽氣不足,不能溫化水液,或者誤用了利尿通便的藥物導致津液枯竭,這些情況都有可能導致小便不通。但是隻要辨證三焦沒有火氣,即使大便出現黃色或乾結,甚至有陰液耗損或津液枯竭的症狀,也應該立即滋補真陰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

凡裡急後重,病在廣腸下肛,其病本則在脾胃,凡熱痢、寒痢、虛痢皆有之,不得盡以為熱也。蓋中焦有熱,則熱邪下迫;中焦有寒,則寒邪下迫;脾胃氣虛,則氣陷下迫。欲治此者,當散其所因,以治脾胃之本,則無有不愈,然病在廣腸,已非食積,而所留者,惟下陷之氣,氣本無形,故雖欲出而實無所出,是皆氣之使然耳。河間謂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,是固然矣。

白話文:

凡是裡急後重,病理在直腸肛門以下,其根本病因在於脾胃。無論是熱痢、寒痢、虛痢都有可能發生,不能光認為是熱證。這是因為中焦有熱,則熱邪會向下侵襲;中焦有寒,則寒邪會向下侵襲;脾胃氣虛,則氣機會下陷。想要治療這種情況,必須散除引起病因的因素,治療脾胃的根本問題,這樣纔能夠痊癒。然而,如果病理已經在下直腸,則不再是食積的問題,而是氣機下陷所導致。氣本無形,所以即使想要排出,也沒有具體的形態可以排出,都是氣機在作祟。河間醫家認為行血可以自愈便膿,調氣可以消除後重感,這是確定的道理。

然調氣之法,如氣熱者涼之,寒者溫之,虛者補之,陷者舉之,皆調也,必使氣和,乃為調氣。若但以木香、檳榔、當歸、大黃行血散氣之屬,謂之調和,不知此所以行散者,皆中焦之氣,氣既下陷,而復行之散之,則氣必更陷,其能愈乎?

白話文:

調節氣的方法,就像對應熱氣用涼的,對應寒氣用溫的,對應虛弱用補的,對應下陷用提升的,這些都是調節的方式。一定要讓氣平和,纔算調節氣。如果只是用木香、檳榔、當歸、大黃等行血散氣的藥物,就認為這是調和氣,不明白這些藥物之所以能夠行散,是因為是針對中焦之氣。氣已經下陷了,還繼續用行氣散氣的方法,氣只會更加下陷,怎麼能夠治癒呢?

痛有大孔痛者,脾胃不和,水穀之氣失其正化,而濁惡難堪之味出之孔道,此痛之不能免也,又若火因泄陷,陽為陰逐,則胃中陽氣並逼於下,無從解散,此腫之所由生也。故寒痢、熱痢皆為腫痛,痢多則痛多,痢少則痛少,痛與不痛,亦由氣之陷與不陷耳。治此者,但治其痢,則痛腫自散。

白話文:

嚴重的疼痛會導致孔洞,這是因為脾胃不和諧,水穀之氣無法正常運作,導致污濁的物質難以排出,從而導致孔洞疼痛。

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導致胃中的陽氣都被逼到下面,無法消散。這就是腫脹產生的原因。

因此,無論是寒痢還是熱痢,都會導致腫脹疼痛。痢疾越多,疼痛就越嚴重;痢疾越少,疼痛就越輕微。疼痛與否也取決於氣是否下陷。

治療這種疼痛的方法是專門治療痢疾,那麼疼痛和腫脹就會自然消散。

凡積聚之辯,果以飲食之滯,或積聚成塊,或脹滿硬痛,不化不行,乃謂之積,所當逐也。至於膿垢,非糟粕之屬,實附腸著臟之脂膏,皆精血之屬也,無論瘦人、肥人,皆有此脂。今之患此者,必以五內受傷,脂膏不固,故曰剝而下。若臟氣稍強,則隨去隨生。若臟氣剝削殆盡,或以久泄久痢,但見血水及屋漏者,此敗竭極危之候也,惟安之固之,猶恐不及,況攻之逐之,用苦寒以滑之利之乎?

白話文:

凡是積聚的疾病,都是由於飲食停滯,形成塊狀,或者脹滿、疼痛,不消散也不暢通,這才叫做積聚,需要驅逐它。至於膿垢,不是糟粕之類,而是附著在腸道和臟腑上的脂肪,都是精血所化成的。不管瘦人、肥人,都有這種脂肪。如今患有這種病的人,一定是五臟受到了損傷,脂肪不牢固,所以才會往下流。如果臟氣稍強,那麼脂肪排出後會隨之再生。如果臟氣消耗殆盡,或者因為長期的腹瀉或痢疾,只排出血液和膿水,這就極為危險,只能安撫和固守,恐怕也來不及,怎麼還能攻伐驅逐,用苦寒的藥物來瀉下它呢?

