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吐瀉門(霍亂、水泄、脾瀉、腎瀉)

張子和曰:風、濕、暍三氣,合而成霍亂吐瀉轉筋,風應厥陰肝木,濕應太陰脾土也。又曰:厥陰所至,為脅痛嘔泄;少陽所至,為嘔湧;太陽所至,為中滿霍亂吐下;太陰所至,為濡化也。轉筋者,風主肝,肝主筋,風急甚,故轉筋也。吐者暍也,火主心,心主炎上;故嘔吐也。

白話文:

張子和說:風、濕、熱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,會導致霍亂、嘔吐和肌肉痙攣。風對應於厥陰肝木,濕對應於太陰脾土。

他又說:厥陰經所到之處,會引起肋骨疼痛和嘔吐腹瀉;少陽經所到之處,會導致劇烈嘔吐;太陽經所到之處,會導致腹部脹滿、霍亂、嘔吐和腹瀉;太陰經所到之處,會導致身體濕冷。

肌肉痙攣是因為風主肝,肝主筋,風勢過於猛烈,所以會導致肌肉痙攣。嘔吐是因為熱邪,火主心,心主陽氣上炎,所以會嘔吐。

泄注者,土主濕,脾濕下注,故泄注也。脾濕,土氣為風木所克,土化不行矣。亢無雨,火盛過極,上怒發焉,甚則雷霆驟雨,大水橫流,山崩岸落,詎非太陰怒發之象耶?故人病心腹滿脹、腸鳴,而為數便,甚則心痛脅脹,嘔吐霍亂,厥發則注下,跗腫身重。啟元子謂以上病症,皆脾濕所生,是矣。

白話文:

腹瀉泄瀉,是因為土屬性主管濕氣,脾臟受濕氣影響而下注,所以會發生腹瀉。

脾臟受濕氣影響,是因為土氣被風木屬性所剋制,導致土氣化生機能受阻。

久旱無雨時,火氣過度旺盛,會往上衝激發怒氣,嚴重時會導致雷電暴雨,大水橫流,山崩地裂,這不正是太陰屬性發怒的徵兆嗎?

因此,人體出現心腹脹滿、腸鳴、頻頻腹瀉,嚴重時還會心痛、脅肋脹痛、嘔吐、霍亂,當暈厥發作時就會腹瀉、腳部水腫、身體沉重。

啟元子說,以上這些症狀都是脾臟受濕氣影響所引起的,這是很正確的。

王海藏曰:夫嘔吐而利者,霍亂也。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。邪在上焦者,則吐而不利;邪在下焦者,則利而不吐;邪在中焦,既吐且利。以飲食不節,冷熱不調,清濁相干,陰陽乖隔,遂成霍亂。揮霍撩亂,重也;吐利而已,輕也。風濕暍外至,生冷硬內生,內外合而為病。

白話文:

王海藏說:嘔吐和腹瀉一同出現的,就是霍亂。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道路。邪氣在上焦,就會嘔吐而不會腹瀉;邪氣在下焦,就會腹瀉而不會嘔吐;邪氣在中焦,就會同時嘔吐和腹瀉。因為飲食不節制,冷熱不調節,清濁之氣交雜,陰陽失調,於是形成霍亂。霍亂發作時劇烈擾亂,就是重症;只嘔吐或腹瀉,就是輕症。風濕暑邪從外而至,生冷硬邪從內而生,內外邪氣交合而致病。

六淫所傷,各有先後;飲食所滯,各有多少;內外傳變,各有輕重。以經脈臟腑,隨所應見治之。吐利止後,見外症者,只作外傷治之。

白話文:

外部六氣的侵害,各自有先後順序;飲食造成的積滯,各個不同;內外兩方面傳變,各有輕重緩急。根據經脈和臟腑的情況,針對相應的症狀治療。嘔吐、腹瀉緩解後,如果出現外在症狀,就只針對外傷進行治療。

