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虛勞門
喻嘉言曰:虛勞之症,傷於精血。營血傷則內熱起,五心常熱,目中生花見火,耳內蛙聒蟬鳴,口舌糜爛,不知正味,鼻孔乾燥,呼吸不利,乃至飲食不為肌膚,怠惰嗜臥,骨軟足酸,榮行日遲,衛行日疾,營血為衛氣所迫,不能守內而脫出於外,或吐或衄,或出二陰之竅。血出既多,大熱進入,逼迫煎熬,漫無休止,營血有立盡而已。
白話文:
喻嘉言說:虛勞症,是精血受傷所致。營血受傷,就會產生內熱,經常感到五心發熱,眼前看見紅點或光影,耳中出現蛙鳴蟬叫的聲音,口舌生瘡,味覺異常,鼻孔乾燥,呼吸困難,甚至吃飯都長不了肉,整天疲倦想睡覺,骨骼軟弱,腳部痠痛,營血運行日漸緩慢,衛氣運行日漸快速,營血被衛氣逼迫,不能守住體內而流出體外,出現吐血、流鼻血,或從大小便排出。血液流失過多,大熱就會進入體內,逼迫煎熬,永無休止,直到營血完全耗盡。
更有勞之之極,而血痹不行者,血不脫於外,但蓄於內,蓄之日久,周身血走之隧道,悉痹不流,惟就乾涸,皮鮮滑澤,面無榮潤,於是氣之所過,血不為動,徒蒸血為熱,或日晡,或子午,蒸熱不已,瘵病成焉。亦有始因脫血,後遂血痹者,血虛血少,艱於流布,發熱致痹,尤易易也。
《內經》云大肉枯槁,大骨陷下,胸中氣高,以致真臟脈見。然枯槁已極,即真臟脈不見,亦寧有不危者乎?
白話文:
勞動過度,導致血流不暢,血液不能排出體外,而聚集在體內。隨著時間推移,全身的血管都被堵塞,血液無法流通,導致皮膚乾燥缺水、失去光澤,臉色暗淡。此時,氣血循環不通暢,血液無法被氣血帶動,只能化為熱量。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下午或凌晨,熱氣無法散發,導致癆病。也有人一開始是因為失血過多,後來纔出現血流不暢的情況。因為血虛血少,血液很難流動,發熱後就會導致血流不暢,更容易發生。
秦越人發虛損之論,謂虛而感寒則損其陽,陽虛則陰盛,損則自上而下:一損損於肺,皮聚毛落;二損損於心,血脈不能榮養臟腑;三損損於胃,飲食不為肌膚。虛而感熱則損其陰,陰虛則陽盛,損則自下而上:一損損於腎,骨痿不能起於床;二損損於肝,筋緩不能收持;三損損於脾,飲食不能消化。自上而下者,過於胃則不可治;自下而上者,過於脾則不可治。
白話文:
秦越人提出了虛損的理論,認為虛弱的人如果受寒就會損傷陽氣,陽虛則陰氣旺盛,損傷會從上往下:一損傷肺,皮膚收斂,毛髮脫落;二損傷心,血脈不能滋養臟腑;三損傷胃,飲食不能轉化為肌肉。虛弱的人如果受熱就會損傷陰氣,陰虛則陽氣旺盛,損傷會從下往上:一損傷腎,骨骼萎縮,不能起身於牀;二損傷肝,筋脈鬆弛,不能收縮;三損傷脾,飲食不能消化。從上往下損傷的,如果過於胃就不能治;從下往上損傷的,如果過於脾就不能治。
蓋飲食多自能生血,飲食少則血不生,血不生則陰不足以配陽,勢必至於五臟齊損。越人歸重脾胃,旨哉言矣。謂精生於穀,谷入少而不生其血,血自不能化精。《內經》於精不足者,必補之以味,味者五穀之味也。補以味而節其勞,則積貯漸富,大命不傾。垂訓十則,皆以無病男子精血兩虛為言,而虛勞之候,煥若指掌矣。
白話文:
飲食豐富可以滋生氣血,飲食匱乏則氣血無法生成。氣血不足,陰虛無法平衡陽盛,必然導致五臟受損。越人推崇重視脾胃,這真是至理名言。所謂「精氣源於穀物」,如果穀物攝取不足,氣血就無法滋養,氣血又不能轉化為精華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精氣不足的人必須用食物調補,食物指的是五穀的營養。通過飲食調理和適當休息,可以逐漸充實精氣,維持生命健康。這十則警句都是針對沒有疾病的男性精血兩虛情況提出,描述了虛弱早衰的徵兆,清晰易見。
故血不化精則血痹矣,血痹則新血不生,並素有之血淤積不行,血淤則榮虛,榮虛則發熱,熱久則蒸其所淤之血,化而為蟲,遂成傳屍瘵症。以故傷寒狐惑之症聲啞嗄,勞瘵之症亦聲啞嗄,是則聲啞者,營氣為蟲所蝕明矣。
白話文:
因此,如果血液不能轉化為精華,就會導致血行不通暢(血痹)。血行不通暢,則新血無法產生,原本存在的血液也會淤積不動。血液淤積,就會導致氣血虛弱,氣血虛弱就會發熱。持續發熱,就會蒸化淤積的血液,將其轉化為蟲,從而形成傳染性的肺病。所以,傷寒導致的神經失常症狀會導致聲音嘶啞,肺病也會導致聲音嘶啞。由此可見,聲音嘶啞的人,營氣一定是受到蟲蝕。
巢氏《病源》不察,遂有種種分門異治,後人以其歧路之多,茫無所適,諱其名曰痰火,又謂有虛有實,肺虛用某藥,肺實用某藥,及心、肝、脾,腎,咸出虛實兩治之法。是以虛損虛勞中,添出實損實癆矣,豈不謬哉。
白話文:
巢元方《病源論》上關於虛實痰火的分辨不夠精確,導致後世醫家對痰火的分門別類繁多,治療方法不一,使得後人無所適從。於是他們隱晦地將其稱為「痰火」,並且認為有虛實之分。他們認為肺虛應使用某類藥物,肺實則使用另一類藥物,並將這種虛實兩治的方法推廣到心、肝、脾、腎等器官。這樣一來,虛損虛勞的病症中又出現了實損實癆的說法,這豈不是非常荒謬嗎?
