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濕證

《原病式》曰:諸痙強直,積飲痞膈,中滿霍亂吐下,體重跗腫,肉如泥,按之不起,皆屬於濕。

張三錫曰:濕有天之濕,霧露雨是也。天本乎氣,故先中表之榮衛。有地之濕,水泥是也。地本乎形,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。有飲食之濕,酒水乳酪之類是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故傷於脾胃。有汗液之濕,汗液亦氣也,止感於外。有人氣之濕,太陰濕土之所化也,乃動於中。治外感之濕,當表散,大法濕在上甚而熱者,平以苦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效而止。

治內傷之濕,宜健脾理胃,利小便。大抵皆宜發汗及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可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原病式》所述,各種肌肉緊繃、僵硬的情況,以及積聚的水分導致胸腹脹滿,中腹部飽脹、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,身體沉重、腳踝腫脹,皮膚鬆軟無力,一按壓就無法立刻恢復原狀,這些都屬於濕症的範疇。

張三錫提到:濕可以分為天上的濕,像是霧、露水和雨水。由於天氣影響,所以最先影響到人體表面的肌腠和衛氣。也有地上的濕,像是泥土中的水。由於地形影響,所以最先傷害到人的皮膚、肌肉、筋骨和血脈。還有飲食中的濕,例如酒、水、乳酪等。因為胃是消化水谷的主要器官,所以飲食中的濕主要影響脾胃。再來是汗液的濕,汗液也是由氣生成,但只會受到外界影響。最後是人體自身的濕,是由太陰濕土所轉化的,這種濕是由內部產生的。對於外來的濕,應當使用表散的方法,若濕在上半身且伴隨熱象,則應使用苦味藥物調節,輔以甘辛藥物,以出汗作為療效的終點。

對於體內自生的濕,應該要健脾益胃,促進小便排泄。基本上,不管是外來還是內生的濕,都適合使用發汗和利尿的方式來治療,讓濕從上到下都能被有效排除。

2. 燥證

張三錫曰:金者水之源,金受火克,不能生水而源於上,則不能榮養皮膚、腸胃、筋骨,諸燥症作矣。情欲無涯,精髓枯竭,勞神過慮,心血耗散,加以濃酒炙爆,辛香厚味,邪火彌熾,真水頓虧。在上則咽乾口燥,在中則煩渴不已,在下則腸胃枯澀,為消渴,為噎膈,為經閉身熱,為干嗽。治須養血生津,潤澤腸胃,使源竭而複流,枝枯而再榮也。

醫者不察,謬指為火,大汗大下,復損津液,禍不旋踵。《原病式》曰:經云風、熱、火同陽也,寒、燥、濕同陰也。然燥金雖屬秋陰,而異於寒濕,故反同其風熱。燥萬物者莫熯於火,故火熱勝金,氣必衰而風生,風能勝濕,熱能耗精,風熱相扇而燥也。燥金主於收斂,勁切緊澀,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,或消渴痿痹,筋緩毛落,色焦不潤,二便阻塞,皆屬金燥。如秋燥甚則草搖落,病之象也。

是以手得血而能握,足得血而能步。燥之為病,血液衰少,不能榮養四肢百骸也。或病後曾服汗下藥,及吐後、產後、老年見諸燥症,脈細澀或洪數者,俱屬血液不足,補以潤之。又縱欲人多腎虛,以腎主五液。

白話文:

張三錫說:肺是腎水的來源,當肺受到心火的剋制,無法向上滋養腎水時,就會導致無法滋潤皮膚、腸胃、筋骨,各種乾燥的症狀就會出現。過度的情慾會導致精髓枯竭,過度操勞和思慮會使心血耗散,加上飲食過量的酒精和辛辣食物,邪火更加旺盛,身體的水分快速流失。這種情況下,上部的症狀可能是咽喉乾燥,中部的症狀可能是不斷的渴感,下部的症狀可能是腸胃乾澀,可能引發糖尿病、吞嚥困難、月經閉止伴隨體溫升高、乾咳等症狀。治療上,應該要滋養血液,生津潤燥,讓身體的水源得以恢復,讓枯萎的部分再次活絡。

