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13)
卷四 (13)
1. 痞滿
河間曰:痞與否同,不通泰之義也。其心膈悶而不痛者為痞滿,內外皆脹急者為腫脹,二者似同實異。有中氣弱不能運行精微而為痞者,又有飲食痰積不能運化而為痞者,又有濕熱太甚,上乘心下而為痞者,有誤下以致內虛入而痞者,皆土邪之為病。東垣曰:傷寒雜症,下之太過則為痞滿,皆血症也,蓋下則亡陰,陰者即脾胃之陰亡也。
故胸中之氣,因陰虛而下陷於心之分,以致心下痞滿,宜理脾胃兼陰藥治之。若全用氣藥,則痞益甚。此發前人所未發也。
然痞有虛實之殊:實痞能食而大便閉,黃連、枳實、厚朴苦以泄之;虛痞不能食而大便利,白芍、陳皮酸以收之。有濕則四肢困重,小便短少,蒼朮、茯苓、半夏、滑石、澤瀉以滲之。鬱滯不通,食難消化,撫芎、厚朴、香附、蒼朮、枳實以開之。脾胃虛而運轉不舒為痞者,人參、甘草、茯苓、白朮甘以溫之。
飲食過傷痞寒者,青皮、枳實、厚朴、山楂、神麯以消導之。挾痰血成窠囊者,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大黃之類。右關多弦遲者,必心下堅滿,以肝木克脾土,鬱結不得開通,木香順氣丸。如大病後元氣未復而痞者,補中益氣湯加陳皮。
白話文:
[痞滿]
河間學派指出,「痞」和「否」有著同樣的意義,那就是不流通、不順暢。當心膈部位感到悶塞但無劇烈疼痛的情況,我們稱之為「痞滿」。若內外都感到脹悶緊迫,則是「腫脹」。這兩種狀況看似相似,實際上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。
痞滿可能由中氣不足,無法有效運行精微物質導致;也可能因為飲食過量或痰積無法正常代謝所致;或是濕熱過盛,向上影響到心臟下方的部位造成;還有可能是錯誤使用下法,導致體內虛弱,從而產生痞滿。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土邪(中醫五行之一,與脾胃功能有關)引起的疾病。
東垣學派認為,對於傷寒和其他複雜病症,如果過度使用下法,就會導致痞滿,這是血液循環問題造成的。當下法過度,會導致陰氣流失,特別是脾胃的陰氣。因此,胸中的氣因為陰虛而向下沉陷至心臟區域,導致心下痞滿。在治療上,應該同時調理脾胃並配合滋陰的藥物。如果只使用調節氣機的藥物,反而會使痞滿更加嚴重。這種觀點是前人未曾提出的。
然而,痞滿有虛實之分:實痞患者食慾旺盛,但大便不通,可使用黃連、枳實、厚朴等苦性藥物來疏泄;虛痞患者食慾不佳,大便頻繁,可使用白芍、陳皮等酸性藥物來收斂。若伴隨濕氣,會感到四肢沉重乏力,小便量少,可用蒼朮、茯苓、半夏、滑石、澤瀉等藥物來利尿。若鬱滯不通,食物難以消化,可用撫芎、厚朴、香附、蒼朮、枳實等藥物來開胃。對於脾胃虛弱,消化系統運轉不順導致痞滿的情況,可用人參、甘草、茯苓、白朮等甘溫藥物來溫補。
飲食過度造成的寒痞,可用青皮、枳實、厚朴、山楂、神麯等藥物來幫助消化。對於痰血凝結形成的痞塊,可用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大黃等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右手關脈多見弦遲,往往心下會堅硬且痞滿,這是由於肝木剋制脾土,鬱結無法疏通,可用木香順氣丸來治療。對於大病後元氣尚未恢復導致的痞滿,可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陳皮來調理。
2. 腫脹
