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名醫彙粹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病能集三(雜證十三門)
3. 痙病
張景岳曰:痙之為病,即《內經》之痓病也。以痙作痓,蓋傳寫之誤耳。其證脊背反張,頭搖口噤,戴眼項強,四肢拘急,或見身熱足寒,惡寒面赤之類。仲景以汗、下為言,謂其誤治亡陰所致。然有不因誤治者。而凡屬陰虛血少,不能榮養筋脈,致搐攣僵仆者,皆是此證、但人多不識耳。
如中風有此者,必年力衰殘,陰之敗也。產婦有此者,必去血過多,衝任竭也。瘡家有此者,必血隨膿出,營氣涸也。小兒有此者,或風熱傷陰,遂為急驚;或汗瀉亡陰,遂為慢驚,此皆陰虛之證。蓋精血不虧,雖有邪干,斷無筋脈拘急之病。而病至堅強,其枯可知。治此者,當先以氣血為主,邪甚者兼治其邪,邪微者不必治之。
蓋此證所急在元氣,元氣復而血脈行,則微邪自不能留矣。今人誤從風治,不知此內生之風燥症也,止宜滋補,本無外邪。即以傷精敗血,枯燥而成,若再治風痰,難乎免矣。
陳無擇曰,血氣內虛,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痓。蓋風散氣,故有汗而不惡寒,曰柔痙;寒泣血,故無汗而惡寒,曰剛痓。原其所因,多由亡血,筋無所榮,故邪得以襲之。其病在筋脈,筋脈拘急,所以反張。其病在血液,血液枯燥,所以筋攣。仲景曰: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
風病下之則成痙。瘡家發汗亦成痙。可見病痙者多由誤治,虛實瞭然矣。陳無擇能知所因,而猶有未善者。外為風寒濕熱所中,則仍是風濕為邪,而虛反次之。不知發汗必傷血液,誤下必傷真陰,陰血傷則血燥,血燥則筋失所滋,拘攣、反張、強直之病,勢所必至,豈待風寒濕熱之相襲,而後為痙邪?必再受邪,而後成痙,無邪則無痙哉?如以散風去濕為事,豈血燥陰虛所能堪乎?仲景言痙病,止屬太陽,以痙之反張在背,背之經絡惟太陽、督脈,言太陽則督在其中。然仲景止言表,而未詳里。
《內經》曰:足少陰之脈,貫脊屬腎,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。又曰:足少陰之筋,循脊內,挾膂上至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經合。又曰:足太陽之筋病,脊反折,項筋急。足少陰之筋病,主癇瘛及痙。陽病者腰反折,不能俯;陰病者不能仰。觀此,則痙病乃太陽、少陰之病。
膀胱主津液,腎主藏精,病在二經,水虧可知。治此當以真陰為主。
治法:因汗因瀉,其氣必虛,微虛宜三陰煎、五福飲;大虛陰勝,脈沉細,大營煎、大補元煎。多汗者,三陰煎、參歸湯、人參建中湯;陽氣大虛,汗出,或亡陽者,參附湯、耆附湯、大補元煎。汗出兼火熱燥者,當歸六黃湯。因泄瀉者,胃關煎、溫胃飲。瀉止而痙者,大營煎、五福飲。
兼火者,必脈有洪數滑,症見煩熱,宜一陰煎,或加減一陰煎。火盛而陰血燥涸者,清化飲、玉女煎。若有表邪未解者,當察邪之微甚,及證之陰陽。身有微熱,脈不緊數者,微邪也,只補正氣,五福飲。若表邪未解,陰虛無汗,身熱,宜三四柴胡飲、補陰益氣煎。若陽氣大虛,陰極畏寒,邪不能解而痙者,大溫中飲。
白話文:
痙病
張景岳說:所謂的「痙病」,就是《黃帝內經》裡說的「痓病」。把「痙」寫成「痓」,應該是抄寫時的錯誤。這個病的症狀是背部向後彎曲,頭部搖動,嘴巴緊閉,眼睛向上翻,脖子僵硬,四肢抽搐、拘攣,或者出現身體發熱、腳卻冰冷,以及怕冷、臉色發紅等情況。張仲景認為,這種情況是因為誤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,導致陰液虧損引起的。但實際上,也有不是因為誤治而發病的。凡是屬於陰虛血少,無法滋養筋脈,導致抽搐、攣縮、僵硬倒地的,都屬於這個病症。只是大多數人都不認識。
