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三消

劉宗厚曰:三消之症,總由燥熱傷陰所致。然因乎飲食失節,腸胃乾涸,而氣液不得宣平;或耗亂精神,過違其度;或因大病,陰氣損而血液衰虛,陽氣悍而燥熱益甚;或久嗜咸物,恣食炙爆,飲食過度。亦有服金石丸散,積久實熱結於下焦,燥甚於腎,故渴而不飲。

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,名曰消渴。若飲食多而不甚渴,小便數而消瘦者,名曰消中。若渴而飲水不絕,腿消瘦,而小便有脂液者,名曰腎消。此三消者,其燥熱同也。

夫腎水屬陰而本寒,虛則為熱;心火屬陽而本熱。虛則為寒,若腎水陰虛,則心火陽實,水虛不能制火,陽實熱燥其液,是以燥熱太甚,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,緻密壅塞,而水液不能滲泄浸灌於外,以養乎百骸。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,雖多飲水入於腸胃之內,終不能浸潤於外,致渴不止而小便多。

水液既不能滲漉浸灌於外,則陰益燥竭,而無以自養,故久而多變為聾盲、瘡瘍、痤痱之類而危殆。

故治是疾者,補腎水真陰之虛,而泄心火陽熱之實,除腸胃燥熱之甚,濟一身津液之衰,使道路散而不結,津液生而不枯,氣血利而不澀,則病日已矣。若日用苦寒,反從火化,不危何待哉。

喻嘉言曰:消渴之患,常始於微而成於著,始於胃而極於肺腎。始如以水沃焦,水入猶能消之;既而以水投石,水去而石自若。至於飲一溲二,則燥火動其真陰,而勢成熇熇矣。

經謂凡治消癉、僕擊、偏估、痿、厥、氣滿發逆,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。此中消所由來也。夫既癉成為消中,隨其或上或下,火熱熾盛之區,以次傳入矣。

上消者,胃以其熱上輸於肺,而子受母累;心復以其熱移之於肺,而金受火刑。金者,生水而出高源者也。飲入胃中,遊溢精氣而上。則肺通調水道而下,今火熱入之,高源之水為暴虐所逼,合外飲之水建瓴而下,飲一溲二,不但不能消外水,且並素醞水精竭絕而盡輸於下,較大腑之暴注暴泄,尤為甚矣,故死不治也。所謂由心之肺,謂之死陰,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者,此之謂也。

至於胃以其熱由關門下傳於腎,又或以石藥耗其真,女欲竭其精,陽強於外,陰不內守,而小溲渾濁如膏,飲一溲一,腎消之症成矣。夫惑女色以喪志,精泄無度,以致水液渾濁,反從火化,亦最危候。經云: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。故陰精有餘,足以上承心火,則其人壽;精不足,心火直下腎中,陽精所降,其人夭。

故腎者胃之關也。關門不開,則水無輸泄而為腫滿;關門不閉,則水無底止而為消渴。消渴屬腎一症,其曰飲一斗溲一斗者,腎氣丸主之。於以蒸動精水,上承君火,而止其下入之陽光,可謂其通天手眼。

戴人以承氣治壯火,然施之消渴,又無其事。故下消之火,水中之火也,下之則愈燔;中消之火,竭澤之火也,下之則愈傷;上消之火,燎原之火也,水從天降可滅,徒攻腸胃,無益反損。夫地氣上而為云,然後天氣下為雨,是故雨出地氣,地氣不上,天能雨乎?故亟升地氣,以慰三農;亟升腎氣,以溉三焦,皆事理之必然者乎。

白話文:

三消

劉宗厚說:「三消這種病症,總的來說是由於燥熱損傷陰液所造成的。但其原因可能是飲食不節制,導致腸胃乾涸,氣和津液無法正常運行;或是過度耗損精神,生活沒有節制;也可能是因為大病,陰氣受損,血液衰弱,陽氣亢盛,燥熱更加嚴重;或是長期偏愛鹹味食物,吃太多燒烤油炸等食物,飲食過量。還有些是因為長期服用金石類藥丸散劑,積久實熱結於下焦,燥熱侵犯腎臟,所以感到口渴卻不想喝水。

