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三 (8)
卷三 (8)
1. 瘧疾門
繆仲淳曰:經云:夏傷於暑,秋必痎瘧。瘧論一篇,發明已詳。蓋其間中氣不足,脾胃虛弱,暑邪乘虛客之而作,雖隨經隨症投藥解散,必先清暑益氣,調理脾胃為主。有食者兼消導奪食,有風兼散風,有老痰、伏飲者,兼豁痰逐飲,感瘴癘者兼消瘴癘,汗多者固表,無汗者解表,泄利兼升發、利小便,便燥者兼益陰潤燥。
久而不解,必屬於虛,氣虛補氣,血虛補血,兩虛者氣血兼補,非大補真氣,大健脾胃不得瘳也。
白話文:
繆仲淳說: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到:夏天受暑邪侵襲,秋天就會發作瘧疾。在《瘧論》一篇中已經詳細闡述了瘧疾的原理。總的來說,瘧疾是因為人體中氣不足,脾胃虛弱,暑邪趁虛侵入人體,隨經絡的循行和症狀表現來發作。雖然要根據不同的經絡和症狀服用藥物來驅除暑邪,但最主要是先清除暑熱、益氣,調理脾胃。對於有食積的患者,要兼顧消食導滯;有風邪的,要兼顧散風;有老痰、伏飲的,要兼顧化痰逐飲;感染瘴癘之氣的,要兼顧消瘴祛毒;多汗的,要兼顧固表止汗;無汗的,要兼顧解表發汗;腹瀉兼有氣虛的,要兼顧益氣昇陽、利小便;大便乾燥的,要兼顧滋陰潤燥。
蓋瘧邪由於中氣虛,破氣則傷中氣,邪不能解,甚則中滿不思飲食,作泄,惡寒口乾。惟傷食宜消,不同此法。若誤下則邪氣陷於內,變為滯下,或腹痛、腫脹、嘔惡、不思食。凡破氣下泄藥,切戒勿用。宜清暑益氣,健脾開胃,兼消痰。
白話文:
瘧疾是因為中氣虛弱造成的,如果使用瀉藥,會損傷中氣,邪氣無法排出,嚴重時會導致腹脹、不想飲食、拉肚子、惡寒、口乾。只有傷食的情況才適合使用消食的藥物,與瘧疾的治療方法不同。如果誤用瀉藥,邪氣會深入體內,變成腹瀉,或出現腹痛、腹脹、嘔吐、不想飲食的症狀。凡是瀉氣、瀉下的藥物,都要注意不要使用。治療瘧疾應以清暑益氣、健脾開胃、化痰為主。
宜分臟腑、手足六經所見症施治。先清暑熱,宜服白虎湯加減,消息用之。其藥俱宜黃昏煎以井水,澄冷,露一宿,五更時溫服。蓋瘧乃暑邪,得露則散也。
白話文:
針對不同的臟腑、手足六經所表現出的症狀進行治療。首先清熱解暑,宜服用白虎湯加減劑,根據病情增減藥物。煎藥時宜用井水在黃昏煮好,澄清後冷卻,放置一晚,於凌晨溫服。因為瘧疾是由暑邪引起,露水可驅散暑邪。
若足太陽見症,其人腰痛、頭痛、頭重、寒從背起,先寒後熱,熇熇暍暍然,熱止汗出難已,或遍身骨痛,小便赤,宜羌活、廣皮、黃芩、前胡、甘草、豬苓、知母。若渴者,即兼陽明,宜加石膏,倍知母、麥冬。渴而汗少,加葛根。若涉深秋,或入冬,宜多加姜皮。因虛加人參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足太陽經的症狀,患者會腰痛、頭痛、頭重、寒氣從背部開始,先寒後熱,發燒惡寒,熱退後出汗難止,或全身骨頭疼痛,小便呈紅色,可以用羌活、廣皮、黃芩、前胡、甘草、豬苓、知母治療。
