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美

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痙病

痰盛者先清上焦。火盛多痰,清膈煎、抱龍丸。多痰無火,六安煎。此證多屬虛痰、虛火,因其壅滿,不得不暫為清理。但得痰氣稍開,便當調理血氣。若兼濕,以王海藏法治之,剛痙神術湯加羌活、麻黃,柔痙白朮湯加桂心、黃耆。

喻嘉言曰:《素問》謂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《千金》推廣其義,謂太陽中風,重感寒濕,則變痙。是合風、寒、濕三者以論痙矣。《金匱》以痙、濕、暍名篇,又合暑、濕、熱三者言之。然所謂柔痙、剛痙,未嘗不兼及風寒。又云發汗過多因致痙。古今言痙之書止此。王海藏論痙,知宗仲景,可謂識大之賢矣。

夫以仲景論痙病所舉者,太陽一經耳。後之治此病者,知為太陽,或用《金匱》桂枝、葛根二方,茫不應手,每歸咎仲景未備。不思外感六淫之邪,由太陽而傳六經,邪不盡傳即不已,故三陰三陽皆足致痙。仲景之書雖未明言,其隱而不發之旨,未嘗不躍然,如太陽之傳陽明,項背几几;少陽之頸項強。是知三陽皆有痙矣。

而三陰豈曰無之?王海藏謂三陽、太陰皆病痙,獨不及少陰、厥陰。云背反張屬太陽;低頭視下,手足牽引,肘膝相構屬陽明;一目或左或右斜視,一手一足搐溺屬少陽;發熱,脈沉細,腹痛屬太陰。治太陰以防風當歸湯。治太陽、陽明發汗過多而致痙者,以柴胡加防風。治少陽汗後不解,寒熱往來而成痙者,製附子散、桂心白朮湯、附子防風散。

雖不及少陰、厥陰,意原有在。觀其白朮湯下,云上解三陽,下安太陰,一種苦心,無非謂傳入少陰、厥陰,必成死症耳。《靈樞》謂足少陰之經筋,循脊內,挾膂上至項,與太陽筋合,其病在此,為主癇瘛及痙,在外陽病不能俯,在內陰病不能仰。是則足少陰與足太陽,兩相內外,以不能俯者,知為太陽主外;不能仰者,知為少陰主內。

其辨精矣。太陽主外,則陽明、少陽主外可知;少陰主內,則太陰、厥陰之主內可知。故仲景之以項強、脊強、不能俯者,指為太陽之痙,原以該三陽也;以身蜷、足蜷、不能仰者,指為少陰之痙,以該三陰。所謂引而不發,躍如也。《素問》謂腎病者喜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,形容少陰病俯而不能仰之狀更著。

海藏所謂低頭視下,肘膝相構,正不能仰之陰病,反指為陽明之痙,立言殊有未確。況仲景謂:少陰病下利,若利自止,惡寒而蜷臥,手足溫者可治。又謂:少陰病,惡寒而蜷,時自煩,欲去衣被者,可治。言可用溫以治之也。然仲景於太陽症,獨見背惡寒者,無俟其身蜷,蚤已從陰急溫,而預救其不能仰。

於少陰症而見口燥咽乾,及下利純青水者,無俟項背牽強,蚤已從陽急下,而預救其不能俯。蓋臟陰之盛,腑有先徵;府陽之極,入臟立槁。此皆神而明之之事,後代諸賢,不能贊一辭耳。此外如小兒之體脆神怯,不耐外感壯熱,多成痙病,後世以驚風立名,投金石腦麝之藥,死而不悟。又如新產婦人,血室空虛,外風襲入而成痙病。

白話文:

痙病

痰多的人,要先清理上焦的痰。如果痰多又伴隨火盛,就用清膈煎、抱龍丸;如果痰多但沒有火盛,就用六安煎。這類病症大多屬於虛痰、虛火,因為壅塞導致身體不適,不得不先清理痰濁。但只要痰氣稍稍通暢,就應該調理氣血。如果同時伴有濕邪,則用王海藏的方法治療,剛痙用神術湯加羌活、麻黃;柔痙用白朮湯加桂心、黃耆。