仲景於男子平人,諄諄致戒,無非謂榮衛之道,納穀為寶,居常調榮衛以安其谷;壽命之本,積精自剛,居常節嗜欲以生其精。至病之甫成,脈才見端,惟恃建中,復脈為主治。夫建中、復脈,皆稼穡作甘之善藥,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。後人補腎諸方,千蹊萬徑,以治虛勞,反十無一全。
仲景及其血痹不行,為驅其舊、生其新,誠有一無二之聖法,第牽常者不能用耳。
白話文:
張仲景對健康男子再三告誡,無非是強調氣血順暢、營養充沛的重要性。平時調理氣血,讓營養得以吸收;長壽的根本,在於積聚精氣,平時節制慾望,保養精氣。疾病剛發作時,脈象初現,首要的治療原則是建立中焦、恢復脈象正常。建中、復脈方,都是用於輔助農作物的良藥,也遵循補益精氣不足的原則。後人治療虛勞的補腎方劑,千奇百怪,反倒很少有能治癒的。
然秦越人發明虛損一症,優入聖域。其論治損之法,損其肺益其氣;損其心者,調其榮衛;損其脾,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;損其肝,緩其中;損其腎,益其精。即此便是正法眼藏矣。
白話文:
然而,秦越人創造了「虛損」這個病症,提升了醫術的境界。他的治療虛損的方法為:
- 損肺,增強肺氣。
- 損心,調和榮衛之氣。
- 損脾,調節飲食,適應寒暖。
- 損肝,緩和肝氣。
- 損腎,補充腎精。
這就是醫術的真諦。
凡虛勞病多有奪血而無汗者,若認為陽實,而責其汗,必動其血,是名下厥上竭。又最防脾氣下溜,若過用寒涼,其人必至清穀。且骨蒸發熱,熱深在裡,一切輕揚之藥,禁不可用。用之反引熱勢外出,而增其熾,灼干津液,肌肉枯槁四出,安望除熱止病乎?
白話文:
那些虛弱消瘦的病人,大多是因為氣血不足而沒有出汗。如果誤認為是陽氣旺盛,想要發汗來治療,就會動搖他們的血氣,這叫做「下厥上竭」,是指上面的氣血虛弱,下面的氣血也跟著衰敗。另外,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脾氣下泄。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,病人就會腹瀉,導致消化功能衰退。而且,骨蒸發熱是由於熱邪深入體內造成的,所以必須禁止使用所有可以發散的藥物。如果使用這些藥物,反而會引熱外出,加重熱勢,灼傷津液,導致肌肉乾枯消瘦。這樣一來,怎麼可能解除發熱、治療疾病呢?