如果患者感到口渴,表示陽明經也受影響,此時應加入石膏,增加知母和麥冬的用量。如果口渴但出汗較少,則加入葛根。
如果在深秋或入冬時出現這些症狀,應多加姜皮。如果虛弱,則加入人參。
虛汗多加黃耆、桂枝,汗止即止,桂枝不可多用。若病人素有熱,去桂枝,以芍藥、五味代之。若發於陰,並加當歸。小便短澀,與六一散二三服,下午服理脾健胃藥橘紅、豆蔻、茯苓、山楂、麥芽、藿香、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扁豆。有肺火者,去參、術,加麥冬,釵斛、烏梅肉。
白話文:
如果多出虛汗,可以加黃芪和桂枝來止汗,但不能多用桂枝。如果病人原本就有熱氣,則去掉桂枝,改用芍藥和五味子。如果虛汗是由於陰虛引起的,還要加當歸。
小便短赤,可以服用六一散二到三次,下午服用理脾健胃的藥物,如橘紅、豆蔻、茯苓、山楂、麥芽、藿香、人參、白朮、白芍、扁豆。
如果有肺熱,則去掉人參和白朮,改加麥冬、釵斛和烏梅肉。
停食者必惡食,加消導藥,食消即已,多服則損中氣。胃家素有濕痰者,其症不渴、寒多,方可用半夏、橘紅、二術,大劑與之。嘔甚者兼用姜皮。
白話文:
長期不進食的人必定會厭食,此時可以加減服用幫助消化的藥物,等到食慾恢復後就停止服用,服用過多會損傷脾胃之氣。天生胃部有濕痰的人,通常不口渴、怕冷,可以適當使用半夏、橘紅、茯苓、白術等藥物,並加大藥量服用。嘔吐嚴重的,可以同時添加姜皮。
若症見足陽明,其人發熱頭痛,鼻乾,欲引飲,目眴,眴不得眠,甚則煩躁,畏火光、人聲、木聲,可加葛根。虛而作勞者,加人參。汗多加白朮,痰多加貝母、橘紅。寒熱俱盛,指爪見紫暗者,加桂枝。久而不解,用人參、姜皮兩許,下午服理脾健胃藥如前。
白話文:
如果症狀符合足陽明經,患者會出現以下特徵:
- 發燒、頭痛
- 鼻塞、口渴
- 眼睛發乾、失眠
- 嚴重者會煩躁、害怕火光、人聲、木聲
此時可以加入葛根治療。
- 如果患者體虛勞累,可以加入人參。
- 出汗過多可以加入白朮。
- 痰液過多可以加入貝母、橘紅。
- 寒熱同時出現,指甲發紫發暗,可以加入桂枝。
- 如果病情久治不癒,可以用人參、姜皮各兩錢,下午服用健脾開胃藥,方子與前面相同。
若症見足少陽經,其人往來寒熱,口苦耳聾,胸脅痛或嘔,宜服小柴胡湯。渴者去半夏,加石膏、麥冬。肺熱去人參,加知母,倍加麥冬。有痰不渴,本方加貝母、白朮、茯苓、姜皮。病人陰虛而有熱者,雖嘔惡,忌用半夏、生薑,宜竹茹、橘紅、麥冬、茯苓、烏梅代之。以上三陽經瘧。
白話文:
如果症狀出現在足少陽經,患者會反覆發作寒熱,出現口苦、耳聾、胸脅疼痛或嘔吐的情況,應該服用小柴胡湯。
針對特殊情況的調整:
- 患者感到口渴,就去掉半夏,增加石膏和麥冬。
- 肺熱,就去掉人參,增加知母,麥冬量加倍。
- 有痰但口不渴,在基本方劑中增加貝母、白朮、茯苓和姜皮。