薛立齋曰:泄瀉,米食所傷,用六君子加穀芽;麵食所傷,加麥芽;肉食所傷,加山楂。若兼寒熱作嘔,乃肝木侮脾土,用六君子加柴胡、生薑。兼嘔吐腹痛,手足厥冷,乃寒水侮土,六君加薑、桂;不應,用錢氏益黃散。若元氣下陷,發熱作渴,肢體倦怠,用補中益氣湯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說:腹瀉是由於吃米飯所傷,用六君子湯加穀芽;是由於吃麵食所傷,加麥芽;是由於吃肉類所傷,加山楂。如果兼有寒熱和嘔吐,是肝火剋制脾胃,用六君子湯加柴胡、生薑。如果兼有嘔吐、腹痛、手腳冰涼,是寒水剋制脾胃,用六君子湯加薑、桂;如果無效,用錢氏益黃散。如果元氣下陷,發熱口渴,四肢乏力,用補中益氣湯。

若泄瀉色黃,乃脾土之真色,用六君加木香、薑、桂。若瀉在五更,清晨飲食少思,乃脾腎虛弱,五更服四神丸,日間用白朮散;如不應,或愈而復作,或飲食少思,急用八味丸補命門火,以生脾土為善。

白話文:

如果大便呈黃色稀水,這是脾臟的本色,應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、生薑、桂枝治療。

如果在大清早拉肚子,早上飲食慾望低,這是脾腎虛弱所致,應在破曉時服用四神丸,白天服用白朮散。

如果症狀沒有改善,或者病情反覆,或者飲食慾望低,應立即服用八味丸來滋補命門之火,以生髮脾臟之氣為宜。

朱丹溪曰:泄瀉有濕、火、氣虛、痰積,食積。濕用四苓散加蒼朮,甚者蒼白二術同加,燥濕並滲泄。火用四苓散加木香、黃芩,伐火邪。痰積宜豁之,用海粉、青黛、黃芩、神麯,糊丸服之。在上者用吐提。在下陷者宜升提之,用升麻、防風。氣虛用人參、白朮、炒芍藥、升麻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說:腹瀉有濕熱、上火、氣虛、痰積、食積等種類。

濕熱型:使用四苓散加入蒼朮,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同時加入蒼朮和白朮,既能燥濕又能利尿。

上火型:使用四苓散加入木香和黃芩,清熱降火。

痰積型:宜化痰,可以使用海粉、青黛、黃芩、神曲,做成丸劑服用。如果痰在上面,可以用吐法引出。如果痰在下面,宜用升提法,可以使用升麻和防風。

氣虛型:使用人參、白朮、炒芍藥、升麻。

食積二陳湯加澤瀉、蒼朮、白朮、山楂、神麯、芎藭,或吞保和丸。瀉水者仍用五苓散。久病大腸氣泄,用熟地半兩,炒白芍、知母各三錢,升麻、乾薑各二錢,炙甘草一錢,為末,粥丸服之。仍用艾炷於百會穴灸三壯。脾瀉當補脾氣,健運後常用炒白朮四兩,炒神麯三兩,炒芍藥三兩半,冬月及春初用肉豆蔻代之,或散或湯,作餅子尤佳。脾泄已久,大腸不禁,此脾已脫,宜急澀之,以赤石脂、肉豆蔻、乾薑。

白話文:

食積

  • 二陳湯加入澤瀉、蒼朮、白朮、山楂、神麴、芎藭,或服用保和丸。
  • 腹瀉的人仍然服用五苓散。
  • 久病導致大腸氣泄,使用熟地10克,炒白芍、知母各3克,升麻、乾薑各2克,炙甘草1克,研成細末,用粥煮成丸子服用。
  • 並在百會穴艾灸三壯。

脾瀉

  • 脾瀉應當滋補脾氣,運脾健胃後常服用炒白朮40克,炒神麴30克,炒芍藥35克。
  • 冬天和初春,可以用肉豆蔻代替。
  • 可製成散劑或湯劑,做成餅子服用效果更佳。
  • 脾瀉時間長,大腸失禁,表明脾氣虛脫,應急用澀藥,如赤石脂、肉豆蔻、乾薑。

戴元禮曰:凡瀉水腹不痛者,是濕。飲食入胃不住,或完穀不化,是氣虛。腹痛泄水,腸鳴,痛一陣瀉一陣,是火。或時瀉,或時不瀉,或多或少,是痰積。腹痛,甚而瀉,瀉後痛減者,是食積。