李士材曰:治勞之法,以《內經》為式,以脾腎為主。水為萬化之源,土為萬物之母。故脾安則土生金母,金實水源,且土不淩水,水安其位,腎亦安矣。腎兼水火,腎安則水不挾肝上泛而凌上濕,火能益土而化精微,故腎安則脾愈安也。
白話文:
李士材說:治療勞倦的方法,以《黃帝內經》為標準,主要著重在脾和腎上面。腎主水,水是萬物化生的根源,脾屬土,土是萬物生長的母親。所以脾臟安康了,就能夠土生金母(肺金),肺金充實了就能夠滋養腎水,而且土不克水,水安於自己的位置,腎臟也就安康了。腎臟同時具有水和火的功能,腎臟安康了,水就不會侵犯肝臟,向上泛濫而造成上濕;腎火能夠滋養脾土,化生精微物質,所以腎臟安康了,脾臟也會跟著安康。
救腎者必本於陰血,血屬陰,主下降,虛則上升,當斂而抑,六味丸是也;救脾者必本於陽氣,氣為陽,主上升,虛則下陷,當升而舉,補中益氣是也。
白話文:
救治腎臟疾病必須以陰血為根本,血屬陰,有下降的作用,虛弱時會上升,應該收斂和壓制,六味丸就是這種作用;救治脾臟疾病必須以陽氣為根本,氣屬陽,有上升的作用,虛弱時會下陷,應該提升和舉託,補中益氣就是這種作用。
近世治勞,專以四物加黃柏、知母。不知四物皆陰,行秋冬之令,非所以生萬物者也。且血藥常滯,非痰多食少者所宜;血藥常潤,久行必致滑腸。黃柏、知母,其性苦寒,能瀉實火,實燥而傷陰。又苦先入心,久能增氣,反能助火。至其敗胃,所不待言。然矯其偏者,又輒以桂、附為家常茶飯,此惟以火衰者宜之,若血氣燥熱之人,能無助火為害哉。
白話文:
近年來治療虛勞症,大多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黃)加上黃柏、知母。不知道的是,四物湯都是陰性藥物,適用於秋冬季節,並非用於生長萬物的性質。而且補血的藥物通常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不適合痰多、食慾不振的人使用;補血的藥物常有潤腸之效,長期使用必然會導致瀉腸。
黃柏和知母性味苦寒,可以清除實火,但它們對陰性虛勞症卻會產生傷害。此外,苦味的藥物容易直達心經,長期使用會增加氣血,反而會助長虛火。至於它們會損害胃氣,那就更不用說了。
然而,為了糾正這種偏頗,有些人又經常將桂枝和附子當成家常茶飯來服用。這種做法只適合於臟腑陽氣衰弱的人,如果血氣燥熱的人使用,豈不是會助長虛火,帶來危害嗎?
大抵虛勞之症,疑難不少。如補脾、保肺,法當兼行,然脾喜溫燥,肺喜清潤,保肺則礙脾,補脾則礙肺。惟燥熱而甚,能食而不瀉者,潤肺當急,而補脾之藥亦不可缺也。倘虛羸而甚,食少瀉多,雖喘嗽不寧,但以補脾為急,而清肺之品宜戒矣。肺無扶脾之力,脾有生肺之能,故補脾之藥,尤要於保肺也。
嘗見勞症之死,多死於泄瀉;泄瀉之因。多因於清潤,司命者能不為之兢兢耶?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虛勞病症複雜且難以診斷。例如,調理脾臟和保護肺部時,兩種方法應該同時進行,但是脾臟喜歡溫和乾燥的環境,而肺部喜歡清涼滋潤的環境,保護肺部會影響脾臟,補養脾臟會影響肺部。只有在熱氣嚴重,能進食而不腹瀉的情況下,滋養肺部纔是當務之急,但補養脾臟的藥物也不能缺少。如果虛弱疲勞嚴重,食慾不振,腹瀉頻繁,即使喘咳不止,也應以補養脾臟為先,而清肺的藥物宜停止服用。肺部沒有幫助脾臟的力量,而脾臟有滋養肺部的能力,因此補養脾臟的藥物對於保護肺部尤為重要。
又如補腎、理脾,法當兼行。然方欲以甘寒補腎,其人減食,又恐不利於脾;方欲以辛溫快脾,其人陰傷,又恐愈耗其水。兩者並衡而校重脾者,以脾土上交於心,下交於腎故也。若腎水大虛而勢困篤者,又不可拘。要知滋腎之中,佐以砂仁、沉香;壯脾之中,參以五味、肉桂,隨時治法可耳。
白話文:
就好像補腎和調理脾胃,需要同時進行。然而,如果想用甘寒藥物補腎,患者食慾不振,又擔心對脾胃不利;如果想用辛溫藥物調理脾胃,患者陰虛受損,又擔心進一步損害其腎水。兩者權衡之下,還是以調理脾胃為重,因為脾胃屬土,上連於心,下連於腎。但如果腎水極度虛弱,病情危重,就不能拘泥於此原則。需要了解,在滋養腎水的同時,可以加入砂仁、沉香等藥物;在調理脾胃的同時,可以加入五味子、肉桂等藥物。具體的治療方法,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隨時調整。