- 患者陰虛有熱,即使嘔吐,也不宜使用半夏和生薑,宜用竹茹、橘紅、麥冬、茯苓和烏梅代替。
以上治療方法適用於三陽經發作的瘧疾。
邪在三陽,藥宜辛寒,如石膏、知母、柴胡,甘寒如葛根、麥冬、竹葉、粳米,苦寒如黃芩之類為君,乃可以散暑邪,除熱渴,墜頭痛。兼寒甚者,則間用辛溫,如姜皮、桂枝以為嚮導,以伏其邪,則病易退。凡寒甚者,病因於虛,或作勞者,亦因於虛,皆宜甘溫,以人參、黃耆,朮為君,佐以辛甘,如桂枝、姜皮之屬。
白話文:
當邪氣入侵三陽經脈時,應使用辛涼的藥物,例如石膏、知母、柴胡等;甘涼的藥物,例如葛根、麥冬、竹葉、粳米等;苦寒的藥物,例如黃芩等,作為主藥,可以驅散暑邪、清熱利渴、緩解頭痛。
如果寒邪較盛,可酌情加入辛溫藥物,例如姜皮、桂枝等,作為引經藥,以抵禦邪氣,促進疾病的康復。
對於寒邪較盛的患者,病因往往是由於虛弱或過度勞累所致,也應使用甘溫藥物,例如人參、黃耆、白術等作為主藥,輔以辛甘藥物,例如桂枝、姜皮等。
脾胃虛弱,飲食不消者,則補之以參朮,佐以消導,如白豆蔻、麥芽、砂仁、草豆寇、枳實、陳皮、山楂之屬。在陰分者,則以當歸、牛膝為君,佐以薑、桂。如熱甚而渴,去姜,桂,加知母,麥冬、竹葉,牛膝、鱉甲。
白話文:
脾胃虛弱、消化不良的人,可以用黨參和白朮來補益,並搭配消食藥材,如白豆蔻、麥芽、砂仁、草豆蔻、枳實、陳皮、山楂等。
如果是陰虛體質的人,則以當歸和牛膝為主要藥材,再搭配薑、桂等溫補藥材。
如果熱性很盛、口渴,則去掉薑、桂,加入知母、麥冬、竹葉、牛膝和鱉甲等清熱涼血的藥材。
若足厥陰經,其症先寒後熱也,色蒼蒼然,善太息,甚者狀如欲死,或頭疼而渴,宜先服三黃石膏湯加鱉甲、柴胡、陳皮,以祛暑邪,後用當歸、鱉甲、牛膝、柴胡。如熱甚而渴,加花粉、麥冬、知母。如脾胃薄弱或溏瀉,去當歸,加人參。寒甚者,加桂枝,姜皮、人參。
白話文:
如果肝經受到侵襲,症狀會先發冷再發熱,面色蒼白,常嘆氣,嚴重時會像快要死掉一樣,或者頭痛口渴。
此時宜先服用三黃石膏湯加入龜甲、柴胡、陳皮,以驅除暑邪。之後再使用當歸、龜甲、牛膝、柴胡。
若熱度過高而口渴,則加入花粉、麥冬、知母。
若脾胃虛弱或腹瀉,則去掉當歸,加入人參。
若寒氣過重,則加入桂枝、姜皮、人參。
足太陰見症,先寒後熱或寒多。若脾瘧,必寒從中起,善嘔,嘔已乃衰,然後發熱,熱過汗出乃已,熱甚者或渴,否則不渴,喜火,宜服桂枝、建中湯。虛者以人參、姜皮各兩許。有痰加朮、陳皮。
白話文:
足太陰脾經見證:症狀先是寒冷,然後發熱,或寒症較多。如果是脾氣虛弱導致的瘧疾,一定是從身體中部開始寒氣襲來,患者會頻繁嘔吐,嘔吐後寒氣稍微緩解,然後開始發熱,發熱嚴重時會出汗,熱症緩解後就痊癒。發熱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口渴,但一般不會口渴,會喜歡靠近火源。適合服用桂枝湯、建中湯。如果患者體虛,可以加入人參、薑皮,各取兩錢。如果有痰,可以加入茯苓、陳皮。
