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諸痹門
治以辛熱之劑,流散寒濕,開發腠理,其血得行,與氣相和,其病自安,然亦有數種。
東陽傅文年逾六十,性急作勞,患兩腿痛,動則更甚。予視之曰:此兼虛症,當補血溫血,病當自安。遂與四物湯加桃仁、陳皮、牛膝、生甘草,煎入生薑汁,研潛行散,熱飲三四十帖而安。
又朱宅閫內,年近三十,食味甚厚,性躁急,患痛風攣縮數月,予視之曰:此挾痰與氣症,當和血疏氣導痰,病自安。遂以潛行散入生甘草、牛膝、炒枳殼、通草,陳皮、桃仁、薑汁,煎服半年而安。
又鄰鮑六,年二十餘,因患血痢,用澀藥取效,後患痛風,叫號撼鄰。予視之曰:此惡血入經絡症,血受濕熱,久必凝濁,所下未盡,留滯隧道,所以作痛。經久不治,恐成偏枯。遂與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黃芩,陳皮、生甘草,煎入生薑汁,研潛行散,入少酒飲之,數十劑而安。
張三錫曰:痛風即《內經》痛痹。但今人多內傷,氣血虧損,濕痰陰火流滯經絡,或在四肢,或在腰背,痛不可當,一名白虎歷節風是也。大抵濕多則腫,熱多則痛,陰虛則脈數而重在夜,氣虛則脈大而重在晝。
肢節痛須用羌活,去風濕亦宜用之。如肥人肢節痛,多是風濕,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,宜南星、半夏。如瘦人肢節痛,是血虛,宜四物湯加防風、羌活。如瘦人性急躁、肢節痛、發熱,是血熱,宜四物加酒炒黃芩、黃柏。如肢節腫痛脈滑者,常用燥濕,宜蒼朮、南星,兼行氣藥木香、枳殼、檳榔,在下加漢防己。若肢節腫痛脈澀數者,此是淤血,宜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,及大黃微利之。
如倦怠無力而肢節痛,此是氣虛。兼有痰飲流注,宜參、朮、星、半。
戴院使曰:臂痛有血虛一症,血不榮於筋,或致臂痛,宜蠲痹湯、四物湯各半煎服。若坐臥為風濕所搏,或睡後手在被外,為寒邪所襲,遂令臂痛,宜五積散及蠲痹湯、烏藥順氣散。審知是濕,蠲痹湯加蒼朮、防己三四分。
方約之曰:風、痿之別,痛則為風,不痛則為痿。經曰:痛則為實,不痛則為虛,曰風曰痿,虛實二者而已。東垣曰:氣盛病盛,氣衰病衰。何則?人之氣血充實,而風寒客於經絡之間,則邪正交攻,而疼痛作矣。人之氣血虛弱,而痰火起於手足之內,則正不勝邪,而痿痹作矣。
故丹溪先生曰:痿症切不可作風治,而用風藥。蓋以風為實而痿為虛也。曰散邪曰補虛,豈可紊亂乎?
附腳氣
張三錫曰:腳氣委屬濕熱。《內經》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又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蓋脾主四肢,足居於下,而足多受其濕,濕鬱成熱,濕熱相搏,其病作矣。是以先從氣衝穴隱核痛起,及兩足紅腫,或惡寒發熱,狀若傷寒,是其候也。或一旬,或半月,復作如故,漸至足筋腫大如瓠者有之。
白話文:
諸痹門
治療痹症需用辛熱藥劑,驅散寒濕,疏通經絡,使氣血運行通暢,疾病自然痊癒。但痹症的類型也有幾種。
東陽傅文年過六十,性情急躁,經常勞累,患有兩腿疼痛,活動時加劇。我診斷為兼有虛症,應當補血溫血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於是處方四物湯,加入桃仁、陳皮、牛膝、生甘草,煎服時加入生薑汁,再研磨潛行散,熱服,服藥三四十劑後痊癒。
朱宅內一位近三十歲的男子,飲食過於肥甘厚膩,性情急躁,患痛風導致肢體攣縮數月,我診斷為痰氣交阻,應當調和氣血,疏通氣機,導化痰飲,疾病自然會好轉。於是處方潛行散,加入生甘草、牛膝、炒枳殼、通草、陳皮、桃仁、薑汁,煎服半年後痊癒。
鄰居鮑六,二十多歲,因患血痢,服用收澀藥物痊癒,之後卻患上痛風,疼痛難忍,甚至影響鄰居。我診斷為瘀血阻滯經絡,血受濕熱,久而凝滯,之前的病症未能完全清除,瘀血留滯於經絡之中,所以疼痛。如果久治不癒,恐怕會導致肢體癱瘓。於是處方四物湯,加入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黃芩、陳皮、生甘草,煎服時加入生薑汁,再研磨潛行散,少量加酒服用,服藥數十劑後痊癒。
張三錫說:痛風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痛痹。但是現在的人大多是內傷,氣血虧損,濕痰、陰火停滯於經絡,有時在四肢,有時在腰背,疼痛難忍,也稱為白虎歷節風。總而言之,濕邪較盛則腫脹,熱邪較盛則疼痛,陰虛則脈搏數而疼痛加重在夜間,氣虛則脈搏大而疼痛加重在白天。
肢節疼痛必須使用羌活,祛風除濕也宜用它。肥胖的人肢節疼痛,大多是風濕、痰飲流注經絡而致痛,宜用南星、半夏。瘦弱的人肢節疼痛,是血虛,宜用四物湯加入防風、羌活。瘦弱的人性情急躁,肢節疼痛,發熱,是血熱,宜用四物湯加入酒炒黃芩、黃柏。肢節腫痛,脈搏滑數者,常用燥濕藥物,宜用蒼朮、南星,並配伍行氣藥物木香、枳殼、檳榔,下方再加漢防己。若肢節腫痛,脈搏澀數,這是瘀血,宜用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,並用大黃略通大便。
如果倦怠乏力且肢節疼痛,這是氣虛,兼有痰飲流注,宜用人參、蒼朮、南星、半夏。
戴院使說:臂痛有一種血虛證,血不能滋養筋脈,導致臂痛,宜用蠲痹湯、四物湯等量混合煎服。如果坐臥時被風濕侵襲,或者睡覺時手露在被子外面,受寒邪侵襲,導致臂痛,宜用五積散及蠲痹湯、烏藥順氣散。如果確定是濕邪,可在蠲痹湯中加入蒼朮、防己三到四分。
方約之說:風、痿的區別在於,疼痛則為風,不痛則為痿。經書說:疼痛則為實證,不痛則為虛證,所謂風、痿,就是虛實兩種而已。東垣說:氣盛則病盛,氣衰則病衰。這是因為:人體氣血充實,而風寒侵犯經絡,則邪正交爭,而導致疼痛。人體氣血虛弱,而痰火生於手足,則正氣不勝邪氣,而導致痿痹。
所以丹溪先生說:痿證絕對不能用風寒藥治療,因為風為實證,而痿為虛證。治療應當是散邪和補虛,怎能混亂呢?
附:腳氣
張三錫說:腳氣屬於濕熱。《內經》說:各種濕腫脹滿,都屬於脾土。又說:受濕邪侵害,下焦首先受害。因為脾主四肢,足部在下,所以足部最易受濕邪侵害,濕邪鬱結化熱,濕熱交爭,疾病就產生了。因此,首先從氣衝穴隱隱作痛開始,然後兩足紅腫,或者惡寒發熱,狀如傷寒,這是其症狀。有時十天,有時半個月,又會復發如故,漸漸導致足部筋脈腫大如葫蘆一樣的人也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