如果中風出現這種情況,一定是年老體衰,陰氣衰敗的緣故。產婦出現這種情況,一定是失血過多,衝脈、任脈的氣血枯竭的緣故。長瘡的人出現這種情況,一定是血液隨著膿液流出,導致營氣枯竭的緣故。小兒出現這種情況,有的是因為風熱損傷陰液,導致急驚風;有的是因為汗出或腹瀉過度,導致陰液虧損,引起慢驚風,這些都是陰虛的表現。如果精血充足,即使有外邪侵襲,也不會出現筋脈拘急的情況。而病到筋骨強硬,就可以知道身體已經極度枯竭。治療這種病,應當以補益氣血為主,如果邪氣嚴重,再兼顧治療邪氣;如果邪氣輕微,就不用管它。
這種病最重要的是恢復元氣,元氣恢復,氣血運行正常,那麼微小的邪氣自然會消退。現在的人常常誤以為是風邪引起的,其實這是體內陰虛燥熱引起的,應該用滋補的方法治療,根本沒有外邪。這種病是由於精血虧損、陰液枯燥造成的,如果再用治療風痰的方法,就難以痊癒了。
陳無擇認為:氣血內虛,又受到外面的風、寒、濕、熱的侵襲,就會導致痓病。風邪會耗散氣,所以會有汗出,但不怕冷,這種稱為「柔痙」;寒邪會使血脈收縮,所以沒有汗出,而且怕冷,這種稱為「剛痙」。追究病因,大多是由於失血過多,筋脈失去濡養,所以邪氣才能侵襲。病在筋脈,筋脈拘攣、強直,所以身體會向後彎曲。病在血液,血液枯燥,所以筋脈會攣縮。張仲景說:「太陽病,發汗過多,就會導致痙病。」
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風病,也會導致痙病。長瘡的人發汗也會導致痙病。可見痙病大多是因為誤治引起的,虛實的情況很明顯。陳無擇雖然知道病因,但還是有不完善的地方。他說受到風、寒、濕、熱的侵襲,還是將風濕作為邪氣,而把虛證放在次要位置。他不知道發汗必定會損傷血液,誤用攻下會損傷陰液。陰血受損,就會導致血燥,血燥則筋脈失去滋養,出現拘攣、反張、強直的症狀,這是必然的趨勢,難道要等到風、寒、濕、熱侵襲後才會導致痙病嗎?如果說必須再次感受邪氣才會出現痙病,難道沒有邪氣就不會發生痙病嗎?如果只用散風祛濕的方法來治療,陰虛血燥的身體怎麼能承受得了呢?張仲景說的痙病只屬於太陽經,因為痙病的向後彎曲是在背部,背部的經絡只有太陽經和督脈,說太陽經也包含了督脈。但是張仲景只說了表證,沒有詳細說明裡證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足少陰腎經的脈絡,貫穿脊柱,屬於腎臟,它的一條直行的脈絡從腎向上貫穿肝膈。」又說:「足少陰的筋,沿著脊柱內部行走,夾著脊柱上行到頸項,與枕骨相連,與足太陽經相合。」還說:「足太陽經的筋發生病變,會導致脊柱反折,頸筋拘急。足少陰經的筋發生病變,主要導致癲癇抽搐和痙病。陽氣病的腰會向後彎曲,不能彎腰;陰氣病的腰會不能後仰。」由此可見,痙病是太陽、少陰兩經的病變。
膀胱主管津液,腎臟主管藏精,病在兩經,說明津液虧損。治療這種病,應當以滋養真陰為主。
治療方法:因為發汗或腹瀉,氣必定虛弱,稍微虛弱的用三陰煎、五福飲;虛弱嚴重、陰氣勝過陽氣、脈搏沉細的,用大營煎、大補元煎。多汗的,用三陰煎、參歸湯、人參建中湯;陽氣極度虛弱、汗出或陽氣亡失的,用參附湯、耆附湯、大補元煎。汗出且兼有火熱燥熱的,用當歸六黃湯。因為腹瀉引起的,用胃關煎、溫胃飲。腹瀉停止而出現痙病的,用大營煎、五福飲。
如果兼有火熱,脈搏必定洪大、數快而滑,症狀會出現煩躁發熱,可以用一陰煎,或者加減一陰煎。火熱旺盛、陰血枯竭的,用清化飲、玉女煎。如果還有表邪沒有解除的,要仔細觀察邪氣的輕重,以及症狀的陰陽屬性。如果身體稍微發熱,脈象不緊不數的,是輕微的邪氣,只要補益正氣,用五福飲即可。如果表邪沒有解除,陰虛無汗、身體發熱的,用三四柴胡飲、補陰益氣煎。如果陽氣極度虛弱、陰氣極盛、怕冷的,邪氣不能解除而出現痙病的,用大溫中飲。