醫生如果未能正確診斷,誤以為是火氣過旺,進行大量出汗或大量排泄的治療,反而會進一步損耗體內的津液,後果不堪設想。《原病式》提到,經典中說風、熱、火都是屬於陽性,而寒、燥、濕則是屬於陰性。然而,雖然燥金屬於秋季的陰性,但與寒濕不同,反而更類似風熱。燥能使萬物乾燥,沒有什麼比火更強烈,因此火熱能剋制金氣,使得金氣衰退,風勢增強,風能剋制濕氣,熱能消耗精華,風熱互相煽動,產生燥的狀態。燥金負責收斂,特性堅韌且緊澀,所以當發生疾病時,會有筋脈緊繃,口齒緊閉的症狀,或者口渴、肌肉萎縮、筋肉鬆弛、頭髮掉落、皮膚乾燥無光澤、大小便阻塞,這些都屬於金燥。就像秋天燥氣過盛,草木就會凋零,這是疾病的象徵。

手因為有血液才能握拳,腳因為有血液才能行走。當發生燥病,血液減少,就無法滋養四肢和全身的骨骼。有的人在病後服用過汗藥或瀉藥,或者是在嘔吐後、產後、老年人出現乾燥症狀,脈搏細弱或快速,這都屬於血液不足,需要滋補以增加體內的潤澤度。另外,縱慾的人往往會有腎虛,因為腎臟主管體內的液體。

3. 火證

張景岳曰:君火者其化虛,相火者其化實。化虛者無形者也,其或衰或旺,惟見於神明。神惟貴足,衰則可畏也。化實者有形者也,其或熱或寒,必著於血氣。確有證據,方可以言火也。然君火衰則相火亦敗,此以無形者虧及有形者也;相火熾則君火亦炎,此亦有形者病及無形者也。

故火得其正,即為陽氣,此火不可無,亦不可衰,衰則陽氣之虛也;火失其正,是為邪熱,此火不可有,尤不可甚,甚則真陰之敗也。然陽以元氣言,火以病氣言,病在元氣者不得以火論。蓋人之元氣止於充足,焉得有餘?既非有餘,何以言火?所謂無形者其化虛也。惟病在形體者,乃可以察火症,蓋其不在氣即在血,所謂有形者其火實也。

若以形質之間,本無熱症可據,而曰此火也熱也,是皆妄談者矣。且火症即具,猶有虛實之殊,真假之異,其可不為詳辨乎?

虛火病即假熱症也。病有寒熱真假之不同,真寒宜溫,真熱宜清,此正治也。而惟假熱假寒為難治,如虛火之病源有二,虛火之外症有四。一曰陰虛者能發熱,此以真陰虧損,水不制火也;二曰陽虛者能發熱,此以元陽敗竭,火不歸源也。此病源之二也。

至若外症,一曰陽戴於上,而見於頭面咽喉之間者,此其上雖熱而下則寒,所謂無根之火也;二曰陽浮於外,而發於皮膚肌肉之間者,此其外雖熱而內則寒,所謂格陽之火也;三曰陽陷於下,而見於便溺二陰之間者,此其下雖熱而中則寒,所謂失位之火也;四曰陽亢乘陰,而見於精血髓液之間者,此其金水敗而鉛汞干,所謂陰虛之火也。此外症之四也。

證雖有四,本則惟二,陰虛陽虛盡之矣。第陰虛惟一金水敗者是也,治法當壯水,壯水之法只宜甘涼。陽虛有三,上中下者是也,治宜益火,益火之法只宜溫熱,大忌清涼。但溫熱之效速,每一二劑便可奏功;甘涼之力緩,非多服不能見效也。然清涼之藥,終損脾胃,如不得已,易以甘平。

倘甘平未效,則惟有甘溫之一法。斯堪實濟,否則生氣之機,終非清涼所能致也。此義最微,不可不察。

一火有虛實,故熱有假真,而察之之法,總當以中氣為主,而外寒外熱無足據也。故凡假熱之證,本中寒也;假寒之症,本中熱也。中寒者原是陰症,中熱者原是陽症,內有可據,本皆真病,又何假之有?

