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諸郁證

王安道曰:《內經》帝曰:郁之甚,治之奈何?岐伯曰:木鬱達之,土鬱奪之,金鬱泄之。總十三句,通為一章,當分三節。火鬱以上九句為一節,治郁之問答也。然調其氣為一節,治郁之餘法也。過者抑之,以其畏也,所謂瀉之三句為一節,調氣之餘法也。夫五法者,經雖為病由五運之郁所致而立,然擴而充之,則未嘗不可也,且凡病之起也,多由乎郁,郁者滯而不通之義。或所乘而為郁,或不因所乘而本氣自郁,皆郁也。

郁既非五運之變可拘,則達之、發之、奪之、泄之、折之之法,固可擴焉而充之矣。

木鬱達之,達之者,通暢之也。如肝性急,怒氣逆,胠脅或脹,火時上炎,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,則用升發之藥,加以厥陰報使而從治之。又如久風入中為飧泄,及不因外風之入,而清風在下為飧泄,則以輕揚之劑舉而散之。凡此之類,皆達之之法也。

王氏謂吐之令其條達,以吐訓達,則是凡為木鬱皆當吐矣,可乎?至於東垣所謂食塞太陰,金旺剋木,夫為物所傷;豈有反旺之理?若吐伸木氣,則是反為木鬱而施治,非為食傷而施治矣。且食塞胸中而用吐,正《內經》所謂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義耳,恐不煩木鬱之說以汩之也。

火鬱發之,發者汗之也,升舉之也。如腠裡外閉,邪熱怫鬱,則解表取汗以散之。又如龍火鬱甚於內,非苦寒降沉之劑可治。則用升浮之藥,佐以甘溫,順其性而從治之,使勢窮則止,如東垣升陽散火是也。凡此皆發之之法也。

土鬱奪之,奪者攻下也,劫而衰之也。如邪熱入胃,用鹹寒之劑以攻去之。又如中滿腹脹,溫熱內甚,其人壯氣實者,則攻下之。甚有勢盛而不能頓除者,則劫奪其勢而使之衰。又如濕熱為痢者,有非力輕之劑可治者,則或攻或劫,以致其平。凡此皆奪之之法也。

金鬱泄之,泄者滲泄而利小便也,疏通其氣也。如肺金為腎水上源,金受火爍,其令不行,原鬱而滲道閉矣,宜肅清金化,滋以利之。又如肺氣滿膹,胸憑仰息,非利肺氣之劑,不足以疏通之。凡此皆泄之之法也。王氏謂滲泄、解表、利小便,使解表二字,間於滲泄、利小便之中,是滲泄、利小便為二治矣。未當於理,宜刪去。

水鬱折之,折者制御也,伐而挫之也,漸殺其勢也。如腫脹之病,水氣淫溢,而滲道以塞。夫水之不勝者土也,今土氣衰弱不能制之,故反受其侮,治當實其脾土,資其運化,俾可以制水而不敢犯,則滲道達而後愈。或病勢既旺,非上法所能遽制,則用泄水之藥以伐而挫之,或去菀陳莝、開鬼門、潔淨腑,三治備舉,選用以漸平之。

王氏謂抑之制其沖逆,雖俱為治水之法,乃不審病者之虛實、久近、淺深,妄施治之,其不踣者寡矣。

白話文:

王安道說:《內經》裡皇帝問:鬱結很嚴重,要怎麼治療?岐伯回答說:木氣鬱結要疏通,土氣鬱結要攻奪,金氣鬱結要宣洩。總共十三句話,可以分成三段。火氣鬱結以上九句話是一段,是關於治療鬱結的問答。然後「調其氣」是一段,是治療鬱結的輔助方法。最後「過者抑之」這三句話是一段,也是輔助方法。這五種方法,雖然《內經》是針對五運的鬱結所提出的,但擴大來看,其實可以用於各種情況。而且大部分疾病的產生,都是因為鬱結,鬱結的意思就是氣機停滯不通。有的鬱結是因為受到外邪侵襲,有的則是本身氣機不順暢而鬱結,總之都是鬱結。

