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6)

1. 水腫

喻嘉言曰:病機之切於人者,水火而已矣。水泛溢於表裡,火遊行於三焦,可無具以應之乎?三陽結謂之消,三陰結謂之水。手足陽明熱結而病消渴,火之為害,已論之矣。

而三陰者,手足太陰脾、肺二臟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水病莫不本之於胃,經乃以屬之脾肺昔何耶?使足太陰脾足以轉輸水精於上,手太陰肺足以通調水道於下,海不揚波矣。惟脾肺二臟之氣,結而不行,乃胃中之水曰蓄,浸灌表裡,無所不到也。是則脾肺之權,可不伸耶?

然其權尤重於腎,腎者胃之關也,腎司開闔,腎氣從陽則開,陽太盛則關門大開,水直下而為消;腎氣從陰則闔,陰太盛則關門常闔,水不通而為腫。經文謂腎本肺標,相輸俱受為言,然則水病以脾、肺、腎為三綱矣。於中節目,尤難辨晰。

《金匱》為五水之名,及五臟表裡主病,曰風水,曰正水,曰皮水,曰石水,曰黃汗。其風水、皮水、黃汗雖關於腎,屬在陽分。至於正水與石水,則陰分之水,一切治陽之法,所不得施。

正水其脈沉遲,外症自喘。北方壬癸自病,故脈見沉遲。腎藏水,肺生水,子病累母,故外症自喘。《內經》曰:腎者胃之關,關門不利,故聚水成病,上下泛溢於皮膚,跗腫腹大,上為喘呼,不得臥。《金匱》正水之名,蓋本諸此。

石水其脈自沉,外症腹滿不喘。此因腎氣並於水而不動。故脈沉。水蓄膀胱之內胞,但小腹滿硬,氣不上於肺,故不喘。《內經》曰:陰陽結斜,陰多陽少,名曰石水。又曰:腎肝並沉為石水。以肝腎兩臟之氣,皆得貫入於胞中故也。然石水即關於肝腎兩臟,腎多即下結而難上,肝多則挾水勢上犯胃界,亦勢所必至也。後世漫不加察,治水輒宗霸術,可謂智乎?

然水在心之部,則鬱心火炳明之化;在肝之部,則鬱肝木發生之化;在肺之部,則孤陽竭於外,其魂獨居;在脾之部,則陰竭於內,而穀精不布;在腎之部,不但諸陽退伏,即從陽之陰亦且退伏,孤陽獨居於下而隔絕也。

故胃中之水,惟恐其有火,有火仍屬消渴,末傳中滿之不救,腎中之水,惟恐其無火,無火則真陽滅沒,而生氣內絕。

其在心之水,遏抑君火,若得脾土健運,子必救母。即在肝,在肺、在腎之水,脾土一旺,水有所制,斯不敢於橫發。故當襄陵懷山之日,而欲求土宜稼穡,舍神禹、仲景之道,而誰師乎?

胃為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之大源。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,而病於中;肺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,而病於上;腎不能司胃之關門,時其輸泄,而病於下。所以胃中積水浸注,無所底止耳。

仲景論雜症,於水氣一門,極其精詳,惟恐足太陰脾之健運失職,手太陰肺之治節不行,足少陰腎之關門不開,並其腑膀胱之氣化不行,所以方藥,皆不蹈重虛之戒,立於無過之地。

白話文:

喻嘉言說:疾病的關鍵在於人體內的水和火兩種因素。水液在體表和體內過多積聚,火氣在三焦(上、中、下三部分)遊走不定,怎能沒有方法來應對呢?三陽經脈的氣結滯不通稱為「消」(消渴,指口渴多飲),三陰經脈的氣結滯不通稱為「水」(水腫)。手足陽明經的熱邪結滯而導致消渴病,火的為害,已經討論過了。

而三陰經指的是手足太陰脾經和肺經這兩個臟器。胃是水穀之海,水液的病變沒有不從胃開始的,但經脈卻將其歸屬於脾肺,這是為什麼呢?如果足太陰脾能夠將水穀的精華輸送到上面,手太陰肺能夠將水道向下疏通,水液就不會泛濫成災。只是脾肺二臟的氣機,結滯而不運行,導致胃中的水液積蓄,浸潤到體表和體內,無處不到。這樣看來,脾肺的功能怎能不加以重視呢?

