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二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6)

1. 論脈象

浮脈,舉之有餘,按之不足。凡洪、大,芤、革之屬,皆其陽之類也,主中氣虛、真陰不足。其病傷風、傷暑,為表熱;或脹滿不食,為喘急。其浮大為傷熱,浮緊為傷寒,浮滑為宿食,浮緩為風為濕,浮芤為失血,浮數為風熱,浮洪為狂躁。雖有分司,全在治法,不可執一也。

雖浮為在表,然有真正風寒外感,脈反不浮者。其有緊數而略兼浮者,便是表邪,必發熱無汗,身有痠疼,是其候也。若浮而兼緩,多有非表邪者。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,為陽有餘,陽有餘則火必隨之,或痰見於中,或氣壅於上,可類推也。若浮而無力空豁者,為陰不足,陰不足則水虧,或血不營心,或精不化氣,中虛可知也。

若以此等為表證,則害莫大。其浮大弦硬之極,甚至四倍以上者,謂之關格。此非有神之謂,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,大凶之兆。凡脈見何部,當隨其部而察其症。諸脈皆然。

沉脈,輕取不見,重手乃得,為陰。凡細、小、隱伏、反關之屬,皆其類也。此陽郁之候,主氣鬱,為寒為水。其病停飲,為症為瘕、為脹實,為厥逆,為洞泄。若沉細,為少氣,為寒飲,為胃中冷,為腰腳痛,為痃癖。沉遲為痼冷,為精寒。沉滑為宿食,為伏痰。沉伏為霍亂,為胸腹痛。

沉數為內熱。沉弦沉緊為胸腹痛。沉雖屬裡,然必察其有力無力,以辨虛實。沉而實者多滯氣,故曰下手脈沉,便知是氣。氣停積滯者,宜消宜攻。若沉而虛者,因陽不達,因氣不舒。陽虛氣陷者,宜溫宜補。其有寒邪外感,陽為陰蔽,脈見沉緊而數,及有頭痛、身熱等症,且屬表邪,不得以沉為里也。

遲脈,不及四至,為陰,脈凡代、緩、結、澀之屬,皆相類也。主陰盛陽虧之候,其病為寒為虛。浮而遲者內氣虛,沉而遲者表氣虛。遲在上則氣不化精,遲在下則精不化氣。氣寒則不行,血寒則凝滯。若遲兼滑兼大者,多風痰頑痹之候;遲兼細小者,必真陽虧損而然:或陰寒留蓄於中,則為泄為痛;或元氣不營於表,則寒慄拘攣。大都脈來遲慢者,總由元氣不充,不可妄施攻擊。

數脈有陰有陽,今皆以數為熱。詳考《內經》則曰:諸急者多寒,緩者多熱。滑者陽氣盛,微有熱。粗大者,陰不足陽有餘,為熱中。緩而滑者,為熱中。及《難經》云: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。而今世宗之。然余歷驗,凡內熱伏火等症;脈反不數,惟洪滑有力,每如經文所言。

夫數脈之辨,大約有七:一在寒邪外感,脈必暴見緊數。寒邪初感,本無熱邪,所以只宜溫散。惟數大滑實,陽氣太重,方可言熱。若數而無力,仍是陰症,只宜溫中,不可作熱治也。一虛損有之,凡陽虛者脈必數而無力,或兼細小,證見虛寒,溫之且不暇,尚堪作熱治乎?又有陰虛之數脈,必數而弦滑,雖有煩熱諸證,慎用寒涼。若但清火,必致脾泄而敗矣。

白話文:

論脈象

浮脈,輕輕一摸就感覺到,重按下去反而不明顯。像是洪脈、大脈、芤脈、革脈等,都屬於陽性脈象,通常表示體內中氣虛弱,真陰不足。這類脈象常見於傷風、中暑等表熱病症,也可能出現腹脹、食慾不振、氣喘等情況。如果脈象浮大,多半是受到熱邪侵襲;浮緊則表示感受寒邪;浮滑則表示體內有宿食積滯;浮緩多為風邪或濕邪所致;浮芤可能是有失血的情況;浮數多為風熱;浮洪則可能出現狂躁不安。雖然脈象各有不同,但治療的關鍵在於辨證施治,不能只執著於單一脈象。

