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1)

1. 噎膈

若曰溫胃,胃本不寒;若曰補胃,胃本不虛。若曰開鬱,香燥之品適以助火,無如補陰,光焰自滅。

反胃,東垣書謂吐有三症,氣、積、寒也。上焦吐者從氣,中焦吐者從積,下焦吐者從寒。若脈沉遲,暮食朝吐,朝食暮吐,小便利,大便閉,此下焦吐也,法當通其閉,溫其寒。觀此,可見下焦吐乃命門火衰,釜底無薪,不能蒸腐胃中水穀,腹中脹滿,不得不吐也。王太僕所謂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是矣。

須益火之源,先以八味丸補命門火,以救脾土之母,徐以附子理中湯理中焦,萬舉萬全。

李士材曰,噎寒大都屬熱,反胃大都屬寒,然亦不可拘也,脈大有力當作熱治,脈小無力當作寒醫。色之黃白而枯者為寒虛,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。以脈合症,以色合脈,庶乎無誤,此症之所以疑難者。方欲健脾理痰,恐燥劑有妨於津液,方欲養血生津,恐潤劑有凝於中州。

審其陰虛火旺者,當以養血為亟;脾傷陰盛者,當以溫補為先。更有憂恚盤礴,火鬱閉結,神不大衰,脈猶有力,當以倉公。河間之法下之。小小湯丸,累累加用,關扃自透。膈間痰盛,微微湧出,因而治下,藥勢易行。設或不行,蜜鹽下導,始終勾引,自然宣通。此皆虛實陰陽之辨,臨症之權衡也。

方約之曰:丹溪云年高者不治。蓋少年氣血未虛,用藥劫去痰火,病不復生;年高氣血已虛,用藥劫去痰火,雖得暫愈,其病復作。所以然者,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,血虛不能滋潤而生火也。丹溪又云此症切不可用香燥藥,服之必死,宜薄滋味。予嘗用霞天膏加於補虛藥中治此症,一人則吐瀉以去積血,一人則吐瀉以去積痰,俱獲病安思食。然二人俱不能節戒,隨啖肥甘,終不能免。

殊不知此症挾虛,脾胃尚弱,肥甘難化,故復病也。霞天膏吐瀉後,又宜用人參煉膏補之。

劉河間曰:趺陽脈緊,內燥盛而溫氣衰。又緊而見澀,其血已亡。上脘亡血,膈間乾澀,食不得入;下脘亡血,又並大小腸皆枯,食不得下,故難治也。

張仲景反胃脈症,問曰:病人脈數,數為熱、當消穀引飲,而反吐者,何也?師曰:以其發汗,令陽脈微,膈氣虛,脈乃數,數為客熱,不能消穀,胃中虛冷也。脈弦者虛也,胃氣無餘,朝食暮吐,變為胃反。寒在於上,醫反下之,令脈反弦,故名曰虛。

又曰:寸口脈微而數,微則無氣,無氣則榮虛,榮虛則血不足,血不足則胸中冷。

此二條,仲景形容脈證之微妙。凡陽盛則數,陰盛則遲,其人陽氣既微,何得脈反數?脈既數,何得胃反冷?此不可不察,求其故也。陽氣微則榮虛,榮虛則不為陽守而浮為客熱。陽氣微則膈氣虛,膈氣虛則亦不能運陰而為胃冷。況醫不知而反下之,致上下之陽俱損,其脈遂從陰而變為弦。

白話文:

噎膈

治療噎膈,如果說要溫胃,其實胃本身並不寒;如果說要補胃,其實胃本身並不虛。如果說要開鬱,那些辛香燥烈的藥物反而會助長內火,不如補益陰液,內火自然會減弱。

反胃,東垣(李東垣)的書上說嘔吐有三種症狀,分別是氣、積、寒。上焦嘔吐是因為氣機不順,中焦嘔吐是因為食積,下焦嘔吐是因為陽氣不足,寒邪內盛。如果脈象沉遲,晚上吃東西早上吐,早上吃東西晚上吐,小便量少,大便不通,這就是下焦的嘔吐,應該先通利大便,再溫暖寒邪。由此可見,下焦嘔吐是因為命門火衰弱,就像鍋底沒有柴火,無法將水穀蒸熟,導致腹部脹滿,不得不嘔吐。王太僕(王好古)所說的「食入反出」,就是指沒有陽氣的情況。

