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10)
卷五 (10)
1. 喘
王節齋曰:喘與脹二症相因,必皆小便不利,喘則必生脹,脹則必生喘。但要識得標本先後: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,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。何則?
肺金司降,外主皮毛。經曰:肺朝百脈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又曰:膀胱者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是小便之行,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。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,故小便漸短,以致水溢皮膚,而生腫滿焉。此則喘為本,脹則為標,治當清金降火為主,而行水次之。
脾土惡濕,外主肌肉,土能剋水。若脾土受傷,不能制水,則水濕妄行,浸漬肌肉。水既上行,則邪反侵肺,氣不得降而生喘矣。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,治當實脾行水為主,而清金次之,苟肺病而用燥脾之藥,則金得燥而喘愈加;脾病而用清金之藥,則脾得寒而脹愈甚。近世治喘脹,但知行水,而不知分別脾肺,故發明之。
李士材曰:《內經》論喘,其因眾多,究不外於火逆上而氣不降也。丹溪曰實火可瀉,虛火可補。而世俗一遇喘家,純行破氣,不知喘症因虛而死者十九,因實而死者十一。實者攻之即效。無所難治;虛者補之未必即效,須悠久成功。其間轉相進退,良非易也。故辨症不可不急,而辨喘症為尤急。
顧巢氏、嚴氏止言實熱,獨王海藏謂肺氣衰、肺中之火盛,創出前見。但惜其未能縷析立方,為後人窠白,請得而詳之。
氣虛而火入於肺者,補氣為先,六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。陰虛而火來乘金者,壯水為亟,六味地黃丸。風寒者,解其邪,三拗湯、華蓋散。濕氣者,利其水,滲濕湯。暑邪者,滌其煩,白虎湯、香薷飲,肺熱者,清其上,二冬、二母、甘桔、梔、芩。痰壅者消之,二陳湯。氣鬱者疏之,四七湯。
飲停者吐之,吐之不愈,白朮防己湯主之,火實者清之,白虎湯加栝蔞仁、枳殼、黃芩。肺癰而喘,保金化毒,杏仁、甘草節、桔梗、貝母、防風、銀花、橘紅、麥冬、肺脹而喘,利水散邪。肺脹之狀,喘而煩躁,目如脫狀,脈浮大者,越婢加半夏湯;脈浮者,心下有水,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。腎虛火不歸經,導龍入海,八味丸主之。
腎虛水邪氾濫,逐水下流,金匱腎氣丸。
薛立齋曰:喘症,若肺中伏熱,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,用黃芩清肺飲以治肺,用五淋散以清小便。若肺脾虛弱,不能通調水道者,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,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,若膏粱厚味,脾肺積熱而喘者,宜清胃散以治胃,用滋腎丸以利小便。若心火克肺金,而不能生腎水者,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,用滋腎丸以滋小便。
若腎經陰虧,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,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,用補中益氣以培脾土。若脾氣虛弱,不能相制而喘者,用補中益氣以培元氣,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。若肝木克脾土,不能相制而喘者,用六君、柴胡、升麻以培元氣,六味丸以補腎。若脾腎虛寒,不能相制而喘且脹者,用八味丸以補脾肺、生腎水。
白話文:
喘證的成因和治療
喘與脹是相互影響的兩種疾病,都與小便不利有關。喘會導致脹,脹也會導致喘。但要區分它們發生的先後順序:先喘後脹,主要問題在肺;先脹後喘,主要問題在脾。
為什麼呢?因為肺主肅降,外在表現於皮膚毛髮。經書記載:肺朝百脈,調節水液,將水液輸送到膀胱。又說: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氣化才能排出。所以小便的排出,依靠肺氣的下降和輸布來實現。如果肺受邪氣侵犯而上喘,則肺氣的下降功能受損,導致小便減少,水液滯留於皮膚,從而產生腫脹。這種情況下,喘是本,脹是標,治療應以清肺降火為主,利水為輔。
脾主運化,外在表現於肌肉,脾能剋制水濕。如果脾的功能受損,不能有效運化水濕,則水濕會在體內妄行,浸漬肌肉。水濕上行,反過來侵犯肺,導致肺氣不能下降而產生喘息。這種情況下,脹是本,喘是標,治療應以健脾利水為主,清肺降火為輔。如果肺病而使用燥熱的藥物治療脾,則肺氣會更加乾燥,喘息加重;如果脾病而使用清肺的藥物,則脾陽受損,脹滿更甚。近來治療喘脹,只知道利水,卻不知道區分脾肺的病變,所以才要詳細說明。
《內經》對喘證的病因有多種論述,但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火逆上行,氣機不能下降。丹溪翁說,實火可以瀉,虛火可以補。但世俗中,一遇到喘證,就盲目使用耗氣的藥物,不知道因虛而死的喘症患者佔了大多數(十九),因實而死的只佔少數(十一)。實證攻之則有效,很容易治癒;虛證補之不一定有效,需要長時間才能見效。治療過程中,病情會有反覆,並不容易。因此,辨證非常重要,而辨別喘證尤為重要。
顧巢氏、嚴氏只論述實熱,唯有王海藏認為是肺氣虛弱、肺中火盛,提出新的見解。只是可惜他沒有詳細闡述處方,為後人留下遺憾,在此詳細說明。
如果氣虛而火入於肺,應先補氣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。如果陰虛而火邪侵犯肺金,應滋陰降火,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。如果感受風寒,應解表散寒,可以使用三拗湯、華蓋散。如果感受濕邪,應利水滲濕。如果感受暑邪,應清熱解暑,可以使用白虎湯、香薷飲。如果肺熱,應清肺熱,可以使用二冬、二母、甘桔、梔子、黃芩。如果痰壅,應化痰,可以使用二陳湯。如果氣鬱,應疏肝解鬱,可以使用四七湯。
如果飲停,應先利水,若利水無效,可用白朮防己湯。如果火熱實證,應清熱瀉火,可以使用白虎湯加栝蔞仁、枳殼、黃芩。如果肺癰而喘,應清肺化毒,可以使用杏仁、甘草、桔梗、貝母、防風、金銀花、橘紅、麥冬。如果肺脹而喘,應利水散邪。肺脹的症狀表現為喘息、煩躁、眼睛像要脫眶一樣,脈搏浮大,可以使用越婢加半夏湯;如果脈搏浮大,心下有水,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加石膏。如果腎虛火不歸經,可以使用八味丸。
如果腎虛水邪氾濫,應逐水消腫,可以使用金匱腎氣丸。
不同類型的喘證治療
喘證的治療,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:
- 肺中伏熱,喘且渴: 用黃芩清肺飲清肺熱,用五淋散利小便。
- 肺脾虛弱,水道不通: 用補中益氣湯補益元氣,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水。
- 膏粱厚味,脾肺積熱: 用清胃散清熱,用滋腎丸利小便。
- 心火克肺,不能生腎水: 用人參平肺散清肺熱,用滋腎丸利小便。
- 腎陰虧虛,火爍肺金,小便不利: 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水,用補中益氣湯補脾土。
- 脾氣虛弱: 用補中益氣湯補益元氣,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水。
- 肝木克脾土: 用六君子湯、柴胡、升麻補益元氣,用六味地黃丸補腎。
- 脾腎虛寒,喘且脹: 用八味丸補脾肺,生腎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