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6)

1. 諸痹門

古方名為緩風,宋元以來呼為腳氣。原其所由,非止一端;有從外感而得者,有從內傷而得者。所感雖有內外之殊,其濕熱為患則一也。凡腳氣初起,其勢甚微,飲食起居如故。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為異耳。

風痹

薛立齋曰:手足不隨,由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。風多者為風痹,其狀肌膚盡痛。諸陽之經皆起於手足,而循行於身體,風寒之氣客於肌膚始為痹,復傷陽經,隨其虛處而停滯,與血氣相搏,血氣行則遲緩,故風痹而手足不隨也。

若風邪淫旺,或怒動肝火,血燥筋攣,用加味逍遙散。脾肺氣虛不能滋養筋骨,或肝脾血虛而筋痿痹,用六味丸。服燥藥而筋攣者,用四物湯加生甘草。氣血俱虛,用八珍湯。

何《醫林集要》等方,新刊《丹溪心法》附錄,云若人大拇指麻木不仁,或手足少力,或肌肉微掣,三年內必有大風之證,宜先服八風湯、天麻丸、防風通聖散以預防之?不知河間云:風者,病之末也。所以中風有癱瘓者,非謂肝木之風內中,亦非六淫風邪外襲,良由五志過極,心火熾盛,腎水虛衰不能制之,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拂鬱,心神昏冒,筋骨無所用,而卒倒無知也。治法當以固元氣為主。

若遽服八風等藥,則反傷元氣,適足以招風取中。醫風先醫血,此論得之經曰:風客淫氣,精乃亡,邪傷肝也。夫風搏則熱盛,熱盛則水乾,水乾則氣不榮,精乃亡。此風病之所由作也。

白話文:

諸痹門

古時候將此症稱為「緩風」,宋元時期以後則稱為「腳氣」。發病原因並非單一,有因外感而致病的,也有因內傷而致病的。雖然致病原因有內外之分,但都以濕熱為患。腳氣初期症狀輕微,飲食起居和以往無異,只是突然腳部屈曲無力、無法活動而已。

風痹

薛立齋說:手腳不靈活,是由於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聚集而引起的痹症。風邪較盛者稱為風痹,症狀是全身肌肉疼痛。所有陽經都起於手足,並沿著身體運行,風寒之邪侵犯肌膚開始出現痹症,進一步損傷陽經,停滯於虛弱之處,與氣血搏鬥,氣血運行就會遲緩,因此出現手腳不靈活的風痹症狀。

如果風邪盛行,或者肝火旺盛,血燥筋攣,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。如果脾肺氣虛不能滋養筋骨,或者肝脾血虛而導致筋脈萎縮痺痛,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。服用燥熱藥物而導致筋攣的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生甘草。氣血都虛弱的,可以使用八珍湯。

何氏《醫林集要》等方劑,以及新刊《丹溪心法》附錄中記載:如果大拇指麻木無知覺,或者手腳無力,或者肌肉輕微抽搐,三年內很可能出現大風症,宜先服用八風湯、天麻丸、防風通聖散預防。然而,河間先生說:風是疾病的末期表現。中風導致癱瘓者,並不是因為肝木之風內傷,也不是因為六淫風邪外襲,而是由於五志過極,心火熾盛,腎水虛衰不能制約心火,導致陰虛陽實、熱氣鬱結,心神昏迷,筋骨失去作用,突然倒地昏迷不醒。治療應以固護元氣為主。

如果立即服用八風湯等藥物,反而會損傷元氣,反而容易招致中風。治療風證要先治療血證,這與經文中所言:「風邪侵犯淫邪之氣,精氣就會耗損,邪氣傷害肝臟。」相符。風邪搏動則熱盛,熱盛則津液乾燥,津液乾燥則氣血不榮,精氣就會耗損。這就是風病的發病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