白話文:

戴元禮說:凡是腹水不痛的,是因為濕氣。吃進去的食物不能在胃裡停留,或者米飯沒有被消化掉,是因為氣虛。肚子痛、拉水,腸鳴,疼痛一段時間就拉一次,是因為火氣。有時拉肚子,有時不拉,有時多有時少,是因為痰液積聚。肚子痛,痛得很厲害而拉肚子,拉完後疼痛減輕,是因為食物積滯。

王節齋曰:凡泄瀉病,誤用參、耆等甘溫之藥,則病不能愈,而成變為黃癉,蓋瀉屬濕,甘溫之藥能生濕熱,故反助病邪,久則濕熱甚,而為癉矣。惟用苦溫、苦寒之藥以治之則愈,若寒瀉濕熱,苦溫除濕寒也。泄止後脾胃虛弱,方可參、耆之藥以補之。

白話文:

王節齋說:所有腹瀉的疾病,如果錯誤地使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性質的藥物,病情就不會好轉,反而會轉變成黃疸。因為腹瀉屬於濕氣過盛的證候,甘溫藥物會產生濕熱,所以反而會助長病邪。時間久了,濕熱會加重,最後就會變成黃疸。必須使用苦溫或苦寒的藥物來治療才能治癒。如果是因寒冷造成的腹瀉濕熱,可以使用苦溫藥物來去除濕寒。腹瀉停止後,脾胃會虛弱,這時纔可以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來補氣。

趙養葵曰:瀉痢,東垣著脾胃之論,其間治脾泄之症,庶無餘蘊矣,特未及乎腎泄也。仲景云:下利不止,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,理中者,理中焦也。此利在下焦,當以理下焦法,則愈矣。昔趙以德云:聞先師言泄瀉之症,其類多端,得於六淫、五邪、飲食所傷之外,復有雜合之邪,似難執法而治。

白話文:

趙養葵說:講到腹瀉,張元素(東垣)提出了脾胃的理論,其中關於脾泄的治療方法,基本沒有遺漏。但是獨獨沒有提到腎泄。張仲景說:腹瀉不止,用理中湯給病人服用,效果很好。理中湯的作用是理順中焦。這裡的腹瀉是指下焦濕熱,所以應該採用調治下焦的方法,才能治癒。以前趙以德說:聽老師說過,腹瀉的種類很多,除了因六淫、五邪、飲食不當所導致的外,還有各種複雜的病邪,治療起來似乎很難掌握規律。

乃見先師治氣暴脫而虛,頓瀉不知人,口眼俱閉,呼吸甚微,凡欲絕者,灸氣海,飲人參膏十餘斤而愈。治積痰在肺,致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,湧出上焦之痰,則肺氣不降,而大腸之虛自復矣。治憂思太過,脾氣結而不能升舉,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,開其鬱結,補其脾胃,使穀氣升發也。治陰虛而不能司禁固之權者,峻補其腎而愈也。

白話文:

曾經見過老師治療氣暴脫出,導致虛弱到不知人事的患者。當時患者口眼緊閉,呼吸極微弱,幾乎要死亡了。老師便用艾灸氣海穴,並讓患者服用十幾斤的人參膏,才得以康復。

老師治療積痰在肺,導致與肺相合的大腸氣機不固定的患者時,會讓患者將上焦的痰吐出來,這樣肺氣就能下降,大腸的虛弱也會自然恢復。

老師治療憂思過度,脾氣凝聚不能向上運化,陷入下焦而導致腹瀉的患者時,會疏通患者的鬱結,補養脾胃,讓穀氣能夠上升。

老師治療陰虛導致無法控制固攝功能的患者時,會大力補腎,讓患者獲得痊癒。

凡此之類甚多,先生治之,圓機活法,無他,熟在《內經》耳。經曰:腎主大小便。又曰:腎司開闔。又曰:腎開竅於二陰。腎既虛衰,則命門之火熄而水獨治,故每天五更天明時,正亥子水旺之刻,故特甚也。惟八味丸以補其陽,則腎中之水火既濟,而開闔之權得宜。況命門之火旺,火能生土,而脾亦強矣。