然而,腎的功能更加重要,腎是胃的關卡。腎掌管開合,腎氣屬陽時則開,陽氣太盛則關卡大開,水液直接下注而形成消渴;腎氣屬陰時則閉合,陰氣太盛則關卡常閉,水液不通而形成水腫。經文說「腎為本,肺為標」,它們相互輸注,共同受病,這樣看來,水液的病變是以脾、肺、腎為三大綱領。而其中的細微差異,尤其難以分辨清楚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五種水腫的名稱,以及五臟的表裡所主的病症,分別是風水、正水、皮水、石水、黃汗。風水、皮水、黃汗雖然與腎有關,但屬於陽分。至於正水和石水,則是陰分的水腫,一切治療陽分的方法都不適用。

正水的脈象沉遲,外在症狀是氣喘。北方屬壬癸水,其本身就容易發病,所以脈象才會沉遲。腎臟藏水,肺臟生水,子病連累母親(腎病導致肺病),所以外在症狀是氣喘。《內經》說:「腎是胃的關卡,關門不利,所以聚水成病」,水液上下泛濫到皮膚,導致腳踝腫脹,腹部脹大,上面則表現為氣喘,無法平躺。 《金匱要略》正水的命名,大概就是根據這些來的。

石水的脈象自沉,外在症狀是腹部脹滿但不氣喘。這是由於腎氣與水液結合在一起而不活動所致,所以脈象沉。水液積蓄在膀胱內,只是小腹部脹滿發硬,氣不往上走到肺部,所以不喘。《內經》說:「陰陽結斜,陰多陽少,名為石水。」又說:「腎肝並沉為石水。」因為肝腎兩臟的氣都貫注到膀胱之中。然而,石水就和肝腎兩臟有關,腎的問題多,則水液下結難以上行;肝的問題多,則挾帶水勢向上侵犯胃的範圍,這也是必然的趨勢。後世的人漫不經心,不加以仔細觀察,治療水腫往往採用強硬的方法,可以說是明智嗎?

然而,水液如果停留在心臟部位,會鬱遏心火的生發之性;停留在肝臟部位,會鬱遏肝木的生發之性;停留在肺臟部位,會導致陽氣虛竭於外,魂魄獨居;停留在脾臟部位,會導致陰氣虛竭於內,水穀精微無法布散;停留在腎臟部位,不但各種陽氣退伏,即使從屬於陽的陰氣也會退伏,導致孤陽獨居於下而被隔絕。

所以胃中的水,最怕的是有火,有火仍然屬於消渴病,最終會發展成中焦痞滿的無法救治;腎中的水,最怕的是無火,無火則真陽衰竭,而生機內絕。

如果水在心臟部位,會抑制心火,如果脾土能夠健運,那心火就能得到救援。即使在肝、肺、腎的水腫,只要脾土一旺盛,水就能受到制約,就不敢恣意妄為。所以當水患成災的時候,應該求助於能疏導水土的神禹、擅長醫術的仲景之道。

胃是水穀之海,是五臟六腑的來源。脾不能將胃的水液精華散布到肺,就會在中焦生病;肺不能將胃的水道疏通到膀胱,就會在上焦生病;腎不能掌管胃的關卡,及時地輸送和排泄,就會在下焦生病。所以胃中積水浸潤,沒有止境。

仲景在論述雜病時,對於水氣這一類疾病,論述極其精詳,他最擔心的是足太陰脾的健運功能失職,手太陰肺的調節功能不行,足少陰腎的關門不開,以及它的腑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。所以他所用的方藥,都不會犯過度虛弱的禁忌,而是立於安全無害的境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