又如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,宜不可偏也。東垣曰甘溫能除大熱,又曰血脫益氣,又曰獨陰不長。虛者必補以人參之甘溫,陽生陰長之理也。
白話文:
就像沒有陽氣,陰氣就無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法轉化。因此,不能偏頗。
東垣張子和說:「甘溫的味道可以消除大熱」;又說:「血不足要益氣」;還說:「單純的陰氣無法長久」。虛弱的人一定要用人參的甘溫來補養,這是陽氣生長、陰氣增長的道理。
且虛勞症,受補者可治,不受補者不治。故葛可久治勞,神良素著,所垂十方,用參者七。丹溪專主滋陰,所述治勞方案,用參者亦十之七。不用參者,非其新傷,必其輕淺者耳。
白話文:
至於虛勞症,耐受滋補的可以醫治,耐受不了滋補的無法醫治。所以葛可久擅長治療勞症,效驗甚佳,眾所周知,他所提出的十個方劑中,七個使用人參。丹溪學派主張專門滋陰,治療勞症的方劑中,十個有七個也使用人參。不用人參的,要不是病情才剛發生,要不就是病情輕微。
自好古肺熱傷肺,節齋服參必死之說,印定後人眼目,甘用苦寒,直至上嘔下泄,猶不悔悟,良可悲矣。幸李瀕湖、汪石山詳為之辨。而宿習難返,貽禍未已。不知肺經自有熱者,肺脈按之而實,與參誠不相宜。若火來乘金者,肺脈按之而虛,金氣大傷,非參不保。前哲有言曰:土旺而金生,勿拘拘於保肺;水旺而火息,毋汲汲於清心。
可謂洞達《內經》之旨,深窺根本之治也。
白話文:
從古至今,普遍認為肺熱傷肺,服用人參會導致死亡,這句話深刻影響後世的人們,他們一味使用苦寒藥物,甚至服到嘔吐腹瀉,仍不悔改,實在令人悲哀。
幸好李瀕湖和汪石山詳細論述了這個問題。但根深蒂固的習慣難以改變,禍害仍然沒有停止。
其實,肺經本身有熱的情況,按壓肺脈會感覺到實脈,此時服用人參的確不適合。但如果是火氣旺盛金氣受損的情況,按壓肺脈會感覺到虛脈,金氣受到嚴重損傷,如果不服用人參,恐怕無法保全。
古人說得好:「土旺則金生,不要拘泥於保肺;水旺則火息,不必急於清心。」
張景岳曰:凡虛損之由,無非酒色、勞倦、七情、飲食所致。或先傷其氣,氣傷必及於精;或先傷其精,精傷必及於氣。但精氣在人,無非謂之陰分,陰為天一之根,形質之祖,凡損形質者,總曰陰虛。
白話文:
張景嶽說:凡是身體虛弱損傷的原因,都離不開過度飲酒、縱慾、勞累過度、情緒失控、飲食不當這幾點。有的先傷氣,氣傷了必定會傷精;有的先傷精,精傷了必定會傷氣。但是人體的精氣,都可以稱之為陰分,陰是天一生地的根源,形體的祖宗,凡是損傷形體的,總稱為陰虛。
然分而言之,則有陰中之陰虛,其病為發熱煩躁,頭紅面赤,唇乾舌燥,咽痛口瘡,吐血衄血,便血尿血,大便燥結,小水痛澀等症;有陰中之陽虛,其病為怯寒憔悴,氣短神疲,頭運目眩,嘔惡食少,腹痛飧泄,二便不禁等症。甚至咳嗽吐痰,遺精盜汗,氣喘聲喑,筋骨疼痛,心神恍惚,肌肉盡削,夢與鬼交,婦人月閉等症。凡病至極,皆所必至,總由真陰之敗耳。
白話文:
如果細分,陰虛也有陰中之陰虛,其症狀為發熱煩躁、頭紅面赤、脣乾舌燥、咽痛口瘡、吐血衄血、便血尿血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痛澀等。有陰中之陽虛,其症狀為怯寒憔悴、氣短神疲、頭運目眩、嘔惡食少、腹痛飧泄、二便不禁等。甚至咳嗽吐痰、遺精盜汗、氣喘聲喑、筋骨疼痛、心神恍惚、肌肉盡削、夢中與鬼交、婦人月經閉塞等症。所有疾病到了極致,都會出現這些症狀,總的來說都是因為真陰受損所致。
然真陰所居,惟腎為主,而人之生氣,同天地元陽,無非自下而上。故腎水一虧,則肝失所滋而燥生,水不歸源而脾痰起,心腎不交而神色敗,盜傷脾氣而喘嗽頻,孤陽無主而虛火熾,凡勞傷等症,使非傷及根本,何以危篤至此?故凡病甚於上者,必其竭甚於下也。余故曰:虛邪之至,害必歸陰,五臟之傷,窮必及腎。夫亦貴其知微而已。
白話文:
人體最重要的陰氣藏於腎臟,而人體的生命力與天地間的陽氣相同,都是從下往上運行的。因此,如果腎精虧虛,肝臟得不到滋養而變乾,水液不能迴流到腎臟而導致脾虛生痰,心腎不能相交而面容憔悴,脾氣被虛火所傷而頻繁咳嗽,陽氣孤虛無依而虛火旺盛。凡是勞損等疾病,如果沒有傷及腎臟這個根本,怎麼會危及到這種地步呢?因此,凡是病情在上焦的嚴重疾病,必定是下焦腎氣過度虧虛所致。所以我說,虛邪之氣嚴重時,危害必定歸於陰,五臟受傷嚴重時,必定會影響腎臟。這也說明瞭重視早期發現的重要性。
