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驚悸怔忡健忘煩躁不寐
張三錫曰:《內經》云:心者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夫怔忡驚悸之病,或因怒氣傷肝,或因驚入膽氣,母令子虛,因而心血為之不足;又或遇事煩冗,思想無窮。則心君亦為之不寧,故神不安,而怔忡驚悸之所由生也。
夫所謂怔忡者,心神惕惕然,動搖而不得安靜,無時而作者是也。驚悸者,驀然跳動有欲厥之狀,有時而作者是也。然症之由,亦有停痰積飲,留結於心胸胃口而病者,又不可執以為心虛而治。健忘者,陡然而忘其事也,為事有始無終,言談不知首尾。此因遇事煩冗,思想無窮,精神斫喪之所致也。
然過思傷脾,亦能令人健忘。治之當兼理心脾,神寧志定,其證自除。大抵怔忡、驚悸、健忘三者,名雖不同,未有不由心血不足,脾氣虛弱,積飲停痰而成此症。其治惟在補養心血,調和脾氣,寧神化痰,使神完氣充,則無此三者之患矣。
又有一種虛煩,心中擾亂,鬱郁不寧,良由津液去多,五內枯燥;或營血不足,陽勝陰微;或腎水下竭,心火上炎,故虛熱而煩生焉,甚則至於躁也。
又有大病後,血氣未復而煩者。陳氏曰:內熱曰煩,外熱曰躁;心熱則煩,腎熱則躁。宜八珍湯加竹葉、棗仁、麥冬,或四物加人參、茯神。
又有不寐一種,老年人及病後虛弱人,陽衰而不寐;有痰在膽經,神不歸舍而不寐。虛者四君子加棗仁、黃耆、痰者溫膽湯加天南星。亦有心血不足而然者,宜益營湯。
《原病式》曰:因水衰火旺,其心胸躁動,謂之怔忡。然悸之為病,是心臟之氣不得其正,動而為火邪者也。蓋心為君火,包絡為相火,火之為陽,陽主動。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;相火之下,水氣承之。夫如是而動,則得其正,而清淨光明,為生之氣也。若乏所乘,則君火過而不正,變而為煩熱,相火妄動,既熱且動,豈不見心悸之證哉?況心者神明居之,經曰兩精相搏,謂之神。又曰:血氣者,人之神。
則是陰陽氣血在心臟,未始相離也。今失其陰,偏傾於陽,陽亦失其所承而散亂,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。如是者,當自心臟中補其不足之心血,以安其神氣。不已,則求其屬以衰之,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。又包絡之火,非惟輔心,而且遊行於五臟。故五臟之氣妄動者,皆火也。
是以各臟有痰,皆能於包絡之火合動而作悸。如是者,當自各臟補瀉其火起之由,而後從包絡調之平之,隨其攸利而治。若各臟移熱於心,而致包絡之火動者,治亦如之。若心氣不足,腎水凌之,逆上而停心者,心折其逆氣,瀉其水,補其陽。若左腎之真水不足,而右腎之火上逆,與包絡合動者,必峻補左腎之陰以制之。
若內外諸邪郁其二火,不得發越,隔絕營衛,不得充養其正氣者,則皆以治邪解鬱為主,若痰飲停於中焦,礙其經絡,不得舒通,而鬱火與痰相擊於心下,以為怔忡者,必導去其痰,經脈行則病自已。
白話文:
張三錫說,《內經》說:「心是君主之官,神明由此而出。」所謂怔忡、驚悸這些病,有時是因為發怒傷了肝,有時是因為驚嚇使膽氣受損,導致肝膽虛弱而使心血不足;也有時是因為遇到煩雜的事情,思慮太多,讓心神也跟著不安寧,所以才會心神不定,產生怔忡和驚悸。
