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5)

1. 腫脹

若因脾虛為主,少佐辛熱,以行壅滯之氣,庶使脾土旺健,脹滿運行,經所謂塞因塞用也。

張景岳曰:腫脹之病,氣水二字足以盡之,能辨而知其虛實,無餘蘊矣。病在氣分,當治氣為主;病在水分,則治水為先。然氣水本為同類,故治水者當兼理氣,益氣化水自化也;治氣亦當兼水,以水行氣亦行也。

夫病在氣分者,因氣之滯,氣血之逆,飲食之逆,寒熱風濕之逆,氣虛不能運化之逆,但治節有不行者,悉由氣分作脹。而虛實之治,反如冰炭,必詳辨之,乃能因機通變。

若病在水分者,以陰勝於陽,而肌膚皆腫,光薄明潤,且腫不速,每自下而上,腫有分界。

欲辨水氣之異者,須辨陰陽。若病在氣分,陽症、陰症皆有之;若病在水分,則為陰症。蓋陽旺則氣化,而水即為精;陽衰則氣不化,而精即為水。水即身中之血氣,為邪為正,總在化與不化耳。水不能化,因氣之虛,豈非陰中無陽乎?

然水主於腎,氣主於肺,水清於下,而氣竭於上,所以下為腫滿,上為喘急,標本俱病,危斯亟矣。此宜速救本原,若作實喘,猶然泄肺,無不敗矣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若腫脹是脾虛引起的,就少用辛熱的藥物,讓壅滯的氣運行開,使脾胃功能旺盛,脹滿得以消散,這就是所謂的「塞因塞用」。

張景岳說:腫脹的病症,可以用「氣」和「水」兩個字概括。能夠分辨出虛實,就已經掌握了治療的關鍵。疾病在氣分,就要以治氣為主;疾病在水分,就要以治水為先。但是氣和水本就同屬一類,所以治療水的時候要兼顧調理氣,益氣才能使水液代謝;治療氣的時候也要兼顧水,因為水能幫助氣的運行。

疾病在氣分,是因為氣的運行受阻,氣血逆亂,飲食逆滯,寒熱風濕等邪氣逆犯,或氣虛不能運化,導致氣機不利,都表現為脹滿。而虛實的治療方法卻像冰火一樣相反,必須仔細辨別,才能因時制宜,靈活應變。

如果疾病在水分,則陰氣過盛於陽氣,皮膚腫脹,皮膚光滑而潤澤,腫脹發生緩慢,通常由下往上發展,腫脹部位有明顯界限。

想要區分水氣的不同,必須辨別陰陽。如果疾病在氣分,則陽證、陰證都有可能;如果疾病在水分,則一定是陰證。因為陽氣旺盛,則氣能化水,水就成為精微物質;陽氣衰弱,則氣不能化水,精微物質就變成水液。水液就是人體內的氣血,是邪是正,關鍵在於能否正常代謝。水液不能代謝,是因為氣虛,這不正是陰中缺少陽氣嗎?

然而,水液歸屬於腎,而氣歸屬於肺,水液在下,而氣在上,所以下肢腫脹,而上則氣喘呼吸急促,標本兼病,非常危險。這就需要迅速治療根本病因,如果誤以為是實證而瀉肺,就會導致病情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