凡人心耽欲念,腎必應之。凡君火動於上,則相火必應於下。夫相火者,水中之火也,靜而守位,則為陽氣,熾而無制,則為龍雷,涸澤燎原,無所不至。故其在腎,則為遺、淋、帶、濁。水液漸以乾枯,炎上入肝,則逼血妄行,為吐為衄。或為營虛,筋骨疼痛。又上入脾,脾陰受傷,或為發熱,飲食悉化痰涎。
白話文:
當人的心神沉溺於慾望時,腎氣會受到影響。當上焦的君火過旺時,下焦的相火就會相應地旺盛。相火就像水中的火,安靜地守著它的位置時就是陽氣,但如果過於旺盛而失去控制,就會像龍雷一樣,乾涸的沼澤和廣闊的原野都無法倖免。所以,相火在腎中過旺,就會導致遺精、淋漓、白帶、小便渾濁。水液漸漸枯乾,熱氣上攻肝臟,就會逼迫血液妄行,導致嘔吐、鼻出血。或者會虛損氣血,導致筋骨疼痛。再向上侵犯脾臟,脾陰受傷,可能會發熱,飲食都化為痰液。
再上至肺,皮毛無以扃固,亡陽嗽喘,啞喑聲嘶。是皆無根虛火,陽不守舍,而火焰詣天,自下而上,由腎而肺,本源漸槁,上實下虛,誠剝極之象也。又師尼室女,失偶之輩,私情繫戀,所願不得,則欲火搖心,真陰日削,遂致不救。五勞之中,莫此為甚。
經曰: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榮。常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故五臟之傷,惟心為本。
白話文:
(病氣)再向上蔓延到肺部,皮膚和皮毛無法阻擋,出現咳嗽氣喘,聲音沙啞嘶啞。這些都是虛火無根,陽氣無法守住本位,而火焰上升到頭頂,從下到上,從腎臟到肺部,本源逐漸枯竭,上實下虛,真是元氣極度衰竭的徵兆。
此外,對於獨居女子和失去伴侶的人來說,由於私情繫戀,所願未得,就會導致慾火焚心,真陰日益虧損,最終導致無法挽救。五種勞傷之中,這種情況最為嚴重。
思生於心,脾必應之。思之不已,勞傷在脾。脾氣結,則為噎膈,為嘔吐,飲食不能運,氣血日消,肌肉日削,四肢不為用,而生脹滿、泄瀉等症,此傷心脾之陽也。然思本傷脾,尤亦傷脾。經曰: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,意傷則悗亂,四肢不舉。七情傷腎,恐亦居多。經曰:恐懼而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酸痿厥,精時自下。
白話文:
思考活動源於大腦,脾臟會對此做出反應。長時間不停思考,會過度消耗脾臟機能。脾氣滯結,就會導致胸中梗塞、嘔吐,無法運化飲食,氣血日益虧虛,肌肉逐漸消瘦,四肢無力,出現脹氣、腹瀉等症狀,這是損傷心脾陽氣所致。
但是,思考不僅會傷脾,也會傷心。醫書記載:脾臟受到憂愁困擾而不解脫,就會損傷心神,心神受傷就會精神混亂,四肢癱軟無力。
七情過度也會損傷腎臟,恐懼居多。醫書記載:恐懼不解就會傷及腎精,腎精受損就會骨頭酸軟、麻木、陽痿、遺精。
又常見猝恐者必陰縮,或遺尿,是皆傷腎之徵也。然恐傷腎,怒亦傷腎。經曰: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志傷則喜忘其前言,腰背不可以腑仰屈伸。是知盛怒不惟傷肝,腎亦受害也。
白話文:
另外常見容易受驚的人,通常會伴隨著身體緊縮或尿失禁,這些都是腎臟受傷的徵兆。然而,恐懼會傷腎,而憤怒也會傷腎。經書上說:腎氣很盛,而盛怒不止就會損傷心志,心志受損就會忘記自己說過的話,腰部和背部無法順利地抬起或彎曲。由此可知,盛怒不僅會損傷肝臟,腎臟也會受害。
怒生於心,肝必應之。經曰:怒傷肝。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。蓋肝為陰中之陽臟,故肝之為病,有陰陽。如火因怒動而逼血妄行,以致氣逆於上而脹痛喘急者,此傷陰氣;以怒傷而木鬱無伸,致侵脾土氣陷,為嘔為脹,為泄為痛,為飲食不行,此傷陽。然怒本傷肝,而悲哀亦最傷肝。
白話文:
發怒源自於心,肝臟必定會受到影響。經典上記載:發怒會損傷肝臟。發怒時氣會逆行,嚴重時會嘔吐出血或腹瀉,因為氣往上升了。肝臟是陰中陽臟,因此肝臟的疾病有陰陽之分。例如,由於發怒導致肝火旺盛,進而逼迫血液亂竄,導致氣往上逆行,造成胸口脹痛和呼吸急促等症狀,這是陰氣受損。發怒會導致肝氣鬱結難伸,侵犯脾胃的土氣,導致嘔吐、脹氣、腹瀉、疼痛,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狀,這是陽氣受損。然而,發怒本就損傷肝臟,而悲傷哀痛也會對肝臟造成極大的傷害。