既然鬱結不只是五運變化造成的,那麼疏通、發散、攻奪、宣洩、抑制這些方法,就可以廣泛地運用。

木氣鬱結要疏通,疏通就是使之暢通。例如肝氣急躁,怒氣上逆,脅肋脹痛,火氣時常上炎,用苦寒辛散的藥物治療卻沒有效果,這時就要用升發的藥物,再加上厥陰經的引經藥,順著它的趨勢來治療。又例如,久病風邪侵入體內造成泄瀉,或是沒有外風侵入,而是清氣在下造成泄瀉,就要用輕揚的藥物來提升散發。凡是類似情況,都是疏通的方法。

王氏說「吐之」可以使氣機條暢通達,用「吐」字解釋「達」字,難道所有木鬱都要用吐法嗎?這不太對吧?而且東垣說飲食停滯在脾胃,金氣旺盛會剋制木氣,這是因為受到外物所傷;哪有反過來讓金氣更旺盛的道理?如果用吐法來伸展木氣,這就變成是治療木鬱,而不是治療飲食停滯了。而且飲食阻塞胸中用吐法,這正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高者因而越之」的意思,不必用木鬱的說法來混淆視聽。

火氣鬱結要發散,發散就是使之發汗,或是向上升舉。例如皮膚毛孔閉塞,邪熱鬱積在內,就要用解表發汗的方法來疏散。又例如,龍火鬱積在體內,不是用苦寒降泄的藥物可以治好的,就要用升舉浮散的藥物,輔以甘溫的藥物,順著它的趨勢來治療,讓它自己消退,就像東垣的升陽散火法一樣。凡是類似情況,都是發散的方法。

土氣鬱結要攻奪,攻奪就是用攻下的方法,削弱它的力量。例如邪熱進入胃部,就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攻下。又例如,腹部脹滿,體內溫熱很嚴重,患者體質強壯氣盛,就要用攻下的方法。如果氣勢太強盛,不能馬上清除,就要用攻奪的方法削弱它的氣勢。又例如,濕熱引起的痢疾,不是用輕微的藥物就可以治好的,就要用攻或奪的方法,讓它恢復平衡。凡是類似情況,都是攻奪的方法。

金氣鬱結要宣洩,宣洩就是用滲泄的方法利小便,疏通氣機。例如肺金是腎水的源頭,肺金受到火氣的煎熬,功能失常,源頭鬱積,滲泄的通道也阻塞了,這時就要肅清肺金,滋養它,使其能順利宣洩。又例如,肺氣脹滿,呼吸困難,必須用疏通肺氣的藥物才能夠疏通。凡是類似情況,都是宣洩的方法。王氏說滲泄、解表、利小便,把「解表」兩個字放在滲泄、利小便之間,這樣就把滲泄、利小便分為兩種治療方法了。這樣說不符合道理,應該刪去。

水氣鬱結要抑制,抑制就是控制它,打擊它,逐漸削弱它的氣勢。例如腫脹的病症,水氣氾濫,滲泄的通道阻塞。水氣剋制的是土氣,如果現在土氣衰弱,不能控制水氣,反而受到水氣的欺侮,治療時就應該加強脾土,資助它的運化,讓它能夠控制水氣,不再讓水氣為患,這樣滲泄的通道暢通了,病才能好。或是病情已經很嚴重,不是用上述方法就能馬上控制的,就要用宣洩水氣的藥物來打擊它,或是用去除瘀積、開鬼門、清潔腸胃等方法,三種方法一起使用,選擇合適的方法逐漸使病情平穩。

王氏說用抑制的方法控制水氣的衝逆,雖然都是治療水氣的方法,但是沒有仔細辨別患者的虛實、病程長短、病情深淺,就隨便用藥,這樣能不導致病情惡化的情況很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