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《內經》脈要(並附名公諸論注)
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;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
柯曰:上附上,謂寸也,心居肺下,而位於中,肺偏於右,是心居肺左矣。心肺俱近背,故俱外候。胸中主宗氣,膻中主包絡相火之氣,在中,故內候。此三部中上部天一候之法耳。《難經》不審氣口候陰,以六腑配三部之中,胸、膻、膈、腹廢而不講矣。
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,上竟上者,胸、喉中事也;下竟下者,少腹、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中事也。
喻嘉言曰:上古神聖首重切脈,《內經》部位分明。後人以心與小腸為表裡,遂舉越人之言以定部位。不知此可論病機,如心遺熱於小腸,遺熱於大腸之類,不可以定部位也。
《內經》尺裡以候腹中,尺外以候腎二語,已盡其義。蓋胸中屬陽,腹中屬陰,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所傳渣滓水液,惟腹中是其位置,非若胃為水穀之海。清氣在上,膽為決斷之官,靜藏於肝,為十一藏之所決,可得部之於中焦也,至於上焦,重重膈膜,惟心肺得以居之,所謂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是也。
二腸濁穢之腑,與膈上清陽迥不相通,豈可因外絡連屬;反謂寸之清陽上浮為腑,沉者為臟?經所謂臟真高於肺者,乃臟真高於大腸矣。且左浮為小腸脈,沉為心脈,是水中汙泥反浮於蓮花之上,有是理乎?若膻中為臣使,包裹而絡於心下,以寄心君喉舌之司,下膈歷絡三焦,與手少陽之脈散絡心包,正見心胞相火與少陽相火相輸應也。心胞關係之重,是亦以待分手經之一,而可稱為臟耳。
羅東逸曰:喻說二腸,止明部之不當,未嘗明其脈之謬也。今姑以《脈經》之所謂陰陽,即其所謂而辨之。其曰: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。又曰:關前為陽,心肺主之;關後為陰,肝腎主之。又曰:脈浮而大散者心,脈浮而短澀者肺。是心肺主陽而出關前,為浮而呼出;腎肝主陰出關後,為沉而吸入者也。
今其書百條,乃曰左寸陽實者,小腸實也;陽虛者,小腸虛也;陽絕者,小腸絕也;左寸陰實者,少陰實也等語。夫浮而大散者為心脈,為關前,主陽矣。其脈之有虛、實、絕,皆以為陰。
而杜撰一小腸之虛、實、絕為陽,而加以心脈之上,則小腸之陽脈當作何狀,得加於浮大而散之上耶?且右脈浮澀而短,又以為陰,彼大腸陽脈更當作何狀?而云虛實與絕也,終《脈經》竟無一舉二腸脈據者。不寧唯是,候外感風寒,必於左寸,則又太陽、膀胱與小腸同居左寸,俱在心之上矣。
其瑕不攻自破,特莫之覺耳。
白話文:
上焦脈象觀察方法:右手外側脈診肺,內側脈診胸部;左手外側脈診心,內側脈診膻中。
柯氏解釋道:「上附上」指寸口脈,心臟位於肺臟下方,且偏左,因此肺臟偏右。心肺都靠近背部,所以都從外側診脈。胸部主宰宗氣,膻中主宰包絡與相火之氣,位於身體中間,所以從內側診脈。這是上焦天一候診法。然而《難經》沒有仔細探討氣口候陰的方法,以六腑配合三部,導致胸、膻、膈、腹等部位被忽略。
前部診脈觀察前部臟腑,後部診脈觀察後部臟腑。上焦診脈觀察胸喉部位,下焦診脈觀察少腹、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等部位。
喻嘉言批評道:古代聖賢重視切脈,《內經》脈位分明。後人以心和小腸為表裡,引用越人診法來確定脈位。但這種方法只能診斷病機,例如心火移至小腸或大腸,不能以此確定脈位。《內經》指出尺脈裡側診察腹部,尺脈外側診察腎臟,已說明脈診部位的道理。胸部屬陽,腹部屬陰,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等臟腑傳輸糟粕和水液,都在腹部,不像胃是水穀之海。清氣在上,膽是決斷之官,靜藏於肝,是十一藏的決斷之處,可歸屬於中焦。至於上焦,層層膈膜,只有心肺可以位於其中,這就是所謂「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」的道理。
二腸(大腸小腸)濁穢的腑臟,與膈膜以上清陽之氣完全不相通,怎麼可以根據外絡的連屬關係來判斷?反過來說寸口脈清陽之氣上浮為腑,下沉為臟?經書所說的臟器高於肺,是指臟器高於大腸。而且說左寸脈浮為小腸脈,沉為心脈,這就好比污泥浮在蓮花之上,豈有此理?膻中是輔助器官,包絡於心臟之下,輔助心臟主管喉舌,下通膈膜,聯絡三焦,與手少陽脈絡相連,說明心包相火與少陽相火相互應。心包關係重大,也是手太陽經的一部分,可以稱為臟器。
羅東逸批評道:喻氏只說明了部位的不對,沒有說明脈象的錯誤。《脈經》中關於陰陽的說法,可以用来辨析。書中說呼氣時診察心肺,吸氣時診察肝腎。關前為陽,心肺主之;關後為陰,肝腎主之。脈浮大而散者為心脈,脈浮而短澀者為肺脈。心肺主陽,出於關前,脈象浮大而呼出;腎肝主陰,出於關後,脈象沉而吸入。
然而《脈經》中又說,左寸陽實為小腸實,陽虛為小腸虛,陽絕為小腸絕;左寸陰實為少陰實等等。浮大而散的脈象為心脈,位於關前,主陽。而脈象虛、實、絕都認為是陰。卻杜撰出小腸的虛、實、絕為陽,加在心脈之上,那麼小腸的陽脈是什麼樣子的,怎麼會加在浮大而散的脈象之上呢?而且右脈浮澀而短,也被認為是陰,那麼大腸的陽脈又該是什麼樣子,又如何表現虛實與絕呢?通篇《脈經》都沒有提到二腸的脈象根據。不僅如此,診斷外感風寒,一定要診察左寸,那麼太陽、膀胱和小腸都位於左寸,都在心臟之上,這豈不是自相矛盾?
它的錯誤不攻自破,只是沒有人察覺到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