凡痢絕血鮮紅者多熱症,以火性急速,迫而下也。紫紅白者少熱症,以陰凝血敗,損而然也。絕白者無熱症,以臟寒氣薄,滑而然也。然有以無紅而亦因熱者,此亦暴注之類,而非之痢之謂也。有以紅紫雖多而不可言熱者,此以陰絡受傷,而非暴注之比也。黃深而穢臭者,此有熱症。

白話文:

大便中只排出鮮紅色血液,大多是熱症引起的,因為熱性急劇,驅使血液向下流淌。大便中排出紫紅色和白色的血液,是輕微的熱症,可能是陰氣凝滯、血液腐敗、虛損所致。大便中排出全白的物質,不是熱症引起的,而是臟腑寒氣過盛,滑瀉而排出。不過,也有大便中沒有紅色,但仍是熱症引起的,這是暴瀉之類的疾病,而不是痢疾。大便中排出紫紅色血液,數量雖然很多,但不能說是熱症,這是因為陰絡受傷,與暴瀉不同。大便顏色深黃、有穢臭,這是熱症的徵兆。

若淺黃色淡不甚臭,或兼腥餿氣者,此即不化之類,皆寒症也。黑而膿厚大臭者,此焦色也,多有火症。若青黑而臭薄者,此肝腎腐敗之色也。凡痢之見血者,無非陰絡受傷,或寒或熱,但傷絡脈,則無不見血,故不可必認為熱,當以脈色形氣兼而察之,庶不誤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痢疾呈淡黃色,味道淡不甚臭,或兼有魚腥腐臭味,這是沒有消化的食物,都是寒症。もし下痢呈黑色,膿液濃稠且臭,這是焦色,往往有火症。如果呈青黑色,味道腥薄,這是肝腎腐敗的顏色。凡是痢疾帶有血絲的,都是陰絡受損,可能是寒症或熱症。但只要是傷到絡脈,就一定會帶有血絲,因此不能必定是熱症,應結合脈象、臉色和精神狀況綜合判斷,纔不會誤判。

凡痢有發熱者,似乎屬火,然實熱之證,反未必發熱。惟痢傷精血,陰虛水虧者,多為熱症。或虛中有火,脈見有力,惟保其陰。若脈本無力,全屬虛火,宜壯水補陰,六味、八味。若陰虛格陽為外熱,則胃關煎右歸飲

白話文:

凡是得了痢疾發燒的患者,看起來好像屬於火熱之症。然而,真正火熱的證據,不見得會發燒。主要原因是痢疾會損傷精血,導致陰虛水虧,所以很多人會轉變成熱症。有些患者雖然虛火在內,但脈象有力,最重要的是保護好他的陰分。若是脈象原本就無力,則完全是虛火,應該加強補水滋陰,例如六味丸、八味丸等藥方。如果陰虛導致陽氣遏制而產生外熱,那就使用胃關煎、右歸飲等藥方。

一噤口不食,最危急之候。丹溪以胃口熱甚用黃連、人參治之,不知噤口不皆實熱,而虛寒者居多。果火鬱胃中,臟腑必多熾熱,脈見洪數。若察其胃口無脹滿、火邪,但見其有出無入,臟氣不能容受。

白話文:

當一個人停止進食,這表示身體處於最危險的時刻。丹溪認為,由於胃部的熱性過盛,可以使用黃蓮和人蔘來治療。但事實上,停止進食並不總是因為實熱,虛寒的情況居多。如果胃部真的有火熱,那麼臟腑肯定會非常熾熱,脈象也會顯得洪數。如果觀察對方的胃部,沒有脹滿或火熱的症狀,但顯示出有出無入,表示臟氣已經無法容納食物。

一由脾胃之弱,或嘔惡、惡聞食臭,或肌不能食,此以中焦不運,責在脾也,一由腎氣之弱,命門不暖,則大腸不固,小腸不化,而胃氣不能行,此以下焦失守,化源無主,責在腎也。欲健中焦,非參、朮、薑、草之屬不可。欲實下焦,非熟地、附子、吳茱萸、肉桂之屬不可。

白話文:

一種是脾胃虛弱導致的,可能出現嘔吐、噁心、厭惡食物氣味,或者肌肉無力、進食困難。這是因為中焦運化功能失常,責任在於脾臟。

另一種是由於腎氣虛弱,命門不能溫煦,導致大腸固攝失常,小腸不能消化吸收,胃氣不能正常運行。這是因為下焦失於固守,化生之源失去主導,責任在於腎臟。

想要健脾胃,必須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香草等藥物。想要固腎益氣,必須使用熟地、附子、吳茱萸、肉桂等藥物。

脾腎強而食自入,其理甚明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