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4)

1. 腫脹

此其大略也。

腹脹身熱者死。腹脹寒熱似瘧者死。腹大脹,四未清,脫形,泄甚者為逆。腹脹便血,脈大時絕者死。唇黑或腫肝傷。缺盆平心傷。臍突脾傷。足心平腎傷。背平肺傷。五傷死。大便滑泄,水腫不消者死。瀉後腹脹而有青筋者死。陰囊及莖腫者死。水腫先起於腹,後散四肢者可治;先起於四肢,後歸於腹者死。

中滿,趙養葵曰:中滿與鼓脹、水腫無異,然而不同者,中滿中空似鼓,虛滿而非實滿也。大約脾腎兩虛所致,治者惟知泄水,而不知益胃,是以發而不能制也。

若真知為水濕之氣客於中焦,侵於皮膚,如水晶之光亮,手按之隨起者,《內經》去菀陳莝、開鬼門、潔淨府之法,近如舟車丸、禹功散之類,一服而退,何誤之有?

若久病大病後,或傷寒瘧痢後,女人產後,小兒痘後,與夫元氣素弱,概以前法施之,脾氣愈泄愈虛,不可復收矣,故治腫者先以補脾土為主。

或為喘滿,而又加純補,恐益䐜脹,必加行氣利水之品方妙,不知肺氣已虛,不可復行其氣;腎水已衰,不可複利其水。純補之劑,初時似覺不快,過時藥力得行,漸有條理矣。

張仲景金匱腎氣丸,能補而不滯,通而不泄,為治腫之神方。以中滿之病,原於腎中之火氣虛不能行水,此方以八味為主,以補腎中之火,則三焦有所稟命,而能行水。又火能生土,土實而能制水矣。如牛膝、車前二味,最為切當。車前利小便而不走氣,與茯苓同功,強陰益精;牛膝治老人失溺,補中續絕,壯陽益精。此方試之甚效,故詳著焉。

前所論症,乃治脾腎兩虛者。至於純是脾虛,既以參耆四君為主,亦須以八味丸兼補命門火,蓋脾土非命門不能生,虛則補母之義也。

喻嘉言曰:從來腫病,遍身頭面俱腫尚易治,若只單單腹脹腫則難治。遍身俱腫者,臟腑俱各有見症,故瀉肝、瀉肺、瀉膀胱、瀉大小腸之藥,間有取效之時。而單單腹脹,則中州之地,久窒其四達之軸,而清者不升,濁者不降,互相結聚,牢不可破,實因脾氣之衰,而瀉脾之藥尚敢漫用乎?或謂腫為大滿大實,必從乎瀉,則病後腫與產後腫,將亦瀉之耶?

世人過信劉張之學,以汗、吐、下三法劫除百病,不顧元氣之羸劣。所以凡用劫奪之藥,其始非不遽消,其後攻之不消矣,後再攻之,如鐵石矣。不知者見之,方謂何物邪氣,若此之甚。自明者觀之,不過為猛藥所攻,即以此身之元氣,轉與此身為難首,實有如驅良民為寇之比。所以赤子盜兵,弄於潢池,稟其然哉。

惟理脾一法,可以行之。故有培養一法,補元氣是也。三法俱不言瀉,而瀉在其中,無餘蘊矣。

徐東皋曰:經云臟寒生滿病,胃中寒則脹滿,太陰所至為中滿。大抵脾濕有餘,無陽不能施化,如土之久於雨水,則為泥矣。惟風和日暖,濕去陽生,自然生長也,治此宜以辛熱藥主之。若濕熱,飲食有餘,脾胃充實者,可下。如傷寒邪入於裡,而或腹滿堅實,大便硬結者,三承氣下之。

白話文:

腫脹

總而言之,腹脹伴隨發熱者會死亡。腹脹伴隨寒熱交替,類似瘧疾者會死亡。腹部腫脹很大,四肢末端不溫暖,形體消瘦,腹瀉嚴重者屬於逆證。腹脹伴隨便血,脈象有力但時而消失者會死亡。嘴唇發黑或腫脹是肝臟受損;鎖骨上窩平坦是心臟受損;肚臍突出是脾臟受損;足心平坦是腎臟受損;背部平坦是肺臟受損。這五臟受損都會導致死亡。大便稀溏滑利,水腫消退不了者會死亡;瀉後腹脹且出現青筋者會死亡;陰囊和陰莖腫脹者會死亡。水腫先從腹部開始,然後擴散到四肢者可以治療;先從四肢開始,然後集中到腹部者會死亡。