白話文:

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,先生治療這些疾病時,手法靈活,祕訣並不在其他地方,而是熟讀《黃帝內經》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腎臟主管小便和大便。又說:腎臟負責人體氣機的開合。又說:腎臟通於耳朵和生殖器。如果腎臟虛衰,則命門之火熄滅,只有水仍在工作,因此在每天五更天明時,正是水氣旺盛的時刻,腎虛症狀會特別嚴重。八味丸可以補腎陽,使腎臟中的水火平衡,開合功能得到調節。此外,命門之火旺盛,火能生土,脾臟也會得到加強。

古方有椒附丸、五味子散,皆治腎泄之神方,不可不考也。

白話文:

古代有名的方劑有椒附丸和五味子散,它們都是治療腎虛遺精的靈丹妙藥,不可不加以研究。

秦越人《難經》有大瘕泄者,即腎泄也。注云: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。世人不知,誤為滯下,治之禍不旋踵,此是腎虛之症。

白話文:

秦越人寫的《難經》中提到,大瘕泄這種病是由腎衰弱引起,註解裡說:裡急後重,經常跑廁所卻排不出東西,並且莖部疼痛。一般人不知道這個病,誤以為是腸胃不通而導致腹瀉,用這種方法醫治很快就會出問題,這是腎虛引起的疾病。

褚氏精血論中雲:精已耗而復竭之,則大小便牽痛,愈痛則愈便,愈便則愈痛,須以補中益氣湯倍升麻送四神丸,又以八味丸料加五味子、茱萸、補骨脂、肉豆蔻,多服乃愈。此等症候,以利藥致損元氣,肢體腫脹而斃者,不可枚舉。

白話文:

根據褚氏的精血論,當精氣嚴重耗損後,會導致大小便時疼痛,且疼痛越劇烈,排便次數越多,排便越多,疼痛就越嚴重。此時,應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倍的升麻,並服用四神丸。此外,還可以將八味丸的材料添加五味子、茱萸、補骨脂、肉豆蔻,大量服用直至康復。有許多案例顯示,因過度使用瀉藥而損害元氣,導致肢體腫脹而死亡。

方約之曰:久泄腸胃虛脫,止澀之劑不得已而用之,又用藥不可太苦太甘,太苦則傷脾,太甘則生濕。惟當以淡劑利竅為最,以滲濕燥脾為主。症雖分濕、火、虛、寒、痰、食六者之殊,而三虛不可不察。三虛者,脾虛、腎虛、肝虛也。脾虛飲食所傷也,腎虛色欲所傷也,肝虛忿怒所傷也。

飲食傷脾,不能運化;色欲傷腎,不能閉藏;忿怒傷肝,木邪剋土,皆令泄瀉。

白話文:

方約說:長期的腹瀉會導致腸胃虛弱,這時纔不得已使用止瀉止澀的藥物。但用藥不要太苦太甜,太苦會傷脾,太甜會生濕。應以味道平淡的藥物通利水道為宜,以利濕燥脾為主。雖然症狀可分為濕、火、虛、寒、痰、食六種,但三虛不可忽略。所謂三虛,是指脾虛、腎虛、肝虛。脾虛是飲食不當所致,腎虛是色慾過度所致,肝虛是憤怒過度所致。

又嘗論之:瀉泄、痢、瘧,同乎一治,多由暑月脾胃氣虛,飲食傷損所致。才傷便作,則為泄瀉;停積既久,則為瘧痢。而瘧與痢又有分別:飲食為痰,充乎胸脅,則為瘧疾;飲食為積,膠乎腸胃,則為痢症。古人謂無痰不成瘧,無積不成痢,有以哉。

白話文:

我曾經提出過這樣的看法:瀉泄、痢疾、瘧疾,治療方法相同,大多是由於暑熱時節脾胃虛弱,飲食不當所導致。剛剛傷到脾胃就會發作,表現為腹瀉;停積時間長了,就會演變成瘧疾和痢疾。而瘧疾和痢疾又有區別:飲食化為痰液,充滿胸腔和脅部,就會出現瘧疾;飲食化為積滯,粘附在腸胃中,就會出現痢疾。古人說,沒有痰液就形成不了瘧疾,沒有積滯就形成不了痢疾,是有道理的。