李士材曰:《內經》之論腫脹,五臟六腑靡不有之。詳考全經,如脈要論曰:胃脈實則脹。病形篇曰:胃病者,腹䐜脹。本神篇曰:脾氣實則腹脹,涇溲不利。應象論曰: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。此四條皆實脹也。太陰陽明論曰:飲食起居失節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。師傳篇曰:足太陰之別公孫,虛則鼓脹。
此二條皆虛脹也,經脈篇曰:胃中寒則脹滿。方宜論曰:臟寒生滿病。風論曰:胃風膈寒不通,失衣則䐜脹。此三條皆寒脹也。六元正紀、至真等論,云太陰所至為跗腫,及土鬱之發,太陰之初氣,太陰之勝復,皆濕勝之腫脹也。或曰水運太過:或曰寒勝則浮;或曰太陽司天,太陽勝復;少陽司天,少陽勝復;或曰熱勝則腫,皆火勝之熱脹也。或曰厥陰司天、在泉,厥陰之復;或曰陽明之復,皆水邪侮土,及金氣反勝之腫脹也。
由是,則五運六氣亦各有腫脹矣。
然經有提其綱者,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;又曰: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。皆聚水也。又曰:腎者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可見諸經雖皆有腫脹,無不由於脾、肺、腎者。蓋脾土主運行,肺金主氣化,腎水主五液,凡五氣所化之液,悉屬於腎;五液所行之氣,悉屬於肺;轉輸二臟,以制水生金者,悉屬於脾,故腫脹不外此三經也。
但陰陽虛實,不可不辨,大抵陽症必熱,熱者多實;陰症必寒,寒者多虛。先脹於內,而後腫於外者為實,先腫於外,而後脹於裡者為虛。小便黃赤,大便秘結者為實;小便清白,大便瀉泄為虛。滑數有力為實,弦數微細為虛。色紅氣粗為實,色悴聲短為虛。凡諸實症,或六淫外客,或飲食內傷,陽邪急速,甚至必暴,每成於數日之間。
若是虛症,或情志多勞,酒色過度,日積月累,其來有漸,每成於經月之後。
然治實頗易,理虛恆難。虛人氣脹者,脾虛不能運氣也。虛人水脹者,土虛不能制水也。水雖制於脾,實則統於腎。腎本水臟,而元陽寓焉。命門火衰,既不能自制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,則陰不從陽,而精化為水,故水腫之症多屬火衰也。
丹溪以為濕熱,宜養金以制水,使脾無賊邪之患,滋水以制火,使肺金得清化之權。夫制火固可保金,獨不慮其害土乎?惟屬熱者宜之。若陽虛者,豈不益其病哉。
更有不明虛實,專守下之則脹已之一法,雖得少寬於一時,真氣愈衰,未幾而腫脹再作,遂致不救,殊可嘆也。
余於此症,察其實者,直清陽明,反掌收功。苟涉虛者,溫補脾胃,漸次康復。其有不大實亦不大虛者,先以清利見功,繼以補中調攝。
又有標實而本虛者,瀉之不可,補之無功,極為危險。在病名有鼓脹與蠱脹之殊:鼓脹者,中空無物,腹皮繃急,多屬於氣也;蠱脹者,中實有物,腹形充大,非蟲即血也。在女科有氣分、血分之殊:氣分者,心胸堅大,而病發於上,先病水脹,而後經斷;血分者,血結胞門,而病發於下,先因經斷,而後水脹。在治法有理肺、理脾之殊;先喘而後脹者,治在肺;先脹而後喘者,治在脾。
白話文:
李士材說: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腫脹的論述,五臟六腑沒有不涉及的。詳細考察整部經書,像是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「胃脈實的時候就會脹。」《病形篇》說:「胃病的人,肚子會脹滿。」《本神篇》說:「脾氣旺盛時肚子會脹,小便不順暢。」《應象論》說:「濁氣停留在上,就會產生腹脹。」這四條都是講實證的脹滿。