中滿,趙養葵說:中滿與鼓脹、水腫類似,但不同之處在於中滿腹部空虛像鼓一樣,虛滿而非實滿。大致是因為脾腎兩虛導致,治療者只知道瀉水,卻不知道益胃,因此病情加重而無法控制。

如果確實是水濕之氣停留在中焦,侵犯皮膚,像水晶一樣光亮,用手按壓會隨之隆起,那麼根據《內經》中去除瘀血、打通氣血通道、清理腸胃的方法,像舟車丸、禹功散這類藥物,服用一劑就能見效,有什麼錯誤呢?

如果久病、大病之後,或者傷寒、瘧疾、痢疾之後,婦女產後,小兒出痘之後,以及元氣本來就虛弱的人,都用之前的治療方法,脾氣會越來越虛弱,無法恢復,因此治療腫脹要先以補益脾土為主。

如果患有喘滿,又單純地大補,恐怕會加重腫脹,必須加入行氣利水的藥物才好。但是如果肺氣已經虛弱,就不能再行氣;腎水已經衰竭,就不能再利水。單純的補益藥物,一開始可能感覺不舒服,過一段時間藥力發揮,就會逐漸好轉。

張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腎氣丸,能夠補益而不停滯,通利而不瀉泄,是治療腫脹的神奇藥方。中滿之病,本源於腎中火氣虛弱,不能運化水液,此方以八味藥為主,補益腎中之火,則三焦的功能得以恢復,就能運化水液。而且火能生土,土實則能制水。像牛膝、車前子這兩味藥,最為恰當。車前子利小便而不傷氣,與茯苓功效相同,能滋陰益精;牛膝治療老年人尿失禁,能補益中氣、接續斷絕的經脈、壯陽益精。此方經試驗非常有效,所以詳細說明。

前面所討論的症狀,是治療脾腎兩虛的。至於單純是脾虛,就用人參、黃耆、四君子湯為主,也要用八味丸同時補益命門之火,因為脾土的生長離不開命門之火,虛則補母是治療的原則。

喻嘉言說:從來腫病,全身頭面都腫脹比較容易治療,如果只是單純的腹部腫脹則很難治療。全身都腫脹者,臟腑都有相應的症狀,所以瀉肝、瀉肺、瀉膀胱、瀉大腸小腸的藥物,有時可以奏效。而單純的腹部腫脹,則中焦部位氣機阻滯,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互相凝結,牢不可破,實際上是因為脾氣虛弱,怎麼敢隨便使用瀉脾的藥物呢?有人說腫脹是大滿大實,必須瀉下,那麼病後腫脹和產後腫脹,也要瀉下嗎?

世人過分相信劉完素、張仲景的學說,用汗、吐、下三法來治療百病,而不顧及元氣的虛弱。因此,凡是用峻猛的藥物,一開始雖然能很快消腫,但後來再用藥就不見效了,再繼續用藥,就如同鐵石一樣堅硬了。不知道的人看到這種情況,就認為是什麼邪氣,如此厲害。明白的人一看就知道,不過是被猛藥所傷,耗損了自身的元氣,反而使病情加重,就像把良民逼成賊寇一樣。所以嬰兒搶奪士兵的兵器,在淺水塘裡玩耍,真是這樣啊!

只有調理脾胃這一法,才能奏效。所以有培補的方法,就是補益元氣。這三種方法都不說瀉,而瀉法卻包含在其中,沒有多餘的積累。

徐東皋說:經書說臟腑寒冷會產生滿脹的病症,胃中寒冷就會脹滿,太陰經循行的地方產生中滿。總的來說,脾濕過盛,沒有陽氣不能化濕,就像泥土長期浸在雨水中,就成了泥巴一樣。只有風和日暖,濕氣去除,陽氣生發,才能自然生長。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以辛熱的藥物為主。如果濕熱,飲食過盛,脾胃充實者,可以瀉下。如果傷寒邪氣侵入裡層,並且腹部脹滿堅硬,大便乾燥結實者,用大承氣湯瀉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