白話文:

張景嶽說:君火它的影響是虛無形體的,相火它的影響是有形實質的。影響虛無形體的,就是無法被肉眼所見,它們的衰弱或旺盛,只能從精神狀態來觀察。精神狀態充足是最理想的,如果衰弱就是值得警覺的。影響有形實質的,它們的熱或冷,一定會顯現在血氣上。只有確實的證據,才能斷定是火的問題。然而,如果君火衰弱,相火也會跟著衰敗,這是因為無形的影響到了有形的;相火過旺,君火也會跟著過熱,這是有形的影響到了無形的。

因此,火如果正常,就是正常的陽氣,這種火不可或缺,也不能衰弱,衰弱就是陽氣虛弱;火如果異常,就是邪惡的熱,這種火不能存在,更不能過度,過度就會破壞真正的陰氣。然而,我們說的陽氣指的是原始的氣,火指的是疾病的氣,疾病在原始氣中的不能以火來論斷。人體的原始氣只會達到充足,怎麼可能有過剩?既然不是過剩,為什麼要說是火?這就是無形的影響是虛無形體的。只有疾病在有形的身體上,才能診斷出火的症狀,因為它不在氣就在血,這是有形的影響是實質的。

如果在身體的有形和無形之間,原本沒有熱症的依據,卻說這是火,這是熱,這都是胡亂的言論。而且就算火的症狀已經出現,還有虛和實的不同,真和假的差異,這難道不應該詳細的分辨嗎?

虛火的病就是假的熱症。疾病有寒熱真假的不同,真的寒冷應當溫暖,真的熱應當清涼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式。但是隻有假的熱和假的寒冷是最難治療的,像是虛火的病源有兩種,虛火的外在症狀有四種。第一,陰虛的人會發熱,這是因為真正的陰氣受損,水無法控制火;第二,陽虛的人會發熱,這是因為原始的陽氣耗盡,火無法回到根源。這就是病源的兩種。

至於外在的症狀,第一,陽氣在上方,表現在頭部、面部和咽喉間,上方雖然熱,下方卻是冷的,這就是無根的火;第二,陽氣在外邊,在皮膚和肌肉間爆發,外面雖然熱,裡面卻是冷的,這就是格陽的火;第三,陽氣在下方,表現在排泄物和尿液間,下方雖然熱,中部卻是冷的,這就是失位的火;第四,陽氣壓倒陰氣,表現在精液、血液、骨髓和體液間,金和水受損,鉛和汞乾涸,這就是陰虛的火。這就是外在症狀的四種。

症狀雖然有四種,根本原因只有兩種,陰虛和陽虛。陰虛只有一種,就是金和水受損,治療的方法應該滋養水,滋養水的方法只適合甘涼。陽虛有三種,上方、中部和下方,治療應當補充火,補充火的方法只適合溫熱,絕對不能用清涼。只是溫熱的效果快,通常服用一兩次就可以見效;甘涼的力量慢,如果不是大量服用是看不到效果的。然而,清涼的藥物,最終會損害脾胃,如果不得不使用,可以換成甘平的。

如果甘平沒有效果,那就只剩下甘溫的一種方法。這纔是實際的幫助,否則,生命的活力,永遠不是清涼所能給予的。這個道理最微妙,不可以不理解。

一個火有虛和實,所以熱有真和假,判斷的方法,總是以中氣為主,外部的寒冷和熱並不能作為依據。所以,所有假熱的症狀,本質上是寒冷的;假冷的症狀,本質上是熱的。中氣寒冷的人,原本就是陰性病症;中氣熱的人,原本就是陽性病症,內部有可以根據的,原本就是真實的疾病,又哪來的假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