雖然浮脈一般表示病邪在表,但實際上,真正感受風寒外邪時,脈象反而不一定會浮。如果脈象緊數,並稍微帶有浮象,這才表示表邪,通常會伴隨發熱、無汗、身體痠痛等症狀。如果脈象浮且緩,則多半不是表邪。一般來說,浮而有力且有神的脈象,表示陽氣有餘,陽氣過盛容易引發火氣,可能出現痰多、氣壅等情況,可以依此類推。如果脈象浮而無力空虛,則表示陰氣不足,陰氣不足容易導致津液虧損,或出現心血不足、精氣無法化生等問題,這也說明體內中氣虛弱。

如果將這些情況都當作表證來治療,則會造成更大的危害。如果脈象浮大弦硬到極點,甚至比正常脈象大四倍以上,這種情況稱為「關格」,這並不是有神的表現,而是真陰極度虛弱導致陽氣虛浮無根,屬於大凶之兆。無論脈象出現在哪個部位,都應該根據該部位的症狀來判斷病情,其他脈象也是如此。

沉脈,輕輕按摸摸不到,需要重按才能感覺到,屬於陰性脈象。像是細脈、小脈、隱伏脈、反關脈等,都屬於這類脈象。沉脈通常表示陽氣鬱積,主氣機不暢,多為寒邪或水濕所致。這類脈象常見於停飲、症瘕、腹脹、厥逆、腹瀉等疾病。如果脈象沉細,則表示氣虛、寒飲、胃寒、腰腿痛、痃癖等情況。沉遲則表示體內有寒冷積滯、精氣虛寒。沉滑則表示有宿食積滯、痰飲潛伏。沉伏則表示可能出現霍亂、胸腹疼痛。

沉數表示體內有熱。沉弦沉緊則表示胸腹疼痛。沉脈雖然屬於裡證,但仍要仔細分辨是否有力,以此區分虛實。沉而實的脈象多為氣滯,所以說「下手脈沉,便知是氣」,氣機停滯者,應以消導或攻下為主。如果脈象沉而虛弱,則多是因為陽氣不達,氣機不舒暢。陽虛氣陷者,應以溫補為主。如果感受寒邪外感,導致陽氣被陰邪所蔽,脈象會呈現沉緊而數,並伴隨頭痛、發熱等表證,這種情況仍屬於表邪,不能因為脈象沉就認定為里證。

遲脈,一息之間跳動不到四次,屬於陰性脈象。像是代脈、緩脈、結脈、澀脈等,都與遲脈類似。遲脈通常表示陰盛陽衰,多為寒證或虛證。浮而遲的脈象表示體內氣虛,沉而遲的脈象表示表氣虛弱。遲脈出現在上部,表示氣無法化生為精;遲脈出現在下部,表示精無法化生為氣。氣遇寒則運行不暢,血遇寒則凝滯不通。如果脈象遲而且兼滑兼大,多為風痰頑痹;遲而且兼細小,必定是真陽虧損所致。或者陰寒積存在體內,則會出現腹瀉或疼痛;或者元氣無法運行到體表,則會出現畏寒戰慄、拘攣等症狀。總之,脈搏跳動遲緩,大多是因為元氣不足所致,不可輕易使用攻伐之藥。

數脈,有陰數和陽數之分,現在大多都將數脈視為熱證。仔細研究《內經》,則說:「諸急者多寒,緩者多熱。」滑脈表示陽氣旺盛,略有熱象。粗大脈表示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,屬於熱證。緩而滑的脈象,也屬於熱證。以及《難經》所說:「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。」當今醫家大多都以此為準。然而根據我多年的臨床經驗,凡是內熱伏火等病症,脈象反而不一定數,大多呈現洪滑有力的脈象,正如經典所說。

對於數脈的辨別,大約有七種情況:一是寒邪外感,脈象會突然出現緊數,寒邪剛侵入體內,本來沒有熱邪,所以只需要溫散即可。只有當脈象呈現數大滑實,陽氣太過旺盛時,才可以說是熱證。如果脈象數而無力,仍然屬於陰證,只能溫中,不可當作熱證來治療。二是虛損,陽虛的人脈象會呈現數而無力,或者兼有細小,臨床表現為虛寒,此時溫補都來不及,又怎能當作熱證來治療呢?三是陰虛的數脈,脈象會呈現數而弦滑,雖然也有煩熱等症狀,但要謹慎使用寒涼藥。如果只是一味地清火,必定會導致脾虛泄瀉,病情反而會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