足少陰見症,寒熱俱甚,腰痛脊強,口渴,寒從下起,小便短赤,宜先服人參白虎湯加桂枝,以祛暑邪,後用鱉甲、牛膝。熱甚者,加知母、麥冬。寒甚者,加桂枝。嘔則兼加姜皮。如熱甚而嘔,去桂枝、姜皮,加竹茹、人參、陳皮。肝腎同一治也。以上三陰經瘧。
白話文:
當足少陰經出現症狀時,寒熱都非常嚴重,腰痛背部僵硬,口渴,寒氣從下方升起,小便短少且呈赤色,首先應該服用心參白虎湯加入桂枝,以祛除暑邪,之後再使用鱉甲、牛膝。如果熱氣特別嚴重,可加入知母、麥冬。如果寒氣特別嚴重,可加入桂枝。如果嘔吐,再加入生薑皮。如果熱氣特別嚴重並伴隨嘔吐,則去掉桂枝、生薑皮,加入竹茹、人參、陳皮。肝腎的治療方法相同。以上都是三陰經的瘧疾。
夫瘧病多挾痰,以故熱痰須用貝母為君,竹瀝、竹茹、花粉、橘紅、茯苓佐之。如寒痰發熱不渴者,用半夏、白朮、陳皮為君,加生薑皮。
白話文:
瘧疾通常伴有痰濕,因此治療瘧疾時需要以貝母為君藥,佐以竹瀝、竹茹、花粉、橘紅、茯苓這些藥材。如果患有寒痰,發熱而不口渴,則以半夏、白朮、陳皮為君藥,再加入生薑皮一同使用。
瘧病多挾風,有風者必用何首烏為君,白朮、陳皮為臣,葛根、姜皮、羌活佐之,不頭痛除羌活。
白話文:
瘧疾通常會合併風寒,有風寒症狀的患者應當以何首烏為主藥,配伍白朮、陳皮作為輔助藥,再加上葛根、姜皮、羌活輔助治療。如果沒有頭痛症狀,則可以去除羌活。
勞瘧病人陰不足,或作勞,或房勞,發於陰,或間日,或二日、三日一發,為病深,以鱉甲、牛膝、何首烏為君,陳皮為佐。發於夜而便燥者,加當歸,脾虛弱者勿加。
白話文:
勞碌疲勞的瘧疾患者陰虛,可能是因為過度勞累或房事過度。這種瘧疾起源於陰虛,發作的時間不定,可能是隔天、隔兩天或隔三天發作一次,症狀較為嚴重。治療時,以鱉甲、牛膝、何首烏為主藥,陳皮為輔助藥物。如果患者在晚上發作,且大便乾燥,則加當歸。脾氣虛弱的患者,不宜加當歸。
薛立齋曰:瘧因脾胃虛弱,飲食停滯,或外邪所感,或鬱怒傷脾,或暑邪所伏。審系飲食停滯,用六君子加桔梗、蒼朮、藿香。外邪多而飲食少,用藿香正氣散。外邪少而飲食多,用人參養胃湯。勞傷元氣,用補中益氣湯。若鬱怒所傷,用小柴胡兼歸脾湯,隨證加減用之,病作時大熱躁渴,以薑湯乘熱飲之,此截瘧之良法也。每見發時飲啖生冷,多致脾胃虛損。
白話文:
薛立齋說:瘧疾是由於脾胃虛弱、飲食不消化或受到外部病邪侵襲、或因生氣發怒傷脾、或因暑熱邪氣潛伏於體內引起。
如果症狀是飲食不消化,則使用「六君子湯」加上桔梗、蒼朮、藿香。
如果外部病邪較多,而飲食較少,則使用「藿香正氣散」。
如果外部病邪較少,而飲食較多,則使用「人參養胃湯」。
如果勞累傷了元氣,則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。
如果主要是因為生氣發怒傷到脾胃,則使用「小柴胡湯」兼用「歸脾湯」,根據不同的徵兆加減使用。
當瘧疾發作時,患者會出現高燒、煩躁、口渴等症狀,可以使用薑湯趁熱飲用,這是治療瘧疾的有效方法。