如果喝水很多,小便也很多,這叫做消渴。如果吃很多,卻不太口渴,小便頻繁而身體消瘦,這叫做消中。如果口渴且不停喝水,腿部消瘦,小便中有油脂,這叫做腎消。這三種消,它們的燥熱本質是相同的。

腎臟的水液屬陰,本性寒涼,虛弱就會生熱;心臟的火屬陽,本性燥熱,虛弱反而會生寒。如果腎水陰液虛弱,心火陽氣就會過盛,水虛不能制約火,陽盛導致燥熱灼傷津液,因此燥熱非常嚴重,導致三焦腸胃的經絡氣機鬱結阻塞,無法疏通,水液無法滲透滋潤到體表,來滋養全身。所以腸胃之外燥熱太過,即使喝很多水進入腸胃,最終也無法滋潤到體外,導致口渴不止,小便增多。

水液既然不能滲透滋潤到體表,陰液就會更加乾燥枯竭,身體無法自我滋養,所以時間久了容易發生耳聾、失明、瘡瘍、粉刺等危險的情況。

所以治療這種疾病,要補養腎水的真陰之虛,泄掉心火陽熱之實,去除腸胃的燥熱,滋潤全身津液的衰竭,讓氣機疏通而不阻塞,使津液產生而不枯竭,氣血暢通而不澀滯,那麼病就會一天天好轉。如果每天使用苦寒的藥物,反而會助長火勢,導致病情更加危險。

喻嘉言說:「消渴的病症,常常開始於輕微,然後發展嚴重,開始於胃,最終影響到肺和腎。開始時像用水澆乾柴,水進去還能有所緩和;後來就像用水投到石頭上,水流走了,石頭依然不動。到了喝一杯水就排兩次尿的時候,燥火已經損傷到真陰,病情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了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,凡是治療消癉、僕擊、偏估、痿、厥、氣滿發逆這些病,多半是富貴人家因飲食過於肥膩造成的,這就是消中病症的由來。當癉發展成為消中後,會隨著病情或上或下,在火熱最盛的區域,逐漸地蔓延開來。

上消,是因為胃裡的熱往上傳到肺,導致肺受累;心臟又把熱傳給肺,使得肺(五行屬金)受到火的克制。肺屬金,是產生水液的源頭。喝進去的食物,遊溢精微物質往上走,然後由肺來調節水道往下行。現在火熱入侵,源頭的水受欺凌,加上喝進來的水一同往下排泄,喝一杯水就排兩次尿,不但不能消除體外缺水的問題,連體內的水精也耗盡,比大腸的暴瀉還要嚴重,所以到這種程度就無藥可治了。所謂從心到肺的病,叫做死陰,屬於死陰的病,活不過三天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

至於胃裡的熱通過關門下傳到腎,或因為服用金石類藥物耗損腎精,加上貪戀女色,縱慾過度,導致陽氣過盛於外,陰精無法固守體內,以致小便渾濁像米湯,喝一杯水就排一次尿,就形成了腎消的症狀。沉迷女色而喪失意志,精液過度耗泄,導致水液渾濁,反而助長了火熱,也是非常危險的情況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君火之下,陰精承之。」所以陰精充足,才能上承心火,這樣人才能長壽;陰精不足,心火直奔腎臟,陽精隨之下泄,這樣人就會早夭。

所以說,腎是胃的關門。關門不開,水就無法輸布,會造成腫脹;關門不閉,水就會無止境地流失,形成消渴。消渴屬於腎的疾病。所謂喝一斗水排一斗尿的,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。它可以蒸化精水,上承心火,同時阻止陽氣下泄,可以說是治療這種病症的絕妙方法。

戴人認為可以用承氣湯治療壯火,但是用於治療消渴則不對症。所以下消的火,是水中的火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火會更加旺盛;中消的火,是竭澤而漁的火,如果用瀉下的方法,就會更加損傷身體;上消的火,是燎原的火,只有從天而降的雨才能滅火,如果只是攻打腸胃,不但沒有效果,反而會損傷身體。地氣上升形成雲,然後天氣下降變成雨,所以說雨是從地氣而來的,如果地氣不上升,天又怎麼會下雨呢?所以,要趕快提升地氣,來滋潤大地;也要趕快提升腎氣,來灌溉三焦,這都是事理的必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