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1. 三消

《金匱》云:寸口脈浮而遲,浮即為虛,遲即為勞。虛則衛氣不足,勞則榮氣竭。趺陽脈浮而數,浮則為氣,數則消穀而大堅,氣盛則溲數,溲數則堅,堅數相搏,即為消渴。舉寸口以候胸中之氣,舉趺陽以候胃中之氣。蓋陰在內為陽之守,陽在外為陰之固。寸口脈浮,陰不內守,故衛外之陽浮,即為虛也;寸口脈遲,陽不外固,故內守之陰遲,即為勞也。總因榮傷榮衛,致寸口脈虛而遲也。

然榮者水穀之精,衛者水穀之悍氣,虛而且遲,水穀之氣不上充而內郁,已見膈虛胃熱之一斑矣。更參以趺陽脈之浮數,浮則為氣,即《內經》熱氣熏胸中之變文;數則谷消而大堅,是胃中堅燥不受水之潤浸,轉從火熱之勢,急奔膀胱,故溲數,溲去其內愈燥。所以堅數相搏,即為消渴。

直引《內經》味過於苦,反從火化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之意,為消渴之源,精矣微矣。

潔古云:能食而渴者,白虎加人參湯;不食而渴者,錢氏白朮散加葛根。末傳瘡疽者,火邪盛也,急攻其陽,無攻其陰。下焦元氣,得強者生,失強者死。此皆慮泉竭之徽言。

然火之在陽在陰,分何臟腑,合何臟腑,宜升宜降,宜抑宜伏,各各不同,從其性而治之,使不相扦格,乃為良法。若不治其火,但治其熱,火無所歸,熱寧有止耶?如腎消,陰病用六味,陽病用八味,此亦一法。若謂下消只此一法,其在中消宜下之說,能以寸哉?

癉成為消中,胃熱極深,胃火極熾,以故能食、易飢、多渴。諸家咸謂宜大承氣下之,不知積漸之熱,素蘊之火,無取急下。下之亦不去,徒損腸胃,轉增其困耳。即當用大黃,當久蒸以和其性,更不可用枳、樸助其疾趨之勢。大黃與甘草合用,則緩急互用;與人參合用,則攻補兼施,如充國之屯田乃可耳。

張景岳曰:消症有陰陽,不可不察。如多渴者曰消渴,善飢者曰消穀,小便淋濁如膏曰腎消,凡此者多由於火,火盛則陰虛,是皆陽消之症也。

至於陰消之義,則未有知之者。凡陰陽血氣之屬,日見消敗者,皆謂之消,此不可盡以火為言。如氣厥論曰:心移寒於肺為肺消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此正以元氣之衰,而金寒水冷,故水不化氣,而氣悉化水,詎非陽虛之症也。又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:五臟之脈細小者,皆為消癉。豈以微小之脈,而為有餘之陽症也。此《內經》陰消之義顯然,而人多未察也。

故古人雖以上焦屬肺,中焦屬胃,下焦屬腎,皆從火治,而不知三焦之火,多有病本乎腎,而無不由乎命門者。夫命門為水火之腑,已水虧而為消渴者,以水不濟火,則火不歸源,故有火遊於肺而為上消者,火遊於胃而為中消者,火鑠陰精而為下消者。是皆真陰不足,而水虧於下消症也。

白話文:

三消

《金匱要略》說:寸口脈浮而遲,浮表示氣虛,遲表示體力勞損。氣虛則衛氣不足,勞損則營氣衰竭。趺陽脈浮而數,浮表示氣盛,數表示消穀善飢且大便乾燥,氣盛則小便次數增多,小便次數多則大便乾燥,大便乾燥和小便次數多互相影響,就成了消渴症。診寸口脈可以判斷胸中之氣,診趺陽脈可以判斷胃中之氣。因為陰氣在內是陽氣的依託,陽氣在外是陰氣的保障。寸口脈浮,陰氣不能內守,所以外在的陽氣浮動,就是氣虛;寸口脈遲,陽氣不能外固,所以內在的陰氣遲滯,就是勞損。總之,是因為營氣和衛氣受損,導致寸口脈虛弱而遲緩。

然而,營氣是水穀精華,衛氣是水穀的精氣,氣虛體力勞損,水穀精氣不能上輸充盈而內鬱,已經顯現出膈肌虛弱胃熱的症狀了。再加上趺陽脈浮數,浮表示氣盛,就是《內經》中「熱氣熏胸中」的變體;數表示消穀善飢且大便乾燥,也就是胃中乾燥燥熱,不能被水潤澤,轉而呈現火熱之勢,迅速衝向膀胱,所以小便次數增多,小便排出後內部更加乾燥。因此大便乾燥和小便次數多互相影響,就成了消渴症。

直接引用《內經》的觀點:「味過於苦,反從火化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」,這是消渴的根源,精妙而深奧。

潔古先生說:能吃東西卻口渴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;不能吃東西卻口渴的,用錢氏白朮散加葛根。如果出現瘡疽,是火邪盛的表現,要急攻其陽,不要攻其陰。下焦元氣,強盛則生,衰弱則死。這些都是告誡我們要謹慎用藥的警示。

然而,火邪在陽在陰,涉及哪些臟腑,需要升降調節,抑制或扶持,各有不同,應根據其特性治療,使它們不相衝突,才是良策。如果不治療火邪,只治療熱症,火邪無處歸宿,熱症怎麼可能停止呢?例如腎消,陰虛用六味地黃丸,陽虛用八味地黃丸,這也是一種方法。如果說下消只此一種方法,那麼對於中消宜下瀉的說法,能用寸口脈來判斷嗎?

消渴發展成中消,胃熱極深,胃火極盛,因此能吃東西、容易飢餓、口渴。許多醫家都認為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,卻不知道積聚的熱邪和原本就蘊藏的火邪,不適合急於瀉下。瀉下也不能去除,反而損傷腸胃,加重病情。如果要用大黃,應該久蒸來緩和它的藥性,更不能用枳實、厚樸來加速它的瀉下作用。大黃和甘草一起使用,則緩急並用;和大參一起使用,則攻補兼施,如同國家屯田一樣穩妥。

張景岳說:消渴症有陰陽之分,不可不察。例如口渴的叫消渴,善飢的叫消穀,小便淋濁如膏的叫腎消,這些大多是因為火邪,火盛則陰虛,這些都是陽虛的症狀。

至於陰虛的消渴,則很少有人知道。凡是陰陽氣血衰敗的,都稱為消渴,這不能都說是火邪。例如《傷寒論》中說:心臟寒邪移到肺臟,就是肺消,小便一次,大便兩次,不治將死。這正是因為元氣衰竭,金寒水冷,所以水不能化為氣,而氣都化成了水,豈不是陽虛的症狀嗎?又如《內經》邪氣臟腑病形篇說:五臟的脈搏細小的,都是消渴。難道細小的脈搏,是陽氣有餘的症狀嗎?這《內經》中陰虛消渴的含義很明顯,而人們大多沒有注意到。

所以古人雖然認為上焦屬肺,中焦屬胃,下焦屬腎,都從火邪治療,卻不知道三焦的火邪,大多病根在腎,而沒有不來自於命門的。命門是水火之腑,腎水虧虛而導致消渴,是因為水不能濟火,則火不能歸源,所以火邪遊走於肺而導致上消,火邪遊走於胃而導致中消,火邪灼傷陰精而導致下消。這些都是真陰不足,而腎水虧虛導致下消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