《太陰陽明論》說:「飲食起居不規律,影響到五臟就會脹滿閉塞。」《師傳篇》說:「足太陰經脈的別絡公孫穴,虛弱時會產生鼓脹。」這兩條是講虛證的脹滿。《經脈篇》說:「胃裡有寒氣就會脹滿。」《方宜論》說:「臟腑有寒氣會產生脹滿的病。」《風論》說:「胃裡有風、膈膜有寒氣不通暢,沒有注意保暖就會腹脹。」這三條是講寒證的脹滿。《六元正紀》、《至真要大論》等篇章提到,太陰經脈所到的地方會出現腳踝腫脹,以及土氣鬱結引發的腫脹,太陰經氣的初期,太陰經氣過盛或恢復時,都是濕邪過盛引起的腫脹。有人說水運太過,有人說寒邪過盛會浮腫,有人說是太陽在天掌管時,太陽經氣過盛或恢復,或是少陽在天掌管時,少陽經氣過盛或恢復,也有人說熱邪過盛會腫脹,這些都是火邪過盛引起的熱脹。也有人說是厥陰在天掌管或在下,或是厥陰經氣恢復,或說是陽明經氣恢復,這些都是水邪侵犯脾土,或是金氣反過來壓制木氣引起的腫脹。
由此看來,五運六氣也都各自有腫脹的現象。
然而經書有提到綱領性的原則,說:「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,都屬於脾的問題;」又說:「病根在腎,病變的末端在肺。」都是因為體內積聚了水液。又說:「腎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利,所以水液會聚積,並且按照自己的類別流動。」可見各種經脈雖然都有可能發生腫脹,但都離不開脾、肺、腎這三個臟腑。因為脾土主導運化,肺金主導氣化,腎水主導五液,凡是五氣所化生的液體,都屬於腎所管轄;五液運行所需的氣,都屬於肺所管轄;轉輸這兩個臟腑,以控制水液並產生金氣的,都屬於脾所管轄,所以腫脹的問題離不開這三條經脈。
但是陰陽虛實的辨別不能不清楚,一般來說陽證必然發熱,發熱的通常是實證;陰證必然怕冷,怕冷的通常是虛證。先從體內脹滿,然後腫到體表的是實證;先腫在體表,然後感覺到體內脹滿的是虛證。小便黃赤,大便乾結的是實證;小便清白,大便稀瀉的是虛證。脈搏滑數有力的是實證,脈搏弦細微弱的是虛證。面色紅潤、呼吸粗重的是實證,面色憔悴、說話聲音低短的是虛證。各種實證,可能是外感六淫邪氣,或是飲食內傷,陽邪來得快而且急,甚至發病很突然,常常在幾天內形成。
如果是虛證,可能是因為情緒波動、過度勞累、縱慾過度,日積月累,逐漸發展,常常要經過幾個月才會形成。
一般來說治療實證比較容易,調理虛證就比較困難。虛弱的人出現氣脹,是因為脾虛無法運化氣機。虛弱的人出現水腫,是因為脾土虛弱無法控制水液。水雖然由脾來控制,但實際上歸屬於腎。腎本身是水臟,但裡面蘊藏著元陽。如果命門火衰,既不能控制自身的陰寒,又不能溫養脾土,那麼陰氣就不能順從陽氣,精微物質就會化為水液,所以水腫的症狀多數屬於陽氣衰弱。
朱丹溪認為,腫脹多半是濕熱引起的,應該滋養肺金來控制水液,使脾免受邪氣的侵擾;滋養腎水來制約火邪,使肺金能夠清肅肅降。制約火邪固然可以保護肺金,但難道不用擔心會傷害脾土嗎?這種方法只適合熱證。如果是陽虛的人,這樣做不是會加重病情嗎?
還有人不明白虛實的情況,只是一味地用瀉下(排泄)的方法,雖然一時能減輕腫脹,但是真氣會更加衰弱,沒過多久腫脹又會復發,最終導致無法救治,實在令人嘆息。
我對於這種病症,觀察到屬於實證的,就直接清理陽明經的實熱,很快就能見效。如果是虛證的,就溫補脾胃,病情可以逐漸康復。如果是不太實也不太虛的,就先用清利的方法見效,接著用補益的方法調理。
還有的是表面上看起來是實證,實際上是本質虛弱的,用瀉的方法不行,用補的方法也沒有效果,這是非常危險的。在病名上有鼓脹和蠱脹的區別:鼓脹是指肚子空空沒有東西,腹皮繃緊,多數屬於氣的問題;蠱脹是指肚子裡面有東西,腹部腫大,不是寄生蟲就是淤血。在婦科有氣分和血分的區別:氣分是指胸部脹滿,病症發在上半身,先出現水腫,然後月經停止;血分是指瘀血結在子宮,病症發在下半身,先是月經停止,然後出現水腫。在治療方法上有調理肺和調理脾的區別:先喘後脹的,治療重點在肺;先脹後喘的,治療重點在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