喻嘉言說:《素問》認為各種痙病項頸強直,都屬於濕邪。《千金要方》擴大了這個觀點,認為太陽經中風,再次感受寒濕之邪,就會變成痙病。也就是說,痙病是由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共同作用而引起的。《金匱要略》以痙、濕、中暑為專篇,又結合暑、濕、熱三種邪氣來論述。然而,所謂的柔痙、剛痙,其實也往往兼有風寒邪氣。古籍還提到,出汗過多也會導致痙病。古今論述痙病的書籍,大致就這些內容。王海藏論述痙病,遵循張仲景的理論,可謂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賢者。

張仲景論述痙病,所舉的例子,都屬於太陽經的病症。後世治療此病的人,只知道是太陽經病症,就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桂枝湯、葛根湯,卻常常不見效,就歸咎於張仲景的理論不完善。他們沒有考慮到外感六淫之邪,會由太陽經傳至其他六經,邪氣未完全清除,病情就不會好轉,所以三陰三陽都可能導致痙病。雖然張仲景的書中沒有明說,但他隱而不發的旨意,卻明顯可見,例如太陽經傳至陽明經,就會出現項背強直;少陽經的病症就會出現頸項強直。由此可知,三陽經都可能出現痙病。

那麼三陰經呢?王海藏認為三陽經、太陰經都會導致痙病,卻沒有提及少陰經、厥陰經。他說,背部反弓屬於太陽經;低頭看下,手足牽引,肘膝相抵屬於陽明經;一隻眼睛斜視,一隻手一隻腳抽搐屬於少陽經;發熱,脈沉細,腹痛屬於太陰經。治療太陰經痙病用防風通聖散;治療太陽、陽明經因出汗過多導致的痙病,用柴胡加防風湯;治療少陽經汗後不解,寒熱往來而引起的痙病,用製附子理中湯、桂枝白朮湯、附子防風湯。

雖然王海藏沒有提及少陰經、厥陰經,但他的意思其實包含在裡面。看他白朮湯的說明,說上能治療三陽經,下能治療太陰經,這是一種苦心孤詣的療法,其本意是說,如果邪氣傳入少陰經、厥陰經,就會危及生命。《靈樞》說足少陰經的經筋,沿著脊柱內側,經過脅肋向上到達項部,與太陽經的經筋相連,如果此經病變,就會導致癇證、瘛疭和痙病,在陽經病變時患者不能彎腰,在陰經病變時患者不能仰臥。因此,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,內外相互影響,不能彎腰則知道是太陽經在外主病;不能仰臥則知道是少陰經在內主病。

他的辨證很精細。太陽經主外,那麼陽明、少陽經主外也就可知;少陰經主內,那麼太陰、厥陰經主內也就可知。所以張仲景用項強、脊強、不能彎腰來指稱太陽經的痙病,本意是包括三陽經;用身體蜷縮、足部蜷縮、不能仰臥來指稱少陰經的痙病,本意是包括三陰經。所謂“引而不發,躍如也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《素問》說腎臟有病的人喜歡脹滿,臀部代替腳跟,脊背代替頭部,更生動地描述了少陰經病不能仰臥的狀態。

王海藏所謂低頭看下,肘膝相抵,屬於不能仰臥的陰證,卻歸為陽明經的痙病,這句話說得不太確切。況且張仲景說:少陰經病症出現腹瀉,如果腹瀉自行停止,惡寒蜷臥,手足溫熱的,是可以治療的。又說:少陰經病症,惡寒蜷縮,時而煩躁,想脫掉衣被的,是可以治療的。意思是可以用溫熱的方法治療。但是張仲景在論述太陽經病症時,只看到背部惡寒,不需等到身體蜷縮,就及時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預防不能仰臥的情況。

在少陰經病症中,如果出現口乾舌燥,以及腹瀉排出清澈的水樣大便,不需等到項背牽引,就及時用瀉下方法治療,預防不能彎腰的情況。因為臟腑陰氣盛,腑臟先有徵兆;腑臟陽氣盛極,就會損傷臟腑。這些都是很精妙的論述,後世許多賢者都無法補充一句話。此外,比如小兒體質脆弱,神氣怯弱,不耐外感發熱,很容易出現痙病,後世稱之為驚風,使用金石、腦麝等藥物治療,卻往往導致死亡,卻不自知。還有比如產後婦女,血室虛空,外邪入侵就會導致痙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