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0)

1. 噎膈

朱丹溪曰:氣之初病也,其端甚微,或因此小飲食不謹;或外冒六淫;或內感七情;或食味過厚,偏助陽氣,積成膈熱;或資稟充實,表密無汗;或性急易怒,火炎上,以致津液不行,清濁相干。氣為之病,或痞或痛,不思飲食,或噫腐氣,或吞酸,或糟雜,或膨滿。不思原本,遂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,暫時得快,厚味仍前不節,七情反覆相因,溺液易於攢聚,如此蔓延,自氣成積,自積成痰,此為痰、為飲、為吞酸之由也。

良工未遇,謬藥又行,痰挾淤血,遂為窠囊,此為痞、為痛、嘔吐、為噎、為膈、反胃之次第也。

飲食湯液滯泥不行,滲道蹇澀,大便或秘或溏,下失傳化,中焦愈停,求可以溫脾壯胃、消積行氣,以冀一旦之效。不思胃為水穀之海,多血多氣,清和則能受;脾為消化之臟,清和則能運,若香燥偏助,氣血沸騰。其始也,胃液凝聚,無所容受;其久也,脾氣耗散,傳化漸遲。

積而久也,血液俱耗;胃脘乾槁。其槁在上,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,名之曰噎;其槁在下,與胃為近,食雖可入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,大便秘少,若羊矢然。

古方用人參以補肺,御米以解毒,竹瀝以消痰,歸、芍以養血,粟米以實胃,蜜水以潤燥,姜以去穢,病邪易伏,其病自安。張雞峰亦曰:噎是神思間病,惟內觀靜養可以治之。此言深中病情。夫噎病生於血乾,陰主靜,內外兩靜,則臟腑之火不起,而金水二氣有養,陰血自生,腸胃津潤傳化合宜,何噎之有?

趙養葵曰:丹溪之論其妙,惜其分別欠明,且以潤血為主,而不直探乎腎中先天之源。故其立方,以四物中牛羊乳之類,加之竹瀝、韭汁,化痰化淤,皆治標而不治本也。《內經》曰:三陰結,謂之膈。三陽者,大腸、小腸、膀胱也。大腸主津。小腸主液。大腸熱結則津涸,小腸熱結則液燥。

膀胱為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膀胱熱結則津液竭。然而三陽何以致結熱,皆腎之病也。腎主五液,又腎主大小便,腎水既干,陽火偏盛,煎熬津液,三陽熱結則前後閉塞。下既不通,必反於上,直犯清道,上衝吸門,喉咽所以噎食不下也。何為水飲可入,食物難下?蓋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反引動胃口之火,故難入;水者陰類也,同氣相投,故可入。口吐白沫者,所飲之水,沸而上騰也。

糞如羊矢者,食入者少,渣滓消盡,腸亦干小而不寬也。此症多是年高五十於外,其天真已絕,只有孤陽,治之唯以養陰為主。王太僕曰:食入即出,是無水也;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無水者壯水之主,無火者益火之源,褚侍中雲:上病療下,直須六味地黃料,大劑煎飲久服,可挽十中之一二。又須遠絕房幃,薄滋味可也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說:氣的病症剛開始時,症狀非常輕微,有時是因為不注意飲食,有時是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,有時是內在的情緒波動,有時是飲食過於肥膩,偏助長體內的陽氣,積久形成膈熱;有時是因為體質太好,皮膚緊密沒有汗;有時是因為性情急躁容易發怒,火氣上炎,導致體內津液運行不暢,清濁之氣相互干擾。氣不順暢就會產生疾病,有時會感到胸悶或疼痛,不想吃東西,有時會打出腐臭的氣,或吞酸水,或覺得食物混雜不消化,或感到腹脹。如果沒有找出病因,就用辛辣溫燥的藥物治療,雖然暫時會覺得舒服,但如果仍然飲食肥膩不節制,情緒反覆波動,體內痰液容易積聚,如此惡性循環下去,就會從氣病發展成積聚,從積聚發展成痰,這就是痰、飲、吞酸形成的原因。