經曰: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,陰縮筋攣,兩脅骨不舉。蓋盛怒傷肝,肝氣實也;悲哀傷肝,肝氣虛也。實不終實,而虛則終虛耳。
白話文:
經書說:悲傷的情緒影響脾臟,就會傷害人的魂魄,魂魄受傷就會表現出神志恍惚、精神不集中、陰氣不足、筋骨僵硬、兩肋骨抬不起來。這是因為過度憤怒傷肝,肝氣充實;而悲傷也會傷肝,但會使肝氣虛弱。充實的狀態不會一直持續,而虛弱的狀態則容易長期存在。
驚本入心,實通於肝膽。經曰:驚則心無所依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然膽為中正之官,十一臟陽剛之氣,皆取決焉。又為少陽生氣所居,若或損之,則諸臟生氣皆消索致敗。故驚畏日積,或一時大驚損膽,致膽汁泄,通身發黃,默默無言者,皆不可救。
白話文:
驚恐的情緒會影響到心臟,並深入肝膽。醫書上說:驚嚇會讓心神失去依靠,精神無所歸屬,思慮沒有定見,進而導致氣機混亂。但是,膽臟是中正之官,人體十一臟腑的陽剛之氣都由它來控制。同時,它也是少陽生氣所聚集的地方,如果膽臟受到損傷,那麼全身各臟腑的生氣都會消退而衰敗。因此,如果你長期心懷驚恐,或是突然受到巨大驚嚇而損傷膽臟,導致膽汁外泄,出現全身發黃、沉默寡言的症狀,這種情況往往無法救治。
虛損兩頰紅赤,或唇紅者,陰虛於下,逼陽於上也。仲景曰,其面戴陽者,下虛故也。虛而多渴者,腎水不足,引水自救也。喑啞聲不出者,由腎氣之竭。蓋聲出於喉而根於腎。經曰: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。此腎虛也。虛而喘急者,陰虛肺格,氣無所歸也。喉乾嚥痛者,真水下虧,虛火上浮也。
白話文:
臉頰紅赤消瘦,或者脣色很紅,這是下焦陰虛,導致陽氣上浮。張仲景說:「面部呈現陽盛的表現,是因為下焦虛弱。」虛弱並伴有口渴,是因為腎水不足,所以身體會引水來補充腎水。說話聲音嘶啞或發不出聲音,是因為腎氣耗竭。聲音是由喉嚨發出的,而喉嚨的根本在於腎。經典上說:「內部陰液被奪取,就會出現厥證和喑痱。」這就是腎虛的表現。虛弱並伴有氣喘,是因為陰虛導致肺部受阻,氣無法歸位。咽喉乾燥疼痛,這是因為腎水不足,導致虛火上炎。
不眠恍惚者,血不養心,神不能藏也。時多煩躁者,陽中無陰,柔不濟剛也。易生嗔怒,或筋急痠疼者,水虧木燥,肝失所資也。飲食不甘,肌肉漸削者,脾元不守,化機日敗也。心下跳動,怔仲不寧者,氣不歸精也。盜汗不止者,有火則陰不能守,無火則陽不能固也。虛而多痰,或如清水,或白沫者,此水泛為痰,脾虛不能制水也。
白話文:
**失眠、恍惚:**血液無法滋養心臟,神魂無法安頓。
煩躁不安: 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,溫柔不足以調和激烈的陽氣。
易怒、筋骨痠痛: 水液不足,肝木過於燥熱,肝臟得不到滋養。
食慾不振、肌肉消瘦: 脾胃虛弱,消化吸收功能下降,津液耗損。
心悸、胸悶不寧: 氣血不歸於精血,無法得到滋養。
盜汗不止: 如果有火氣,則陰氣無法守住;若無火氣,則陽氣無法固攝。
虛弱多痰,痰液清稀或有白沫: 水液泛濫化為痰液,脾虛無法控制水液。
骨痛如折者,腎主骨,真陰敗竭也。腰脅痛者,肝腎虛也。膝以下冷,命門衰絕,火不歸原也。小水黃澀淋瀝者,真陽虧竭,氣不化水也,足心如烙者,虛火爍陰,湧泉涸竭也。
白話文:
-
骨頭疼痛好像骨折,這是腎臟主管骨骼功能,真陰耗盡衰竭所致。
-
腰部和兩脅疼痛,這是肝臟和腎臟虛弱所致。
-
膝蓋以下發冷,這是命門陽氣衰竭,火氣不歸根所致。
-
小便黃赤色、尿少且淋瀝不盡,這是真陽虧虛,氣血不能化水所致。
-
足心發燙如烙,這是虛火灼傷陰液,湧泉穴水液枯竭所致。
虛損之脈,凡甚急、甚數、甚細、甚弱、甚澀、甚滑、甚短、甚長、甚浮、甚沉、甚弦、甚緊、甚洪、甚實,皆勞傷之脈。然無論浮、沉、大、小,但漸緩則漸有生意。若弦甚,病必甚;數甚病必危。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,則百無一生矣。《要略》曰:脈芤者為血虛,沉遲而小者為脫氣,大而無力為陽虛,數而無力為陰虛,脈大而芤者為血虛。平人脈大為勞,虛極亦為勞。
白話文:
虛損之脈
凡十分急促、快速、細微、衰弱、澀滯、滑溜、短促、長長、浮淺、深沉、繃緊、堅實、強盛、堅固,都是勞傷之脈。
