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諸痹門

張子和曰:痹之為狀,麻木不仁,以風寒濕三氣合而成之。故《內經》曰:風氣勝者為行痹。風則陽受之,故其痹行,旦劇而夜靜。世俗不知,反呼為走注疼痛、虎咬之疾。寒氣勝者為痛痹。寒則陰受之,故其痹痛,旦靜而夜劇。世俗不知,反呼為鬼忤。濕氣勝者為著痹。濕勝則筋脈皮肉受之,故其痹不去,肌肉削而著骨。世俗不知,反呼為偏枯。

痹則從外入,所受之邪各有淺深,或痛或不痛,或仁或不仁,或筋屈而不能伸,或引而不縮,寒則蟲行,熱則縮緩,不相亂也。

皮痹不已,而成肉痹;肉痹不已,而成脈痹,脈痹不已,而成筋痹;筋痹不已,而成骨痹。久而不已,乃舍其合。若臟腑俱病,雖有智者不能善圖也。

凡病痹,其脈沉澀。其病以濕熱為源,風寒為兼,三氣合而為痹。

李士材曰:痹病初在外,久而不去,則各因其合,而內舍於臟。在外者祛之猶易,入臟者攻之實難。治外者散邪為亟,治臟者養正為先。治行痹者散風為主,禦寒利濕仍不可廢,大抵參以補血之劑,蓋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也。治痛痹者散寒為主,疏風燥濕仍不可缺,大抵參以補火之劑,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。

治著痹者利濕為主,祛風解寒亦不可缺,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,蓋土強可以勝濕,而氣足自無頑麻也。分條治法,別列於左。

筋痹即風痹也,遊行無定,上下左右,隨其虛邪與氣血相搏,聚於關節,或赤或腫,筋脈弛縱,古稱走注,今名流火,防風湯主之,如意通聖散、桂心散、沒藥散、虎骨丸、十生丹、一粒金丹、乳香應痛丸。

脈痹即熱痹也,臟腑移熱,復遇外邪,客搏經絡,留而不行,故𤸷痹,肌肉熱極,唇口反裂,皮膚色變,升麻湯主之。

肌痹即著痹,濕痹也,留而不移,汗多,四肢緩弱,皮膚不仁,精神昏塞,今名麻木,神效黃耆湯主之。

皮痹者,邪在皮毛,癮疹風瘡,搔之不痛,宜疏風養血。

骨痹即寒痹,痛痹也,痛苦切心,四肢攣急,關節浮腫,五積散主之。

喻嘉言曰:痹症非不有風,然風入於陰分,與寒濕互結,擾亂其血脈,致身中之陽不通於陰,故致痹也。古方多有用麻黃、白芷者,以麻黃能通陽氣,白芷能行榮衛也,然入在四君、四物等藥之內,非專發表明矣。至於攻裡之藥,從無用之者,以攻裡之藥皆屬苦寒,用之則陽愈不通,其痹轉入諸腑,而成危症者多矣。

朱丹溪痛風論曰:氣行脈外,血行脈內,晝夜五十營,此平人之造化也。得寒則行遲而不及,得熱則行速而太過,內傷於七情,外感於六淫,則氣血之運,或遲或速,而病作矣。痛風者,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,其後或涉於水,或立濕地,或扇取涼,或臥當風,寒涼外搏,熱血得寒,汙濁凝滯,所以作痛。夜則痛甚,行於陰也。

白話文:

痹症的症狀是麻木不仁,是由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結合而成。所以《內經》說:「風氣盛的稱為行痹。」風屬於陽邪,所以痹症會在身體遊走,早上比較嚴重,晚上則會比較緩和。一般人不知道,反而說是走注疼痛、像被老虎咬的病。寒氣盛的稱為痛痹,寒屬於陰邪,所以痹症會疼痛,早上比較緩和,晚上則比較嚴重。一般人不知道,反而說是鬼怪作祟。濕氣盛的稱為著痹,濕邪會影響筋脈、皮膚和肌肉,所以痹症會持續存在,肌肉消瘦而緊貼著骨頭。一般人不知道,反而說是偏枯。