如果沒有遇到好的醫生,反而用了錯誤的藥物,痰和瘀血互相結合,就會形成像袋子一樣的病灶,這就會發展成胸悶、疼痛、嘔吐、噎、膈、反胃等一系列病症。

飲食湯液停滯在體內無法正常運行,滲透的通道阻塞不通暢,大便時而乾燥時而稀溏,腸胃的傳導功能失常,導致中焦的氣機更加停滯,想要用溫補脾胃、消積理氣的方法來快速見效。卻沒有想到胃是容納水穀的海洋,氣血都很充足,清和狀態下才能正常接受食物;脾是負責消化的臟器,清和狀態下才能正常運化食物,如果用香燥的藥物來偏助陽氣,就會導致氣血沸騰。一開始,胃液會凝聚,難以容納食物;時間久了,脾氣就會耗散,傳化功能會越來越慢。

積聚的時間久了,體內的血液都會被耗盡,胃部就會變得乾枯。如果乾枯的部位在上,靠近咽喉,水還可以喝進去,但是食物卻難以下嚥,這就叫做噎;如果乾枯的部位在下,靠近胃部,食物雖然可以嚥下,但是很難完全進入胃裡,過一會兒又會吐出來,這就叫做膈,也叫反胃,大便會乾燥量少,像羊糞一樣。

古代的方子用人參來補肺氣,用御米來解毒,用竹瀝來化痰,用當歸、芍藥來養血,用小米來充實胃氣,用蜂蜜水來潤燥,用生薑來去除穢氣,這樣可以使病邪容易被制伏,病症自然會好轉。張雞峰也說:噎病是精神上的疾病,只有內心平靜修養才能治好。這個說法很切中病情。噎病是因為血液乾枯引起的,陰主靜,內外都保持平靜,臟腑的火氣就不會起來,而金和水二氣可以得到滋養,陰血自然會生長,腸胃津液潤澤,傳化功能也會正常,怎麼會有噎病呢?

趙養葵說:丹溪的論述很精妙,可惜在辨別病因方面不夠明確,而且只以潤養血液為主,沒有直接探討腎中先天之氣的根源。所以他開的方子,用四物湯加上牛羊乳等潤燥之物,再加竹瀝、韭汁來化痰化瘀,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。《內經》說:「三陰結,謂之膈」。三陽指的是大腸、小腸、膀胱。大腸主管津液,小腸主管液體。大腸熱結就會導致津液乾涸,小腸熱結就會導致液體乾燥。

膀胱是主管津液的官府,儲藏津液,膀胱熱結就會導致津液枯竭。然而三陽為什麼會產生熱結?都是因為腎臟出了問題。腎主管五液,又主管大小便,腎水一旦枯竭,陽火就會偏盛,煎熬津液,三陽就會熱結,導致前後二陰閉塞不通。下焦不通,就會向上逆行,直接侵犯清道,向上衝擊咽喉,所以會出現噎食難以下咽的情況。為什麼水可以喝進去,食物卻難以下咽?因為食物屬陰,在體內會生發陽氣,反而會引動胃火,所以難以下嚥;水屬陰類,與體內的陰氣相投,所以可以喝下去。吐白沫是因為喝進去的水沸騰上升所致。

大便像羊糞一樣,是因為吃進去的食物太少,食物殘渣都消化完了,腸道也變得乾小而不寬廣。這種病症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,他們的天真之氣已經耗盡,只剩下孤陽,治療的重點應該是滋養陰液。王太僕說:食物吃進去馬上就吐出來,是因為體內缺水;食物吃進去過一段時間才吐出來,是因為體內缺火。體內缺水就要壯大水氣,體內缺火就要補充火氣。褚侍中認為:治療上部的疾病要從下部入手,應該用六味地黃湯大劑量煎服,長期服用,或許能挽救十分之一二的病人。而且還必須遠離房事,飲食清淡才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