工海藏曰:吐瀉轉筋,身熱脈長,陽明本病也,宜和中,四君、平胃、建中選用。自汗脈浮者,四君加桂。脅下痛,脈弦者,建中加木瓜柴胡湯,平胃加木瓜亦可。如吐瀉後大便不通,胃中實痛,四君加大黃主之。如腹中痛,體重,脈沉細,四君加芍藥、高良薑。四肢拘急,脈沉遲,屬少陰,四君加薑、附、厚朴。四肢厥冷,微緩,屬厥陰,建中加附子、當歸。

白話文:

《工海藏》中記載:

  1. 嘔吐腹瀉、手足抽筋、身體發熱、脈搏細長有力:屬於陽明熱證,應和中氣,可用四君子湯、平胃散、建中湯等。

  2. 自汗、脈搏浮大:四君子湯加桂枝。

  3. 脅肋疼痛、脈搏弦緊:建中湯加木瓜、柴胡湯,平胃散加木瓜也可。

  4. 嘔吐腹瀉後大便不通、胃中疼痛:四君子湯加大黃。

  5. 腹中疼痛、身體沉重、脈搏細弱:四君子湯加芍藥、高良薑。

  6. 四肢抽縮、脈搏細弱遲緩:屬少陰寒證,四君子湯加薑、附子、厚朴。

  7. 四肢冰冷、脈搏微弱緩慢:屬厥陰寒證,建中湯加附子、當歸。

張景岳曰:泄瀉之本,由於脾胃受傷,則水反為濕,谷反為滯,精華之氣不能輸化。惟脾強者滯去則愈,此可以清利攻逐也。脾弱者因虛,所以易泄,因泄所以愈虛。蓋關門不固,則氣隨泄去,氣去則陽衰,而寒從中生。且陰寒之性降下,必及腎,故泄多亡陰,謂亡其陰中之陽耳。

白話文:

張景嶽說:腹瀉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受損,導致水液化濕,食物停滯,精華之氣無法運化。只有脾氣強壯的人,將停滯去除後才會好,這可以用清利攻逐的方法治療。而脾氣虛弱的人,因為虛弱才容易腹瀉,腹瀉後又會更虛弱。因為關門不堅固,就會導致氣隨腹瀉而流失,氣走掉後陽氣也會衰弱,從而產生寒氣。而且陰寒的性質向下走,必定會影響腎臟,所以腹瀉通常會損傷陰液,也就是說損傷了陰液中的陽氣。

所以泄瀉不愈,必自太陰傳於少陰,而為腸澼,詎非降泄之甚,而陽氣不升,臟氣不固之病乎?若復以寒涼攻逐,無不致敗。

白話文:

因此泄瀉無法痊癒,一定會從太陰經傳導到少陰經,而變成腸道積水。難道這不是因為陽氣不升、臟氣不固所致的病情嗎?如果再用寒涼之藥攻逐,沒有不導致病情惡化的。

先哲曰:治泄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然小便不利,其因非一,宜詳辨之。如濕勝而不利,以水土相亂,並歸大腸而然也。熱勝而不利,以火乘陰分,水道閉澀而然也。有寒瀉而不利,以小腸之火受傷,氣化無權也。有脾虛而不利,以土不制水,清濁不分也,有命門火衰而不利,以真陰虧損,元精枯涸也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:治療腹瀉而不利於小便,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然而,小便不利的原因不只一種,需要仔細辨別。

例如:

  • 如果濕氣過重而導致小便不利,是因為水和土之間出現混亂,都流向了大腸所致。
  • 如果熱氣過重而導致小便不利,是因為火氣影響了陰分,使水道阻塞所致。
  • 有些腹瀉患者小便不利,是因為小腸之火受損,氣化功能失常所致。
  • 有些脾虛患者小便不利,是因為土無法控制水,導致清濁不分所致。
  • 有些命門火衰弱患者小便不利,是因為真陰受損,元精枯竭所致。