所謂怔忡,是指心神總是感到不安,好像在動搖而無法平靜,並且時常發作。而驚悸,則是突然心跳加速,感覺快要昏厥一樣,並且是偶爾發作。但這些症狀的產生,也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痰液或積水停留在心胸或胃部而引起的,所以不能一概認為是心虛來治療。至於健忘,是指突然忘記事情,做事情有頭無尾,說話時也顛三倒四。這都是因為遇到煩雜的事情,思慮過多,消耗了精神所導致的。
然而,過度思慮也會傷害脾胃,使人健忘。治療時應同時調理心脾,使心神安定,意志堅定,這樣症狀自然會消除。總體來說,怔忡、驚悸、健忘這三種症狀,雖然名稱不同,但大多都是因為心血不足、脾氣虛弱、以及痰液或積水停留在體內所造成的。治療方法應該是補養心血,調和脾氣,寧靜心神,化解痰液,使精神飽滿,氣血充足,這樣就能避免這些症狀的發生。
另外還有一種虛煩,心裡煩亂,鬱悶不安,這是因為體內津液大量流失,導致五臟乾燥;或是營血不足,陽氣過盛而陰氣衰弱;或是腎水虧竭,心火上炎,才會出現虛熱而煩躁,嚴重時甚至會感到躁動不安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大病之後,氣血尚未恢復而感到煩躁。陳氏說:「內熱稱為煩,外熱稱為躁;心熱就感到煩,腎熱就感到躁。」應該使用八珍湯加上竹葉、棗仁、麥冬,或是四物湯加上人參、茯神來治療。
還有失眠這種情況,老年人以及病後虛弱的人,是因為陽氣衰弱而失眠;也有是因為膽經有痰,導致神魂無法安寧而失眠。虛弱的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加上棗仁、黃耆;有痰的可以服用溫膽湯加上天南星。也有因為心血不足而失眠的,應該服用益營湯。
《原病式》說:「因為腎水衰弱而心火旺盛,導致心胸躁動不安,稱為怔忡。」而驚悸這種病,是因為心臟的氣血運行失常,心氣躁動變成火邪所引起的。心屬於君火,心包絡屬於相火,火屬於陽,陽主動。君火之下,有陰精承托;相火之下,有水氣承托。如果能這樣運行,就是正常的,可以保持清淨光明,充滿生機。如果缺乏陰精和水氣的承托,就會導致君火過盛而不正常,變成煩熱,相火妄動,既熱又動,就產生了心悸的症狀。況且心是神明所居之處,《經》說:「兩精相搏,謂之神。」又說:「血氣是人的精神。」
也就是說陰陽氣血在心臟中,是不可分離的。現在如果失去陰氣,偏向於陽氣,陽氣也失去承托而散亂,所以精神才會怔怔忡忡,無法安寧。這種情況,應該從心臟中補養不足的心血,使心神安定。如果還不能解決,就要從腎臟下手,壯大腎水以制約心火。心包絡的火不僅輔助心臟,而且運行於五臟。所以五臟的氣血妄動,都與火有關。
因此,各臟腑有痰,都可能與心包絡的火結合而引發心悸。這種情況,應該從各臟腑著手,找出火氣的起因,然後再從心包絡去調理平衡,依照具體情況來治療。如果各臟腑的熱傳到心臟,導致心包絡的火妄動,治療方法也是一樣。如果心氣不足,腎水逆行而上,停留在心臟,則要讓心氣降逆,瀉掉腎水,補足心陽。如果是左腎的真陰不足,而右腎的火上逆,與心包絡結合而妄動,就必須大力補養左腎的陰氣來制約它。
如果內外各種邪氣鬱積,使火氣無法宣洩,阻礙營衛氣血運行,無法滋養正氣,就應該以治療邪氣,疏解鬱結為主。如果痰飲停留在中焦,阻礙經絡,無法順暢運行,而鬱積的火氣與痰液在心下相互衝擊,導致怔忡,就必須排除痰液,經脈暢通,病症自然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