經常看到瘧疾發作時患者飲用生冷食物,這會導致脾胃更加虛弱。
大抵屬外感者主以補養,佐以解散,其邪自退。審系勞傷元氣,雖有百症,但用補中益氣,其病自愈,若外邪既退,即補中益氣,以實其表。若過用發表,虧損脾胃,皆致綿延難治。凡此不問陰陽日夜所發,皆宜補中益氣,此不截之截也。
白話文:
總的來說,屬於外感因素引起的疾病主要以補養為主,輔以驅散邪氣的方法,邪氣自然會退散。仔細判斷如果是勞累傷及元氣,即使有百種症狀,只要使用補氣補血的藥物,疾病自然會好。如果外邪已經退去,就補氣補血,以充實表氣。如果過度使用發散藥物,損傷脾胃,都會導致疾病延誤而難以治療。所有這些疾病,無論是在白天還是晚上發作,都應該補氣補血,這是治癒疾病的不二法門。
夫人以脾胃為主,未有脾胃實而患瘧痢者。若專主發表、攻裡、降火、導痰,治其末而忘其本也。然此乃瘧之大略,如不應,當分六經表裡而治之。
白話文:
人體以脾胃為基礎。沒有脾胃健運,卻患瘧疾或痢疾的情況。如果只注重讓病邪發散出來、攻下裡寒、清熱、化痰,只治療末梢症狀而忽略了根本。以上是瘧疾治療的大概原則,如果療效不佳,就應該根據六經表裡分型來治療。
大凡久瘧多屬元氣虛寒,蓋氣虛則寒,血虛則熱,胃虛則惡寒,脾虛則發熱,陰火下流則寒熱交作,或吐涎不食,戰粟,泄瀉,手足逆冷,皆脾胃虛弱,但補中益氣,諸症悉愈。
白話文:
大凡是患了長期的瘧疾,大多是因為元氣虛弱和寒症。這是因為氣虛則會產生寒症,血虛則會產生熱症,胃虛則會畏寒,脾虛則會發熱。陰火下行則寒熱交替,可能出現嘔吐涎液、食慾不振、渾身發抖、腹瀉、手腳冰冷等症狀。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弱所致。只要補益中氣,這些症狀都會痊癒。
喻嘉言曰:夫人四體安然,外邪得入而瘧之,每伏藏於半表半裡,入而與陰爭則寒,出而與陽爭則熱。半表半裡者,少陽也。寒熱往來,一皆少陽所主。謂少陽而無他經之症則有之,謂他經而全不涉少陽,則不成其為瘧矣。
白話文:
喻嘉言說:人的四肢身體安然無恙時,外來的邪氣就可以侵入而引起瘧疾。邪氣通常潛伏在人體半表半里的地方,侵入體內與陰氣相爭就會產生寒症,外出與陽氣相爭就會產生熱症。所謂「半表半里」,指的是少陽經脈。瘧疾的寒熱往來症狀,都由少陽經脈所主導。只出現少陽經脈的症狀,而不涉及其他經脈的,確實有這種情況。但是隻出現其他經脈的症狀,而完全不涉及少陽經脈的,這種情況就不是瘧疾了。
柴胡湯本陰陽兩停之方,可隨瘧邪之進退以為進退:如加桂枝、乾薑,則進而從陽,痹著之邪可以開矣;加黃芩,黃連,即退而從陰,暑留之邪,亦可以解矣。
白話文:
柴胡湯是調理陰陽平衡的方劑,可以根據瘧疾的發展情況調整用藥:
- 如果加入桂枝、乾薑,則加強陽氣,可以驅散寒邪。
- 如果加入黃芩、黃連,則加強陰氣,可以清熱解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