然而,無論浮脈還是沉脈、大脈還是小脈,只要逐漸緩和,就漸漸有生機。若是弦脈特別緊,病情一定很嚴重;脈搏特別快,病情一定十分危急。假如弦細脈之上再加緊實和數,那就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了。
《要略》中說:脈搏跳動如鼓槌似的,表示血虛;深沉緩慢且細小的脈象,表示元氣脫離;脈搏大卻沒有力氣,表示陽氣虛弱;脈搏快卻沒有力氣,表示陰氣虛弱;脈搏大且跳動如鼓槌似的,表示血虛。一般人勞累會脈搏大,虛極時也會脈搏大。
脈微細者盜汗,寸弱而軟者為上虛,尺弱軟澀為下虛,尺脈滑疾為血虛,兩關沉細為胃虛。又《脈經》曰:脈來軟者為虛,緩者為虛,弱者為虛,弦者為中虛,細而微小者氣血俱虛。
白話文:
脈搏細微者容易盜汗,寸脈虛弱又柔軟者表明上體虛弱,尺脈虛弱柔軟而滯納者表明下體虛弱,尺脈滑動而快速者表明血虛,兩關脈沉細者表明胃虛。
另外,《脈經》中記載:脈搏柔軟者為虛,緩慢者為虛,虛弱者為虛,弦緊者為中度虛,細微小者表示氣血俱虛。
人賴以生,惟此精氣。氣虛即陽虛,凡病有水盛火虧,而見臟腑寒、脾腎敗者是也。故病見虛弱,別無熱症者,便是陽虛,即當溫補元氣,使真元自復,萬勿兼清涼寒滑之品,以殘此發生之氣。精虛者即陰虛,凡病有火盛水虧,而見營衛燥、津液枯者是也。故見病多熱燥,水不濟火者,便是陰虛。
白話文:
人賴以生存在的是精氣。氣虛就是陽虛,各種疾病如果有水氣過多、火氣不足,而出現臟腑寒冷、脾腎衰敗的症狀的話,這類病屬於陽虛。所以,如果疾病表現出虛弱的症狀,而沒有發熱的症狀,那就是陽虛,就應該溫補元氣,讓身體的自愈能力恢復,千萬不要再用寒涼滑利之品,傷害這種養生之氣。精虛就是陰虛,各種疾病如果有火氣過盛、水氣不足,而出現營衛系統乾燥、津液枯竭的症狀的話,這類病屬於陰虛。所以,如果患者表現出熱燥的症狀,水液不能滋潤火氣的話,那就是陰虛。
欲滋其陰,惟宜甘涼醇靜之物,凡陰中有火,大忌辛溫。然陰虛者,因其水虧,而水虧又忌寒涼。蓋苦劣之流,斷非滋補之物。其有火盛之甚,不得不從清涼者,亦當兼壯水之劑,相機間用。
白話文:
想要滋潤陰氣,只能使用甘甜、涼爽、醇厚而溫和的東西。只要陰氣中含有火氣,就一定要避免辛辣和溫熱的東西。但是對於陰虛的人來說,由於他們的水分不足,而水分不足又忌諱寒涼之物。因為苦味和苦澀的東西肯定不是滋補之物。如果火氣過盛,不得不採用清涼藥物,也應該同時搭配補水的方劑,根據情況使用。
一、虛損咳嗽,雖五臟皆有,然專主則在肺腎。蓋肺為金臟,所畏者火,化邪者燥,燥則必癢,癢則必嗽。正以腎水不能制火,所以剋金,陰精不能化氣,所以病燥,故為咳嗽喘促,咽痛聲啞,喉癢喉瘡等症。治此宜甘涼至靜之劑,滋養金水,使肺腎相生,真陰漸復。
白話文:
虛弱衰損導致的咳嗽,雖然五臟都可能影響,但最主要還是肺和腎。因為肺屬金,它害怕火,火邪化為燥熱,燥熱必然會發癢,發癢就會咳嗽。正是因為腎水無法抑制火邪,所以會損傷肺金,陰精無法轉化為氣,所以會患上燥症,因此就會出現咳嗽氣促、咽喉疼痛、聲音嘶啞、喉嚨發癢和喉瘡等症狀。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使用甘涼而具有鎮靜作用的中藥,滋養肺金和腎水,讓肺腎相互滋生,真正的陰氣逐漸恢復。
一、虛損吐血者,傷其陰也。但當察其火有與無,及火之微甚而治之。凡火之盛,而火戴血上,脈症之間自有熱證可辨。急則治標,暫用芩、連、梔、柏、竹葉、童便之屬。血止即當養血,不宜過用寒涼也。若無實火,而金屬傷陰,則陰虛水虧,血由傷動。此宜甘純養陰之品,以靜制動,以和治傷,使陰氣安靜,得養則血自歸經,若陰虛於下,格陽於上,六脈無根,而大吐大衄者,此火不歸源,真陽失守而然,萬不可用涼藥。
白話文:
- 虛損吐血的人,是陰氣受損的緣故。
但是必須觀察是否有上火,以及上火的輕重,再進行治療。如果上火嚴重,導致熱氣將血液帶到體表,從脈象和症狀中可以辨別出熱證。這時要緊急治療,暫時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柏葉、竹葉、童便等降火的藥物。
- 出血停止後,就要滋養陰血,不宜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如果沒有實火,而是金氣過旺傷陰,導致陰虛水虧,而血液因受損而流動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甘味純淨的滋陰藥物,以靜制動,用平和的藥性治療傷損,讓陰氣安定,得到滋養後血液自然會歸經。