痹症是由外而內侵入身體,所受的邪氣有深淺的不同,有的會痛,有的不會痛,有的有知覺,有的沒知覺,有的會使筋脈彎曲而不能伸直,有的會拉緊而不能縮回。寒氣侵入時會像蟲子在爬,熱氣侵入時會使筋脈鬆弛,兩者不會混淆。

皮膚的痹症如果沒有治好,會變成肌肉的痹症;肌肉的痹症沒有治好,會變成血管的痹症;血管的痹症沒有治好,會變成筋的痹症;筋的痹症沒有治好,會變成骨的痹症。時間久了沒有治好,就會深入到臟腑。如果臟腑都生病了,即使再聰明的人也難以治療。

凡是痹症,其脈象都是沉而澀。病因多是濕熱,風寒只是輔助,三種邪氣結合起來才會形成痹症。

李士材說:痹病一開始是在身體的表面,如果久了沒有去除,就會因為各自的屬性而侵入臟腑。在表面的比較容易治療,進入臟腑的就很難治療。治療表面的痹症,散邪是首要之務;治療臟腑的痹症,補養正氣是首要之務。治療行痹,散風為主,但也要祛寒利濕,最好配合補血的藥,因為治風要先治血,血行則風自滅。治療痛痹,散寒為主,但也要疏風燥濕,最好配合補火的藥,非大辛大溫的藥不能解除其凝寒的害處。治療著痹,利濕為主,但也要祛風解寒,最好配合補脾補氣的藥,因為脾胃強壯可以勝過濕邪,氣足就不會麻木。各種痹症的治療方法,會詳細列在下面。

筋痹就是風痹,會在身體遊走不定,上下左右,隨著虛邪和氣血互相搏擊,聚集在關節,有時會紅腫,筋脈鬆弛,古時候稱為走注,現在稱為流火。可以用防風湯治療,也可以用如意通聖散、桂心散、沒藥散、虎骨丸、十生丹、一粒金丹、乳香應痛丸。

脈痹就是熱痹,是臟腑的熱氣轉移,又受到外邪侵襲,阻礙在經絡中,無法運行,所以會產生麻痺,肌肉會很熱,嘴唇可能會裂開,皮膚顏色會改變。可以用升麻湯治療。

肌痹就是著痹,是濕痹,會停留在固定位置不會移動,多汗,四肢無力,皮膚麻木,精神昏沉,現在稱為麻木。可以用神效黃耆湯治療。

皮痹,是邪氣在皮膚,會長出風疹、瘡,抓癢也不痛,應該用疏風養血的方式治療。

骨痹就是寒痹,是痛痹,疼痛難忍,四肢彎曲痙攣,關節腫脹,可以用五積散治療。

喻嘉言說:痹症並非沒有風邪,而是風邪進入陰分,與寒濕結合在一起,擾亂血脈,導致身體內的陽氣無法通往陰分,所以才會產生痹症。古時候的藥方多用麻黃和白芷,因為麻黃能疏通陽氣,白芷能運行榮衛之氣,但這些藥都是在四君子湯、四物湯等補氣血的藥方中,並非單獨使用。至於攻裡的藥,從來沒有用過的,因為攻裡的藥都是苦寒性質的,用了反而會讓陽氣更不通暢,痹症會轉而侵入臟腑,產生危險的症狀。

朱丹溪在痛風論中說:氣在血管外運行,血在血管內運行,白天晚上五十周,這是正常人的生理現象。受到寒邪就會運行遲緩而不順暢,受到熱邪就會運行太快而過度,內傷於七情,外感於六淫,那麼氣血的運行,就會有快有慢,病就因此產生。痛風的原因,大多是血受熱而沸騰,之後又遇到水,或者站立在潮濕的地方,或者用扇子吹涼風,或者臥在風口,寒涼外邪侵入,熱血遇到寒邪,就會污濁凝滯,所以會產生疼痛。晚上疼痛會更加嚴重,因為晚上屬於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