治療需要增強陽氣的根本,首先用八味丸補益命門之火,以救護脾土之母氣,然後再用附子理中湯溫補中焦,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。

李士材說,噎膈大多屬於寒證,反胃大多屬於寒證,但也不能一概而論。如果脈象有力,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細弱無力,就應該用溫寒的方法治療。如果面色發黃發白而且乾枯,是寒虛;如果面色紅赤而有光澤,是實熱。要根據脈象結合症狀,根據面色結合脈象,這樣才能避免錯誤,這就是此病之所以疑難的原因。治療想要健脾理痰,又怕燥熱的藥物傷了津液;治療想要養血生津,又怕滋潤的藥物會停滯於中焦。

如果判斷是陰虛火旺,就應該以養血為急;如果脾胃受損,陰盛,就應該以溫補為先。還有一些因為憂慮憤怒導致的氣機鬱結,火熱內盛,神志還沒有太衰弱,脈象還有力,就應該採用倉公(淳于意)和河間(張從正)的方法瀉下。即使是小小的湯丸,不斷服用,也能夠使鬱結之氣自行疏通。膈間痰盛,會慢慢湧出,因此治下焦,藥效容易通行。如果藥物還不能通行,就用蜂蜜和鹽水導瀉,始終引導,自然就會宣通。這些都是虛實陰陽的辨證,臨症的權衡。

總而言之,丹溪(朱丹溪)說老年人這種病不治。因為年輕人氣血未虛,用藥去除痰火,病就不會復發;老年人氣血已虛,用藥去除痰火,雖然能暫時治癒,但疾病容易復發。這是因為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,血虛不能滋潤而生火。丹溪還說,這種病絕對不能用辛香燥熱的藥物,服用必死,應該吃清淡的食物。我曾經用霞天膏加入補虛的藥物中治療這種病,一人吐瀉排出積血,一人吐瀉排出積痰,都治癒了,能安然飲食。但是這兩個人都不能節制飲食,隨便吃肥甘厚膩的東西,最終還是沒能避免復發。

殊不知,這種病夾雜虛證,脾胃還虛弱,肥甘厚膩的食物難以消化,所以又復發了。用霞天膏吐瀉之後,還應該用人參煉膏來補益。

劉河間(張從正)說:趺陽脈緊,是內燥盛而溫氣衰。如果脈緊而澀滯,說明血液已經虧虛。上脘(上腹部)失血,膈間乾澀,食物不能進入;下脘(下腹部)失血,而且大小腸都乾燥,食物不能排出,所以很難治療。

張仲景(《傷寒雜病論》)關於反胃的脈症,問道:病人脈數,數脈代表熱證,應該消穀引飲(少食多飲),而反胃嘔吐,這是為什麼?師傅說:是因為發汗太多,使陽氣衰微,膈氣虛弱,脈象才數,數脈是客熱,不能消化食物,胃中虛寒。脈弦是虛證,胃氣不足,早上吃東西晚上吐,變成了胃反。寒邪在上焦,醫生卻用下法治療,導致脈象變為弦脈,所以叫做虛。

又說:寸口脈微而數,微弱表示氣虛,氣虛則營氣虛弱,營氣虛弱則血不足,血不足則胸中寒冷。

這兩條,仲景描述了脈證的微妙之處。凡是陽氣盛則脈數,陰氣盛則脈遲,這個人陽氣已經微弱,為什麼脈象反而數呢?脈象既數,為什麼胃反而寒呢?這不可不仔細觀察,探究其原因。陽氣微弱則營氣虛弱,營氣虛弱則不能固守陽氣而浮現為客熱。陽氣微弱則膈氣虛弱,膈氣虛弱則也不能運化陰氣而導致胃寒。況且醫生不知情而用下法治療,導致上下之陽都受損,脈象就從陰而變為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