- **如果陰虛下陷,阻滯陽氣上行,六脈無根,導致大吐大衄,**這是因為陽氣不歸其位,真陽失守所致,絕對不可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若大吐大衄,六脈細脫,手足厥冷,危在傾刻,厥逆昏憒者,速當益氣,以固生機,若過用寒涼即死。總之,失血吐血,陰分大傷,使非加意元氣,培養真陰,而專用寒涼,血雖得止,病必自敗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嚴重嘔吐,大量鼻出血,六脈微細無力,手腳冰冷,生命危在旦夕,昏迷不醒的情況,應立即補充元氣,以穩定生命。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可能會導致死亡。總之,大量失血或咳血會嚴重損傷陰液。如果不注重滋補元氣和滋養真陰,而只使用寒涼藥物,雖然能止血,但會加速病情惡化。
一、虛損傷陰,本由五臟。然五臟症治,有可分者,有不可分者。如諸氣之損,其治在肺;神明之損,其治在心;飲食肌肉之損,其治在脾;諸血筋膜之損,其治在肝;精髓之損,其治在腎。此其可分者也。至氣主於肺,而化於精;神主於心,而化於氣;肌肉主於脾,而土生於火;諸血藏於肝,而血化於脾胃;精髓主於腎,而受之於五臟。此其不可分者也。
白話文:
- 身體虛弱損傷陰氣,根本原因在於五臟。然而,治療五臟疾病有一部分可以分開治療,有一部分不能分開治療。
-
可以分開治療的疾病:
-
氣虛:治療肺部
-
神衰:治療心臟
-
飲食失調、肌肉萎縮:治療脾臟
-
血虛筋膜受損:治療肝臟
-
精血不足:治療腎臟
-
不能分開治療的疾病:
-
肺主氣,氣化為精
-
心主神,神化為氣
-
脾主肌肉,火生土
-
肝藏血,血化於脾胃
-
腎主精髓,受精於五臟
及乎既盛,則標本相傳,連及臟腑,此又方之不可執言也。故凡補虛之法,但當明其陰陽、升降、寒熱、溫涼之性,精中有氣、氣中有精之因。且凡上焦陽氣不足者,必下陷於腎也,當取之至陰之下;下焦真陰不足者,多飛越於上也,可不引之歸原乎?所以治必求本,方為盡善。
白話文:
當虛證嚴重時,就會正邪相傳,連累到臟腑,這樣就無法用固定的方劑來治療了。因此,凡是補虛的方法,都應該明確其陰陽、升降、寒熱、溫涼的性質,瞭解精氣互根、氣中有精、精中有氣的道理。
而且,上焦陽氣不足的人,陽氣必然下陷到腎裡,所以要從至陰之下入手治療;下焦真陰不足的人,真陰往往會上逆到上部,難道不應該引領它歸還原處嗎?所以治療一定要找到根本,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效果。
凡虛損既成,不補將何以復?而有不能服人參、熟地諸藥者,此為虛不受補,何以望生?若以失血後嗽不止、痰多甚者,此脾肺虛極,飲食無能化血,而隨食成痰。此雖非血,而實血之類也。經曰:白血出者死。有不得左右眠,而認一邊難轉者,此其陰陽之氣有所偏竭而然,多不可治。
白話文:
現代
所有身體虛弱損傷的情況一旦形成,如果不進行滋補,如何能恢復健康?然而,有些人不能服用人參、熟地等補藥,這是因為他們虛不受補,又怎麼能指望身體健康呢?
如果失血後咳嗽不止,痰液很多,這是脾肺虛弱到極點,食物無法轉化為血液,而隨著進食形成痰液。雖然這種痰液不是血,但實際上與血類似。經典中說:「吐出白色血液的人會死」。
還有一些人不能左右轉動身體,只能認準一邊睡覺,這是因為他們的陰陽之氣出現了偏枯竭盡,這種情況多數難以治療。
若虛症別無邪熱,而譫妄失倫,此心臟之敗,神去之兆也,必死。勞嗽喑啞,聲不能出,此肺臟之敗也,必死。勞損肌肉脫盡者,此脾臟之敗也,必死。筋為罷極之本,病虛損而筋骨疼痛,若痛至極,不可忍者,乃血竭不能養筋,此肝臟之敗也,必死。勞損既久,再大便泄瀉不能禁止者,此腎臟之敗也。
必死。
白話文:
如果虛證患者沒有其他邪熱,卻出現神志不清、行為失常,這是心臟衰竭,神魂離體的徵兆,必死。
長期咳嗽、聲音嘶啞,無法發聲,這是肺臟衰竭的徵兆,必死。
勞累損傷導致肌肉完全脫落,這是脾臟衰竭的徵兆,必死。
筋腱是衰竭的根本,虛損導致筋骨疼痛,如果疼痛劇烈,無法忍受,這是血液枯竭無法滋養筋腱,這是肝臟衰竭的徵兆,必死。
勞損時間過長,再次出現大便泄瀉無法控制,這是腎臟衰竭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