凡此小水不利之候,惟暴注新病,形氣強壯者可利。若病久形不足,脈症多寒,形氣虛弱者不可利。蓋虛寒之泄,本非水有餘,實因火不足;本非水不利,實因氣不行。倘不察其所病之根,未有不愈利愈虛,而速其危者矣。

白話文:

對於這些小便不利的情況,只有突然發病、體格強壯的人才能用瀉法治療。如果病程長、身體虛弱、脈象症狀多見寒象、體質虛弱的人則不能用瀉法。這是因為虛寒的泄瀉,本質上並不是水液過多,而是因為陽氣不足;本質上並不是小便不利,而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。如果不能弄清楚病人的病根,肯定會越瀉越虛弱,加速病情惡化。

又氣泄症,必先怒時挾食,隨觸而發。此肝、脾二臟受病,法當補脾之虛,順肝之氣。但虛實有微甚,宜分輕重治之。

白話文:

另外,氣泄症發作時,通常是在生氣時,而且吃東西後容易發作。這是因為肝臟和脾臟出了問題,治療方法應該是補虛脾臟、疏通肝氣。但是虛實程度有輕微和嚴重之分,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治療。

程郊倩曰:凡病至而能奠安治定者,全賴脾胃之氣為之主。今則邪犯中焦,卒然而起,致令脾胃失其主持,一任邪之揮霍,嘔吐下利,從其治處而擾亂之。毋論受寒中暑及挾飲食之邪,皆屬中氣乖張,陰邪來侮。以其病陰而症則陽,變治為亂,是名霍亂。故中虛受擾,外氣輒亦失治,病發熱、頭痛、身疼、惡寒,夾此吐利而來,其脈則微澀。

白話文:

明朝醫家程郊倩說:凡是發病後能夠安定下來治療的,完全依賴脾胃之氣為主要力量。如今邪氣侵犯中焦,突然發作,導致脾胃失去主宰,任由邪氣肆虐,嘔吐腹瀉,從原先的治療部位開始混亂。無論是受寒、中暑或夾雜飲食邪氣,都屬於中氣失調,陰邪侵襲。病因是陰邪,但症狀表現卻是陽症,導致治療方法混亂,這就是霍亂。因此,中虛受擾,外氣也失去調節,發病時會發熱、頭痛、身體疼痛、惡寒,伴隨著嘔吐和腹瀉,脈象則微弱而澀滯。

此屬正虛邪勝,陽微陰擾。舍溫經散寒、扶陽抑陰外,均非其治。自其初證言之,其有頭疼、發熱、身疼痛之表症,要以分寒熱而治。熱多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,於溫經植土中,徹其寒水;寒多惡飲水者,理中丸主之,一意溫中補土。若惡寒脈微複利,利止為亡血,所以更復發熱,四逆加人參湯主之,助陽生陰,務復盡真陽為主。若吐利止而身痛不休,當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湯小和之。

白話文:

這屬於正氣虛弱,邪氣強盛,陽氣微弱,陰氣擾亂的情況。除了溫經散寒、扶陽抑陰之外,其他的治療方法都不適合。從一開始的症狀來看,如果有頭痛、發熱、身體疼痛等表證,需要根據寒熱的不同來治療。如果熱多、愛喝水,可以使用五苓散,在溫暖經脈的基礎上,去除體內的寒水;如果寒多、不愛喝水,可以使用理中丸,著重溫暖脾胃,補充元氣。如果惡寒、脈搏微弱,並且伴有腹瀉,停止腹瀉後又發熱,可以使用四逆加人參湯,幫助陽氣生長、抑制陰氣,以恢復真正的陽氣為主。如果嘔吐和腹瀉停止,但身體疼痛持續,應當調和表證,可以使用桂枝湯稍加緩和。

若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與既吐且利,小便複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穀,內寒外熱,脈微欲絕者,四逆湯主之,回陽救急,交通其氣,用仲景之法可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嘔吐大量汗水,發燒怕冷,四肢拘縮無法伸展,手腳冰涼的人,以及既嘔吐又腹瀉,小便也多次排泄,有大汗流出,下痢排便清澈,內部虛寒,外部發熱,脈搏微弱幾乎要斷絕的人,可以使用四逆湯治療,它的作用是溫陽救急,疏通氣血,可以採用仲景所制定的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